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追跡三代》有感(精選6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追跡三代》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追跡三代》有感 1
《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追跡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至圣先師孔子依靠文獻材料來追跡三代史事,考古學想要復原歷史,則主要依據實物資料,夏商周考古學史正是考古學者追尋三代史跡的歷史。盡管具體的研究方法有所不同,卻同為探究歷史真相,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而這,便是《追跡三代》書名之緣起。
既然要品讀三代考古史,不妨遵史家之觀,一探究竟。早在唐代,劉知幾便提出史家須兼備史學、史識、史才三方面的素養,而縱觀全書,作者將史家之長完整體現。
史學,學識之博。一部《追跡三代》,圍繞夏商周考古重大學術問題,對夏商周考古學史的若干方面進行精心梳理。十篇文章相互獨立又構成一有機整體,以顧頡剛先生"古史辨"為開端,論述"古史辨"運動與中國科學考古學興起的關系,對于夏商周考古學發展歷程中的重大學術問題、代表性學者均有清晰無誤、細致入微的分析,乃名副其實的學術史。填補了這一研究領域的空白,總結了近百年來夏商周考古的得失,為學科未來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涉及學術面之廣博,剖析問題之深刻,足可證作者功力。
史識,忠史之斷。作者秉筆直書,"述而不論,點到為止",不對各家觀點的優劣進行評騭,向讀者展現真實、客觀的夏商周考古學史。讀者可以通過作者精彩解讀的夏文化探索、夏商文化的界標、商文化探索、殷墟文化以及先周文化研究等關鍵歷史事件,縱覽三代考古之核心問題與發展現狀。
史才,辭章之美。考古學史,看似學術性極強、可能會略顯枯燥乏味的'內容,經過作者的生花妙筆,環環相扣,其味無窮,讓讀者在流暢素雅的文字中品讀三代考古之精妙。作者良好的文學素養和高超的文字駕馭能力,將夏商周考古學史的跌宕起伏描繪得淋漓盡致。僅舉幾例標題,便可見一斑:"問禹為何物——顧頡剛的夏史研究","有心還是無意——李濟汾河流域調查和夏文化探索","有心栽花與無心插柳——先周文化探索的早期階段"。這部夏商周考古學史并非晦澀難懂,而是充滿詩意,像一股清新之風撲面而來,讀來心朗氣清。
同時,這又是充滿溫情的一部書。它是作者在北京大學面向非考古專業本科生的大類平臺課講義的核心,針對每一重大學術問題,作者以學者和問題為主線來厘清夏商周考古學的發展脈絡,更便于沒有考古知識背景的讀者理解。作者并不是對文字進行簡單的羅列,而是用心、融情在寫,字里行間都蘊含充沛的情感,筆下的人物也是鮮活而又富有個性。震撼之余,令人從內心深處升起無數感動。書中論及的關鍵學者形象都非常飽滿,暫以兩位為例——顧頡剛先生與鄒衡先生。盡管筆者是考古學出身,但以往對于兩位先生的認識多停留在表層,即主要事跡、研究方向、學術觀點等。比較下來,不禁自慚形穢,我記住的不過是一些機械的結論,而非通過全面了解先生其人、其事來使自己真正有所頓悟。而如顧頡剛先生,作者是從"個性、時勢和境遇"來分析他是如何走上古史辨道路的。不論境遇如何惡劣,先生也不改極強的個性,深厚學識得以積累,更離不開他過人的毅力與恒心。再如鄒衡先生,作為"攪局者"出現在河南登封告成遺址發掘現場會上時,是有考古材料和文獻史料的系統研究作基礎的,更是與先生的學術道路有密切關系,尤其一句"可以說考古學就是我的人生觀"是先生一生的真實寫照。鄒衡先生離世之際,杜金鵬先生以一首《面前的山》痛悼先生,鄭光先生為鄒衡先生三叩首送別,多年后提起還為之感傷:"他的去世,讓我悲痛,如同失重,失去平衡"。具體學術問題上的分歧絲毫沒能影響學者之間深厚的情誼,正所謂君子和而不同。
近六百頁的書稿,握在手中,著實給人以厚重之感。筆者不禁陶醉于浩瀚的學術史,為這段夏商周考古學史所牽引,不忍釋卷。同時又因書中飽含的溫情而感動,考古學科、考古學史,因其科學、規范,或囿于專業性而不為大眾所熟悉,難以充分理解,但它卻從不缺少感動你我、振奮人心的內容存在。因為每一位考古人的學術歷程,每一樁歷史事件的跌宕起伏,每一段考古學史的匯聚凝結,都是考古人認識歷史、追逐真理的過程,過程中執著付出,鍥而不舍,相互間積淀的情誼,情深潭水。《追跡三代》一書值得一讀,考古學也并非遙不可及!
