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制造業的歷史變遷
中國制造業的歷史變遷蔡恩澤
30多年來,中國制造業從復蘇、崛起、亢奮到冷靜,走過了曲折而輝煌的道路,也背上了資源過度消耗和環境污染的包袱。在全球經濟格局發生重大變化、我國進入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型的時期,中國制造業前景如何?
在珠江東岸,有一個小城鎮叫東莞,30多年前,這里只是一個普通的僑鄉。滄海桑田,30多年里,這里成為了“世界工廠”的縮影,之后又遇到金融危機,從沉寂到喧鬧,再從喧鬧歸于平靜,蕞爾之地的東莞見證了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制造業的歷史變遷。
1 發展歷程
1.1復蘇時代(1978-1987)
改革開放后的第一個10年,中國制造業隨著市場經濟的啟蒙,逐漸覺醒,為第二個10年的崛起作了鋪墊。
70年代中后期,“亞洲四小龍”香港、臺灣、新加坡和韓國利用西方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機會,吸引外國大量的資金和技術,已迅速走上發展道路。而此時,中國內地雖說模仿蘇聯,依靠計劃經濟,經過30年的發展,已經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制造業生產體系,但生產力還很低下,無論是工業品還是消費品,物資供應匱乏,輕工產品如自行車、手表、縫紉機等還要憑票供應。
80年代初期,中國制造業開始復蘇,電子產品逐漸有了自己的品牌,比如,打造出中國第一臺全自動洗衣機的小天鵝,試圖通過自主研發與引進國外生產線的洗衣廠對抗。牡丹電視機廠從日本松下引進了彩電生產線,在憑票供應的時代,取得了50%以上驚人的市場占有率,成為絕對的業內龍頭。燕舞收錄機以其超前的市場經濟意識,領行業風氣之先,“燕舞燕舞,一曲歌來一片情”的廣告詞在大江南北口口相傳,電視廣告又帶來驚人的銷量和利潤。到了1984年,聯想從一間小平房開始起步。(機械論文 www.baimashangsha.com)它是一代科技知識分子從計劃體制內的研究走向市場應用的代表性企業,徹底改變了中國科技界的觀念。聯想也是中關村發展史的一個縮影,是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一個典型,為日后中國制造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礎。
此時的東莞,來了一撥一撥戴著墨鏡、穿著西裝的香港人,他們的穿戴在內地人眼中有著很明顯的辨識度。霍英東來過,李嘉誠來過,更多的是香港的中小企業主,他們都是為建立制造業基礎而來。從此,東莞這片寧靜的土地開始喧鬧起來。
1.2崛起時代(1988-1997)
這個10年的關鍵詞是“民營”、“外資”和“民工潮”,廣東成為中國經濟的龍頭,而江浙的民營經濟也開始崛起。國家鼓勵民營經濟的發展,成就了一大批民營企業家。這些企業家憑借他們靈活的市場嗅覺和敢為天下先的冒險精神,在中國經濟轉型的過程中,逐漸贏得了競爭優勢。
這10年,成千上萬的農民,離開世代耕種的土地,來到珠三角地區打工,為中國制造業增添了龐大的勞動力。據統計,在省外打工的7.7萬人中,有6萬人居于廣東,而東莞獨占3萬,成為中國外來人口最多的縣級市。
這10年,外資挾帶強大的資本和先進的管理經驗搶灘中國市場,柯達、諾基亞等一大批世界500強企業捷足先登,率先躋身中國市場。
這10年,最為鼓舞人心的事件是鄧小平南巡。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區報刊發了一篇題為《東方風來滿眼春》的報道,很多人就是通過這篇報道知道了鄧小平的南方談話。88歲的鄧小平在南巡中,闡發了一系列嶄新的思想,為中國經濟的崛起,也為中國制造業的崛起注入了強大的觀念性動力。在鄧小平南巡講話的推動下,中國開始大力興建各類工業園區,巨大的中國市場吸引了大批國外制造企業進入中國,中國出現了大量的外資、合資企業,中國的低成本后發優勢逐漸顯露。
這10年,是激情和夢想的10年。中國制造業進入崛起的時代,民族品牌風起云涌,但接踵而至的是打得驚天動地的價格戰,暴露了民營企業的軟肋和外資的貪婪。
1.3 亢奮時代(1998-2007)
這10年,中國制造業進入大躍進年代,得天獨厚的勞動力成本優勢使得中國產品價格低廉,增強了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制造業占中國GDP的40%以上,地位舉足輕重。到2007年,中國制造業增速已經連續20年居全球之首。2006年,中國制造業有172類產品的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制造業的增加值以美元計算,達到1 0956億美元。中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制造大國。
