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記》讀后感
導語:讀后感是讀過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以后的感想(多指書面的)。亦指讀完作品后寫下的心得體會或評論文章。。下面是小編收集的《上學記》讀后感,歡迎大家參考。
【篇一:《上學記》讀后感】
近日,閱讀了《上學記》,印象深刻。何兆武先生在《上學記》里,對最精彩的回憶留給了西南聯大。那一代人成長在內憂外患的年代,學子的理想都很單純,那就是趕走日本鬼子,建立民主的新中國。單純并不代表沒有生機,單純也不是簡單的代名詞。建國后出身的人,特別是70后、80后,更是無法體會那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理想和情懷。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理想,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歷史責任。
從《上學記》一書中,我觸摸了70年前我們中國學子的理想和追求。近百年來,偉大的中國人一直都渴望自由,渴望解放,爭取民族的發展空間。有思想、有理想的人,越在艱難坎坷的環境里,越會振作精神,積極思考。像何兆武這樣一代的中國知識分子,把自己的一切,獻給了我們這片古老而煥發活力的土地!
你說,能不使人感動不已嗎?想想前輩們舍生忘死的付出,才換來今天的美好生活,我們難道不應該更珍惜自己的生活嗎?我們能坐在窗明幾凈的教室里學習,這更是一種來之不易的幸福啊!
【篇二:《上學記》讀后感】
在電視上看到一檔節目,正好在介紹何兆武先生的《上學記》,通過介紹知道這本書現在已經風靡整個知識界,想想一定很有看頭,于是去書店買了這本書。
《上學記》是部口述作品,仔細閱讀《上學記》這本書后,也越發認為這是一本好書。因為是通過何兆武先生的口述,所以語言表達直白、生動、真實,描述的不僅僅是他上學的一些事情,更多的是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風貌。雖說這是一段口述歷史,但我覺得更象老人的自身經歷,是他對當時社會的所見所聞、對當時社會的親身感受的一個回憶錄。尤其是對那一代知識分子的求學經歷顯得格外真實。何先生在書中反復地提到“幸福”,然而實際上,何先生求學的時代,正是中國最痛苦的時代。五四退潮以后的中國是一連串的.戰爭,烽火豈止連三月!戰亂的生活是艱苦的,可是他們那一代人卻處處洋溢著振奮的精神,許多人寧愿選擇顛沛流離的生活,而不愿做亡國奴。他們自然而然把追求國家富強當作自己的理想,把民族的整體崛起看作個人幸福的基礎。而我們現在對幸福的理解卻總是那樣庸俗現實,每天習慣于抱怨,抱怨不漲的工資,抱怨不暢的交通,抱怨不好吃的飯菜,抱怨不通情的領導,但是卻從來少有人抱怨自己的學識和能力太低。通過讀《上學記》,我才清晰意識到曾經被自己下意識深深隱藏的挑剔和浮躁,那種自慚形穢的感覺便隨著紙頁的翻動而慢慢增加,然后感動到甚至想流淚。