或許封底作者自題的三句話已對全書作了最好的詮釋——一部系統全面的夏商周考古學術"問題史",一部精心謀篇、行文流暢、引人入勝的考古學史,一部對前賢具"了解之同情"、"溫情與敬意"的學術史。
讀《追跡三代》有感 2
在《追跡三代》這部看似追尋夏商周三代歷史真相的著作中,作者實則構建了一座精巧的歷史敘事迷宮。這部作品表面上以考古發現與文獻考證為雙軌,試圖還原中國上古史的面貌,但深入閱讀后不難發現,它更是一部關于"我們如何認識歷史"的元歷史思考。書中那些看似客觀的考古報告與文獻分析,實際上不斷向我們拋出根本性問題:當我們在談論"三代"時,我們究竟在談論什么?是真實存在過的歷史時空,還是后世不斷層累構建的文化想象?這種對歷史認識論的根本追問,使得《追跡三代》超越了單純的歷史考證,成為一部關于歷史思維方式的啟蒙之作。
《追跡三代》最引人深思的貢獻在于它徹底解構了傳統歷史敘事中的"三代"神話。書中通過大量考古證據與文獻比對,揭示了"三代"概念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歷史建構。從甲骨文到青銅器,從《尚書》到《史記》,不同時代留下的物質與文本證據之間存在著驚人的斷裂與矛盾。作者不厭其煩地展示:夏朝的存在至今缺乏確鑿的考古證據支持;商朝的形象隨著甲骨文的發現被徹底改寫;周朝的"禮樂文明"很大程度上是后世儒家理想化的產物。這種解構不是虛無主義的否定,而是嚴謹學術態度下的必要祛魅。當我們跟隨作者的筆觸,看到那些曾被奉為圭臬的歷史敘事如何在證據面前土崩瓦解時,不得不對一切看似確定的歷史知識產生健康的懷疑。
在解構之后,《追跡三代》更重要的價值在于它嘗試重構歷史認知的方式。作者既不盲從傳統文獻,也不迷信考古發現,而是發展出一種批判性的"中間路徑"——將物質文化與文本記錄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時保持對兩者的反思距離。書中對二里頭遺址與"夏文化"關系的分析堪稱典范:既不輕易將考古發現與文獻記載劃等號,也不武斷否認兩者可能的聯系,而是在充分呈現證據復雜性的基礎上,提出謹慎的假說。這種方法論上的自覺,使得《追跡三代》成為一部"思考如何思考歷史"的指南。讀者學到的不僅是關于三代的具體知識,更是一種處理歷史證據的思維方式——永遠警惕單一敘事,保持多元視角,在不確定中尋找相對合理的解釋。
《追跡三代》對歷史書寫本身的反思尤為深刻。書中詳細剖析了從先秦到漢代的文獻如何層層累積地構建"三代"形象,揭示了歷史書寫背后的權力邏輯。一個典型案例是對《尚書》不同篇章形成年代的考證,展現了"圣王敘事"如何隨著時代需要被不斷加工完善。這種對歷史文本"生產過程"的揭示,讓我們看到歷史從來不是客觀事實的簡單記錄,而是各種力量交織作用的話語建構。當作者指出儒家如何將三代塑造成道德烏托邦、法家又如何將其工具化為變革依據時,歷史書寫的政治性便昭然若揭。這種洞察打破了歷史作為"客觀真相"的迷思,將我們的注意力轉向更本質的問題:為什么某個時代需要某種特定的歷史敘事?這種需要又如何塑造了我們所接收的歷史圖像?
