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中生物教育敘事
初中生物教育敘事(一)
生物學科的教學,有目共睹,雖然意義深遠,但她在現行的考試“體制”中所占比例甚微,無疑是教學中無形的指揮棒。生物知識研究又是一個從宏觀到微觀,再從微觀到宏觀的過程。這門課程是最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課程之一。向學生傳遞學科知識,拓展認知空間,挖掘深層領域,并充分利用一切課程資源,調動一切可用手段,引領學生探究學習他們不熟知的微觀世界,使學生們可以更簡單、更形象、更輕松的學會知識,是我們最重要的任務。首先擺在生物教師面前的就是如何擺脫這些不利的客觀因素,讓自己的課堂生動有色。
作為信息技術略知一二的我,很有自信地將其運用到教學中來,學生在我的課堂上,沒有負擔,有的是快樂,是獲得知識的成長,在此略舉一二。
那是在講《兩棲動物的生殖與發育》一節課時,因為當時還不是蛙類繁殖的季節,雖然學生有過這方面的所見所聞。但要是一一闡述,似乎說不好,生物學科是實驗性強的學科,此時哪是實驗能夠解決的?所以,我將遠程資源中的視頻:抱對、受精、產卵等過程一一再現,學生深有身臨其境之感。這樣直觀、易掌握足以說明信息技術給我的課堂增添了異彩紛呈的活力。
還比如,在全國及至全世界震驚的甲型h1n1流感的泛濫的時期,當時我上的生物學科中恰逢傳染病及其預防的知識學習過程。我將傳染病流行的環節和預防措施用圖片和視頻貫穿其中,非常直觀,同時也采取上網查詢甲型h1n1流感的相關知識,運用生物學科知識解釋,也進一步引領學生如何上網,上網學什么,無疑是一堂公益課的形式將生物知識融會貫通了。這不是單獨實驗課就能解決的,所以,我更應該強調:信息技術引領了我的教學。
再如:《輸送血液的泵——心臟》是比較重要的一節知識,也是學生不易理解記憶的一節知識。所以以往我的教學設計是:復習心臟結構導入;結合血液循環圖,學生觀察,教師講解;總結規律;當堂復習強化記憶。這一教學設計雖然重難點突出,但是教學效果卻并不很理想。學生學得煩,老師教的累。
課程改革的實施給我們提供了更廣闊的展示平臺,讓我們對課堂教學有了更清楚的認識。再走老路子,一味地填鴨,已經不能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了。我們應該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營造自主和諧、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讓每個學生都有“學并快樂著”的感覺。
因此我結合網絡上和一些專家們的優秀課例設計,將這節課的教學流程修改為以下環節:
(一)復習導入:復習心臟結構(出示幻燈片),人體內血液為什么能不停的流動,具體在人體內室怎樣流動的呢?
(二)自主學習:教師展示血液循環動畫,學生觀察后回答,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產生了哪些問題,想知道什么?
學生們在這個環節中看到了血液在循環流動,并提出了“動畫中藍血是怎么回事?為什么血液到胃、小腸等處紅色變成藍色的了”等問題,自主學習意識很強。
(三)探究交流:學生以小組合作方式,觀察課本第70頁的血液循環模式圖,進行角色扮演游戲:一個紅細胞的自述,從心中出發介紹旅途風光及發生事件。然后匯報交流,上講臺邊指圖邊說明。最后教師再指導學生總結規律:
(1)體循環和肺循環的起點都是(),終點都是()。
(2)和心室直接相連的血管都是(),和心房直接相連的血管都是()。
(3)體循環和肺循環的血液方向都是由()()()()()。
在明確了循環途徑的基礎上,再對血液循環的意義即可以將氧氣、營養物質輸到組織細胞,進行呼吸作用,并將二氧化碳等廢物運輸出體外這一知識點適當加以點撥。
(四)課堂小結:教師播放flash動畫,分別展示體循環和肺循環途徑,與學生共同總結當堂所學知識。
(五)鞏固練習
讓我感觸頗深的是探究交流環節。我設計了角色扮演游戲,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知識。把自己想象成一個紅細胞,從心臟出來,這一路都是怎么走的,經過了哪些地方,一一說清。但我們也須清醒的認識到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有表現欲,畢竟學生們的層次不同。因此我先讓學生小組內部交流表演,尤其讓那些學習層次不好的學生主導表演,我也參與其中,親身示范,指導幫助他們,雖然學生們說得差強人意,但哪怕有一丁點可取之處,我也及時予以表揚,樹立學生們的自信心。通過這種方式的歷練學習,所有學生都對這一節課的知識熟練掌握了。他們也嘗到了學會知識的快樂。我再適時的給那些表現欲強的學生機會,讓他單個匯報,這就滿足了所有學生的學習欲。教學任務也就輕松完成了。
這節課的設計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不再是死板的教授,學生被動的靜聽,而是給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主動探究,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師適時的幫助、點撥、指導,激發起學生的學習欲望,從而實現了自主學習的目的。而角色扮演游戲,更讓學生親歷于知識體系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小的紅細胞,沿著這條血液循環之旅走上一遍,每到一處,報一個站名,在哪卸載加載,一一講清。這樣的學習方式,讓原本的呆板的抽象記憶變成了生動的形象記憶;讓原本機械的背誦變成了有趣的表演;讓原本的埋頭苦讀變成了快樂學習。甚至連平時學習狀態不好的、不愛發言的學生,都參與到了學習中,并能夠基本講述出整個循環過程,教學效果可見一斑。
我很享受這節課,學生們學得快樂,老師教的輕松,教學效率也提高了。真正的體現了快樂學習的宗旨。我會繼續認真挖掘教材,加工教材,設計好每一節課,讓學生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會知識,愛上學習。
初中生物教育敘事(二)
