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中國在社會工作專業建設和學科建設中的任務
(劉曉(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于2003-4-28 17:34:42發布)內容提要:在當今社會轉型時期,涌現很多社會問題,社會工作的發展被提到了更突出的位置,本文從理論和實際兩個方面來論述中國社會工作在社會工作專業建設和學科建設中的任務。
關鍵詞:社會工作 學科建設 社會工作教育
近20年來,我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當前我國改革進入攻堅階段,正處于轉型時期。
轉型社會是社會的重要、關鍵要素發生變化的社會,例如生產關系、政治關系、產業結構、階層結構、價值觀念等方面發生的重大變化。這將導致社會的一些重要關系的重組,其中必然包含著不協調、矛盾與沖突。當我們選擇市場經濟的發展道路之后,我們也就不得不打開國門,當打開國門同其他國家進行貿易時,我們又發現我國不得不進入早已形成的世界經濟體系。而與市場經濟相聯系的生產關系、分配模式、價值觀念、社會思想則蜂擁而至,突如其來的諸多外部要素進入我國的經濟和政治領域,引起了經濟、政治和價值觀念領域的全面沖突。更讓我們驚訝的是全球化浪潮,它不由分說地將剛剛走上市場經濟之路、不發達、問題叢生的中國拉入其中,讓中國也去分擔世界經濟發展所造成的不協調后果,這無疑增加了我國處理問題的難度。另外,五花八門的文化價值隨著個人至上、消費主義思潮也大舉進入,并對傳統的價值體系發起了很有韌力的挑戰。我國的社會變遷如老齡化、城市化、工業化、個人價值的突顯等都與原來的社會結構和制度結構不相協調。體制轉軌和經濟發展引起了諸多社會問題,如下崗職工問題、貧富分化問題、養老保險問題、產業結構調整所造成的震蕩、地區之間的差距,城市重建帶來的問題:還有一些社會問題與我國的社會過程相伴隨,如老齡化問題、看病難問題、殘疾人問題、青少年問題、獨生子女問題、心理焦慮問題等。
上述社會問題在一段時間里會長期存在,如何處理好上述社會問題,是影響我國繼續穩定和發展的一個重要要素。社會工作就是解決這些問題的一種現代手段。社會工作在解決社會問題,調整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協調發展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社會工作”是專門以“助人”為職業的工作,而社會工作者是以自己的專業知識為民排憂解難,是一種崇高的、利他主義的職業。但是在北京召開的“社會工作學”座談會上,專家學者們認為:“社會工作”的概念目前在社會上還不是廣為人知。目前我國的社會工作還很不成氣候。社會工作者還沒有列入拿執照的專業人士行列。如何適應社會的需要,促進社會工作專業的發展,使其能夠在社會轉型時期發揮應有的作用,就成了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下面將從理論和實際操作兩個方面來論述中國社會工作的建設任務。
社會工作學是一門正在建立的新學科。為使這項社會事業的開展,管理卓有成效,必須使其上升為理論上的認識,納入科學化、規范化和系統化的軌道。從本學科的理論發展看,工業發達國家在20世紀30、40年代就已捷足先登,試圖從理論上解決由于機器的資本主義使用而造成的貧困和失業及其所帶來的社會救濟問題。而在中國社會工作的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這就需要理論工作者們研究新概念、新理論,編寫新講義,新教材,建立起新的學科和理論體系。建立新的社會工作學學科體系,現已提到議事日程上。(一)就社會工作學的基本理論而言,這一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應該包括:社區、社區管理、社區功能、社區意識、社區協調等含社會的、心理的和地理的三大層面的理論內容,體現出社會福利、社會服務、社會公平、社會控制、社會保險、社會空間等一個“大社會”中的群體參與資源、分配和服務效益方面的一系列理論范疇,也包括社會工作的直接對象的一些更具體的理論范疇,如慈善事業、醫療保險、社會義工、安老形式和失業救濟等。(二)就社會工作學的原理內容考慮,應該是:數理經濟理論;服務價值理論;以人口為社區主體的人口理論;以解決社區問題和緩解社會矛盾為宗旨的社會學理論;以穩定社會秋序為主要控制手段的法制理論;以最終滿足全體人民需要為標志的經濟學原理等等。