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提高藝術生的地理課堂教學質量方法
淺談提高藝術生的地理課堂教學質量方法
劉莉梅
(吉林省樺甸市第八中學)
一個班的學生存在年齡上的差異、認知能力上的差異、知識廣度上和深度上的差異、學習方法上的差異、學習需求上的差異和學習態度上的差異。藝術生更是如此,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是文科生中的后進生,課堂表現為不愿意聽課,在教學的過程中思想消極,沉悶不語,學習信心不足,采取得過一時就過一時的態度,表現出冷漠、郁悶、不愿意思考等缺點。造成學生學習能力差異的主要因素不在于遺傳或智力,而在于家庭和學校環境,在于家庭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的缺失。從教師的角度出發,為提高藝術生的地理課堂教學質量,我在教學過程中從新授課、習題課、復習課三個層面加強自己的教學過程。
在新授課中,我采用差異教學法,就是教師根據學生需要的差異,主動設計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安排多種形式的學習成果展示,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加以選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敢想、敢說、敢做、敢表現,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保證教學質量。比如,在進行《資源的跨區域調配——西氣東輸工程》教學過程中,其中一期工程線路的了解是考查的重點,為突破重點,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線路周邊的自然地理狀況如何?所有學生都進行思考,有的能大概知道思考的方向,但絕大多數一無所知。我接著解釋:線路所經過的地形、地形區、自然帶、省區、氣候區等,下面請同學們通過觀察圖像、搜集資料、獨立思考、交流合作等過程,使學生親身感受知識發生與發展的過程和規律,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領悟知識的內涵。通過創設自主和合作相結合的探究氛圍,使學生掌握運用地理信息,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加以選擇,形成一個富有生命力的課堂教學過程。在回答問題時,進行對話式教學,敞開心扉與學生交流,讓學生感到教師不是在教他們,而是在與他們一起學習,善于傾聽學生的錯誤,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當學生的回答出現錯誤時,教師可以通過傾聽學生的發言,捕捉他們內心情感的細微變化,發現學生知識和能力方面的不足,從而做出恰當的評價。盡量避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師對學生發言的傾聽實際上是一種無聲的評價,是對學生課堂表現的支持和鼓勵。它會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發言的尊重,從而增強自信心。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關注他們的內心世界,能幫助教師準確發現學生出錯的原因,并對其發言做出恰當的評價,從而減少否定或負面評價給學生心靈造成的傷害。在課堂上多提問、多鼓勵、多引導、多表揚的辦法,使他們重獲信心,對學習產生興趣。藝術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情感、學習動機和學習信心不足,在教學中要貼近藝術生的心靈,尊重和理解幫助關懷藝術生,要教會他們正確的學習方法。
復習課的重心是學生能力的培養。復習課不僅是對新授課所學知識進行再現和回憶,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做進一步整理和加工,使知識系統化、結構化、規律化、聯系化,為解決問題做準備,同時提高學生歸納、分析能力和知識的整合能力,培養自我復習、自我提高的學習習慣。學生是復習活動的主體,通過復習使學生在進一步掌握基本知識、基本原理的同時,提升分析歸納能力以及應用知識的能力,使學生今后的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將會大打折扣,影響學生的后續發展。所以,復習過程應注意突破教學難點,抓住重點,利用復習活動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質疑。以必修3第五章復習為例,我給了學生一張東亞五國空白地圖,學生根據所學內容填充地理信息,把第五章的內容和地圖內容銜接起來。在教師的宏觀調控下,讓學生自主選擇復習的內容和形式,并且自己總結復習方法,教師只是把握復習的方向和進度,適當引導和點播,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復習活動,建立一種民主、平等、信任和尊重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寬松融洽的條件下積極主動地參與復習活動。
習題課教學是在復習課基礎上的,具有鞏固和檢測功能教學實踐。其一是對所復習的知識和規律的再現和運用的考查,能檢測出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掌握狀況以及學生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以便教師對癥下藥、及時補救;其二是對復習課教學的檢測和診斷,能發現復習課教學中存在的漏洞,以便教師查缺補漏,進一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習題課是教師和學生互動生成的過程。課前教師必須精心選擇每一道習題,精心設計每一個問題,精心安排每一個教學環節,從而提高習題課教學的效益,避免教學時間的浪費。教師在課前應該根據學生的知識與能力水平、階段教學內容的特點、階段復習要求以及本人的教學經驗,精選例題和學生練習用題,提高復習課的針對性和診斷性。顧及學生的全部思維過程,在出示題目之后,教師要沉得住氣,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審題思考,以充分展示學生的思維過程。隨著教學的深入,教師可以繼續引導學生對同一類習題的解題方法做歸納整理,形成這一類題型的解答技巧或規律。
以上就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總結的心得體會,隨著教學的深入研究,我將會更加游刃有余地從事我的教學工作,爭取讓工作得到學生、家長、社會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