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人類基因組計劃及其意義》教學設計
時間過得可真快,從來都不等人,又將迎來新的工作,新的挑戰,該好好計劃一下接下來的工作了!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制定計劃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類基因組計劃及其意義》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人類基因組計劃及其意義》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⒈捕捉文章中的關鍵信息,對說明對象形成綜合理解。
⒉把握本文總分結構對于表達說明對象與文章內容的意義。
⒊領會本文為了更好地說明事理所運用的各種說明方法及其效果。
⒋認識科學的“雙刃劍”性質,培養科學的人文意識。
教學重點:
⒈捕捉文章中的關鍵信息,對說明對象形成綜合理解。
⒉把握本文總分結構對于表達說明對象與文章內容的意義。
教學難點:
科學的“雙刃劍”性質和科學的人文意識。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20世紀,原子彈的爆炸,“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實現,網絡的廣泛應用,使人類的認識從地球擴展到太空,當人們為這些物理學成就而陶醉時,卻突然發現人類對于自身的認識太少了。20世紀50年代初,英美科學家提出遺傳物質DNA的雙螺旋模型,70年代開始的DNA克隆技術和轉基因技術,讓人類對生命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與此同時,人們還發現,幾乎人類所有的疾病都與基因有關。在這樣的背景下,人類基因組計劃誕生了。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有關基因的文章。請大家通讀課文,了解什么是人類基因計劃。
二、研習新課:
⒈把握內涵
⑴關于“人類基因組計劃”的表述是不是定義?為什么?
明確:原文中不是定義:人類基因組計劃是與曼哈頓原子計劃、阿波羅登月計劃并稱的人類科學史上的重大工程。因為它并沒有揭示“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本質和內涵,而僅僅表明了它的重要意義。
⑵結合相關信息給人類基因組計劃下一個嚴格完整的定義。
明確:人類基因組計劃是測定組成人類基因組30億個核苷酸的序列,(從而)(奠定)闡明人類基因組及所有基因的結構和功能,解讀人類的全部遺傳信息,揭開人體奧秘的(基礎)科學工程。
⒉提煉信息
劃出每一段的關鍵詞句,捕捉其中的重要信息,形成對于“人類基因組計劃”這一說明對象的綜合理解。”
討論,明確:第一段中“重大工程”“科學計劃”,第二段中“具體目標”“基礎”,第三段中“意義”,第四段中“規模化”,第五段中“序列化”,第六段中“以序列為基礎”“特點”,第七段中“信息化”,第八段中“醫學化”,第九段中“產業化”,第十段中“人文化”,第十一段中“沖擊”,第十二段中“共同的基因組”“保護”“平等”,第十三段中“共同財富與遺產”,第十四段中“隱私”,第十五段中“自然進化的產物”,第十六段中“知情權”,第十七段中“非和平使用的可能性”,第十八段中“基因安全”。
整合以上信息,形成綜合理解:
人類基因組計劃是人類科學史上的重大工程,是一項改變世界、影響到每一個人的科學計劃。其具體目標就是測定30億個核苷酸的序列,從而奠定闡明人類基因組及所有基因的結構與功能,解讀人類的全部遺傳信息的基礎。人類基因組計劃對生命科學研究與生物產業發展具有規模化、序列化、信息化及醫學化、產業化、人文化來歸納。該計劃已經給社會帶來很大沖擊,人類共同的基因組需要大家一起來保護,基因對整個人類都是平等的,是人類共同財富與遺產,基因信息是重要隱私,是自然進化的產物,應該保證公眾對基因與基因研究的知情權,防止非和平使用的可能性,確保基因安全。
⒊把握思路。
⑴從標題入手,結合關鍵信息,把握本文的結構并揣摩這種結構的意義。
