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河北省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模式及發展策略
1引言
生鮮農產品在農業經濟的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生鮮農產品的生命在于其新鮮度,但生鮮農產品本身存在的時效性短、易腐等特征會降低其價值。有數據表明:我省水果蔬菜等農副產品在采摘、運輸及倉儲等物流環節上的損失率高達30%,而發達國家的果蔬損失率僅在5%以下。
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是指使水果、水產、肉、蔬菜、禽、蛋等生鮮農產品從產地采收、捕撈、屠宰后,使生鮮農產品在儲存、加工、運輸、流通等環節始終處于適宜的低溫控制環境之下,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證了生鮮農產品產品的品質和質量安全,降低了生鮮農產品的損耗、防止被污染的供應鏈系統。
近年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鮮活農產品的產量和流通量逐年增加,人們對鮮活農產品的安全和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冷鏈物流的配送也面臨著更高的要求。冷鏈物流配送問題成為提高冷凍冷藏產品質量和提高配送商利潤的關鍵問題。
2 河北省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模式
按照生產地和消費地的跨度不同,將其劃分為省內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和跨省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
2.1 省內的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模式
以傳統的自給物流為主,運作效率低下,物流流通渠道較為復雜,而由于運輸距離相對較短,不管是短途運輸集中,還是集中配送,一般都不會采用冷藏冷凍運輸。
散戶種植的蔬菜水果等一般都采取自給自足的生產模式,剩余的農產品在本地集貿市場進行銷售.運輸作業相對簡單,沒有冷藏運輸能力;
批量種植養殖戶多數是種植或養殖大量品種比較單一的應季蔬菜或水產品,直接供給本地批發市場,距離相對不遠,不會采取冷藏運輸;部分需要初級加工的送往加工企業,可能會實現冷藏運輸或冷藏加工;其余部分供給本地集貿市場;
即使作為銷售范圍最廣的生鮮農產品生產基地,除了部分供給本地批發市場和超市等零售商外,大部分會通過長途運輸運往市區的批發市場進一步集散,也不會采取冷藏運輸。
比如深縣的蜜桃,趙縣的雪梨,盡管都是河北的特產,也只有少數產品能夠“走出去”以“鮮活”的名義銷售,并不能很好地為果農創收。多數產品的流通領域僅僅局限于附近幾個縣市,輻射范圍小且水果的新鮮度并不能得到維持。冷鏈在多數情況下沒有被派上用場。
本地集貿及市場間的運輸批量小,距離也短,因此一般不需要冷藏運輸。而其他環節還是應該進行冷藏運輸。但是目前,只有超市、連鎖零售店以及部分冷庫的能夠做到冷藏加工。其它節點和環節往往做不到冷藏儲運。
針對現在省內生鮮農產品物流體系的情況,生成經過改良的省內生鮮農產品物流模式。其模式如圖2所示。與現有的省內物流體系相比,從生產地至集散地的短途運輸開始向批量化模式發展,配送模式專業化程度大幅提升,冷藏汽車、冷鏈設備的比例及生鮮農產品的冷藏運輸率都將大大提高,當然產品的加工和銷售環節也要實現冷藏到位,這樣生鮮農產品的低成本高質量保障可以達到實現。當然這種模式在短期內的投資必然是較高的,但是在大趨勢下,長期內的收益也是可以預見的。
2.2跨省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模式
物流作業中間環節過多,冷藏運輸率偏低,產品跨省調運方式復雜;現代化專業物流配送中心少,而且多為少數大型集團公司構建和經營,且冷藏儲運僅僅覆蓋到少數作業環節,冷鏈體系不夠完善;繁雜多樣的流通渠道為實現針對生鮮農產品的有效監管增加了難度。現有的跨省生鮮農產品物流模式如圖3所示
以蔬菜為例,近年來,河北省蔬菜在全國各大城市的市場占有率在穩步上升,輻射到了全國大部分的省市區,北京市場占到50%左右,天津的40%以上,居外埠進京津蔬菜市場份額之首,但是其效益卻大大低于山東省。尤其是在精特菜和包裝菜的品種份額上。目前京津市場鮮活農產品以無公害食品為主,約占50-60%;綠色食品為輔,約占20-30%。京津市場鮮活農產品總體發展趨勢是高質量、高檔化、綠色食品與有機食品。對農產品的安全性、內在品質的改良、花色與用途的多樣性、方便食用性、時間和空間上均衡供應甚至外觀等都有較高的要求,除集團消費外,多數直接進入超市經營。而河北省供應的產品仍以不加工或粗加工的產品為主,如蔬菜供給的60%-70%都是銷售在農貿市場的。
河北省永清、青縣、固安實際供應的蔬菜雖然很多,并且直接送入京津超市,但很多用了北京的品牌。其實河北省共有中國名牌農產品3項,省級農業類名牌產品72項,優質產品42項。如“青青”、“青健”、“綠野”、“綠龍”等蔬菜品牌,“潘官營”、“福成”、“千喜鶴”、“雙鴿”等畜產品品牌,“居海”、“海賞”等水產品品牌。但是龍頭企業經營規模小,生產基地區域性強、品種單一。生產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化程度低,產品監控成本高,產業鏈條各環節的服務不到位。基地市場小、帶動作用不強,缺乏大型對接京津市場的鮮活農產品物流園區。
