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公路項目環境保護驗收調查
1公路建設項目特點
1.1工程建設周期長
公路項目環評一般在項目可行性研究階段開展,項目建設過程中,由于受項目環境特點、工程征地、地質條件、管理要求以及項目總體設計、施工方案等眾多因素影響,往往要歷時幾年,導致項目線路選擇、工程內容、環保措施、主要經濟技術指標等會出現不同程度變更,以及由此變化而引發的新的環境影響問題。
1.2工程建設以生態影響為主
公路屬于線性工程,是以生態環境影響為主的建設項目,施工占用大量土地,填方和挖方施工,主要對公路沿線兩側的環境造成影響。一方面造成地表植被或構筑物破壞,導致水土流失、生境破壞、景觀破碎程度加深等,影響區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另一方面,大面積的挖方填方施工,會引起巖體土體移動、變形和破壞,增加了地質脆弱帶邊坡的不穩定性,易引發山體滑坡、泥石流、塌方等地質災害。
1.3公路交通環境影響范圍廣
公路項目突出特點表現在建設工期長、影響范圍廣,涉及的生態系統復雜多樣、環境敏感目標多,加上公路項目污染源具有流動性,污染源強度會隨著地形、生態環境狀況的不同而不同,涉及到包括生態、生物、物理和化學等方面的影響。
1.4環保措施落實難度大
項目環境影響評價通常是在可行性階段完成,項目線路選擇、工程內容、主要經濟技術指標等會出現不同程度變更,致使公路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時工程概況會發生很大程度的變化,給環境保護措施的落實帶來一定的難度。
2公路建設項目驗收調查存在的問題
2.1施工期環境影響定量化難
公路建設項目施工期造成的環境影響是公路竣工驗收調查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產生的影響如動植物生境破壞、景觀割裂、水土流失、水環境污染、大氣環境污染等影響廣泛,是公路建設項目對環境產生影響的直接原因。雖然在環境影響評價時,要求建設單位在施工期須進行環境現狀監測,根據監測結果及時采取環境保護措施,避免發生嚴重的環境污染。但是大部分公路施工期未對施工產生的環境影響進行監測,致使公路竣工驗收時只能通過各種調查方式或公眾參與方式對施工期產生的環境影響進行回顧性調查,做定性的調查,定性調查并不能真實、確切地反映施工期的環境影響。
2.2環境影響尚未全部顯現
通常在環境保護驗收調查期間,多數項目現狀車流量達不到運營初期設計值,各敏感點噪聲影響尚不明顯,一般能夠滿足標準要求,建設單位不會對環評及批復所要求的降噪措施及時實施,而營運期一旦全線貫通,車流量將會迅速增加,若敏感點噪聲出現超標,將難以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公路項目對生態的影響是一種長期的累積影響,環保驗收時公路項目試運營時間短,對野生動物的阻隔影響還未顯露,措施有效性難以驗證,而環保驗收進行的野外調查本身也有局限性。
2.3施工期環境監理落實不夠
公路項目施工對沿線環境的擾動影響較大,為確保設計、施工期環保措施能夠得到有效實施,加強施工期環境監理工作顯得尤為重要。目前,多數公路建設項目僅能提供施工期環?偨Y報告,關于環境監理的內容缺乏針對性,未真正起到現場監管的作用,難以作為項目通過環保驗收的依據。
2.4與環評單位缺乏信息交流
環境保護驗收的主要工作任務是驗證環境影響評價的預測結果,落實環境影響評價提出的環境保護措施。環境影響評價和環境保護驗收作為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上的2個重要環節,環評單位與驗收調查單位之間應保持一定的信息交流。目前,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單位與環評單位信息交流還不夠,有時不能及時解決驗收調查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2.5無完整的環境監測指標體系
公路竣工環境保護驗收調查的內容涉及到區域生態環境調查、農業生態環境影響調查、水土保持調查、景觀影響調查、交通噪聲影響調查、水環境影響調查、大氣環境影響調查等。目前并沒有完整的指標體系來反映公路驗收調查狀況,因此沒有完整的環境監測指標體系來反映公路建設與環境系統之間的關系。
3對策及建議
3.1加強施工期管理和環境監測
加強施工期管理和施工期的環境監測。施工期環境監測主要對施工期的生態環境、水環境、大氣環境、聲影響進行監測,通過數據采集來考核建設項目是否達到環境保護的要求,以便于施工期環境管理有的放矢。通過施工期的監測數據可以看出公路建設施工期各種環境保護措施的效果,提高公路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調查的有效性。
3.2實施跟蹤監測開展環境影響后評價
鑒于部分公路項目存在噪聲、生態影響尚未全部顯現的問題,提出如下建議:(1)環保驗收階段要預留敏感點聲屏障位置和隔聲降噪資金,營運期加強噪聲跟蹤監測和環保監督工作,一旦敏感點出現超標,及時采取或增補降噪措施;(2)對于長期累積的生態影響,應落實生態監測計劃,在項目通過竣工環保驗收后3~5年內,委托專業單位適時開展生態累積影響后評價,對于后評價中發現的生態問題,提出相應補救措施。
3.3推進環境監理、完善全程管理體系
建議完善現有環保法律法規,明確環境監理的合法性。在現階段開展環境監理工作的基拙上,及時總結經驗,制定公路行業環境監理的技術規范和現場工作指南,完善技術指標體系,明確環境監理單位的相關職責。一定要構建從環境影響評價、環境監理到環保驗收、后評價的全程環境管理體系。
3.4加強環評與驗收單位之間的交流、溝通
為了提高公路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的有效性,應協調好二者之間的關系,環評提出的環保措施在設計中應滿足竣工驗收時達標的要求,環保措施設計中應滿足污染物監測采樣的要求,生態環境本底值的調查、監測應涵蓋環保驗收的范圍。反之,驗收調查中提出的一些意見和建議也應及時反映到日后的環評報告中。協調好環境影響評價與環境保護驗收之間的關系,就能夠保證二者之間的順利交接,在建設項目環境管理的各個環節中,全面提高有效性。
3.5驗收調查技術方法多樣化
常規的環境監測方法主要應用于大氣環境、水環境和聲環境監測指標,而對于生態環境的調查往往是定性評價。因此應針對竣工驗收監測指標體系中的生態環境監測因子,應用遙感調查技術方法,對公路生態環境影響進行驗收。遙感調查宏觀、客觀、動態,可以分析公路建設全過程中生態環境的變化,可以為竣工驗收調查提供更全面真實的數據。采用多種驗收調查技術方法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監測驗收環境監測指標體系中的各種指標數值增強驗收調查的說服力度,提高環境保護驗收調查的有效性。
4結語
公路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范圍廣、影響因素多,致使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在環境監測指標建立和驗收技術方法中存在一定的難度。公路建設項目竣工驗收環境監測指標體系主要是通過指標體系定量地反映公路建設項目竣工后對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包括生態環境、水環境、大氣環境和噪聲環境方面的監測內容,通過合適的監測因子客觀準確地反映公路施工期和營運期影響,為公路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提供依據。為了提高公路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的有效性應加強施工期管理、環境監理和環境監測,采用多種驗收調查技術方法,完善營運期環境保護驗收監測以及協調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與環境保護驗收的關系。
作者:胡偉 趙仕沛 單位:河南省環境工程評估中心 河南省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