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理工論文>計算機信息技術>地方文獻的發展和現實的需要

    地方文獻的發展和現實的需要

    時間:2023-02-22 15:59:37 計算機信息技術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地方文獻的發展和現實的需要


    我國是世界上歷史悠久、文化發達的文明古國之一,文化典籍異常豐富,真正是浩如煙海。幾千年來,反映封建王朝新舊更替的正史及其注釋、考釋的著作汗牛充棟;各個地區的文獻資料,更是數不勝數。

    “文獻”一詞,最早見于《論語·八佾》:“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今據《禮記·禮運》可知,孔子所講的”文獻”,就是《夏時》(指夏小正)和《乾坤》(指殷易《歸藏》)之類東西。而相傳這些都是夏、殷兩代的重要史料,后人又進一步把“文獻”解釋為文章與賢才。漢鄭玄注釋《論語·八佾》說:“獻猶賢也,或不以禮成之者,以此二國之君文章、賢才不足故也”。他把“文”解釋為文章,這容易理解;至于把“獻”解釋為賢才,則是根據《爾雅·釋言》所說:獻,圣也,圣與賢,意義相通,到南宋朱熹注《論語》,曰:“文,典籍也;獻,賢也。”從此以為定論。

    所謂地方文獻,是指有關一個地區的歷史、地理、社會、政治、經濟、自然資源、科學技術、文教衛生等等的各種資料而言。凡是和這一地區有聯系的各種資料,不管這些資料的出版地在哪里,一概視為地方文獻。

    地方文獻是歷史文獻的一部分,涉及范圍極廣,往往從一個很不經眼的小問題上,通過認真的考據調查,會發現反映一個地區在某一歷史時期的一些真實情況。 在歷史上,地方文獻為封建統治者提供土地、財賦、人丁、物產等情況,以便統治階級剝削、魚肉人民。但是,很多有價值的史料,又是通過它的大量記載,而得以保存下來。今天,地方文獻為黨和政府完成各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建設任務,提供了豐富的參考資料;對教育和鼓舞廣大人民群眾,發揚愛國主義精神,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四化建設起著重要作用; 于編寫偉大祖國的歷史,它也是必不可少的材料。

    我國地方文獻的產生,歷史久遠,內容極其繁富,形式多種多樣。若按階段,可分為古代、近代、現代和當代。古代的形式包括甲骨文、金文、簡犢、帛書、譜諜、碑志、檔案、拓片等等;近代的形式有書籍、檔案、手稿、印模、簿籍、卷軸、輿圖等等;現代和當代的形式有報紙、雜志、圖片、畫冊、傳單、表報、票據、文告、函件、照片、唱片、影片、膠卷等等。

    地方文獻按內容分,有史料、人物及其著作、地區出版物等。

    (1)、史料:即古今中外有關研究本地區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圖書資料。

    (2)、人物與著作:即是本地區有關對社會建設具有功績的人士和作品,本地區歷代人士的著述和有關這一地區著名人物的史傳等。

    (3)、出版物:即包括一切在本地區編印的書刊,不論是公開或不公開發行的各種出版品。從一地的出版物中,可以看到該地區的出版情況、出版物的思想內容、制作方向。

    地方文獻還可分為圖片、資料、書籍這樣三大類型:

    (1)、圖片:是指一個地區歷史沿革,典章制度、風土人情、語言文字、文物、名勝古跡的圖片、照片、碑志、拓片等。

    (2)、資料:即是有關一個地區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民族、文化教育的記載文字,如檔案、文告、傳單、譜諜、標貼、版片、剪貼、信函、唱片等。

    (3)、書籍:主要指地方史志著述。它是地方資料和區域性的歷史地理著作的總匯。

    方志最早以地理書的形式出現,逐漸涉及歷史,并把有關地方的工農業、商業、交通運輸、政治、財政、文教、司法、民族、宗教、人物、藝文、古道等各種資料收錄起來,演變成為一種區域的史志。所以,方志最能體現出某一區域的特點,是我國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地方文獻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方志,在地方文獻的范圍內占著一個很大的比重。方志的構成材料大部分來自現實(在此指舊方志而言),這就在客觀上保存了一部分地方狀況的真實性。因此,它的內容不僅比官修的一統志或地理志更為豐富,而且在歪曲現實的程度上,也比受封建王朝嚴密監督而編修的歷代一統志小得多,這樣,地方志所保存的材料在今天就有多方面的作用。

