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豬教室》觀后感
《小豬教室》觀后感
玉海實驗中學八(21)朱青原
沒有食物,我們無法生存;沒有肉,我們無法獲取必須的營養。而影片《小豬教室》很認真地思考了這個問題:食物對于我們來說是必需品,吃掉一個活的動物的意義是什么。
影片《小豬教室》講述一位年輕的新老師來到了六年級二班,還帶了一只白白胖胖的小豬,在孩子們即將畢業的這一年由他們飼養,等到它長大,便吃掉它。他們叫小豬為"小P".孩子們傾注了自己所有的熱情,把小P當成自己的好朋友。在學校給小P一個"家"、幫它打掃小屋、帶它出去散步玩耍、在暴風雨中擔心它……雖然也惹出了不少的麻煩,但孩子們依舊愛著小P.直到一年過去,快要畢業,討論應不應該吃掉小P.討論激烈,"吃不吃"成了一個問題。到最后,事不盡人意,小豬還是被送到肉食中心。
雖然結局是一開始就注定的,豬由人類養大,最終也是要變成食物的。但這足矣引發一個思考,我們對待食物應該用什么態度。理所應當?事不關己?不。日本人在吃飯前總要說一句:"我開動了。"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隨波逐流,小孩子們連這句話也不說了。影片中的老師就是想讓孩子們明白,食物讓人類延續生命,沒有食物人類無法生存,我們應該對食物表示由衷的感激。許多宗教與國家地區,在吃飯之前先要禱告,感謝眼前的食物給予我們生活的助力,是它們慷慨地死去,帶來現在的我們。
但現在,我們對食物不僅沒有感恩,連最起碼的"尊重"都沒有了?偸怯腥瞬话咽澄锂斠换厥拢绣X就可以主宰一切。在飯店,隨處可見顧客吃到最后,礙著面子,把大堆的食物放在餐桌上,想要打包的人反而被嘲笑;在食堂,學生們抱怨飯菜不可口,表面做做樣子,時間一到,就立馬把菜倒進泔水桶。先別談感恩,浪費就是一個大問題。動物用生命體現它們的價值,我們卻用這種方式打破。有時,高等動物需要思考,食物對于人類到底處于那個位置,高、低或平等。我愿意將食物放在平等或稍高一點的位置,也不視作神靈。人和食物之間有種淡淡的羈絆,沒有食物我們是活不下去的。在吃東西前,可以想想它的來源,它的價值。
在生活中,多一份對生命的敬畏,多一份對食物的感恩。
指導師:沈翔
【《小豬教室》觀后感】相關文章:
《小豬教室》觀后感--生命的意義08-23
小豬學樣08-24
小豬作文08-24
小豬的作文04-30
“小豬”作文05-31
小豬的煩惱作文08-17
小豬蓋房作文08-24
小豬與蜘蛛作文08-24
愛吃糖的小豬08-18
獨立的小豬作文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