中國制造憑借強大的代工( OEM)力量,爭得“世界工廠”的名頭。IT數據公司iSuppli稱,全世界銷售的筆記本電腦有86%來自中國(2006年8月數據),但是,主要卻是以戴爾,惠普等代工名義生產。代工可以理解是國際大分工環境下,生產與銷售分開的大潮流,但話語權在人家,利潤微薄。
這個時代的標志性事件是,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WTO),成為其第143個成員,這也為中國制造業開辟了廣闊的國際市場。
這10年,中國經濟創造了高速增長的奇跡,傳統制造業插上了互聯網的翅膀,突飛猛進。利用電子商務平臺,制造業企業與消費者零距離接觸,增強7客戶粘性和忠誠度。
這10年,國民經濟一直在“三八線”內安全運行,通貨膨脹不超過3%,GDP增長不低于8%0中國制造業讓中國在動蕩莫測的世紀交替中保持繁榮的景象。
1.4冷靜時代(2008-目前)
2008年一場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席卷全球,也給中國制造業帶來麻煩。長期的高速增長,也使中國制造業累積了大量問題。隨著中國“人口紅利”的漸趨喪失、勞動力成本的大幅上升,出口受阻,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不再,珠三角、長三角地區出現中小企業倒閉潮。
最近幾年時間里,東莞有近2000家制鞋企業倒閉,許多工廠的大門前貼上公告,內容是“放假”。而老板們則東躲西藏,甚至跑路,有的逃到海外。
與此同時,外資紛紛撤離中國,轉奔東南亞地區。
歐美發達國家開始重新關注久違的傳統制造業,再掀工業化浪潮。一方面在高端產品上高屋建瓴,力圖填充逐漸空心化的國民經濟。另一方面高舉反傾銷大斧,對中國產品大加撻伐,處心積慮設置藩籬。最近的事件是,10月11日,美國商務部就對華太陽能電池反傾銷反補貼調查作出終裁,對中國光伏企業征收的反傾銷稅率從18.32%——249.96%不等,反補貼稅率14.78%——15.97%不等。
內憂外患,使得中國制造業開始下滑。2011年6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 PMI)初值降至50.1,創1 1個月最低水平。中國制造業開始進入冷靜的反思時代。要保持世界工廠的光環,必須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產業結構要調整,增長模式要轉變,再不能指望廉價的勞動力,再不能拼資源消耗,再不能忽視環境保護,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產權,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冷靜也是一種力量,中國制造業正醞釀戰略性的轉型嬗變。2010年中國制造業在全球制造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例已達到19.8%,而美國是19.4%,中國從此成為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2012倫敦奧運會,中國制造可謂出盡風頭。900項不同種類的奧運官方紀念品中,“中國制造”占到65%。
2 問題和根源
2.1 中國制造業的深層次問題
勞動力密集型企業成本優勢喪失。2008年之后,人民幣的升值,新勞動法頒布實施,原材料價格上漲,中國調整出口退稅政策,歐美購買力下降,以及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使成千上萬的中國出口導向型制造企業遭遇不測。出口企業的倒閉又迅速影響到上游企業。例如,中國紡織業遭遇困境,使得中國的紡織機械、縫制機械等行業的訂單大為降低,而這些因素,又使得機床等行業的訂單出現下降趨勢。至此,中國勞動力成本優勢盡失。
過量消耗資源并污染環境。鋼鐵、水泥、造紙等高污染、高能耗行業的企業仍然是中國制造業的支柱產業,在發展這些支柱產業的同時,也以環境犧牲為代價。比如,重型的鑄鍛產品制造對環境有很大污染,西方國家基本不再自行制造,轉而從中國進口。雖然中國的鑄鍛制造企業獲得了一定盈利,但對環境造成的污染相當嚴重。
