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班主任如何做好農村留守學生教育工作
班主任作為聯系家庭和學校的媒介,應當做好家校交流溝通平臺或渠道的搭建,確保學校的教育理念正確傳送到各個家庭,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淺談班主任如何做好農村留守學生教育工作,歡迎閱讀。
淺談班主任如何做好農村留守學生教育工作
近年來,隨著大量民工紛紛外出務工,農村中小學生父母雙方或者一方常年外出打工,已成為很普遍的現象,其子女就寄托在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親戚朋友家,造成了事實上的"單親家庭"、"隔代教育"或"寄養教育"的現象。導致這些孩子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和溫暖,缺乏監護人細心的學習引導和管理,使他們在學習、心理、身體上存在著很多問題,有些孩子因此變得任性、自私、性格孤僻、厭學逃學、輟學、小偷小摸、打架斗毆、沉溺網迷,甚至違法犯罪。這些不良習氣的存在給下一代的健康成長造成極大危害,也給班級教育帶來了極大的阻礙。為了關愛留守學生,保障下一代的健康成長,班主任應盡力地擔負起留守學生教育這一任務。那么,怎樣才能做好留守學生的教育工作,當好班主任呢?
一、農村留守學生的教育現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由于留守學生長期缺乏父母有效的監護,缺乏家庭應有的親情、溫暖,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影響,使他們的教育存在著許多的問題。
1、農村留守學生的教育錯位。留守學生因得不到家庭的關愛和溫暖,得不到親情的滋養和滿足,得不到生活的需要與保障,他們自然而然的就會形成或多或少的心理問題。學校教育又對留守學生的心理關愛、親情缺失難于顧及,與家長溝通難以實現。而對留守學生來講,學校成了他們唯一接受教育的場所,學校教育失去了家庭教育的延伸和補充,得不到家長的支持、回應,使學校的管理措施在家里得不到強化、補充,學校教育"單邊"難支。
2、農村留守學生的生活失控。留守學生的家長,在子女的用錢上,往往容易走向極端:一是父母因沒有時間對子女學習、日常生活進行管理,在心理上產生一種愧疚感,于是就給子女較多的零花錢,使留守學生因金錢過多而喪志、而生惰、而生非、而變壞;二是有少數父母在外務工工資低,生活窘迫,給子女拿的錢少,根本無法滿足孩子的生活學習的需求,導致孩子長時間生活在窘困、自卑的陰影之中,久而久之,必然形成孤僻和悲觀厭世的畸形心理。這些生活問題,常常是隱性的,也很難得到臨時監護人和學校教師的注意,也沒有得到關注和重視。
3、農村留守學生的學習缺少輔導、監督。一是作為監護人的臨時監護人的職責與角色定位,首先對留守學生的生命安全與身體健康的關注優先,而嚴格訓誡、行為表現的監管很少,對學業的介入就少之甚少。二是作為隔代教育的監護群體,這些老人普遍年齡大身體差,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差異,老式教育與新課程改革下的教育的差異,文盲率較高,與留守學生的思想觀念差異極大,溝通障礙明顯,對其學習就更不能進行切實有效的輔導和督促。
4、農村留守學生的安全無保障。由于在留守學生的教育中,出現了學校、家庭之間的安全管理"空檔",學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監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范防護能力,留守學生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隱患嚴重存在,留守學生溺水、觸電、意外傷亡事件時有發生。一旦有心理問題既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和幫助,也不方便或不愿與臨時監護人交流與傾訴,如果又不能得到學校和老師的及時輔助和矯正,心理問題就會越來越嚴重,最終導致身心的不安全。
二、班主任做好留守學生工作的對策
1、建立健全機制,發揮班主任的主角作用。