在新課標下的初中生物教學,對于學生的學習方面,提倡的是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學生的學習過程也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只是起著“導”的作用,教師依據教材對教學內容的預先安排,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究學習,并進一步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思想和追求創新的精神,增強學生關注生物圈、保護生物圈的環境保護意識,并為此在未來付之于實際行動,共建美好的地球家園。
依據新課標的這一精神,我認真仔細地閱讀了教材的內容,反復推敲與選擇更好的教學方法。確定這節生物課教學的指導思想為既注重知識的傳授,又關注學生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培養。在教學策略方面對教學的內容進行問題的創設,充分地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來完成教學任務,并進一步訓練學生的生物學思維方式,培養自主、合作的學習習慣。為此,我在教學中設計了三個教學目標:1、通過學習,能用流暢的語言描述生物對環境的影響。2、學習收集和處理數據的方法。3、體會學習生物學的快樂,培養興趣。其中,目標1、2是教材中教學內容所規定的、必須要達到的教學目標。
針對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我僅僅設計了4個問題。即:1、地球上廣泛分布著生物,說明了什么?2、不同的生物是如何適應環境的?請舉例!3、一些地方大量地飼養山羊,對當地環境有什么影響?4、生物適應環境也影響環境,請舉例說明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對這四個問題的理解,結合我們當地的實際情況,學生是不難回答的,為此,這一節課的教學,都是圍繞著這四個問題來進行的。
正式上課時,我經過一番簡單的課堂導入,引出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后,就提出第一個問題:地球上廣泛分布著生物,說明了什么呢?學生對這個問題有不同的回答:有的說,地球上有水,才廣泛分布著生物,因為生命離不開水。有的說,地球為生物提供了豐富的物質條件,如動物所需的食物、植物需要的肥料等。對學生的回答,暫時不急于定論,而是適時的展示預備好的幾個圖片,指導學生對這些圖片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分析每一種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上的特點,它們主要適應當地環境中的那一個因素,逐步引導歸納出這些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是和它們所生活的環境相適應的結論,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普遍存在的,教材中規定的第一個知識要點就在這個問題的引導下給學生傳授了。教學任務得到了初步的完成。
為進一步地鞏固上面的知識點,又及時地提出第二個問題:不同的生物是如何適應環境的?請舉例!對這個問題的設計,是為了使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更加深刻,起到加強和鞏固的作用。對這個問題,學生的回答特別活躍,舉例也較多。如:魚的身體長成梭形,很適合水中的生活環境;蜻蜓長有輕而薄的翅膀,特別適合在空中飛行的環境,課堂的氣氛也變得活躍起來了。
經過簡單的歸納小結之后,第三個問題又出來了:一些地方大量地飼養山羊,對當地的環境有什么影響?我設計這個問題,是結合了我們當地的情況。因為在二三年前,我們當地有一個農戶引進了一批山羊,這些山羊需要大量的草料,結果不久就把村莊周圍的草吃光了,草料供應不上,他也很快就改行干其他工作了。學生對這個情況是清楚的,是學生眼見的事實,學生也能很快地得出結論:生物對環境是有影響的,而且這個影響還很大。
在學生對這一知識點明確后,提出第四個問題:生物適應環境也影響環境,請舉例說明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對這個問題的設計也和第二個問題一樣,目的是對所學習的知識點起到鞏固和加強的作用。學生的回答同樣特別活躍,舉例繁多。如:有一家農戶散養了較多的雞,給周圍的環境造成了污染,臭氣熏天。學生舉的例子大都是生活中的,特別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一節生物課就在學生對問題的回答和舉例中輕松、愉快地結束了,教材中安排的“探究: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則當作學生的課外作業,安排在課外進行。因為完成此項內容,耗時較多,且學生人數眾多,要分組才能進行,對數據的分析與處理也不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的。
回顧這節課的教學,學生了解了“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的知識要點,學習生物學的興趣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激發,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得到了充分地調動,達到了課堂教學設計中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略感不足的是:學生的課外實踐尚需花費較多的時間進行指導,對測量出來的數據的分析與處理也較為復雜,要在未來的實際工作中進一步的探索,積累經驗,尋找更為有效的辦法來解決。
【初中生物教育敘事】相關文章:
小學教育敘事08-18
教育敘事案例08-18
中班教育敘事08-18
地理教育敘事08-18
數學教育敘事08-18
中學教育敘事08-18
教育敘事論文08-18
大班教育敘事08-18
初中教育敘事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