同質化的惡性競爭。中國制造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往往自相殘殺,相互壓價,導致中國的出口導向型制造企業利潤水平極低,人家喝湯吃肉,我們只是啃骨頭。例如,在每次廣交會上,很多外商都利用中國企業之間的鷸蚌相爭而得利。在海外鐵礦石采購中,中國企業暗中角逐,抬高價格,讓國際鐵礦石巨頭從中漁利。
盲目擴張下產能過剩。工信部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在中國目前的24個行業中,有22個行業存在嚴重的產能過剩。鋼鐵行業是我國制造業產能過剩大戶。據預測,201 2年我國鋼產量將達到7億噸,超過2011年的6.8億噸,而目前國內外市場對中國鋼鐵的需求最多只有5億噸左右,供給遠遠大于需求。
2.2 中國制造業問題背后的深層次原因
忽視原始創新。除少量優秀制造企業之外,中國制造企業更多地還是以營銷為導向,忽視原始的技術創新,研發投入遠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國的汽車產業很龐大,一汽、東風、上汽、廣汽、長安等汽車企業都與國外的汽車制造業巨頭組建多家合資公司,在獲取大量盈利的同時,卻沒有真正擁有乘用車設計和制造的一些關鍵技術。
管理比較粗放。很多企業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更多地是依靠規模的擴張,而不是提升管理水平,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不強。憑借粗放的管理,在競爭尚不激烈的時代,企業還可以生存,而到了競爭白熱化階段就難以為繼。中國民營企業的平均壽命很短,主要就是敗在管理上。還有一些優秀制造企業,被資本大鱷收購之后,毀于一旦。
知識產權保護狀況堪憂。中國制造的模仿能力全球第一,中國成山寨大本營。一些企業開發的新品還沒有發布或剛剛發布,類似的產品就出現在競爭對手的產品目錄當中,這反映了當前中國制造業知識產權保護十分薄弱。很多國有企業,由于激勵機制不如民營企業靈活,很多核心人員流失,造成企業發展缺乏后勁。同時,由于信息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很多企業對開發新品的積極性不高,仿制的勁頭十足。
3愿景值得期待
“物美價廉”一度是人們對“中國制造”的普遍印象和認同。然而,在今年9月25日閉幕的第九屆中國一東盟博覽會上,參觀者注意到,“東盟制造”同樣物美價廉,有的甚至更為便宜,比如泰國服裝、馬來西亞咖啡、越南拖鞋……簡單的會展表象背后,隱藏的是全球產業轉移大趨勢。
經過30多年的風風雨雨,中國制造業走過沼澤,蹬過雷區,受過烈火烹油的煎熬,遭遇過新形勢的追逼。鳳凰涅磐,浴火重生,中國制造業必須在轉型中實現新的崛起。
十字路口莫彷徨。站在市場轉型的十字路口,“中國制造”能否堅持下去,靠什么成功,價值如何?東莞在經過短暫的猶豫之后,扛起了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大旗,廣東省試點、全國試點城市,東莞成為背負著沉重行囊的探路者。“中國制造”想要走向“中國智造”,升級為制造強國,重拾“世界工廠”的輝煌,就必須走創新轉型之路。
把握升級轉型的方向。制造業轉型是持續不斷地伴隨企業終生的一種活動。對一個產業而言,它所要節約的不僅是人力、土地成本,還要有上下游產業鏈完備的優勢,是競爭力的提升。對于政府而言,金融和稅收體系的改革對中國制造業改革和競爭力提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再有就是法律和監管體系改革,尤其是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一定會影響中國制造業競爭力的提升。
走品牌化道路。在產品開始全面過剩,同質化競爭日益嚴重的今天,品牌化道路是一條陽光大道。雅倫玩具公司與北京華旗資訊數碼聯合研發智能“哈筆熊”,實現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嫁接,提高了玩具的技術含量,也實現了企業的華麗轉身。一個品牌能夠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說明這個品牌被市場接受,被消費者接受,也就擁有了優勢和持續發展潛力。只有通過科技創新,不斷提高生產技術,打造品牌,才能掌握市場的主動權。
(作者為晶蘇傳媒首席分析師)
【中國制造業的歷史變遷】相關文章:
論秩序與歷史變遷08-17
元白文歷史評價的變遷08-07
變遷08-17
房子的變遷03-02
夢想的變遷02-27
房屋的變遷02-23
房子的變遷08-13
中國啟蒙:歷史、現狀與未來08-17
中國歷史作文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