很先生在書中強調讀書不一定非要有目的的去看書,而且最好是沒有任何目的,讀書本身就是目的。讀書本身帶來內心的滿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游,在別人看來,游山玩水跑了一天,什么價值都沒有,但對我來說,過程本身就是最大的價值,那是不能用功利標準來衡量的。其實,求知的樂趣不正是為了更多的了解世界,讀書真正的目的就是讓我們在了解一件事物時,又發現了另一件自己不知道的事物,前方似乎總有未知在等著自己,越想去了解,就會發現更多的自己不了解的東西。這無窮盡的未知才是求知的樂趣,讓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吧。
何先生求學歷經戰爭年代,之后又是文革,對于多數人來說,這個回憶總不盡然是美好的,可是何兆武先生依然能用輕快幽默的語言婉娩道來,讓人讀起來有時心酸,有時好笑,有時振奮,有時頹唐,使人仿佛也融入到那個時代,沉醉在何先生的回憶以及那一個是非年代里了。
【篇三:《上學記》讀后感】
“正值深秋,我們坐著古代式的帆船,每天天一亮就開船,天黑了就停下來,一路的景色美極了,令人銷魂,我一生都沒有享受過幾次”。一九三七年為避日寇,十六歲的何兆武隨父母返回湖南老家。十年后,先生回憶起返鄉之旅仍是充滿詩情畫意。這樣愜意的旅途,似乎可以象征何先生前半生的生活,雖然生在一個變亂頻繁的時代,但他的內心始終是自由的、從容的、甚至是喜悅的。我在讀《上學記》的時候,不止一次驚訝我們怎么會有那樣一個時代,而在那個時代,何先生居然做成了一個幸福的讀書人。
何兆武先生的回憶始終都是平靜的,反倒是我們這些讀書的后輩一次次地感嘆、詫異。何先生的回憶就像一縷陽光,慢慢撕開了一個歷史的口子,讓我們得窺一個時代的縮影。其中有些細節,就像黑暗中被按響的鋼琴,讓人驚退一步,不知所措。比如,書中寫到北洋軍隊的軍歌歌詞竟是“三國戰將勇,首推趙子龍,長坂坡前逞英雄”;北洋政府的國歌竟是先秦無名氏的《卿云歌》:“卿云爛兮,糾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這真讓人不知說什么好了。真實的歷史氛圍在細節上最容易得到呈現,這樣的細節又仿佛是一個悖論,讓讀過正統歷史教科書的我們不免目瞪口呆,廢書長嘆。
何先生在口述中反復提及的兩個詞語是“自由”和“幸福”,這似乎是何先生一以貫之的精神追求,但不可否認的是,它也是一種時代精神的折射,時代的高度和氛圍往往印證在人的身上。翻遍此書,我們可以毫不費力地發現當時的學校,尤其是西南聯合大學,彌漫著我們想象不到的自由氛圍。那時,教師的聘任不以政治信仰和學術見解為標準,他們上課也沒有統一的教材,尤為難得的是,他們講課近乎絕對自由,沒有人要求他們應該講什么或不應該講什么。學生的權利也得到充分的尊重,“喜歡的課可以隨便去聽,不喜歡的也可以不去”。何先生在西南聯大先后讀過土木、歷史、中文、外文四個系,現在想來真是不可思議。何先生有言:“社會要進步,學術必須自由,思想必須自由。”由此言得之,西南聯大之所以培養出大批俊杰,自由的校園氛圍是功不可沒的。有自由,才有活潑的精神、不羈的思索和創造的激情,自由一旦遭到鉗制,一切精神之花必然凋謝,更不用說結出創造的累累碩果。飽經風霜的何先生不無所指地說:“基于當時北京的環境,也決定了國控制力量天然的不足,乃至于意識形態的控制也往往流于形式,至于云南的聯大亦是如此,幸運如此,才能有傳承的自由學風,讓各種思想在聯大交融,以實踐來檢驗,也是如此,西南聯大在祖國災難深重之時,卻培養出了大批的棟梁之才乃至國內外的泰斗,但是建國后的五十年中卻少有大家現,即便有,也是我們國內所公認,據我所知,目前真正的大家在國內外享有威望的'還是民國時期培養的一批學子。”言之鑿鑿,令人不勝羞愧,后人思之,豈能無動于衷?