班主任要制定具體詳細的留守學生教育工作計劃和工作方案。配合學校大力營造關愛留守學生教育的氛圍,積極參與,把留守學生教育問題排上日程、擺上桌面,認真貫徹落實,真正使班級成為留守學生學文化、學做人的臨時家園,發揮主角作用。班級里建立"留守學生"專項檔案、開通親情電話,加強學生、家長、教師三者之間的聯系與交流。除此,班主任還可以利用春節、假期孩子父母返鄉的時機,召開留守學生家長會,與家長充分交流,要求家長采取多種方式與學生交流、溝通,多關心學生的身心健康,讓學生體會到父愛母愛,形成合力效應。
2、讓留守學生找到"家"的感覺。
。1)感情輸入。留守學生因為與父母接觸相對較少,缺少父愛或母愛。因此,他們非?释玫浇處煹年P愛。這時,老師,特別是班主任對他們要懷有真誠的感情,傾注更多的愛,關心、體貼他們,經常與他們談心,極力營造"親情"氛圍,使他們愉快地接受老師的教誨,在班集體中找到"家"的感覺,從而自由、愉快地成長。
。2)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每個孩子都是一個潛在的天才,只是表現為不同的形式"。樹林里那么大,也找不出兩片相同的葉子。作為個體的學生也是一樣,各有各的優點,缺點也不盡相同。曾經有些老師對某些學生的評價是:學習不認真,經常違反紀律,真是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了。真是這樣嗎?其實不然。每個學生都有個性特點,都有其聰明的一面,只要他發揮其優勢的一項,彌補自己的弱項。使他們的潛能都能得到開發。這樣,他們都能在各自的領域里活出自己的精彩。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適時地表揚他們,使他們揚長避短,找到各自的人生目標。
。3)建立留守學生檔案。開學初期,要非常詳細地記錄留守學生的個人信息、家長信息以及在家法定監護人的信息,并分欄造冊。經常與學生家長保持聯系,及時向他們反映學生在校的情況,每次都要登記好。并登記好家長與學生的聯系記錄,督促家長與學生保持密切的聯系。以免感情年久疏遠。
(4)增強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班主任在搞好日常管理的同時,對學生的思想、衛生、成績、違紀狀況,要實行量化管理。特別是提高服務意識。對學生要親切的關懷和細致的關心,成為學生的知心人。
3、發揮班集體在留守學生教育上的特殊作用。
(1)針對班級中關注"共性"多,而忽視留守學生特殊群體或個體的情況,我們要充分發揮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功能。班主任要給這些留守學生以特殊的關愛,關心他們的家庭、生活、學習和困惑,多走進他們,多接納他們,并利用班集體的力量形成一個溫暖、寬松的成長學習環境,讓留守兒童切實感受到班集體的溫暖,從而彌補了由于留守而缺失的親情。
。2)開展各種有意義的班集體活動,鼓勵留守學生和其他學生一起參加,一起合作,是留守學生感受到自己也是班集體的一員,從而使他們在心理上有歸屬感。通過活動增強與同學相處的感情,體驗到生活的快樂,體會到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友愛,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體會助人為樂的幸福,同時在活動中培養他們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收獲了成就感,讓多彩的活動成為留守學生成長的樂園。
。3)成立留守學生"愛心小組",以班干部和優秀學生為成員,他們每個人與一至二名留守學生結成對子,在生活、學習上給予留守學生幫助,讓他們互相鼓勵、互相關心、互相幫助。
4、加強與社會聯系,共同關注留守學生。
僅憑班主任教育,留守學生問題得不到根本的解決,我們在做好校內工作的同時應積極爭取校外教育資源。如爭取校外教育力量實施教育,比如聘請校外輔導員、發揮留守學生身邊的老黨員、老教師等的作用,請他們幫助管理照看等。還要全社會的積極配合,共同關注,建立農村留守學生的教育和監護體系,調動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資源,關愛留守學生。努力形成了政府、村委、學校、家庭四級聯動的教育網絡,營造出濃厚關愛氛圍和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
農村留守兒童特點分析
由于農村留守兒童父母多在外務工,導致家庭結構不完整,學生情感缺失,加之學校學習和生活的各種遭遇,導致留守兒童普遍存在以下特點:
1.感恩意識淡薄,容易使思想形成偏差。
由于家庭結構的特點,導致留守兒童對關愛的需求多過正常學生。而日常生活中所能夠獲得的關愛無法滿足其心理要求,因此造成許多留守兒童不懂知恩、感恩,感恩意識日漸淡薄,思想逐漸出現偏差,一些留守兒童甚至還形成了性格缺陷或心理障礙。
2.行為習慣較差,可能產生安全隱患。
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束,日常又受到爺爺奶奶的寵愛,部分留守兒童會產生不好的行為習慣,比如沉迷游戲和網絡、撒謊、偷盜等,甚至與社會不良少年接觸,從而做出違規甚至是違法的舉動,對社會和個人都埋下了嚴重的安全隱患。
3.學習狀況不佳,從而降低學習興趣。
兒童的自制能力較差,尤其是低年級兒童,更加需要家長的敦促與關心,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監督與指導,經常會出現不按時完成作業、上課不認真聽講等習慣,進而導致學習成績不理想,自己對學習的興趣日益降低,甚至出現厭學的情緒。
班主任開展留守學生教育采取的對策
1.協助學校建立信息檔案,全面了解學生。
留守兒童在班級甚至學校的數量占比較高,且生活環境各不相同,形成的性格特點、面臨的問題和困難也各色各樣,對于如此龐大的特殊學生群體,班主任僅憑記憶是難以達到有針對性地教育留守兒童的目標,而引入信息檔案能夠有效地幫助班主任了解學生,是班主任對留守兒童管理的重要依據。例如,在開學時統一建立學生的家庭檔案,包括家庭成員、家庭地址、父母工作地點、與父母團聚次數等;同時建立學生個人檔案,包括個人的性格、興趣愛好、上學的方式(步行或乘坐何種交通工具)、最喜歡的人等等,了解學生內心的性格特點。此外,建立日常實時檔案,由班主任實時記錄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留守兒童新的特點及日常表現等。根據這些檔案資料,班主任能夠切實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與學生交流,更能獲得學生的信任,進而才能引導留守學生表達出自己的困惑或問題,使得留守學生能夠正視自己的不足并予以改進。
2.組織學生多元互動,培養集體情感。
留守兒童的問題主要源于其感受到的關愛較少,在班級集體中,除了班主任的關心與幫助外,學生間的互助交流也能幫助留守兒童感受關心、感知溫暖。因此班主任應當利用班級的集體活動時間,創建學生互幫互助、互相學習的氛圍,讓留守學生在班級大家庭的關懷氣氛所感染,逐漸懂得去感受關愛,增強感恩意識。例如,班主任可以從留守兒童的特點出發,如有的學生擅長畫畫、唱歌,或者擅長朗誦、寫字,抑或擅長跑步、跳遠等等,班主任有針對性的組織文體活動,讓留守學生獲得展示自己的舞臺,從而在活動中發現閃光的自己,同時獲得同學們的鼓勵,讓留守兒童體會到集體的關心,逐漸扭轉自己的態度,變消極為積極,變悲觀為樂觀。
3.搭建家校交流平臺,建立溝通橋梁。
留守兒童的教育不是靠學;蚣彝畏矫婢湍芡瓿傻,這需要家庭和學校的通力合作。班主任作為聯系家庭和學校的媒介,應當做好家校交流溝通平臺或渠道的搭建,確保學校的教育理念正確傳送到各個家庭,保障家庭的困惑能夠順暢到達學校,這樣才能共同為留守兒童的教育貢獻力量。比如班主任設置通訊交流平臺,方便家長通過短信、微信或郵箱的方式,鼓勵家長留言,交流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同時通過平臺收集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針對突出的心理問題可以請學校心理學老師給予專業指導;另外,班主任定期組織家訪,實地了解留守兒童生活的狀態和環境,并給予學習或生活困難的學生適當的幫助。從多方面促進家校之間的溝通,建立溝通橋梁,從而探索留守兒童的內心,構建他們的心靈橋梁。
【淺談班主任如何做好農村留守學生教育工作】相關文章:
淺談如何做好農村小學班主任工作08-21
淺談如何做好農村初中班主任工作08-20
淺談如何做好幼兒學前教育03-02
淺談如何培養農村小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08-24
如何激勵留守學生08-20
淺談如何做好一場述職報告03-16
淺談如何做好辦公室工作06-21
淺談怎樣做好班主任工作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