    在方志中包含有農民革命的史料,少數民族史料、經濟史料、物產資料、科學資料、人物傳記、文化藝術文獻等,內容十分豐富。農民革命活動情況,在方志中或詳或略地將其記載了下來。元朝末年,白蓮教首領韓林兒聚義起兵,在開封做了七、八年皇帝。這一史實的很多部分在正史上是缺載的,但在明代河北《欒城縣志》中不僅有詳細的記載,并且還有韓林兒的傳記。宋代浙江方臘起義的資料,明萬歷的《新昌縣志》、嘉靖的《溫州縣志》都有記載。陜西《米脂縣志)、《延安府志》、《寶雞縣志》和甘肅《成縣志》等記載有關明末李自成所領導的農民起義斗爭歷史更是屢見不鮮。廣東《番禹縣志》中對廣州三元里人民在道光二十一年(1841)五月三十日痛懲英國侵略者以及敵人狼狽逃竄的情況,有一段扼要的記述:“初十曉,英吉利兵大至,村農擬與決戰,振臂一呼,鋤耒尤 棘矜,至者以十萬計。忽大雨如注竟夕,彼火藥盡濕,槍無所施,且水滿泥深路歧,奔路稻畦中或竄伏豆籬瓜圃,不知其數,村農悉臠割焉。有酋豪寶刀銀甲,馘以獻。”充分表現了廣東人民不畏強暴,敢于斗爭,英勇打擊外來侵略者的愛國精神。

    方志中關于少數民族的資料,有些纂修人雖有武斷和帶有偏見的成分,但還是反映了當時的實際情況。這些資料,對于我們今天研究少數民族的形成和生活特點等,都有重大的作用。如有關瑤族的生活習俗、服飾生活習慣等情況,廣東海南島的《乳源縣志》中就有記載。廣東《潮州府志》也有關于畬族的記載。中國科學院廣東民族研究所根據《乳源縣志》等編輯了《古代黎族歷史資料》一書。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在《關于我國民族的識別問題》一文中,提到的“平武藏人”即白馬人的族屬論斷,就是由四川《龍安府志》和甘肅《文縣縣志》中取得的資料,如《文縣縣志》(清光緒二年修本)中說:“白馬峪在縣西南五十里,古白馬氏地。”從甘川交界地的這些方志中,我們可以查知平武,南坪、文縣一帶,自古就是白馬氏的住地;其中關于這一民族的居住、服飾、風俗習慣等各方面的記錄,為考證其族屬提供了歷史資料。有關世襲土司的資料,湖南《永順府志》載有:“土司自稱日本爵,土民稱之曰爵爺。出則儀衛頗盛,土民見之皆伏道旁。即有譴責誅殺,咸惴惴聽命,莫敢違抗,”還有《保靖縣志》、《桑植縣志》都對開平四年(910年)至清雍正六年(1728年)起自五季梁延襲818年的彭氏土司有詳細的記載。又如甘肅、青海交界處的魯氏土司在《甘肅省通志稿》中也有記載。廣西《思陵土州志》、《憑祥土州鄉土志》雖然簡略,卻是單獨的土司地方志書。

    方志不但給各朝代修國史、斷代史、會典、一統志、地理志、會要、類書、辭書等供以參考,如明代的《永樂大典》,清代的《古今圖書集成》引用方志資料頗多。同時,給歷史上的學者撰寫專著提供了大量的材料。清代學者顧炎武根據一千多部地方志寫成《天下郡國利病書》,這是一部類似經濟資料的匯編,另一部《肇城書》(四十卷)是歷史地理著作,他是利用方志匯總資料的開創者。清代甘肅武威張謝輯的《二酉堂叢書》,是西北各地的古代文獻著述,收錄有《涼州異物志》、《西河記》、《河州記》等書的輯佚本,并加以考釋。近人湖北省蒲圻張國淦成書的《中國古方志考》,采錄了元代以前全國地方志約四千余種。