討論,明確:文章標題是“人類基因組計劃及其意義”,分為兩層含義,一是人類基因組計劃本身,二是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意義。
據此,可將文章分為兩大部分:
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啟動與目標(第1—2段)
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意義(第3—18段)
↙ ↓ ↓ ↓ ↓ ↘
顯然,這是一個典型的總分結構,這樣的結構有利于讀者先從整體上把握說明對象的概況,再通過條分縷析地介紹,使讀者更清晰更具體地認識說明對象的內涵和本質。
文章從第3段到第16段,從規模化、序列化、信息化、醫學化、人文化主要闡述了人類基因組計劃對于人類社會產生的巨大導向性意義,即給人類帶來好處。具體表現為促進實驗方式的改變和科學家素質的提升,促使生命科學更加成熟,獲得更多的準確信息,有利于延長人的壽命,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觸發人們更關注人文精神,有助于人類更好地建立符合人文,又與自然和諧的新文明。
文章的17—18段,重點談論基因組計劃可能給人類帶來不安全影響,即它可能會造成的惡果。基因組信息一旦落在生物恐怖主義者或其他人類公敵手里,會被濫用或錯用,將會導致人類的滅亡。
⑵整合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提出的問題,重點探討文中提出的“自然科學研究的‘雙刃劍’性質”問題。
既然自然科學研究是一把‘雙刃劍’,會造福于人類,也會造孽于人類;那么,它會給人類帶來哪些好處?它可能會給人類帶來什么惡果?請結合文章內容,作一梳理,并探討這樣闡述的意義。
討論,明確::本文從正反兩方面辯證地闡述了基因組計劃給人類帶來的好處和可能的危害,顯得全面而客觀。作為一項偉大的科學研究,科學探索和科學發現是符合人類發展趨勢的正義行為,所以本文闡述的重點在于基因研究的“好處”;但鑒于科學研究的“雙刃劍”性質,基因研究的風險也是不容易忽視的.重大問題,因此作者也毫不隱晦地指出其可能出現的危害,冷靜而中肯,體現了一個科學工作者的道德良知。
⒋感悟思想:
據說用不了多久,如果法律允許,每個人都可以拿到一張自己的基因組圖,這張圖記錄著一個生命的奧秘和隱私。假如是一個孩子,憑借這張圖就可以知道這個孩子將來是什么性格,是不是色盲,會長多高,會不會禿頂,是胖是瘦,什么時候會患什么病,什么時候死亡,甚至一個人會自殺,是因為他生命體內有自殺基因。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精神健康學家喬納森堤文博士和戴維納特教授就找到了一種自殺的基因。也就是說,憑借基因,基本就可以知道這個孩子一生的基礎。對此,請發表你的看法。
學生分組討論,明確:這個問題應當辯證看待,基因圖對于個體生命的健康無疑具有積極意義,比如在身體疾病暴發之前,能夠通過基因圖預先了解身體發展狀況,以便有效控制和及早治療。而基因圖對于個體性格發展具有“雙刃劍”性質,積極作用表現在個體了解自身性格缺陷后,能夠在后天環境中有針對性進行矯正和訓練,有利于良好性格的培養;消極作用表現在個體預先了解自身性格缺陷后,會夸大先天條件而不思改進,不斷給自己心理暗示,從而向著不利的方向發展。
⒌辨明方法:
為了能更好地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征,除了運用恰當的說明結構,還需要運用恰當的說明方法。
⑴找出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結合具體內容分析其作用。
明確:列數字:“人類基因組計劃是由美國政府于1990年10月……技術人員參加。”
舉例子:“這些細微差異已經足以成為第一代能識別‘敵’‘我’的種族或群體異性生物滅絕武器。舉幾個例子:……極為少見。”
這些方法的使用都使得說明更清楚、通俗。
⑵本文有沒有運用下定義的方法?
應該說沒有嚴格的下定義。文章的第一節是作詮釋。
追問:請為“人類基因組計劃”下一個定義。
人類基因組計劃是以測定組成人類基因組的30億個核苷酸序列,從而奠定闡明人類基因組及所有基因的結構與功能,解讀人類的全部遺傳信息,揭開人體奧秘的基礎為科學宗旨和具體目標的人類科學史上的重大工程。
追問:如果將開頭換成以上我們概括的定義,好不好,為什么?
