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收山》讀后感:傳統的承襲與斷裂
傳統的承襲與斷裂
——《收山》讀后感
文:鄒軼君
"廚子要有孝心,一個老師傅能不能體面的收山,不是看他這輩子做了什么,而是看徒弟對他做了什么"
——楊越鈞
寫故事,或是來源于作者熟悉的一個有形基礎,或是作者要表達一些想法感受而托付創造!妒丈健返淖髡咧v了一個關于廚子們的大故事,老廚子、小廚子、變老的年輕廚子。歷史背景是70到90年代的北京,改革開放前后的變革環境。故事描繪了傳統行業、傳統技藝在變革環境中承襲與斷裂的矛盾。作者常小琥是個80后"小老北京",把小說寫得京韻京味。故事聚焦餐飲行業,這是在改革開放中最早被推入市場的行業,餐飲業老字號的從業者經歷時代變革,與時沉浮。
想看一些關于吃的書,《收山》被推薦了出來。雖不是直接描寫美食,但書中能散出烤鴨的味道,飄出京菜的氣息。萬唐居里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們形成的矛盾沖突相當真實的還原了那段時期的變遷往事。這便是個有基礎的故事選題,讀者容易身臨其境,感同身受,特別對于經歷過那段歲月的人。于此,也就能更加自然釋放出情節矛盾背后的深意。
一、傳統在時代浪潮中有斷裂危機
這是直觀的感受。越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如此的問題越突出。幾百年歷史的國度,傳統數量有限,且又沒經過了幾次時代變革,延續下來困難也有限。像中國這樣一個走過好幾千年的國度,情況就復雜的多了。
首先是人的意志不"堅定"了。世間的事情都是人來干的,因為機器人還沒統治世界。發現有人不重視傳統了,有社會環境的客觀原因,也少不了人的主觀受到了干擾。比如同樣是烤鴨師傅,年紀越大越守舊的老師傅們更愿意尊崇百年來的步驟、方法,"干凈"的一塵不染,而年輕師傅有可能就希望有所改良有所創新。如果1只能是1,那斷裂就是必然。但我想不能完全這么發展。
其次是受社會進步速度的影響。人類社會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過去幾百幾千年的變化,放在現在可能就是幾十年的事。古時候技藝沿襲的好,與從秦漢到大清,中國社會發展較為平穩有關,那些歲月我們本也是世界的潮流之巔。如今,節奏快了,變化的可能性變大。而我們相比世界其他地方,又富有那么多的傳統文化,可能改變的東西顯然也多了很多。
再次是受到當時社會狀況的影響。現在有些人經常批判自我,同時夸贊歐美的文化有傳承。我想這離不開他們從工業革命開始的這兩三百年時間,經濟始終在世界的前列,從蠻荒起步,一路上行,尚還沒有真正走下坡路。而我們卻是從人家起步的那個時候開始,在政治、經濟上就開始了巨大的下坡。當兩種文明正面沖突的時候,我們就吃了敗仗,丟掉了一切,只顧得上吃飽肚子了。(www.baimashangsha.com)在那樣的社會狀況下,談得上傳承的,就是性命了。再看當前,國力強盛,邁向民族復興,我們就又有余力搞文化建設。不可否認文化才是誰強誰弱的標志。
二、傳統的承襲需結合時代的特征
這是再想一下的感受。從大環境來說,傳統的堅守會有些無奈,但仍要樂觀往前看。客觀而言,假如沒有改變,沒有創新,世界也就不能發展了。當看到某些傳統文化無法承襲的時候,會感到遺憾,但不能太過糾結,不用很悲觀,這就是歷史發展的自然狀態。
科技發展改變世界不是和風細雨的,而是顛覆的,這也是現狀。最近各種簡史類的書籍熱銷坊間,無論哪個領域的發展,都是結合時代進步的。中國以前騎馬,最先做出了馬鐙,這是劃時代意義的發明,馬鐙的制作技藝很可能極少人會了,因為現在大家都不騎馬了。我們的繅絲幾千年來一直世界領先,發展過程中有些傳統的手工技術,但現在肯定不會利用它量產了,要不然供給滿足不了需求,機器取代了手工。所以,有些傳統的丟失是時代發展的必然。從辯證的角度看,一味守住舊傳統也不一定是最優的解。
《收山》中,楊越鈞的徒弟們有的一成不變堅守傳統,有的為了適應生存放棄技藝,有的改革創新兼容并蓄。至于楊越鈞算否體面的收山,按照他說的那句話,其實得看他自己如何看待技藝傳承了。
我們只能吃到這個時代的烤鴨,誰又知道一百年前的全聚德是什么味道呢,又誰能知道一百年后的全聚德保持了如今同樣的味道是否沿用了技法。
【《收山》讀后感:傳統的承襲與斷裂】相關文章:
傳統文化讀后感07-08
《傳統美德》讀后感08-28
傳統的日記02-08
中華傳統美德讀后感08-25
中華傳統文化讀后感07-20
《中華傳統文化》讀后感03-09
《中華傳統美德》讀后感08-02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讀后感12-06
弘揚傳統美德讀后感04-05
中華傳統美德讀后感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