    革命導師馬克思說:“研究必須搜集豐富的材料,分析材料的種種發展形態,并探究這種形態的內部關系;不先完成這種工作,則對于現實的運動必不能有適當的敘述。”(《資本論》第一卷·跋)。建國以后,我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大專院校等教學科研單位,從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出發,參閱了大量的方志材料,寫成了各種專著。如在天文氣象方面,中國科學院天文臺編輯的《中國天文氣象總表》、《中國天文史料匯編》,中央氣象臺編輯的《五百年來中國氣候的變遷》、《中國古天象紀年總表》等。 在我國歷史上,從公元前十二世紀到現在的三千多年中,曾發生過連綿不絕的地震,史料記載破壞性地震達八百八十余次之多。中國科學院地震工作委員會歷史組編輯出版的《中國地震資料年表》,就是根據八千余種地方文獻輯錄的。其中除采用正史、別史、雜錄、筆記、詩文集等二千三百余種外,地方志就占了五千六百余種,共獲得數以萬計的地震記載;此書后來又校補為《中國地震資料匯編》。

    方志中有關物產方面的記載是很多的,可以直接和”四化”建設聯系起來。如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從八千多種地方志中摘錄出數千萬字的資料,輯成了四百多冊的《方志物產》,一百二十冊的《方志綜合資料》;地質學家章演存先生經過幾十年的資料收集,輯錄了礦產資料達數十萬字的《古礦錄》。北京圖書館根據方志資料編出了《祖國二千年前鐵礦開采鍛冶》、《中國古今銅礦錄》兩種資料。

    方志中不但比較詳細地記載了各地的礦產和礦藏,而且記載了各種產品加工制造的經驗和方法。甘肅《玉門縣志》、四川《榮縣志》、遼寧《撫順縣志略》、陜西的《延安府志》和《延長縣志》,都有石油的記載,現在這些地方出產的石油正在造福于國家和人民。

    研究一個時代的社會經濟結構,是了解一個時代歷史的關鍵。在宋代“鹽”的產銷制度是社會經濟結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戴裔煊《宋代錢鹽制度研究》好多資料都源于方志,引用《通州直隸州志》、《江南通志》、《富陽縣志》等華東沿海一帶的方志不下幾十種,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彭澤益編的《中國近代手工業史資料》采用方志資料達二百六十多種,檔案、官書、史傳、圖錄、風土雜著、政書、文集筆記等資料一百六十一種。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除漢族外,少數民族有五十五個。在西南地區的云南、貴州、四川以及西北地區的甘肅、青海、新疆等省、區,漢族和少數民族聚居一起,團結友愛,和睦相處,為保衛和建設祖國做出了貢獻。對少數民族文化、經濟、風俗和歷史發展,許多地方志中都有記載。在宋恩常著《云南少數民族社會調查研究》有關《文山州壯族社會及其婚姻習俗》一文中,就采用了《廣南縣志》、《馬關縣志》、《邱壯縣志》的有關民戶、風俗、人種等幾種方面的方志資料。研究民族史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特別是在民族社會調查中所發現的有關問題,若沒有大量實錄的文獻資料,解決問題是比較困難的。《西南彝志》是近年發現的彝文巨著,它記載了彝族先民的大量歷史活動,為研究明清兩代彝族社會史提供了有力的傳證,胡慶均同志采集了《貴州通志》、《四川通志》及《大定縣志》等云南、貴州、四川三省的五十余種方志中有關彝族的資料和《西南彝志》,新著了《明清彝族社會史論叢》,為全面研究彝族社會史做了基礎工作。

    其他的有關地方上的杰出人物,或是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方志中不僅給立傳,而且還有表彰,因此,有許多為正史所不記載或不詳記的人物,往往能在地方志中找到。在方志中,文化藝術文獻方面所錄有的金石、舞蹈、樂器、歌謠、農諺和詩文等,其數量也是相當多的。