《追跡三代》對當代讀者的啟示遠超出歷史學范疇。在一個信息爆炸、敘事紛爭的后真相時代,書中展現的批判性思維成為一種迫切需要的.素養。當我們面對各種宣稱"歷史真相"的宏大敘事時,《追跡三代》教會我們追問:這些敘事基于什么證據?誰在講述?為何在此刻講述?哪些聲音被壓抑或邊緣化?正如書中所展示的三代形象變遷,所有歷史都是當代史,都不可避免地折射著講述者自身的位置與關切。這種認識不是導向虛無,而是通向更負責任的知識消費與生產——明白所有歷史認知的局限性,同時不放棄追求更合理解釋的努力。
《追跡三代》最終向我們展示的,或許不是清晰的三代歷史圖景,而是一幅關于歷史認知的"模糊地圖"。在這幅地圖上,確鑿的考古發現如同堅實的陸地,文獻記載宛若流動的河水,而大片空白區域則提醒著我們認知的邊界。這種模糊性非但不是缺陷,反而是歷史思考最誠實的狀態。它告訴我們:對待歷史,確定感往往是錯覺,復雜性才是常態;追求的不是終極答案,而是更好的提問方式。在這個意義上,《追跡三代》不僅是一部關于中國上古史的著作,更是一面映照當代人歷史意識的鏡子,邀請我們在解構與重構的辯證中,尋找與過去對話的更明智方式。
讀《追跡三代》有感 3
《追跡三代》是孫慶偉教授關于夏商周考古學術史的系統梳理之作,這部近六百頁的學術著作以"追跡"為名,既呼應了《史記·孔子世家》中孔子"追跡三代之禮"的典故,又揭示了考古學者通過實物資料追尋三代史跡的學術使命。全書由十篇相互獨立又有機聯系的文章構成,從顧頡剛的"古史辨"運動開始,系統梳理了夏商周考古學發展歷程中的重大學術問題與代表性學者,填補了這一研究領域的空白,為學科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作為一部兼具學術深度與人文溫度的著作,《追跡三代》不僅是一部嚴謹的學術史,更是一部充滿"溫情與敬意"的學者心靈史,它向我們展示了考古學如何通過物質遺存重建歷史記憶,以及一代代學者如何在求真道路上執著前行的精神歷程。
《追跡三代》最顯著的學術貢獻在于其對夏商周考古學術史的系統梳理。作者以顧頡剛"古史辨"為開端,精心選擇了夏商周考古學發展歷程中的十個關鍵議題進行深入剖析。這些議題包括夏文化探索、夏商分界、先商文化與先周文化研究等核心問題,幾乎涵蓋了夏商周考古的所有重大爭論領域。孫慶偉教授采用"以學者和問題為主線"的敘述方式,使原本可能枯燥的學術史變得生動而有條理,即使是非考古專業的讀者也能從中把握學科發展的脈絡。
書中對"古史辨"運動與中國科學考古學興起關系的論述尤為精彩。作者詳細分析了顧頡剛如何通過個性、時勢和境遇三方面因素走上"古史辨"道路。顧頡剛那種"不肯盲從前人之說"的批判精神,那種"幼年讀書就不肯盲從前人之說,翻出幼時所讀的四書,經文和注文上就有許多批抹"的獨立思考態度,不僅開啟了中國現代史學的新篇章,也為考古學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書中指出,顧頡剛對夏代史的認識經歷了從"禹為動物,出于九鼎"的假設到"禹來自南方民族神話"的轉變過程,這一學術演變生動展示了疑古思潮如何推動考古學對夏文化真實性的探索。
李濟的汾河流域調查與夏文化探索是書中另一個重要議題。孫慶偉通過細致梳理相關史料,還原了李濟在山西南部開展考古調查的過程與動機,分析了這一工作對后來夏文化研究的深遠影響。作者特別強調,李濟的工作奠定了夏文化探索的'"史語所傳統",即注重田野調查與實證研究的學術風格。這種傳統與顧頡剛的文獻辨偽形成鮮明對比,卻又共同構成了中國上古史研究的雙輪驅動。
《追跡三代》在處理學術爭議時表現出難得的客觀與平衡。作者秉持"述而不論,點到為止"的原則,不對各家觀點的優劣進行直接評判,而是通過翔實的史料呈現學術爭論的原貌。這種處理方式既尊重了學術史的復雜性,也為讀者留下了獨立思考的空間。
書中對1977年"河南登封告成遺址發掘現場會"的學術史解讀堪稱典范。作者將這場會議中的四位關鍵人物——發起人安金槐、特邀報告人趙芝荃、"攪局者"鄒衡和"裁判與舵手"夏鼐——各自的學術立場與貢獻娓娓道來。特別是對鄒衡作為"攪局者"角色的刻畫,不僅展示了他基于考古材料和文獻史料的系統研究提出的不同觀點,更揭示了學術爭論背后學者們的真誠與勇氣。鄒衡那句"可以說考古學就是我的人生觀",道出了一代考古學人的精神追求。
