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IT理念殊途同歸
當e-business on demand、效用計算、流體計算、無縫計算、實時企業、動成長企業等等理念充斥在你耳邊的時候,你是否感到有些茫然?不必擔心。這些理念看似復雜、毫不相干,但是他們骨子里卻都透著面向服務、整合資源、按需分配、實時反應共性。只是在這些共性的基礎上,各廠商基于各自不同的理解和市場利益,針對應用層、中間件、數據庫、操作系統、存儲等不同層面對未來IT環境進行的大膽預測。
IT理念共性多
盡管隨需應變、效用計算、流體計算、無縫計算、動成長企業等理念看似不同,但是在這些理念中,無不包含著面向服務、整合資源、按需分配、實時反應等共性。在效用計算、流體計算、無縫計算等理念的表述中,各廠商都強調了對資源的服務性、可用性、可分配性和實時性。VERITAS強調,在“效用計算”模式下,可用性將使數據和應用“永遠在線”,從而確保最終用戶隨時都可以獲得服務;性能使系統(從應用到存儲陣列)以最佳速度和效率運行,可以降低服務的等待時間;自動化所實現的是對共享硬件資源的高效管理,使IT資源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業務需求,而無需管理員介入。
BEA則在流體計算中指出,它能幫助企業將IT響應時間從幾個月縮短為幾分鐘。流體計算正式發布前的代號是Sierra計劃,它建立在面向服務的架構(SOA)上,其最終目標是使實時的業務目標與企業的每一步變化緊密結合在一起,從而幫助公司成為服務驅動型企業,并最終成為具備企業兼容性、主動適應性和突破性生產力的企業。
比爾?蓋茨表示,在“無縫計算”的世界里,人們可以實現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任何設備得到任何想要的信息。這就意味著,無需連線,你就可以在計算機、電視機、手機上觀看剛剛用數碼相機和攝像機拍攝的照片和影片。
在三者的表述中,服務和實時共性非常明顯,而整合和按需分配特點無形中被隱藏了起來,但是沒有信息資源的整合和對資源的按需分配是根本無法有效實現效用計算、流體計算或無縫計算的。從今年眾廠商面向服務的體系架構SOA之爭到微軟Office與IBM Workplace的較量,我們都可以感受到整合的味道。
而在e-business on demand和動成長企業當中,同樣要求企業要具有對資源進行整合和按需分配的能力。IBM大中華區董事長周偉在今年8月舉行的整合計算大會上就曾表示,整合計算是企業隨需應變的必經之路。所以在隨需應變里必然包含整合的特點;而在動成長企業當中,企業為了達到更快的反應速度、更靈活的反應方式、同樣要求進行資源整合,消除各個垂直系統間的信息孤島。
共性由用戶決定
盡管很多人都說,IBM、HP等廠商的理念只是為了在賣產品時有一套更好的說詞,但如果僅僅是為了找個說詞,IT廠商也不必輕易放出未來IT產業發展方向的大話,對市場和IT產業發展進行胡猜臆測,會使他們在用戶心中有種不成熟或錯誤的印象。但他們最終還是根據自己的理解,大膽預測了IT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而最終決定他們制定IT發展戰略及預測美好遠景的根本決定因素在于用戶,用戶IT發展的需求決定了各廠商IT理念的共性。
一般而言,早期市場發展不是很成熟,進入某一行業、領域的企業比較少,競爭不是很激烈,用戶的需求也會比較簡單。技術和產業鏈都沒有成熟,企業集中精力將技術和產品做好,就能在不多的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占得市場份額。在這一階段,企業是以技術和產品為導向,用先進的技術、優質的產品開拓和培育市場。