    解放以來,西北地區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黨和國家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使各項建設勃然興起。如對黃河、長江源頭的勘測,黃河水系及流量的探測,青藏公路路線的實地勘查,黃河上游龍羊峽水庫和劉家峽水電站的興建和有關地震資料的匯編,新疆塔里木盆地的綜合考察,白龍江流域森林資源的調查,修建蘭包鐵路時對騰格里沙漠的治理,白銀、金川兩大有色金屬礦區的勘探和建設,河西走廊、柴達木盆地石油地質的再探測,祁連山區第四紀冰期冰川凍土考察,……總之,西北地方文獻為本地區的經濟建設、科技事業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資料;同時西北地方文獻為地處寧夏、內蒙的阿拉善旗解決了邊界問題,為本地區文物考古工作者提供了絲綢之路(中西交通)、石窟藝術、居延、高昌遺址、史前考古、漢簡文物等等資料,對進一步發掘研究文化遺產起了很大的作用;為配合藝術創作、突出地方特色,提供了有關的素材,如西安話劇團、甘肅話劇團創作并演出的獲獎劇本《西安事變》,寧夏歌舞團創作演出的歌劇《曼蘇爾》,甘肅省歌舞團創作演出的舞劇《絲路花雨》等。尤其是《絲》劇的人物造型、服裝、舞臺美術設計、頭飾制作等,借助原始素材,加深了藝術形象的典型性,喚起了人們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歷史的一個根本特點,就是繼承性。所謂繼承,是以一定的歷史條件作基礎的。沒有前人的摸索,沒有對舊事物的批判和揚棄,也就沒有發展和創新。我們從古代、近代的地方文獻中去其糟粕,用其精華,在科學和經濟上已發揮了巨大效益。但在收集、利用現代地方文獻的工作中,還不夠完善。這一工作曾經十年動亂的干擾,現在已是一項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務。

    黨的三中全會以來,各省、市開始地方黨史的建設工作。由于在一些環節上資料不足,造成某些提法的欠妥。例如王復生烈士,系中共建黨初期的黨員,“五四”運動前夕在北京和李大釗、鄧中夏、羅章龍等一起發起組織過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后于1922年到陜西華縣咸林中學任教。在此期間傳播革命理論,發展了一批革命青年,為陜西關中渭華地區黨組織的建立打下了基礎。 1936年8月在東北黑龍江被日本憲兵殺害。鑒于那個風雨如磐的年代,他的身份不便公開,造成了今天個別人貪天之功為己有的現象。現已引起中共云南省委重視,對他的事跡重新進行調查,取得了可靠的資料,訂正了這一事實的失誤。再如張一悟同志,系中共早期黨員,甘肅黨的創建人,生前謙遜樸實,不務虛名,學識豐富,處事嚴謹,由于長期從事地下活動,很少講述自己所做的工作,即是熟悉他的同志和親友,也只能通過觀察到的情況得到某一片斷的認識。解放初期,他病情加重,其生平事跡沒有來得及詳盡陳述,因此,現在所能見到的關于他的資料,也是一般概括的敘述,其中難免有漏誤。不過現代、當代的地方文獻資料,畢竟年代距離不遠,只要組織人力,抓緊時機積極挖掘、搜集和整理,很快會充實完善起來的。

    地方文獻是國家文獻的一部分,是歷史文獻的一部分,是我國豐富的文化遺產,極其珍貴。我們必須大量收集,加意保存,認真了解,積極發掘,充分利用,進一步搞好地方文獻工作,使其在四化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出處〕 圖書與情報 1982.(4)



    【地方文獻的發展和現實的需要】相關文章:

    略論地方文獻與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08-09

    淺談地方文獻的開發和利用08-09

    談談地方文獻的開發和利用08-09

    地方文獻特點和類型試論08-09

    地方文獻的新發展——市地情文獻資源的開發與利用08-09

    文獻 地方文獻 地方文獻學論考08-09

    論地方文獻對經濟發展的作用與意義08-09

    開發文獻資源、發展地方經濟08-09

    西北地方文獻的源流、發展及特點08-09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AV乱码久久精品蜜桃 |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久久 | 一区二区日韩一区视频 | 午夜一级国产经典欧美日韩 | 亚洲激情五月天 | 竹菊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