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新課標下的生物課堂教學淺探
新課標下的生物課堂教學淺探文/楊賢慧
摘 要:在生物教學的這十幾個年頭里,作為教師飽嘗生物教學的酸甜苦辣,但是教學效率始終得不到提高,而《初中生物課程標準》的頒布,就像是大海中的燈塔一般,為教師指明了方向。要想有效地開展生物教學,在新課程理念下,提高技能,激發和培養興趣是關鍵;改變方式,促進溝通互動是重點;創設情景,培養創新精神是核心。
關鍵詞:生物;課堂教學;興趣;溝通;創新
一、提高技能,激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首先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有廣泛的興趣和堅定的信心。尤其是在新課程標準下,我們每一位教師都處在學生視野的橫向和縱向比較之中。一個對自己都沒有信心或是信心不足的教師,如何能通過自己的課堂讓學生感受到自信呢?所以作為教師,一定要用心去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事,讓學生從心底敬愛你,贏得學生的信賴。
二、改變方式,促進師生間的溝通互動
隨著課改實驗的不斷深入,“師生互動”的環節在課堂教學中越來越多地被關注和重視。“師生互動”是為了引導和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因此,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可以促進師生間的溝通互動,創設輕松活躍課堂,提高學生積極主動性,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作為教師,在實施“師生互動”的過程中,一定要“以學生為本”,充分了解學生的發展水平,從實際出發,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實踐和體驗,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才能使學生進入積極思維的狀態中去。例如,在學習“伸肘和屈肘”時,可事先激發學生進行科技制作“肘關節模型”。教學中,不要先講解,可以先展示圖片和模型,用自己的上肢做演示,讓學生一邊實驗一邊分析,從而產生共鳴。只有在教學中綜合運用情景激發,師生互動,直觀演示,將模型、圖片及自己的上肢對照起來,逐一指出肘關節、肱二頭肌、肱三頭肌、尺骨、橈骨等各結構的位置及名稱,再演示部分結構的作用,讓學生仔細觀察和探討,從而得知伸肘和屈肘動作就是這樣完成的結論。只有在這樣開放的課堂中,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真正實現師生互動,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結構,完成認識上的飛躍。在這樣高昂的激情下,順便讓學生再分析健康體育課上的引體向上、俯臥撐等動作的完成就是如此的輕而易舉了。
實施“師生互動”也體現在感情的調節上。教師就要注重情緒對學生認知活動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正面情緒來促進學生的認知過程,提高教與學的效益。例如,在學習“遺傳與變異”時,關于細胞核、染色體、DNA、基因的知識,學生覺得抽象、枯燥、難以理解和掌握。我們可以在課前先講個故事或諺語,比如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克隆”技術、“一母生九子,母子十個樣”等,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處于愉快、興奮的正面情緒狀態下,再畫出若干個從屬關系的包涵圖表來解釋細胞核、染色體、DNA、基因的關系,這樣學生學起來就容易多了。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注重應用情感調節來提高教學效率。
三、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有意識的創設情境,引學生入情境,更容易激發起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所以我們在生物教學的時候,要用合理的小實驗輔助,就更容易實現我們的教學目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如,學習“食物的消化”時,對于酶的催化和膽汁的乳化如何區分這一部分,學生比較難理解,我們就可以用實驗,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思維。教師可把一個小粉筆頭捏成粉末狀,隨手燒一張小紙片,讓學生產生好奇心,分析及討論這個實驗的現象和成分的變化,在教師的指點下,酶的催化和膽汁的乳化就容易分辨和掌握了。這樣寓教于樂,有利于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總之,教師應本著“與新課程一起成長”的態度來認真研讀新課程標準,創新發展生物學課堂教學的內涵,激發培養興趣、加強溝通互動、創設教學情境,就一定能夠提高生物課堂教學效率。
(作者單位 安徽省霍邱縣三流鄉中心學校)
【新課標下的生物課堂教學淺探】相關文章:
淺探外貿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務實性08-24
新課標下生物課堂教學的創新08-23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情感訓練淺探08-24
新課標下如何進行課堂教學08-23
生物課堂教學反思10-08
教師研讀新課標,規范課堂教學08-23
生物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12-24
新課程標準下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的實施策略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