但現在,各行業技術和產業鏈越來越成熟,進入的企業越來越多,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企業需要更加重視客戶的需求,并對市場做出細分,快速應對市場的變化,才能有效提高客戶的忠誠度。——這就是用戶對按需、實時和主動服務的需求。
而在企業長期的IT系統建設過程中,企業IT系統多是分散、異構、緊耦合關系的,系統的兼容性、擴展性都不是很強。企業的IT體系架構多是在以面向過程的總體建設原則下一步步搭建起來的,銷售管理系統、庫存管理系統、采購管理系統、售后服務系統、員工協作系統等IT子系統各自獨立,結果造成嚴重的“信息孤島”問題。因此,用戶還面臨著系統整合與集成問題。
以自身做實驗有緣由
再沒有什么比拿自身當作試驗品,并成功實施更具有說服力了,IBM和HP深知要想打動客戶,首先自身要隨需應變和動成長。他們希望用發生在自身的變化來證明各自的戰略確實可以帶來收益。IBM為使自身向"隨需應變"企業轉型,整合了銷售團隊以便對客戶需求作出快速反應,并將數據中心從155個整合為16個,將網絡系統從31個獨立的網絡整合成單一的全球網絡,還通過整合產品開發流程,實現產品技術和部件的共享,每年節省10億美元;通過加強與供應商和設計合作伙伴的連接,每年節省50-60億美元的費用。
HP則在價值500億美元的全球IT供應鏈上實現了IT與業務同步,并在和康柏的合并期間整合了巨大IT信息系統資源,9個月內共降低30億美元的成本。通過應用系統集成,將7000個應用減少到5000個,HP還整合了內部172個ERP系統,通過供應鏈的集成節省了13億美元,整體IT成本降低了24%。據了解,整合繼續進行后,惠普的IT供應鏈系統只有1000臺服務器、11個數據中心,創新投入將達到IT投入的50%,業務流程將更具有適應性。 成功的轉型足以說明成為隨需應變和動成長企業是可以實現的,這在某些方面更可以證明IBM和HP不是單純為了賣產品而賣產品,也不是為了賣產品而炒概念。他們是真的希望將更多的用戶帶入隨需應變或動成長。
但是業內人士還是感覺隨需應變或動成長太虛。他們指出,對于用戶來說,什么時候都可以叫隨需應變,也可以叫動成長,這在某些方面說明隨需應變或動成長缺乏相應的評價和衡量體系,更說明企業的IT隨需應變或動成長將永無休止。
走向融合
不管是e-business on demand、效用計算、流體計算、無縫計算、實時企業,還是動成長企業,他們最終要達到的目標終將是為了使IT能夠與業務更好的融合。因此,不論你選擇的是IBM的e-business on demand、VERITAS的效用計算、BEA的流體計算、微軟的無縫計算、HP的動成長,最終的結果可能是一樣的,就是新的IT系統要能夠更好的適應業務需求和變化,不同的只是在應用、中間件、數據庫、操作系統、存儲等層面,選擇了不同廠商的產品。
IT理念殊途同歸之一
IBM隨需應變從服務開始
2002年10月,接替郭士納出任IBM全球總裁不久的彭明盛提出了一個新計劃,該計劃以“e-business on demand”(隨需應變的電子商務)命名,但其實,“隨需應變”觀念早已提出,并被深深注入到IBM企業文化中。IBM的隨需應變從郭士納時代的服務轉型時期就已經開始了。在郭士納任職期間,IBM曾經憑領先的技術和產品號令天下,但到1993年,IBM卻虧損幾十億美元。為了重讓“大象”跳舞,IBM改變了業務
模式,郭士納帶領IBM進行了面向服務的轉型。隨著轉型的成功,IBM從一家以硬件為主要業務的公司轉變為服務提供商。其服務本身就包含“隨需應變”的含義。
現在服務已經占IBM總收入的50%左右,盈利能力非常樂觀。IBM將自己作為實施隨需應變轉型的試驗品,通過隨需應變服務的戰略轉型,IBM持續增強了自身應對市場競爭和客戶個性化需求的能力。
彭明盛繼承了這一思路,提出了“e-business on demand”。“e-business on demand”是對服務轉型的延續和發展,服務轉型使IBM自身成為“隨需應變”的企業,而“e-business on demand”則是在此基礎上,幫助更多企業建立“隨需應變”的業務模式,使他們與IBM一同進入“隨需應變”時代。