本文是一篇科普報告,除了繞不過去的專業術語外,盡量用大眾化、通俗形象的語言,收到很好的科普效果。
總結:本文運用了許多說明方法,取得良好的說明效果。如開篇運用下定義的方法,使人們對于人類基因組計劃有了初步的認知,顯示了科學的嚴謹和嚴肅。末段運用了列數字的方法,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準確性。而在第十二段把人類比作“大家庭”,運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顯得輕松而有趣味,使文章張弛有度。末段運用了舉例子的方法,使要說明的事理更穩固可信。
⒍形成共識:
作者在文中說“我不贊成把人類基因組計劃比喻成‘曼哈頓原子計劃’”,這是為什么?由此表明了對于科學研究我們應該培養什么的意識?
分組討論,明確:作者認識到基因組研究的非和平使用的可能性,擔心這些信息落在生物恐怖主義者或者人類公敵手里,將導致“人類基因組計劃完成之日,就是人類自己滅亡之時”。把人類基因組計劃比喻成曼哈頓原子計劃,會在語言上給生物恐怖主義者以暗示,造成“基因原子彈”的爆炸;用“人類基因組計劃”在人文性上遠遠超過曼哈頓原子計劃,防患于未然。由此表明,對于科學研究,我們應該培養人文意識,科學研究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造福于人類,同樣也會“造孽”。科學必須以人文為引導,向著有利于人類更好地生存和發展的方向努力。這也是作者寫作本文的主旨之一。
三、布置作業:
⒈思考“積累與運用”第3題。
⒉預習《南州六月荔枝丹》。
《人類基因組計劃及其意義》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一、 學生通過文本研習,進一步了解科學,激發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和熱情。
二、 能獨立閱讀,認真思考、收集、分析、篩選和提取相關信息。
三、 進一步認識說明文的文體特征,了解說明文的一些新的特點。
教學方法:
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適當點撥。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簡介作者(略見教參)
二、 文體介紹
本文是一篇學術報告,語言通俗易懂。文章在結構上的'特點也是為了適應學術演講的需要而安排的,條分縷析,眉目清晰,綱舉目張。
三、 學生自讀課文,抓住文章結構的總體框架,用提綱或圖表的方法把文章的主要內容提取篩選出來。(結合文本研習3)
一、(1-2)交代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啟動及其宗旨與目標。
二、(3-10)這一計劃的意義(六個方面)
三、(11-18)談這一計劃對人類社會生活的影響。
總分結構,條理清楚,一目了然,特別是對學科以外的讀者來說,這樣的歸納總結,分綱列目更容易把握文章內容。
四、 學生再讀課文,找出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結合具體內容分析其作用。
下定義:“人類基因組計劃……重大工程。”
列數字:“人類基因組計劃……技術人員參加。”
舉例子:“這些細微差異……極為少見。”
這些方法的使用都使得說明更清楚、通俗。
五、 體會本文語言通俗的特點。提問:本文語言通俗性表現在哪里?
