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農村環境保護研究
摘要:農村經濟、環境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對建設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等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在時代的飛速發展以及農村經濟不斷進步的今天,鄉鎮企業的迅速崛起與城市化進程的日益推進,農村環境保護的相關問題已經成為政府與學術界所研究的熱點。
關鍵詞:環境法治;農村;環境保護;實施體制;執法者素質;健全立法
1構建多元化的農村環境保護法的實施體制
首先,相關政府要合理地將強制實施和行政指導結合起來,在促進農村環境保護法治工作水平提高的進程中,相關政府部門針對一些違法法律要求的行為就要采取一些強制性的措施,從而使得環保工作真正地落到實處,但與此同時,在農村環境保護法治建設的進程中,政府可以針對一些具體的環保工作給予行政性指導,在強制實施與行政指導的基礎上為農村環保法治建設提供應有的幫助;其次,在治理環境的科學理念下,農村環境法治需要農民群眾的共同參與才能達到理想的目標,一方面相關政府部門要通過進村宣傳、開展以環保為主題的文化活動等多種多樣的方式,使得農民群眾對環保法治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提高他們對農村環境保護的關注與重視;另外一方面要注重吸引更多的農民群眾主動參與到環保法治的進程中來,以適當的物質獎勵或者精神鼓勵的手段,通過成立農民群眾環保委員會等形式,在更大的程度上提高農民群眾參與的熱情和主動積極性,為多元化的農村環境保護法的實施體制的構建提供活力,也拉近了與農民群眾之間的距離,便于今后其他農村工作的順利開展。
2注重提高農村環境保護執法者的綜合素質
(1)要定期對執法者開展一些教育與培訓活動,通過農村環境保護的專題會議、主題性的拓展訓練活動、推薦優秀執法者外出深造、邀請外界專家對他們進行專業指導等途徑,全方位地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使得他們能夠更加從容、自如地應對執法工作中的新挑戰與新任務;
(2)為了進一步讓執法者認識到自己所肩負的神圣使命,要注重加強對執法者的考核,考核的內容要涵蓋工作能力、工作態度、執法手段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以及職業道德水平等因素,并將考核的結果與他們所獲得的薪酬、福利待遇相掛鉤,從而在更大的程度上提高他們對農村環保執法工作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不斷地加強執法水平;
(3)要注重增強執法者的心理素質,因為在具體的執法工作中,面對當事人的謾罵、責難、圍攻等行為,若是執法者的心理素質不大,就很容易出現一些執法不力或者不文明執法等現象。
3提高相關行政部門的行政管理能力
(1)要嘗試發展生態型農業,要對農業產業結構進行調整,發展生態有機農業、高效農業,實行有效的生態防治技術以及生態平衡施肥技術,并征收面源污染稅,在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情況下促進環境法治工作的進步;
(2)要注重加強鄉鎮企業的污染治理,政府與相關部門要綜合治理、合理布局、統一規劃,加快鄉鎮企業的改造升級,促進鄉鎮企業的集約化與規模化,對威脅城鄉水源地的企業,要采取措施嚴格限制其關、轉、停、并等,根據鄉鎮企業的區域布局以及產業結構進行適當的調整,以便做好縣級和鄉鎮級的環境保護工作;
(3)促使環境防治工作和扶貧工作的完美結合,有些地區的環境之所以惡化,是由于當地農民群眾為了生存而對環境資源進行過度開發和利用所造成的,這就要求相關政府部門要以市場發展為導向,變防護性、單向性的污染防治為開發性的環境保護,變救濟性的扶貧為開發性的扶貧,比如可以考慮在農村發展無公害食品、有機食品等,從而逐步實現農村環境保護與農村經濟發展的雙贏。
4建立健全農村環境保護的立法
從目前的形勢來看,我國已經初步建立并且形成以憲法為主要依據的《環境保護法》,并且在法律規范的引導下,我國環境保護工作已經獲得了不少卓越的成就,但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亟待解決與完善,尤其是農村環境保護的相關立法方面。因此,相關政府部門要針對現實發展情況,對立法思想進行適當的調整,要貫徹綠色農業的生產理念,在科學發展觀的影響與指導下,響應國家新農村建設的號召,對立法的相關內容進行適當地調整,把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業生產環境、農村生活環境以及自然資源有機協調起來,真正獲得環境立法工作的實效性;還有,政府部門應當根據建設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與實現農村環境法治的相關要求,對現有的《環境保護法》進行必要的補充與完善,比如,要進一步明確農村環境保護中主要的權利義務主體,尤其是對農村居民的環境權進行落實,要明確相關行政部門在執法工作中的主要行政責任,從而使得立法執法工作能夠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再者,要對外來的污染轉嫁行為加大懲罰力度,提升違法成本,以便有效地防止一些城市污染流入農村而造成的不必要的環境污染,為農村環境保護立法工作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扎實的基礎。
5結語
農村環境的日益惡化會對我國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的可持續進步等都帶來巨大的危害,因此,必須注重強化農村環境保護,深化農村環境法治改革與完善工作。各級政府部門要不斷地總結實踐經驗和借鑒精華,探索更多的有利于促進環境法治獲得實效性的良好途徑與方式,努力實現農村地區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協調、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孫佑海.運用環境法治推動農村環境保護.環境保護,2008(08).
[2]蔡守秋,吳賢靜.農村環境保護法治建設的成就、問題和改進.當代法學,2009(01)
作者:師露文 單位:玉溪市紅塔區鳳凰街道規劃建設和環境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