目前河北省鮮活農產品多頭管理,條塊分割,缺乏強有力的部門協調,資金分散,效率低下,政策、資金、技術、信貸等各方面政策不統一。如蔬菜生產歸農業廳技術站管理,基地產品市場歸農業廳市場處管理,各種農產品物流園區、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歸商務廳管理。現在全省仍沒有對市場、生產、物流全程監控的統一機構,商務廳不知道生產信息,農業廳不知道市場需求信息,更沒有對市場需求的整體追蹤分析。各委廳局依據各自標準資助所管環節的建設,產業環節不能形成有效對接,產業支持力量分散。同時,河北省目前缺乏針對當地地方特色與優勢的農產品區域規劃與布局,造成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程度低,不能很好地發揮區域優勢與產品優勢。
針對現有跨省生鮮農產品物流運作過程中冷鏈的不足情況,基于實際調研分析,得到基于冷鏈的生鮮農產品跨省物流模式。通過冷鏈物流的有效整合,能夠使得生鮮農產品全程處在低溫環境中。生鮮農產品的各類初級生產主體都能得到有效的集中、集散和配送,整個物流渠道得到了有效的規范,相鄰節點之間的有效協調能夠得到快速有效的解決。生鮮農產品的質量問題也可以得到較好的解決,精品、高檔品類變得不再難以實現。在降低成本的同時,還可以提高收入。
3 發展對策
從以上物流模式的分析過程中,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幾點發展對策
3.1 盡量縮減中間環節,建設連接農產品主產區和消費地的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主干網絡
不管是省內還是跨省的物流運作模式,減少中間環節,成本就會相應的減少,冷鏈設備就可以刪繁就簡。
要縮減冷鏈物流的中間環節,“產銷直掛”就是不失為一種很好的運作模式,生產者或者生產者的聯合組織,不經過中間環節,直接為零售企業大批量的供應。而主產區與消費地之間一般由于某些原因不易做到產銷直掛,物流配送中心的出現則可以很好地中和這個問題。
(1) 建立以物流園區為核心的鮮活農產品冷鏈物流模式
隨著農村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推進,農村與城市之間的“距離”在不斷地縮小。將城鄉連接處發展為蔬菜、水果、水產等鮮活農產品的集散地,建設起冷鏈倉儲配送中心,對生鮮農產品進行儲存、配送,減少中間環節,降低了儲運成本,縮短了物流時間
(2)構建以合作社為核心的鮮活農產品冷鏈物流模式 散戶農民不管是生產蔬菜,還是水果,都無法形成規模效益,專業的合作社,可以將大家整合在一起,不僅可以增強抗風險能力,也能獲得更為可觀的收入。
(3)發展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為中心的鮮活農產品冷鏈物流模式
大力發展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相較于傳統的第三方物流,在處理鮮活農產品上,專業的冷鏈物流企業更加具有優勢。
3.2 加強冷鏈物流系統的整體規劃研究,建立多方聯動機制。
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涉及面廣,單靠任何一方都是難以有效推進的,它需要政府、行業組織、企業和農民通力合作。
我省應該結合實際情況,借鑒經驗,向先進省份學習,向發達國家地區取經,完善技術管理手段和監管措施。從實際出發,制定農產品冷鏈發展的政策環境和鼓勵措施。如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在提高農業和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上狠下功夫;積極探索龍頭企業與農民的利益聯接機制,增強對農戶的帶動能力。
政府應加強冷鏈行業規劃的方向性引導,制定并落實行業規劃和行業規范。行業組織應發揮溝通協調作用,加強與政府與相關企業和農村中介組織之間的聯系。相關企業和農村中介組織應根據市場規則具體運作,合力推動農產品冷鏈的逐步發展。
3.3 采取循序漸進的發展模式。
優先發展特色鮮活農產品的冷鏈物流,先打響品牌,再帶動普通。建立多種形式的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將我省的生鮮農產品市場做活、做大、做精。
參 考 文 獻
1 楊光華,林朝朋,謝小良.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模式與對策研究[J] .廣東農業科學,2009年第6期
2 鞠紅. 商業儲運與養護[J].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年
3 王方舟.河北省蔬菜產業競爭力分析與對策研究[D].河北農業大學,2011
4 邱忠權.綠色農產品封閉供應鏈物流網絡優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0
【淺談河北省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模式及發展策略】相關文章:
冷鏈物流管理問題分析08-18
電子商務視角下生鮮農產品的供應鏈管理探析08-18
淺談蘇州物流現狀及發展論文02-22
冷鏈運輸合同03-14
冷鏈運輸合同(11篇)04-22
冷鏈運輸合同10篇04-09
冷鏈運輸合同9篇04-15
冷鏈運輸合同(9篇)04-16
冷鏈運輸合同11篇04-20
經驗交流;淺談家訪的策略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