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議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
淺議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作者/趙景必
摘 要:新課程作業設計要在激活學生思維、引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實現“在創造”上下功夫。作業不應只是單一、枯燥的文本,而應該是富有色彩、充滿情趣的多元復合體。因此,教師設計作業時要注意結合教材,結合學生生活實際,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從形式、層次上進行優化設計。做到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激發學生自主參與,滿足各種需求。
關鍵詞:新課改;數學;作業設計
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的教學實踐中,作業的目的與內容越來越注重學生死記硬背、機械訓練,注重重復與模仿,而學生的困惑、情感、態度、價值觀、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等則被冷落了。這樣的作業無益于學生的真正成長,失去了作業應有的教育意義。新課程作業設計要在激活學生思維、引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實現“在創造”上下功夫。下面是我在數學教學中對作業設計的一些做法。
一、設計趣味性的作業,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熱情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兒童的天賦資源,主要體現在本能與興趣之中。興趣性作業旨在探尋一種符合學生的本性、深受兒童喜愛的、并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充滿生機活力的有趣的作業形式。《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或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作業設計,應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具有兒童趣味性和親近性的數學作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熱情。例如,在學習了“10以內各數的認識”后,我布置了一道“在教室里、操場上、上學路上或自己的家里找數字”的題。學生的作業中出現了:學校花壇里新載了“5”棵小樹苗;教室里的“10”張課桌搬走了“4”張……這樣,在孩子們的眼中一草一木、一桌一椅,甚至是老師和同學也被披上了“數”的外衣。這樣的作業設計讓學生從實踐中認識數,體驗數的樂趣。
二、學生自主設計作業,提升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學生的智能都各具特點并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有自己的學習類型和學習方法。課程標準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必須發揮學生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學生自主設計作業,就是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依據教科書和學習內容,主動參與、自主選擇作業的內容和形式,就是學生把自己在超前自學或課堂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感悟、質疑等內容,或根據自己對社會、對生活、對家庭的認識、感受,以給自己、同學或老師出題的形式設計作業,學生自己決定每次作業的題目、數量和時間。這種形式的作業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在三年級第五冊的復習課中,我向學生提供了《雞媽媽和壞狐貍》這個故事情境后,許多學生將這個這個故事融入數學知識進行了改編,提出了很多有趣的數學問題。其中,有個學生是這樣設計的:“雞媽媽有六只小雞寶寶,一只小雞寶寶有40克,那么6只小雞寶寶一共有多少千克?雞媽媽為了防備壞狐貍來偷吃雞寶寶,找來了許多木板和木棍準備搭一間長方形的小木房。1車木棍重5千克,1車木板的是1車木棍的5倍,一車木板重多少千克?一車木棍需要30元錢,搭一間平頂的小木屋要4車木棍,一共需要多少元錢?這種設計方式發揮了以往作業評價未曾發揮的作業。學生在編題過程中學會了知識的歸納與整理,在一定程度上模擬了知識的運用過程。編題后的互測,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和健康的競爭意識,愉悅身心。學生通過擔當評價者的角色,參與了對作業設計和完成結果的評價,提高了他們的自我價值意識。
三、設計操作表演性作業,培養學生的推理判斷能力
小學生的思維往往處于具體運算階段,還不具備完全依靠推理的純抽象的方法獲得知識的能力。對于學習一些抽象的規律性數學知識,教師應借助必要的操作活動。操作除了起到豐富學生感知的作用外,它更是探究、發現規律性知識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再者,動手操作能夠激發學生創造的欲望和靈感,能調動各種感官配合工作,有效地刺激大腦皮層,使大腦處于一種高度的興奮狀態,有利于學生學活知識。在教學中我經常布置操作性作業,讓學生動動手,動動腦,進行剪一剪、畫一畫、走一走、折一折、拼一拼、量一量等操作活動。這樣的作業不僅鞏固了所學的知識,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學習“圓柱體積”后,設計的作業是:切一塊長4厘米、寬3厘米、高5厘米的長方體的蘿卜或土豆,把它削成圓柱(盡可能大),并算出圓柱的體積。通過操作、觀察、學生發現了有三種削法,并明白了圓柱的底面直徑、高各是多少,體積的計算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設計社會實踐性作業,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
愛因斯坦說:“學校的目標應當是培養獨立行動和思考的人。”獨立性是創造者的必備品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要求:“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能力。”社會實踐性作業就是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區或鄉鎮等教育資源,溝通課堂內外,展開綜合性學習活動,以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學習實踐的機會,同時驗證和實踐課堂、教科書學習所得。
如,學習《年、月、日》課后,可以請學生根據課上學到的知識,做一個年歷。在學習了比例尺知識后,結合學校校園建設的實際,讓學生利用幾天時間,分小組測量、計算,用合適的比例尺畫出學校的平面圖。學生在這樣的經歷活動中,要觀察、測量、繪圖、檢查,此時,他們所學的知識得到了運用,豐富的情感得到了體驗,更重要的是促進了學生社會性的發展。
五、設計分層次性的作業,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學生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所以我們在設計作業的時候,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課程學習的特點,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給每一個學生提供思考、創造、表現和成功的機會,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層次性的作業,為任何一個學生創設練習、提高、發展的環境,使每個學生成為實踐的成功者。可將作業難易程度分為A、B、C三個層次。思維能力、理解能力都比較強的學生可選擇C,中等可選B,稍差可選A。
例如,在教學了《長方體和正方體》之后,可以設計如下的作業:
A.一個長方體紙盒的長是6厘米、寬是4厘米、高是3厘米,做這個紙盒多少平方厘米的紙?它的體積是多少?
B.一個長方體紙盒的棱長總和是52厘米,長是6厘米、寬是4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C.一個長方體紙盒的底面積是24平方厘米,底面周長是24厘米,它的表面積是108平方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此種設計可以調動學生作業的積極性,避免作業的單調、枯燥,同時也讓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的要點、積極思考,提高了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總之,數學新課程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在作業的改革上,也應立足于這一出發點,為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設計與實施適合孩子天性的作業,將使作業變得更生活、更有應用性、更令人興奮!讓處于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孩子都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愉悅。面對這樣“多彩的”作業,孩子會自愿做建筑師,他們會樂意設計出一張張生動有趣的數學圖畫、一份份充滿童趣和個性的數學作業,數學學習也就會洋溢生命的氣息!
參考文獻:
[1]熊生貴,劉正芬,童敏。作業和命題的研究與實施。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04.
[2]王巍。小學教學評價:教學。光明日報出版社,2006-04.
[3]李志宏。新課程學生發展性評價之三:數學學科發展性評價。開明出版社,2003-08.
(作者單位 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上思縣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
【淺議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相關文章:
淺議新課改背景下小學班級管理策略的轉變08-24
新課程下初中數學作業的設計08-20
新課改理念下的初中數學課堂08-22
淺議小學數學情境教學的發展08-19
淺談小學數學有效性作業的設計08-24
高中新課改英語教學論文 新課改下高中英語作業的設計04-29
初中數學作業分層設計探微08-20
對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數學情境教學的研究08-18
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08-19
淺議新課改下的高中英語教學反思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