這些理論是相互交織、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的,共同揭示了社會工作學的規律性問題。(三)就社會工作學學科建設的方法論而言,社會工作學的學科建設有賴于以下幾個主要方法的運用:(1)社會管理方法。社會管理方法在現代社會科學各學科領域中,集中表現為系統的方法,即系統分析方法和系統整體方法。(2)社會心理方法。社會心理方法是現代方法論中更高層次的分析方法,在社會工作學的學科建設中,它是協調社會發展,解決個人及解決群體沖突,平衡社會成員心態的理性的、效用性很強的方法。(3)社會制衡方法。社會工作學研究社區管理和社會服務規律,必須把“制衡”方法貫徹學科建設的始終。如研究解決社區中不同群體的利益,解決老、幼、殘、鰥寡孤獨無勞動能力的無償救濟和面向全社會成員的有償服務時,必須依據制度和政策。
以上論述了社會工作理論建設方面的任務,接下來將論述社會工作實際操作中的任務。
第一,大力發展社會工作教育。首先,看看西方社會工作教育的發展歷史。我們預測將來,往往要從歷史去看,吸收教訓與經驗,以此來引導未來之路的走向。美國社工教育從19世紀末已開始發展,那時大概是1890年左右。其受到三個重要發展潮流的影響而形成最初的社會工作教育。當時的社會科學成為一個學科,在大學里開始有此學科的教育,這促使對社會問題的研究越來越嚴謹,引發更多對社會的研究。另外他們對應用科學的研究也開始了一點興趣。第二因素是美國當時成立了國家慈善總會,他們的慈善總會在當時團結了大部分志愿機構的工作。他們發現機構人員往往未受培訓,他們工作效能不高,于是開始重視培訓,希望有一些培訓給予工作人員。第三是當時許多私立女子大學在美國成立。由于有了女子大學,當她們畢業后,就不甘于留在家庭里做主婦,更希望到外面就業,而她們就業的一個最好出路就是在慈善業方面的工作。這幾個因素綜合起來影響了美國社工教育的發展道路。當時第一代社會工作的學校并非是一些大院校,而是從培訓班開始的。在發展過程中,人們日益發現培訓是十分需要的。他們就要求一些大學開辦社會工作有系統的培訓課程。當時在大學里面的培訓是從研究生的層次開始的。在1919年他們已有17所高校開設了社會工作課程,并成立了全國社會工作培訓教育協會。到了30年代至50年代,發展很快,學校增加了很多。30年代的經濟危機導致了衰退,反倒給社工教育發展提供了契機,危機下失業問題、貧窮問題、家庭問題等均產生了,人們認為社會工作服務要增加很多——應付問題尤其是失業方面的社會工作服務已遠遠無法滿足需求。另外也覺得要這么大量的工作人員去做這些工作,他們也要增加許多課程。另外一個影響,以前比較注重個人性的個案工作,但由于經濟衰退使人們認識到引發問題的往往不是單層面,并不是因個人原因而產生的,是由社會影響的,所以他們也開始注重社區類的較宏觀層面的教育目標。30一50年代,他們有一個大的爭辯,社會工作的培訓是應該放在研究生層次還是處于本科生層次上。原先他們是從研究生教育著手的,后來他們發現社會急迫需要大量新人才,但研究生的培育是不夠的,而且比較緩慢,于
是開展了許多本科生培訓。到了50年代他們以承認本科生層次的教育解決了這個辯論,到了1952年他們成立了社會工作教育的議會,想通過議會方式正式規定一些評審的規則,其將統籌整個美國的社工教育的課程水平。到了70年代,教育層次不斷增加。其實每一個國家的發展歷史,與我們都是差不多的,開始時沒什么專業人員,沒有什么知識基礎和經驗,都是摸著石頭過河走過來的,看到別人的歷史,我們或許有一絲安慰:我們并不是孤單的,別人也是這樣走過來的。
中國的社會工作教育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2001年社會工作教育年會提供的數據顯示,社會工作專業從80年代后期恢復發展以來,已有上萬的畢業生。社會工作教育的首要責任是培養合格的社會工作者,走向專業崗位,為社會服務。有人曾對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表示擔憂,但社會需求是有的,隨著我國市場化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和社會進步,社會對社會工作者的需要會更加強烈。要培養合格的社會工作者就必須對學生進行科學的、高水平的專業教育和培養。這里包括進行規范的專業教育、努力使學校教育與我國的實際需要想結合,包括學生的社會工作專業精神的養成。社會工作既是專業教育,又是素質教育。專業教育要求嚴格按照專業課程體系去組織教學,素質教育則要求教會學生學習、處理問題和創新,要教給學生自我發展的能力。社工教育還必須與實際緊密結合,給受訓者提供一個好的訓練和實踐的環境,其中包括給大學畢業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實習環境和提供良好的實習條件。
