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讓人文精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綻放光彩
讓人文精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綻放光彩西藏山南地區第一中心小學 扎西玉珍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就是要培養思想感情和人格,教育人正確看待自己,協調自己與他人、家庭、集體、國家乃至與自然的關系。正確理解個人所承擔的責任,并不斷追求個人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現在,以語文教學課堂教學為例,淺談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
一、立足課堂,確立“以人為本”的價值觀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語文課本的篇篇文章都蘊含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內容,無不富于人文精神。它們不僅是文章的范本,也是立身的范本。立足課堂,進一步把人文精神貫穿在教學的始終,方能使課堂散發人性之美。
一個具有人文素養的人必定把“生命”看成人類最寶貴的財富,從而珍惜它,謳歌它。在教學時,我們應努力讓學生在閱讀理解中感受到生命的寶貴,建立他們“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世界。傳統的教學在知識傳授上往往過于注重語文的工具性或思想性,在教學手段上則經常采用老師提問、學生回答或者老師引導學生質疑,再由學生回答的方法。然而,這種“為學習而學習”的“師本位”知識體系和教學方法本身就忽略了對學生的關懷,忽視了對個體發展的關懷。要想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我們的課堂教學首先應該是人文的。閱讀是一種自主的、多元的行為,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閱讀感受,正是“一千個讀者眼里有一千種林妹妹”,教師怎能限制學生的所疑所惑、所感所悟呢?因此我們要讓學生暢所欲言:可以提問,可以說說自己的感想,還可以回答別人的問題……總之,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怎么說都可以,教師不界定對錯,只引導評價好壞,一方面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另一方面讓學生從老師的的評判中體味到如何抓住重點。如何發現有價值的問題,如何更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如:在教學《雪孩子》一課時,有學生就這樣說:“我明白了睡覺時不要把柴堆放在火爐旁邊不然會著火的”(很好,懂得了一個安全知識);雪遇到熱會化成水,水會變成水蒸氣升到空中,形成云“(不錯,學到了一個氣象知識):還有的學生注意到插圖非常漂亮,細心的孩子甚至發現圖上”“雪孩子融化時,連小鳥都哭了”(多么善于觀察啊!)。
這樣,在暢所欲言中,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被語言文字所呈現出來的情景打動:為失火時小白兔仍渾然不覺而焦急萬分,為小白兔最終獲救感到歡欣鼓舞,也被雪孩子的勇于獻身深深感染,從而感受到生命的寶貴,甚至開始思考生命價值之所在。把語文課從以往較濃的思想教育中解脫出來,“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還語文課的真實面目——形成和發展學生的人文精神。
二、活化教學環節,在多樣化的學習中滲透人文精神
古希臘生物學家、散文家普羅塔戈曾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在課堂上,我注意活化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挖掘文本的人文精神內涵,點燃學生頭腦的火把,放飛他們的思維,使他們感受人文精神的魅力,體驗到創造的快樂和幸福。
1.以讀為本
《新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言為心聲”,語言學科培育情感,我充分利用文章中的精彩片段,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誦讀,激活語言,讓語言所抒發的感情溢出紙面,從而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撼和情感共鳴。我在教學《畫家鄉》時,自始至終貫穿了以讀為本的原則。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積累語言,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角色體驗
小學生很愿意模仿故事式課文中的角色,通過表演課本劇,學生不僅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還能在課文的情節空白、濃縮處,拓展想象,在富有創造性的表演過程中培養想像力,增強自信和勇氣。我在教學一年級《夏夜多美》時,引導學生排演課本劇。我啟發學生在課文原有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補充想像,小螞蟻爬上“飛機”(蜻蜓),在回家的路上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難,那些動物們怎樣幫助螞蟻回家的?有的孩子說:“蜻蜓背著小螞蟻飛呀飛,飛了很久,蜻蜓實在飛不動了。后來蝴蝶看見了,蝴蝶對蜻蜓說‘你休息一會兒,讓我來背小螞蟻吧’學生在想象與表演的過程中,內在的人文積淀不斷激發,他們不僅牢固地掌握了課文語言,而且領悟出其中的道理。動物們那種齊心協力、互相幫助,不畏艱難,堅持不懈的人文精神在自由的想像中潛移默化地感染著所有的人。
三、以創新精神為本,盡情展示人文之美
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創造是每個人身上所潛的心理傾向,這種心理傾向時刻要擴張、發展、成熟,而且一旦有了某種機會就會主動自我表露。沒有閱讀創新能力的訓練,閱讀教學就失去了它的人文光彩。如《司馬光》一課,課文接尾寫“缸里的水流出來了,掉進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接著,我進一步啟發學生的想象,假如,你是當時在場的小朋友,看到缸里的小朋友得救后,你會怎么說?怎么做?讓大家話說《缸里的小朋友得救后……》。有的說:“謝謝你,司馬光。謝謝你救了我,你剛才叫我不要爬假山,我就是不聽,今后我再也不趕了(懂得了安全性)。”有的說:“我真笨,只知道喊喊叫叫,卻不知道想辦法救人。(懂得遇事不要慌張)”有的說:“司馬光,你真行!以后我要向你學習(懂得遇到危險,要動腦筋,想辦法)。有的說:“我們剛才只要把花園的那根長木棍撿來,把木棍放進缸里,把水缸撬倒,有可能水缸也不會破,又可以救人(懂得想出辦法,既能救人,又不破缸,真是一舉兩得)。這種海闊天空的想象,展現了學生純潔、善良的心靈,在創新活動中閃現著人文精神的美麗。
“人文教育是塑造人類靈魂的教育,是塑造民族靈魂的教育,沒有強大的人文精神支持就沒有崇高的獻身精神,就難有‘留取丹心照汗清’的業績。”因此,作為教師,要把人文素質的養成滲透在具體的教學過程和社會實踐中,在語文知識教學、語文能力訓練貫徹人文精神,潛移默化,春風化雨,人文之光自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讓充滿崇高的理想情操,充滿創造力、想象力的語文學科真正成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學科。
【讓人文精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綻放光彩】相關文章:
在逆境中綻放光彩作文(通用25篇)09-04
人文精神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分析08-25
讓生命綻放光彩作文09-04
讓生命綻放光彩作文03-22
綻放生命的光彩作文800字05-16
找準位置綻放光彩作文04-25
綻放光彩作文(通用45篇)03-13
找準位置綻放光彩作文06-05
如何在生物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