夏商文化論爭是全書另一個精彩篇章。孫慶偉詳細梳理了鄒衡參與的夏商文化論爭,包括他與鄭光的鄭毫之爭、關于偃師商城是西毫還是桐宮的爭端,以及早期夏文化之爭等。這些爭論看似針鋒相對,實則推動了學術的深入發展。作者特別指出,即使在激烈爭論中,學者之間仍保持著深厚情誼,如鄒衡去世時,曾與他有過學術分歧的鄭光先生"為鄒衡先生三叩首送別",多年后提起還為之感傷:"他的去世,讓我悲痛,如同失重,失去平衡"。這種"君子和而不同"的學術品格令人動容。
《追跡三代》雖然討論的是專業性極強的考古學術史,但孫慶偉教授的敘述卻充滿文學魅力與人文溫度。正如書評所指出的,作者以"生花妙筆"將可能枯燥的內容寫得"環環相扣,其味無窮",讓讀者在"流暢素雅的文字中品讀三代考古之精妙"。僅從各篇章標題就可見一斑:"問禹為何物——顧頡剛的夏史研究"、"有心還是無意——李濟汾河流域調查和夏文化探索"、"有心栽花與無心插柳——先周文化探索的早期階段"等,這些富有詩意的標題既準確概括了內容,又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書中對學者形象的刻畫尤其生動感人。作者不僅關注學者的學術觀點,更注重通過細節展現他們的個性與精神世界。如描述顧頡剛時,特別強調他那種"外和內傲"的性格:"我不能受氣,故傅斯年欲壓迫我,我即離中央研究院而至燕大",并自謂"予性急躁、鯁直,不能受人壓迫"。即使在政治高壓下,顧頡剛仍保持獨立思考,1952年他在思想改造運動中寫信給友人表示:"剛自信決無成見,亦真愿以唯物史觀為我主導思想,特不愿隨波逐流,作虛偽之頓悟耳"。這種對學術真實的堅守令人肅然起敬。
學術傳承與溫情是貫穿全書的另一條主線。作者筆下的考古學史不是冷冰冰的結論羅列,而是充滿人情味的精神傳承。書中提到,鄒衡先生離世時,杜金鵬先生以一首《面前的山》痛悼,鄭光先生行三叩首之禮。這些細節讓我們看到,真正的學術爭論不會傷害學者間的相互尊重,反而在求真道路上結下深厚情誼。孫慶偉教授對前輩學者的這種"了解之同情",使《追跡三代》成為一部"充滿溫情"的學術史。
《追跡三代》的出版對夏商周考古學科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作為中國考古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夏商周考古雖然成果豐碩,但在一些根本問題上仍分歧重重。孫慶偉教授通過對學術史的梳理,不僅總結了近百年來夏商周考古的得失,更為學科未來發展提供了方向性思考。他在書中強調,考古學的終極目標是"建設真實夏代史",這一目標既需要實證材料的積累,也需要理論方法的創新。
全書對"先商文化探索"歷程的梳理尤其具有方法論意義。從史語所同仁的集體行動,到鄒衡對殷商文化的分期研究,再到新生代學者的崛起,這一學術脈絡的梳理不僅呈現了知識積累的過程,更展示了學術范式如何隨著新材料、新方法的出現而轉變。作者特別指出,先商文化探索經歷了從豫東魯西到豫北冀南的空間轉移,這種區域重心的變化反映了學術認知的深化過程。
夏商分界研究的綜述則突顯了考古學中的證據標準問題。孫慶偉通過梳理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和鄭州商城在夏商分界爭論中的角色演變,最終提出一個根本性問題:"什么可以成為夏商分界的證據"?這一提問直指考古學方法論的核心,引導讀者思考物質文化變遷與王朝更替之間的關系,以及考古學文化與社會政治實體之間的對應問題。
作為一部學術史著作,《追跡三代》最寶貴的或許是它所展現的學術精神。從顧頡剛的疑古辨偽,到李濟的科學考古,再到鄒衡的敢于爭鳴,一代代學者在探索三代歷史的道路上表現出的求真勇氣與學術執著,構成了中國現代學術傳統中最珍貴的精神資源。孫慶偉教授以"溫情與敬意"書寫這段歷史,不僅是對前輩學者的致敬,也是對后來者的期許。