幸福究竟為何物?這一問題一直纏繞和折磨著年輕的何先生。這是一個永恒的主題,每一個時代的人都會有他們的答案。答案盡管可以不同,但是否去深刻地思考這個問題卻可以看出一個時代的精神狀態。在漫天烽火、戰亂不止的民國時代,何先生和同學王浩熱烈地討論著什么是幸福。得出的結論是:“幸福的條件有兩個,一個是覺得社會會越來越好,一個是自己的未來越來越好;幸福歸根結底還包括精神上的。宗教的虔誠是不是幸福?簡單的信仰也不能等同于幸福,因為它沒有經歷批判的洗練,不免流入一種盲目和自欺。幸福是圣潔,是日高日遠的覺悟,是不斷的拷問與棄揚,是一種通過苦惱的歡心,而不是簡單的信仰。”何先生的幸福觀已經上升到了哲學的層面,這樣嚴肅的思考和真誠的探求,同樣值得后人感佩。自由和幸福這些抽象的概念,最后一定是要沉潛到的人的內心的,最后一定是要人去體會的,離開了個人的體悟和驗證,自由和幸福只會淪為宣傳的工具和鼓動的標語。我們的時代是一個消費主義瘋狂地攫取人的內心的時代,在各種欲望的引誘下,我們已經不再關心自己是否幸福這樣的問題了。這樣的問題在紅塵男女看來簡直是“迂遠而闊于事情”,我們生在一個安定的時代,內心卻從未安定過,更談不上在何處安放自己的靈魂。何先生是幸福的,因為他是一個智者,即使在戰亂頻繁的時代里,即使是在顛沛流離的處境中,他都不忘回歸自己的內心。這樣的境界和狀態,我們只能高山仰止。《上學記》是何先生風雨人生的記錄,更是我們今日反省的對照。歷史猶如火車過隧道,它終有沖出黑暗的時刻,我們是車上的乘客,要始終堅信火車是一直向前的,即使暫時行駛在暗無邊際的涵洞里,也要坐直身體,因為隧道已經將到盡頭,前面就是漫山遍野的陽光以及耀眼的通向自由與幸福人生的路標。
【篇四:《上學記》讀后感】
《上學記》是何兆武先生一篇口述形式的回憶錄,敘述他49年以前的求學之路。書不厚,200多頁的樣子,大約2天時間就能讀完。敘述的風格深深烙著何先生的性格特征:恬淡、平靜,但骨子里透著一種堅韌。由于之前受《南渡北歸》的影響,對舊中國(非貶義)知識分子的生活,尤其是西南聯大的故事頗感興趣,何先生的書很快吸引了我。讀罷此書,心里有一種難以言述的感慨和向往,之前看完《南渡北歸》后積留在心中的那股“氣”似乎一下子被引發了,不吐不快,說說我對本書、作者和那個時代幾點最深的印象。
一、幸福
何先生的話語中充溢著幸福感,這是他的人生哲學,享受喜歡的事,不強求成績,只是因為喜歡而沉醉,這是多么愜意的心境。記得自己在讀研時,導師送了“不功不利,不焦(不是驕)不躁”八個字以勉勵我,我一直希望自己能接近這種境界,但越刻意的結果卻是漸行漸遠。曾感覺自己可能一輩子與這種心境無緣,但何先生的書又讓我感覺到希望。他告訴我們,幸福不是閉門造車,幸福也不是用各種世俗的成功標準來衡量的,幸福是一種涅槃,只要你保持一種自己會越來越好的希望并經受了生活的洗禮,你就是幸福的。我現在學習,工作,心中有一種自己會越來越好的期盼,而且這種感覺有時很真實可以觸摸到,雖然也經常被一些煩心事所攪擾,但總得趨勢是好的,我希望自己能保持這股熱情和勢頭,用越來越好的希望支撐起一種平和的心境,讓自己在生活中變得成熟和強大。
二、樸實
何先生讀書時的學風是非常淳樸的,雖然戰火紛飛,但學生們都能靜下心來學習,所以何先生說他一生中最快樂的讀書時光中的大部分都是在西南聯大度過的。淳樸的學風有個很明顯的表現,就是學生不勢利、不物質、不攀比,不會將家境作為劃分地位的標準。何先生特別說了幾個同學,比如孫念增,他的祖父曾是清朝的尚書(相當于今天的政治局委員),此外還有北洋總理的孫女,蔣介表姐的孩子等(名字記不得了,在書中都有),都是赫赫顯貴之家,但子孫毫無驕矜之氣,也和普通學生同學同住同吃苦,比之今天“四大名爹”的子女,實在讓人感慨這社會到底在進步還是退化。想想自己,有時心中也難免(雖然盡量避免)會產生對金錢、物質、地位的欲求(所謂虛榮)的“俗”氣,看了何先生的書,對把持自己抵制一些庸俗的習氣頗有幫助。