IBM公司認為隨需應變型公司必須具備四個特點:首先是反應靈敏,無論是對無法預測的供求變化,還是對初露端倪的客戶、合作伙伴、供應商和雇員的需求情況,還是對競爭對手的出人意料之舉,都必須要有洞察力和動態反應能力;其次是變化靈活,能夠調整成本結構和業務流程的靈活性;第三是關注重點,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密切協作的戰略合作伙伴作用,對從生產、后勤、具體實施到人力資源、資金運作等各項任務進行管理;最后是彈性運行,要求新型業務系統和流程堅固耐用,能夠實時恢復到正常狀態,無論是遭受到計算機病毒的攻擊,還是遇到地震或者是需求突然猛增,都要能夠從容應對。
在e-business on demand戰略中,電子商務發展被分為了3個階段:在第一階段,公司提供簡單網站上的信息訪問服務,用戶可以查找航班信息、銀行帳戶余額等各種信息,客戶獲得信息越來越容易,但是靜態信息居多,其應用存在局限性。在第二階段,互聯網成為商業交易的媒介,銀行能夠使客戶在不同的賬戶之間進行轉帳。可以在線預定航班機票,公司將內部系統與幕后的'業務流程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得處理各種事務成為可能,信息開始發揮更大的作用。
而在第三階段,廣大客戶需要一種技術來幫助他們在整個企業范圍內整合公司端到端的流程,以及與關鍵合作伙伴、供應商和客戶之間的流程,他們需要一種技術來幫助他們對客戶需求上的變化、市場機遇以及外來威脅做出快速靈活的反應——這就是e-business on demand階段。
在e-business on demand中,IBM推出了“科技創新”、“網格運算”和“業務轉型”三大業務,從技術到方案,全面具體地闡釋電子商務隨需應變各個關鍵環節,讓客戶了解IBM提供的最新電子商務解決方案,使中國客戶可以在完整的“隨需應變”發展藍圖中找到各種可行的方案和具體的實現手段。
IBM大中華區董事長周偉表示,“在未來幾十年,企業是否具有成為‘隨需應變’企業的能力,將成為決定成敗的關鍵,‘隨需應變’時代一定會成為未來企業競爭力的標尺”。
IT理念殊途同歸之二
VERITAS啟動效用計算
企業可以將IT資源當作水、電等公用設施一樣使用,而且用戶不必考慮水、電從何處來——這是VERI TAS公司董事長、總裁兼CEO Gary Bloom為效用計算描繪的美妙前景。 在“效用計算”模式下,可用性將使數據和應用“永遠在線”,從而確保最終用戶隨時都可以獲得服務;性能使系統以最佳速度和效率運行,可以降低服務的等待時間;自動化所實現的是對共享硬件資源的高效管理,使IT資源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業務需求,而無需管理員介入。 以效用計算模式為基礎的IT架構,可以容納多平臺和各種不同廠商的硬件設備,然后通過開放、異構的軟件把分散的資源集中管理,將零散的IT組件集合成一個整體視圖,實現管理和操作上所必須的靈活性需求。如此的IT架構,對于推動和創新業務的數據中心來說無疑是完美的。而從技術本身特性來看,存儲是最適合于開始效用計算的一個著眼點,因為大家都在關注它的核心價值。但并不是說效用計算一定要從存儲開始,也可以從服務器開始。 “效用計算”旨在讓企業CIO能夠把IT設施作為一種可測量、可解釋的服務,這種服務可滿足業務需求,并能根據不斷變化的需求做出調整。企業可按自己的需求定制IT系統,而且根據業務情況來調整企業的IT架構。
VERITAS給自己制定的效用計算目標是:利用軟件從存儲開始,構建靈活、穩固、高效的IT架構,實現系統高可用性和高性能,發揮數據中心各個層面的最大效能,最終使企業的IT系統成為按需可用的基礎設施。
