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強化專業能力的教學模式探索
強化專業能力的教學模式探索
蘇志華
(貴州財經大學資源與環境管理學院,貴州貴陽550025)
摘要:專業能力的不足是導致當代大學生就業困難的關鍵因素,基于此,本文以《環境影響評價》課程的教學模式探索為例,在總結近年教學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學習觀;改變傳統的師生角色;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等提升學生專業能力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專業能力;教學模式;學習觀
作者簡介:蘇志華(1983-),男,貴州六枝人,貴州財經大學資源與環境管理學院,副教授,自然地理與環境。
一、前言
自19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出臺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文件,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將達到適齡青年的15%,高等教育(包括大學本科、研究生)不斷擴大招生人數和規模,到2014年,全國高校應屆畢業生將達到700多萬人,就業競爭異常激烈,就業形勢非常嚴峻。然而,眾多的企業又面臨著招聘不到合格員工的困境,產生了應屆大學畢業生的“擁有”與企業需求不匹配的現象。究其根源,專業能力的不足是影響當代大學生就業的關鍵[1]。學生專業能力的欠缺除了與擴招引發的教育設施不足、師生比例懸殊有關之外,落后的教育模式對其影響更大。因此,為適應日益白熱化的就業競爭,除了需要逐步改善大學落后的軟硬件條件,教師采取有效措施幫助學生提升專業能力也顯得非常重要。
大學專業課課程教學是大學教育的關鍵環節,承載著提升學生專業能力的重要任務,基于此,本文以《環境影響評價》課程的教學設計為例,探索學生專業能力培養的關鍵,以期為提升大學生的就業打下基礎。
二、《環境影響評價》課程特點
《環境影響評價》從環境影響這一角度出發,依據環境價值論的基本原理,探討環境與人類活動間的關系,評價人類經濟活動和發展對環境的影響以及環境質量的變化對人類社會的行為、生存和發展的影響。它是對人類社會行為進行判斷、調整和選擇的科學依據。該課程是環境類專業基礎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技術課,理論與實踐結合十分緊密,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在環境類專業的教學計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三、提升學生專業能力的方法和步驟
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的環境管理和環境保護的有用人才,非常有必要對課程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和創新,本人在近幾年教學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出如下要點:
1.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在進行課堂教學之前,首先要對教材進行詳細的研究,熟悉教材上每個知識點的內容,為選用適當的教學方式和手段打下基礎。《環境影響評價》課程的知識點瑣碎冗繁,包括了大量的導則和預測環境的模型,非常枯燥和抽象。所以在進行內容講授的時候需要有所側重,重要的知識模塊由教師重點教授,但對每個知識點的講解不應超過10分鐘,以避免學生走神;次要瑣碎的知識點可以采取學生自學、課堂提問及討論等方式來完成教學任務。如果泛泛而談,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取不到好的教學效果。另外,教學之前,需要深入了解學生,即從學生起始能力、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學習態度、學習興趣等諸方面去分析,充分了解不同專業學生前期知識的差異、興趣愛好、價值觀及學習觀等,廣泛征求學生的意見,根據不同的學習對象和教學內容確定教學起點及教學方式。以便使教學更有針對性。如來自偏遠地區的學生主要接受的是傳統教育,受到高考壓力等因素的影響較為嚴重,導致該類學生很難跳出“應試教育”的框架,也很難適應大量信息涌入的填鴨式教學方式,由此導致了進入大學以后,農村學生對學習的適應能力弱于城鎮學生;而來自城市的學生從小就接觸到各種信息,因此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強,但專注力一般不及來自農村的學生。因此,對于不同類型的學生,教學的方式應有所不同。
2.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學習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和學習觀,教師需要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自覺加強品行修養,在教學過程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培養學生學會合作、學會分享、學會感恩,培養學生懂得尊重、保護社會和他人,以實現“人—社會”的和諧發展。引用貴州大學鄭強校長的話:我們對教育本質、教育功能的真諦的認識,不是教人混口飯吃,而是一個民族真正精神情感的樹立。只有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和學習觀,以后漫長和艱辛的學習生涯中學生才擁有精神支柱,那學習活動就不會急功近利,就會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試想,如果學生學習的動力是將來升官或發財,或只是簡單地謀取一份工作,那學習就變成了實現目的工具和手段,從學習中不但得不到任何樂趣,而只是感受到痛苦,這違背了學習的真諦,不會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當然也談不上專業能力的培養。