明:除了繞不過去的專業術語外,盡量用大眾化、通俗形象的語言,收到很好的科普效果。
六、 小結課文。
七、 布置作業:
1、 完成《評估》上的作業;
2、 思考“積累與運用”第3題;
3、 預習《南州六月荔枝丹》
《人類基因組計劃及其意義》教學設計3
教學設想:
本文位于蘇教版說明文第一板塊“科學之光·探索與發現”的第二篇,屬于自學選教課文。文本側重于人類在科學領域的探究,對客觀世界內在規律的把握,同時對科學的價值進行認識與思考,享受發現與探索的無窮樂趣。編者的意圖是,借該篇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科學說明文的能力。本文的閱讀也沒有什么難度,教學時以自讀把握信息為主。
目標要求:
1、能夠篩選主要信息,把握文章脈絡。
2、繼續了解說明文的特點,理解說明方法,體會說明文的語言特色。
3、了解科學探索應該具備的品格,并培養自己良好的素養。
課時設置:
1教時。
過程:
一、導入(本文的屬性與教學要求)
本文的屬性——學術報告,演講稿,所以語言通俗易懂。文章在結構上,也為了適應學術演講的需要而安排得條理清楚,綱目分明。學習中,要善于篩選主要信息,把握文章脈絡;理解說明方法,體會說明文的語言特色。
二、解題
20世紀初期,人類發現了生命的基本規律之一--遺傳規律。20世紀50年代初,英國和美國的科學家提出遺傳物質DNA的雙螺旋模型,打開了人類認識生命奧秘的大門。70年代開始的DNA克隆技術和后來蓬勃發展的轉基因技術、動物植物克隆技術.讓人類對生命奧秘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與此同時,人們還發現,幾乎人類所有的疾病都與基因有關。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人類基因組計劃誕生了。目的是為了解決人類健康問題,并以此帶動生物信息產業的發展。
人類基因組計劃最早在1985年由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的杜爾貝克提出。1990年10月,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正式啟動。中國于1999年9月獲準加人人類基因組計劃并承擔了l%的測序任務。本文作者楊煥明教授為爭取和主持完成中國參與人類基因組1%序列的測定立下汗馬功勞。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對這一計劃尤其是實施這一計劃的意義作了詳細的說明。
三、指導閱讀理解
1、先自讀課文,再和同學合作,試制作出作者演講時放映的提綱幻燈片,再看看文章呈現怎樣的邏輯結構。
2、學生上講臺投影展示提綱幻燈片
一、(1-2)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啟動及其宗旨與目標。
二、(3-10)計劃的意義。
(一)規模化
(二)序列化
(三)信息化
(四)醫學化
(五)產業化
(六)人文化
三、(11-18)這一計劃對人類社會生活的影響。
(一)基因平等,需善待他人
(二)遺傳平等,需善待自己
(三)基因屬于隱私,需要尊重
(四)促進人性文明、社會和諧
1、知情權
2、基因組研究的非和平使用的可能性
總分結構。條理清楚,一目了然,歸納總結,綱目清楚。)
3、瀏覽課文,看看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請舉例說明。
(下定義:“人類基因組計劃……重大工程。”
列數字:“人類基因組計劃……技術人員參加。”
舉例子:“這些細微差異……極為少見。”
這些方法的'使用都使得說明更清楚、通俗。)
4、體會本文語言通俗的特點。本文語言通俗性表現在哪里?
(除了繞不過去的專業術語外,盡量用大眾化、通俗形象的語言,收到很好的科普效果。)
四、課堂練習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7~10題。
第三是信息化。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成功,是借助了生物信息學,也借助于把地球變小的網絡。沒有它們,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協調與全世界的及時公布是不可能的。沒有全部的軟件與硬件,人類基因組計劃的一切都不可能。序列一經讀出,它的質控、組裝,以至于遞交、分析都有賴于生物信息學,而從現在開始,序列的意義完全決定于生物信息學。沒有電子計算機的分析與正在爆炸的信息的比較,序列又有何用?而且信息化又改變了整個生命科學,改變了實驗對象存在的方式。今天的生物學實驗可能大部分工作是分析序列信息。
1、文中加點的“它們”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生物信息學和“把地球變小的網絡”)
2、文中加點的詞語“質控”“組裝”“遞交”“分析”能否調換順序?為什么?
(不能。“以至于”表示遞進關系。)
3、文中加點的“可能大部分”去掉行不行,為什么?
(不能。體現說明文語言的嚴密性、科學性。)
4、文段中劃線的句子的含義是什么?
(序列需要借助了生物信息學。)
【《人類基因組計劃及其意義》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分數的意義教學設計(通用9篇)07-21
傳染病及其預防教學設計教案(通用13篇)05-11
透鏡及其應用教學反思04-15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02-23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01-10
比的意義的教學反思02-09
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03-31
乘法的意義教學反思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