為此,VERITAS的企業定位已經從“存儲管理軟件廠商”轉變成了“效用計算軟件供應商”。在過去的一年中,VERITAS對幾乎所有的產品線都進行了重要升級,同時收購了Precise、Ejasent和Invio軟件等多家公司,使VERITAS的效用計算解決方案迅速完善。而且VERITAS現在已經擁有了一套較為完整、成熟的效用計算方法論,并成功地幫助相當一批用戶走向了“效用計算”之路。
Gary Bloom強調,其實,效用計算并不神秘,它就在我們身邊。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使用到水、電、天然氣,其實這就是公用設施,對于使用者來說,它們是一種可測量的并可根據質量付費的服務。如果把這些公用設施的特征融入到IT系統中,就成了我們這里所說的效用計算。效用計算并不是一個具體的'產品或解決方案,它是一個概念,通過指引用戶采用相關的軟硬件設備,但他認為,達到降低成本、簡化管理、提高服務水平的目標。 但不可否認,效用計算還是一個遠景目標,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也不能因此就認為它是虛無縹緲的。部分廠商已經為效用計算的前景進行了大膽預測:美國博科通訊系統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格雷戈?雷耶斯認為:“存儲領域的效用計算要想真正普及,尚需3年!”Sun副總裁則認為,效用計算真正成熟尚需五年。
為了延伸和擴大效用計算在中國的美好遠景,今年8月18日,VERITAS軟件公司在北京召開了主題為“啟動效用計算”的中國用戶大會,VERITAS公司相關負責人在會上表示:一方面要加快培養中國本地的技術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強與本地合作伙伴如浪潮、華為、東軟等公司的合作,幫助用戶解決數據保護和恢復等方面的問題。” 另外,為了對效用計算提供有力支持,VERITAS還在今年9月成立了中國研發中心。
IT理念殊途同歸之三
SOA為流體計算夯實基礎
BEA創始人、總裁兼CEO莊思浩豪言:BEA要重新定義IT經濟學和響應能力,從而使每一位CIO能夠在幾分鐘之內,即可把企業應用的每一步變化與當前的業務目標緊密聯系在一起。他強調,實現這一戰略的最終目標是流體計算。而SOA則是實現流體計算的第一步。 流體計算是BEA CEO莊思浩在今年6月舉行的BEA eWorld大會上提出的。他指出,流體計算是BEA構建流動企業的遠景,它能幫助企業將IT響應時間從幾個月縮短為幾分鐘。流體計算正式發布前的代號是Sierra計劃,它建立在面向服務的架構(SOA)上,其最終目標是使實時的業務目標與企業的每一步變化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從而幫助公司成為服務驅動型企業,并最終成為
具備企業兼容性、主動適應性和突破性生產力的企業。
流體計算具有3個明顯的特征,首先是企業兼容性——這是流體計算的第一要素,它將企業所有IT系統(應用、數據庫、硬件、平臺、業務流程和Web服務等)整合到一個公用的兼容性結構中,從而支持企業內部以及企業與企業之間無縫的數據交換。 其次是主動適應性——是指企業IT即時響應甚至預測業務需求的能力。
再次是突破性的生產力——使整個企業加快創造價值。它將“自助服務”概念擴展為推動業務和IT的自治性和高效率的強大引擎。 莊思浩指出,SOA為建立一個服務驅動型企業從而實現流體計算奠定了基礎。SOA是一套對于服務或服務組件等相關業務進行共享、重新使用和協調運用的法則和慣例。這些法則可以對企業提供指導,以幫助其轉變為服務驅動型企業。
根據行業分析機構Gartner Group的預測,到2008年有60%以上的企業在創建關鍵應用及流程時都將把SOA作為他們的.指導原則。