《追跡三代》最終向我們揭示,考古學不僅是一門通過物質遺存研究過去的科學,更是一項充滿人文情懷的精神事業。當作者描述那些為追尋歷史真相而畢生努力的學者形象時,當他在書頁間流露對那些"認識歷史、追逐真理的過程"的感動時,我們看到的是一門學科最動人的面貌——它既是嚴謹的學術探索,也是深刻的人文實踐。
在當代學術日益專業化、技術化的背景下,《追跡三代》提醒我們勿忘學術的初心。考古學的意義不僅在于解決具體的年代學或文化屬性問題,更在于連接古今,幫助我們理解人類文明的發展軌跡與精神傳承。孫慶偉教授通過這部作品表明,一部優秀的學術史應該既有"史學、史識、史才"的學術品質,又能傳遞知識探索中的人文溫度。
《追跡三代》封底作者自題的三句話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全書特色:"一部系統全面的夏商周考古學術問題史,一部精心謀篇、行文流暢、引人入勝的考古學史,一部對前賢具了解之同情、溫情與敬意的學術史"。這三個維度——問題的深度、敘述的魅力和人文的溫度——使《追跡三代》超越了普通學術著作的范疇,成為一部能夠打動專業學者和普通讀者的精品之作。它告訴我們,真正的學術從來不只是冷冰冰的知識堆積,而是凝聚著探索者智慧與熱情的精神之旅。
讀《追跡三代》有感 4
《追跡三代》并非一部簡單的考古學綜述,而是一部飽含人文關懷的學術史。作者孫慶偉以"問題史"為主線,梳理了夏商周考古學的發展脈絡,卻又不失對前輩學者的"溫情與敬意"。
書中對顧頡剛、鄒衡等學者的刻畫尤為動人。例如,顧頡剛的"古史辨"并非僅是學術爭論,而是其"個性、時勢和境遇"共同作用的結果。鄒衡先生那句"考古學就是我的人生觀",更是讓人感受到一代學人的執著與純粹。這種對學者精神世界的`深入挖掘,使得冰冷的學術史變得有血有肉。
此外,作者的文字駕馭能力極強,標題如"問禹為何物""有心栽花與無心插柳"等,既點明核心問題,又充滿詩意。這種"史才"讓專業內容變得生動,甚至讓非考古專業的讀者也能沉浸其中。
讀完此書,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學術史不僅是觀點的羅列,更是對學者精神與時代背景的深刻理解。
讀《追跡三代》有感 5
《追跡三代》最突出的特點是以"問題"為導向,而非簡單的時間線梳理。例如,書中詳細論述了"夏商分界"這一核心爭議,包括"西亳說"與"鄭亳說"的激烈交鋒。
這種寫法讓我明白:考古學的進步往往源于學者對關鍵問題的持續追問。鄒衡提出"鄭亳說"時,并非憑空臆測,而是基于系統的`考古材料分析。而反對者如鄭光,同樣以扎實的田野工作支撐己見。這種學術爭鳴,正是學科發展的動力。
作為讀者,我尤其欣賞作者"述而不論"的態度。他沒有武斷地評判哪種觀點正確,而是客觀呈現各方論據,讓讀者自行思考。這種治學態度,值得所有研究者學習。
本書讓我意識到:考古學并非只是"挖寶",而是一場關于歷史真相的理性探索。
讀《追跡三代》有感 6
《追跡三代》原本是北京大學面向非考古專業學生的講義,因此兼具專業性與可讀性。這種"破圈"嘗試,讓我看到了學術普及的另一種可能。
例如,書中用"攪局者"形容鄒衡在"登封告成遺址發掘現場會"上的表現,用"裁判與舵手"比喻夏鼐的角色。這種形象化的表述,讓外行也能理解學術會議的動態。
此外,作者對學術八卦的巧妙運用(如顧頡剛與魯迅的.恩怨),不僅增加了趣味性,也讓人看到學者作為"人"的復雜性。有讀者甚至調侃:"這位老師簡直是用講段子的熱情寫學術書"。
當然,本書并非完美。有讀者指出,若能增加更多插圖和地圖,會更便于理解。但總體而言,它成功打破了考古學的"高墻",讓更多人感受到這一學科的魅力。
讀完此書,我更加相信:真正的學術杰作,應當既能啟迪同行,也能吸引普通讀者。
【讀《追跡三代》有感】相關文章:
讀夸父追日有感05-01
祖孫三代作文02-03
“祖孫三代”作文02-10
三代人的夢想05-13
祖孫三代作文(薦)02-03
(必備)祖孫三代作文02-10
大班體育游戲追追樂教案11-15
祖孫三代扮靚法03-21
三代人的夢想作文01-02
《追光少年》讀后感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