第二,社會制度和社會政策建設。近年來,中國政府在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福利服務、健康服務、社區建設、社團管理、家庭婚姻、住房改革、教育改革等等方面出臺了不少社會政策,但是政策的效果在很多方面卻往往不盡人意。在整個政策過程中,除了制度設計上有缺陷以外,制度實施中更屢屢出現問題。這是因為在中國政府的社會政策過程中,從政府行政到公眾行動之間,缺少了一個專業化、職業化的貫徹和落實社會政策的傳承機制。就中國現狀看,目前社會政策的貫徹和落實主要還是依靠政府的行政體系——勞動、民政、衛生、城建、教育等政府部門和“準”行政體系——工會、青年團、婦聯等群眾團體來具體運作。正因為在政策過程中,政府與民眾之間缺少一個相對獨立的職業化的“中間層”,本來這個中間層是可以把政府的行政指令通過專業化的手法和技巧轉變為公眾的行動的,而現在的工作體系依靠的僅僅是這些行政和“準行政”部門的行政命令,明顯地與公眾行動脫節,也與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的發展趨勢和進程不相適應。同時,在國內社會政策的研究方面,大多數的研究比較關注的是政策法規層面和行政組織層面的問題,對如何通過一套專業化的職業服務系統來提高社會政策實施的質量,這方面的研究可以說是微乎其微。因此,在研究社會政策的同時,結合社會工作專業化與職業化發展的國際經驗,探討中國社會工作的職業發展,應該說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職業化、專業化的社會工作發展了,中國的社會政策的貫徹落實才能有有效的傳承機制,才能在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第三,加強社會工作的專業化、職業化和行業化建設。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專業標準,規范社會工作。開展資格認證工作,推動社會工作隊伍的職業化。對社會工作者,特別是社區基層的社會工作者進行必要的專業化培訓,使其適應社會工作發展的新要求,特別要發揮各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的作用。社會工作的發展還要加強同港澳臺地區和世界各國社會工作者和組織的交流。社會工作作為一項國際性的工作,在各國、各地區都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加強合作與交流,可以把好的經驗吸收進來,促進我國社會工作水準的提高。中國社會工作在新形勢下肩負著歷史的責任,面臨著眾多的機遇和挑戰,必將在各界的努力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為我國的改革開改、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以上粗淺的談了中國社會工作建設的任務,中國社工專業任重而道遠,社工專業的發展需要整個社會的關注和支持,社工建設也絕非一朝一夕之功。
參考文獻: 1.王思斌主編 《社會工作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
2.孫立亞主編 《社會工作導論》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1999年
3.李建興編著 《團體社會工作》 五南圖書出版社 1993年
【論中國在社會工作專業建設和學科建設中的任務】相關文章:
論經濟建設中國政治論文08-05
建設中的中國作文12-15
論社區文化及其在社區建設中的作用08-05
論體育管理專業建設08-12
美術理論的學科概念和學科建設08-05
高校重點學科建設中政府功能的發揮與改進08-17
第六冊建設中國特色經濟08-17
中學地理學科建設中亟待解決的問題08-07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