3.改變傳統的師生角色。新時代的高校教師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教師不僅應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應是教學的設計者、引導者和學習成績的檢查者,教師也應幫助學生完成角色的定位,學生才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是教學活動的主要參與者,而不是游離在教學活動之外[2,3]。在此基礎上,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和活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與學的環節,引導學生課前預習,課上質疑及思考,課后調查、探究與總結,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培養主動學習的好習慣。要塑造和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教學設計不但要體現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程度,更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對于環評專業的學生,首先要了解環評法律法規、我國的環評制度及建設項目所在區域的發展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環境功能區劃、生態功能區劃外,重點還必須熟悉環評導則及相關標準、環評的技術方法,并結合大氣、水體、生物監測的要求,根據標準開展污染源調查及環境質量現狀調查與評價,選用相應的模型進行環境影響預測,再根據預測結果進行環境影響評價[4]。因此,將學生分小組進入環評課題組開展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編制訓練,將職業過程引入到教學中,為職業需要教與學,讓學生到環評課題組親身感受工作氛圍,了解環境影響評價的過程和細節,這樣能縮短畢業生進入環評單位上崗后的適應期,提升做環評的專業能力,達到增強畢業生就業競爭能力的培養目標。
四、遵循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原則
環境影響評價是一項環境保護專業的技術工作,內容體系依次為環評法律法規、我國的環評制度、規劃及建設項目所在區域的發展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環境功能區劃、生態功能區劃、環評導則及相關標準、環評的方法與技術、大氣、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及生物監測的標準、污染源調查及環境質量現狀調查評價、環境影響預測,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編制,其許多操作技術必須嚴格遵守《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4]。內容繁雜,加上學生從未經歷過實踐,學習起來不免覺得枯燥、吃力。因而在教學中應堅持課堂內外結合,在課堂內選擇學生熟悉的實例,加強對理論知識的應用,以深化對抽象理論的理解。課堂外引導學生從教室和書本走向外部廣闊的環評世界,培養學生熱愛環評事業,增強學習的積極性,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理論知識。如環境影響評價每個環境要素的理論教學完成之后,可以在學校周邊地區開展污染源調查,讓學生分小組搜集資料,并以實地走訪等方式開展調查,撰寫調查報告,老師針對學生調查中存在的問題給予集體或個別輔導。學生實踐訓練的選題要結合生活實際,如學校學生宿舍產生的生活污水、教學樓粉筆粉塵、食堂一次性飯盒、寢室生活固體廢物、美食街餐飲店的污染問題等。這種活動一方面可以拓展課堂教學內容,彌補實踐教學時間的不足;另一方面讓學生切身體會如何運用書本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習積極性。另外,在環境影響評價的實踐教學中,模擬環境影響評價實際工作對于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首先讓學生分小組對學校新建實驗大樓的建設項目開展環境影響評價,要完成評價報告文件的內容,學生必須通過互聯網查尋最新環境標準,到后勤基建處查找相關工程資料,到圖書館查閱有關污染源的計算手冊,按照導則與標準開展污染源調查,結合水環境質量監測、大氣環境質量監測的數據以及利用其他課程所學習知識進行污染治理措施的可行性分析等完成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編制,整個實踐過程學生以準“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的身份參與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制作,掌握環境影響評價的工作流程。這種模擬的實際工作過程能幫助學生明白進入環境影響評價課題組后,自己能從哪些方面開始工作,從而縮短學生進入環境影響評價實際工作崗位后的適應期,增強了就業的競爭能力。
參考文獻:
[1]陳均土。美國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機制及其啟示[J].教育發展研究,2011,(19):64-68.
[2]鐘新仙,彭艷。推動“生本教育”改革提前師范生角色轉換[J].高教論壇,2014,(7 ):41-46.
[3] 李文送。 剖析生本教育的內涵[J]. 現代教育理論,2012,(3-4):76-78.
[4]鄧喜紅。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教學設計探討[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8 ):237-238.
【強化專業能力的教學模式探索】相關文章:
注重實驗探索強化能力培養08-17
電子專業“做中學”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08-16
“體驗——感悟”教學模式的探索12-06
古詩新教 培養自學能力-- 自主學習的古詩教學模式探索08-17
計算機教學模式的探索08-17
探索課堂教學新模式08-23
高職教學中以學生職業能力為中心的“項目導向型”教學模式探索08-24
“網絡探索者”與新型教學模式08-07
分層次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08-17
分層次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