BEA 對SOA的支持正是流體計算開始的第一步。SOA采用基于標準的基礎架構,能夠更好地重用IT資產,更快地實現業務價值,并提供更強的適應性,從而適應未來環境的不斷變化。可以說,SOA為流體計算奠定了基礎,流體計算則是BEA為SOA勾畫的美妙遠景。SOA把企業IT從以應用為中心轉變為以服務為中心,流體計算定位于更高的目標:讓IT在分秒內滿足業務需求,使企業轉變為具備企業兼容性、主動適應性和突破性生產力的服務驅動型企業。
而為了把流體計算的遠景變為現實,BEA正在開發一系列產品及相關計劃。這些新產品和服務能夠幫助企業提高響應能力并降低IT的復雜度和成本。其中,代號為Alchemy的未來移動技術旨在讓移動工作者即使離線也可以保持同在線一樣的生產力。作為流體計算遠景的基本組件之一,Alchemy計劃打造業內第一個通用的基于SOA的客戶端平臺。
目前,BEA流體計算遠景已經得到了眾多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包括系統集成商、獨立軟件開發商和平臺供應商。BEA的SOA戰略是要使業務流程更加清晰、整合更加快捷,以使合作伙伴可以很容易地將業務和流程結合在一起,為用戶提供空前的靈活性和適應性。事實上,利用BEA的SOA平臺,BEA已經建立了一個行業生態系統,即第三方的應用程序和服務可被重復使用,從而幫助他們輕松而快速地實現IT價值。BEA的合作伙伴,如LIST,正與其一起幫助用戶利用SOA的能力實現流體計算。
IT理念殊途同歸之四
蓋茨為.NET找到代名詞
2003年11月以來,微軟董事長兼首席軟件設計師比爾?蓋茨對微軟的.NET戰略進行了重新詮釋,現在無論比爾?蓋茨走到哪兒,都喊著一句新口號——無縫計算。按照蓋茨的理解,在“無縫計算”的世界里,人們可以實現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設備得到任何想要的信息。這就意味著,無需連線,你就可以在計算機、電視機、手機上觀看剛剛用數碼相機和攝像機拍攝的照片和影片。 這個理想同樣意味著,在企業里,每一件商品的入庫,出庫動態都會自動在電腦系統里顯現出來,用一臺掌上電腦就可隨時獲知貨物的流轉情況。
這正是微軟公司繼28年前“將PC機放上每一個桌面”之后的第二個理想。蓋茨認為,實現這個理想需要的條件包括:更快速的計算機芯片;無線的網絡連接;更大空間的存儲設備、更豐富多樣的電子設備。而現有的技術革新和即將到來的.技術潮流恰恰在為此理想做著鋪墊。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微軟在2000年6月提出的Mircosoft .NET。其主張將整個網絡視作一個計算平臺,軟件以服務的形式在服務器與信息終端之間流轉。這個關系微軟未來命運的戰略在當時卻讓所有人都難以理解,包括微軟的合作伙伴。現在,比爾?蓋茨為這個抽象的.NET找到了一個很好的代名詞——無縫計算。如果說.NET是整個微軟公司的產品戰略架構,而“無縫計算”只是這一架構的市場體現。如果說.NET更偏重于技術開發,那么“無縫計算”則強調了應用層面。
其實,大多數人對.NET不知其詳,原因之一便是太多的技術性內容令.NET難以表述。因此,在過去幾年里,微軟有意讓.NET字眼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線,.NET也從各產品線的正式名稱中撤出。而“無縫計算”是微軟一次新的自我表述,也是對.NET的重新包裝。
在新的無縫計算世界里,比爾?蓋茨強調了軟件的重要性,他指出,軟件在未來的20年將改變世界,將比其它任何東西更能改變世界,對所有人來說這都將是一段令人非常激動的經歷。軟件把世界連接起來,把人們連接起來,把思想連接起來。而且,創造了更高的效率,賦予了我們更多的力量,世界將變得更小。
蓋茨強調,軟件的根本性創新應該在網絡化系統、信息驅動型軟件和多媒體用戶接口等領域中體現出來。“以后的時代里,軟件將不再受制于硬件功能。軟件行業將通過加強個人與企業的關系,幫助人們更好地協同作業,逐步實現可為人們提供理想工作環境的無縫計算”。