三、自由
比之今天的所謂名校和專家,何先生就讀的西南聯大可謂是真正的群星璀璨。這里有飽學博識的大師:陳寅恪、華羅庚、葉企孫、吳大猷、梁思成、梅貽琦、朱自清……,這里有冉冉升起的`新星:李政道、楊振寧、王浩、殷海光……,看著這一個個世界級的名字,何先生點出了英雄輩出的原因:自由。首先是教學模式的自由,老師上課可以不用教材,不限范圍,往往信手拈來,不拘一格卻又博大精深。其次是政治氛圍的自由,從校長到學生,遵從信仰自由和言論自由,各種主義、思想、理念或激烈碰撞或高談闊論,可謂是百家爭鳴,暢所欲言。第三是用人的自由,學校真正實踐著任人唯賢、唯才是舉的用人標準(并不像今天大多是停留在口號中),不以文憑論英雄,像華羅庚、沈從文等人,均是連中學文憑都沒有的,但學校卻授之以教授之位,可見當時的學術風氣是如何的開明。
記得《南渡北歸》的封面上有這樣一句話:大師遠去再無大師。讀完《上學記》后,我更清晰的感覺像何先生那一代的知識分子,他們的經歷、他們的思想以及他們對于人生的“悟”對于今天的我們,對于整個社會來說是多么寶貴的財富。只要用心去閱讀,我想,每個人都能從他們身上收獲良多。
【篇五:《上學記》讀后感】
謝謝謝璞老師的推薦,讓我又多讀了一本好書。
這幾天上班回來都會抽點時間看下《上學記》,沒多久就看完了。這是一本小書,類似隨筆,是何兆武老先生口述,文靖撰寫,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出版。主要是講述何兆武老教授大學時代的一些人和事。書中談論了許多東西,談的最多的是關于幸福。
什么是幸福?何兆武老教授是這樣認為的:幸福的條件有兩個,一個是你必須覺得個人的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這又是非常模糊、非常朦朧,并不是什么明確的目標。另一方面,整個社會的前景,也必須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會整體在腐下去,個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在書的'另外一處他又強調,幸福最重要的就在于對未來的美好的希望,一個是你覺得整個社會、整個世界越來越美好,一個是你覺得自己的未來會越來越美好。
這就是他的幸福觀。他的幸福觀是把個人與社會的緊密聯系起來,不光是覺得個人的前途是光明的,整個社會的前景也是更加美好的。當我把何兆斌老先生的幸福觀與幾個朋友分享后,他們有點不理解。
關于幸福,這是一個哲學命題,也是個人人生觀的一部分。以前,沒有認真考慮這個問題,只是簡單的想過,幸福是一種狀態,必須是現代式,而不是過去式,僅此而已。至于什么是幸福,我沒有想過,甚至沒有想過能找個好工作、可以買房買車,這就是幸福。
這些年,整個社會對幸福這個詞也很關注,經常談到幸福指數。前段時間一部電視劇《幸福來敲門》又引起社會對幸福這個詞的熱議。我們談論著自己的幸福觀,有人說幸福就是幸福就是貓吃老鼠狗吃肉,奧特曼打小怪獸。這是一種網絡說法,更多還是談及自己的生活、事業、愛情、親情等等。
我的幸福是什么呢?我想我應該思考這個問題了。這是對自己的負責。
【《上學記》讀后感】相關文章:
上學記優秀作文12-25
《上學記》讀后感08-08
《上學記》讀后感07-31
《上學記》讀后感08-02
《上學記》讀后感08-18
《上學記》讀后感08-18
《上學記》讀后感07-23
《上學記》讀后感07-24
《上學記》讀后感08-24
《上學記》讀后感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