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對學生交通安全管理和教育的幾點思考
對學生交通安全管理和教育的幾點思考
蘇棠華
。◤V西壯族自治區北流市新豐鎮第二初級中學)
學校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已成為當前教育工作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如何破解學生安全管理難題,值得每個人認真思考。我僅選取安全教育工作中的交通安全管理和教育作為本文的探討范疇,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之效。
一、中國交通發展及交通安全事故現狀
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發展,我國正一步步朝著實現中國夢的目標繼續前進。道路交通的發展也可以說是飛速發展,汽車、火車、高鐵、地鐵、飛機等以前無法想象的快捷出行方法都一點點變成現實,汽車現在已經成為家庭的“新三大件”。交通發達了,但交通事故也隨之變得多了起來,據網上公布的數據顯示,2008年共265204起,死亡7.3萬余人,2009年共238351起,死亡6.7萬余人,2010年共219521起,死亡6.5萬余人,這意味著我國平均每天發生超過500起交通事故和導致死亡人數160人以上……這些數據可謂觸目心驚。
面對交通安全事故頻發的嚴峻現實,中央政府想方設法地完善法律法規,各地區政府、交通管理部門、交警部門也都在盡職盡責打擊交通違法案件,維護交通出行的平安和改善交通擁堵現狀,包括嚴查酒駕、提高違章扣分處罰手段、開通天網高清電子眼、限購、限行、開設公交專用車道等。隨著交通立法制度不斷完善,執法力度加強,特別是對酒駕入刑以來,廣大駕駛員的安全意識總體上得到了增強,事故和死亡率也逐步下降,但總體來說,年均超過20萬次事故和6萬人的死亡仍是個冰冷而殘酷的數字,這個數字甚至比某些地區的局部戰爭沖突死亡人數還要高。
二、教育管理部門措施
我認為,作為地方教育主管部門,教育局應該積極探索和學習先進地區的經驗,結合本地實際情況,主動做好本部門職能范圍工作,創造性地變壓力為動力,為全社會注入更多的正能量,為傳承和培養良好的社會文明風氣做出自己的努力。本人水平有限,僅提出以下幾點具體意見供參考:
1.由教育局安全股負責牽頭,制定好每學期兩次以上的交通安全教育課程,具體的內容包括交通安全常識課、交通出行文明禮儀等,可利用校會或班會開展,由各校根據各自實際情況具體操作落實,堅決反對走過場、搞形式,認認真真做好安全教育課程。
2.繼續做好安全歌謠、安全“三字經”等出版教育工作,讓學生在誦讀過程中逐漸將安全歌謠變成個人行為準則指導。特別是對留守兒童和學前教育階段的幼兒上下學交通安全的問題上,通過假期致家長的一封信、家校聯系卡、家訪等手段,加強對家長的宣傳教育,由學校與家長簽訂共管共教協議書等。
3.對全市中小學生無證駕駛摩托車、電動車等行為進行排查記錄,對這部分存在高危隱患的學生及其家長進行重點警示教育,結合交通法律法規,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以血的教訓和身邊案例,使學生及家長能認識到無證駕駛、飆車等行為的危害,深刻領悟交通安全對家庭的重要意義。學校與家長簽訂家庭教育協議,定期回訪,真正實現家校共管。
4.在教育信息網等平臺開設交通安全宣傳板塊,聘請交警隊作為顧問,定期更新內容,包括本地和其他地區交通安全有關新聞信息、交通安全教育視頻、各鎮校交通安全教育活動等,并聯合交警部門發布有關交通安全知識宣傳,開展交通知識專題講座等,讓學生從小了解交警工作的職責和特點,改變認為交警攔車扣車就是為了撈錢的錯誤思想,主動積極配合交警做好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并培養學生成為小小交通安全宣傳員,利用假期到社區、村組發放宣傳資料的方式進行交通安全知識宣傳。
5.組織全市教職工每年進行一次交通安全知識及文明駕駛考試,提高我市教師隊伍對交通安全知識的認識(道路交通參與者不僅包括在道路上行駛的各類機動車、摩托車、電動車的駕駛員,還有騎自行車者和行人等),做好學生的表率和榜樣,同時鼓勵擁有小汽車的教師安裝行車記錄儀,除了能起到交通安全記錄佐證,還可以及時記錄上傳交通出行中拍攝到的文明禮讓行為,對教師上傳的本人文明行車、協助他人脫困、扶老人過馬路等展現助人為樂精神的視頻及時進行核實,并進行年度總結表彰獎勵,引領廣大教師發揚文明出行的好風氣,弘揚社會助人為樂的精神。
6.利用本地職校合并駕校的教育優勢,整合現有資源,引進類似ISO行業標準,樹立駕校培訓行業新標桿,改變以往很多駕校只為通過考試而簡單培訓的陋習,建立一套完善的學員培訓課程,培養高標準的學員,并組織本校學員成立義務交通安全宣傳隊伍,制作交通安全教育課件,每年到各鄉鎮及學校開展交通宣傳教育活動,擴大駕校影響,配合教育局做好全市學校安全教育宣傳活動。
以上是我作為一名普通教師對學生交通安全管理和教育工作中不成熟的幾點意見,如果本文能為我市學生交通安全教育起到一點點的促進作用,降低我市交通安全事故的發生,減少交通事故對家庭的傷害,為建設和諧社會作出貢獻,這就足夠了。
生命只有一次,每一個鮮活生命的離去都會讓一個家庭背負永久的悲痛,讓我們用愛一起守護生命,為學生安全筑起一道無形的保護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