從這點可以看出,無縫計算弱化了大型主機在網絡中的作用,更強調每一個設備參與對話的能力,這一理念自然為形態更豐富、功能更強大的各種Windows終端設備和小型的PC服務器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比爾?蓋茨顯然想讓人們相信,在未來,一切都可以被Windows無縫連接起來。
IT理念殊途同歸之五
HP伴企業一起動成長
動成長企業是什么?“就是當變革來臨,企業能實現業務和IT與之同步而動,并能化變化為機遇,從而使企業以前所未有的靈敏性,更迅速、更廣泛、更簡單地實施業務決策。”——2003年6月,HP這樣定義動成長企業。HP相關負責人介紹,動成長企業的特點就是主動創新成長,市場及個體的任何變化都能在第一時間內得到創新業務決策的響應,個體之間以及系統與外界之間實現充分互動。 HP公司全球副總裁暨中國區總裁孫振耀介紹,HP之所以能夠帶領更多的用戶走向動成長企業,不僅僅是實現動成長企業能夠給企業帶來巨大價值,更是因為HP本身就是動成長企業的成功范例。
他介紹,HP始終追求的經營戰略是開放式商業模式,專注在可成為全球第一的領域,積極與合作伙伴合作,提供客戶最佳整體解決方案。于是,HP基于與康柏的合并,推出了4大成長戰略:為企業客戶創建最佳投資回報的IT科技;提供個人消費者駕馭科技的體驗;建立最具競爭力的成本結構;專注有意義的創新。
在這個IT界最大合并過程中,HP面對著業界最為龐大的IT基礎設施帶來的技術挑戰,即1200個分散的IT中心、215000臺PC、49000臺網絡設備、7000多個應用、900多個Web服務器與基礎設施、21671臺服務器以及228000個郵箱;在這個系統上,一個星期產生的郵件數量為2600萬個,每個月的B2B信息為3000萬個等。
針對如此嚴峻挑戰,HP評估了企業現狀,制定了目標和集成計劃,并執行嚴格的項目管理;IT 環境的整合普遍應用標準化、模塊化、簡易化、集成化的設計原則,重新設計并實施適應性網絡和應用體系架構;應用ZLE企業集成解
決方案,整合172個ERP系統和數據庫,支持企業實時運作和戰略決策;HP公用數據中心(UDC),為全球HP提供公用化的計算資源和服務。
正是基于動成長企業解決方案以及適應性IT架構,在合并后9個月內,HP降低了30億美元的整體運營成本,通過供應鏈的集成節省了13億美元;借助應用系統集成,HP將7000個應用減少到5000個,整體IT成本降低了24%。HP與康柏合并的成功,IT基礎設施的靈活應變居功至偉。
HP認為,對于21世紀的CIO們而言,他們在面臨降低成本、降低復雜性、加強業務關聯性以及改善可用性挑戰的同時,還面臨著將IT技術進行水平化管理的挑戰。水平化系統的'特點是靈活與簡易化,它將以往的孤島全部連接在一起,將所有的資源實現“池”化,使資源動態按需供應——這就是HP提出的動成長理念。
HP希望通過3階段服務來幫助更多的企業實現動成長,即在第一階段,通過業務連續與高可用解決方案、安全解決方案幫助建立持續、安全的IT基礎設施,這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基礎;在第二階段,通過企業集成解決方案、IT整合解決方案、管理解決方案建立可管理與集成的資源,通過簡化IT架構,增強可管理性,并通過集成創造出新的業務價值,提高業務的可控性與靈活性;在第三階段,通過虛擬化、按需供應、管理服務、集成支持、金融服務等方案,創建動態的、自動化的資源,從而實現與業務需求變化保持一致的IT資源供應,最大限度地降低IT成本,提高資源利用率和業務靈活性。
【IT理念殊途同歸】相關文章:
殊途同歸作文03-07
東西方信息政策比較:殊途同歸08-06
理念的思索08-17
李嘉誠理念與言論08-17
企業理念標語08-23
服務理念口號08-23
經營理念標語08-23
經營理念口號08-23
服務理念標語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