- 相關推薦
《吶喊》文集讀后感
《吶喊》文集讀后感
郭覃頌 馬山協和風力發電有限公司
閑暇時間,又得以再讀魯迅的文集,上一次讀魯迅的作品,似乎已經是高中時代的事情了。以今日的眼光來看待,又有了不一樣的感悟,在眾多重溫的魯迅短文中,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故鄉》這一篇。
魯迅本人曾說"我的習性不太好,每不肯相信表面上的事情",常有"疑心".正是如此,他才能將人們最隱蔽的自我,情感與社會現實結合起來,讓人對當時暗流洶涌的社會真正正視起來。《故鄉》一文,通過"個人"的視角,更易帶入情感,也更易讓人體悟。也更讓人讀完《故鄉》后,不禁感慨當時農民的痛苦生活的現實。
魯迅于1898年第一次離開老家紹興,又在1919年12月,最后一次回故鄉紹興接他的母親等人來北京居住。文中的故事情節便是根據這段生活經歷演繹而來。文章的人物體現社會是一絕。開篇的"故鄉本也如此,—雖然沒有進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涼,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變罷了,因為我這次回鄉,本沒有什么好心緒。 "已經奠定了悲涼的感情基調,而我對于故鄉最大的寄托在于"閏土"."現在我的母親提起了他,我這兒時的記憶,忽而全都閃電似的蘇生過來,似乎看到了我的美麗的故鄉了。"但是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閏土像一個木偶人了。就是由閏土從活潑純真熱情的青蔥少年變成了麻木瑟縮,那一聲"分明的叫道:‘老爺!……’"就是讓我覺得我與閏土心靈不復幼時親切的永隔,和我對世事的無奈。此時"我"內心的種種情感翻涌和悲涼就是作者對農民的處境的理解和對封建社會對人民毒害的厭惡。這樣隱蔽自我的體現讓人對當時社會現狀感觸良多。而那不失希望又是我的侄子宏兒與閏土兒子水生的交好,就像過去的我與閏土的一個輪回。在年輕人的那一個時代似乎又是有改善的契機。
正如文章的最后一段"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說的就是"希望"的有無取決于實踐,消極等待,決無希望可言;努力爭取,希望才能實現,這也是作者觀念的最大體現。不禁讓人想到現在,新中國成立后,農民的生活改善良多。在戰生存線上掙扎的廣大農民得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基本解決了吃飯穿衣的問題。縱觀歷史,在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的一系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中,生產力得以解放,使新中國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讓我想起一篇散文所說的"鄉愁不是戀物,而是自戀;它所牽掛的不是那片事實上常常顯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它的方向是遙遠的過去,是悲悼自己的生命與韶光。"《故鄉》中的"我",悼念的不正是那逝去年少時光和與閏土的美好情誼嗎?散文對鄉愁的描述是"童年那美好的時光已揮手遠去,他已踏上被命運拋離的注定遠游他鄉的不歸途。"便是"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挑花相映紅"的情景,一旦你回來追尋,也早已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的傷心之地。所以,鄉愁又是一種真正的絕望,一種生命里同來俱在的愁思。"
魯迅的感傷當然也包含真正的徹悟和堅強。正如文章的最后的關于"希望"與"路"的感悟。而其中讓我對這鄉愁感觸最深的就是:"故鄉正離你越來越遠,也離你越來越近".現在的我還是"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這鄉愁的感悟,都是借別人之感而感,有所體悟而寫下罷了。但愿人生面臨"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好個秋。"的時候能夠識得自己心中的真正滋味,有感而發。而我的尋求在何方,也是我要一直體會,感悟和尋找的。在合上書的那一刻,我希望下一次再打開時,可以有不同的感受,看到不同的世界。
【《吶喊》文集讀后感】相關文章:
大樹的吶喊作文11-25
吶喊讀后感05-19
吶喊經典讀后感02-04
《吶喊》讀后感07-06
《吶喊》讀后感07-16
吶喊讀后感06-13
吶喊的讀后感10-01
賽場上的吶喊與激情01-25
【推薦】《吶喊》讀后感11-16
【熱】吶喊讀后感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