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精要好懂有用 建構語文教學內容的總體原則
精要好懂有用 建構語文教學內容的總體原則◎馬豫星
眾多學科教育中,唯有語文學科出現了教學內容建構的問題。
本文基于以下三點思考來展開:
1.語文教育通過具有自身學科特性的內容教學來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成長。其最終指向是人,因此提倡基于正在成長的未成年人的需求,選取與確定本學科的教學內容,卻不追求內容本身的系統完整。因為知識本身就包涵著社會性,所以就不過多談論語文教學內容的社會性了。
2.學習語文是為了能“用”,能為現實生活與各類學習提供直接的幫助,不純粹地滿足認知需求;內容中的認知部分,也是為了提高運用的有效與高效,但從認識到實踐不應存在過多的中間轉換環節。
3.本文中,語文教學內容在最廣義上來使用。既有傳統認識論意義上的人類認識成果,也有運用認知心理學上的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與策略性知識的劃分,還涉及顯性知識與緘默知識的觀念。既有課程層面的教什么,也有教材層面的用什么來教,還有教學層面實質教了什么。為簡潔起見,論述的時候除非特別申明,具體涵義隨上下文而定,不再做細致區分。
《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學校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行草案)》指出:“語文知識,……力求精要、好懂、有用! 34年過去了,作為總原則,語文基礎知識需要這樣,整個語文教學內容亦作此觀。
1.精要——語文素養的提高是學得的過程,具有時空的限定性。
精要,是側重“量”的限定。提出語文教學內容要遵循“精要”的原則,有本質主義、基礎主義與結構主義等教育思潮的痕跡。
因為教育資料為母語,語文素養的形成途徑與方式不僅僅局限于學校教育范圍之內。要想彰顯學校教育語文學科的存在價值,須充分利用有限的特定教學時空,依靠精選的內容,改變社會性習得蕪雜、龐雜、無序、混亂、耗時、費力的狀態。
精,就是濃縮、提煉。濃縮提煉的教學內容,一旦被學生掌握,就可以擴散開,適合盡可能多的境遇。這些知識,像鹽,撒在水里,整個水就有咸味,具有“一對多”的效應。
例如,把漢語“字”的知識列入到語文教學內容中,就比參照印歐語系選擇“詞”的知識,更具濃縮性。詞的辨析,諸如詞性確定、詞類活用等都對理性認知有幫助。但其運用的包容性有所欠缺,因為它過于細致,連確定書面語言符號什么時候是詞什么時候不是詞,也需要花費精力來斟酌一番,這并不適合漢民族混沌式的日常認知與實踐。在日常認知與實踐中,有誰會仔細站在“詞”的立場來運用漢語呢?“字”,一目了然。將字的知識列入語文教學中,是合乎漢語特征的內容精選。漢字音形義的知識不可或缺;真正讓學生掌握了漢字的音形義,學生的閱讀與寫作就會更加自覺清醒些:根據漢字聲韻調與情感的關系來領悟作者的表意傾向,或傳遞自己的情感;根據漢字構成的形聲特點,來實施推測猜讀。
再比如,被人詬病的小說三要素“環境、情節、人物”,有人說它不是什么知識內容,過于粗略。但筆者認為,在有限的學校時空背景下,仍屬精選之舉;因為它可以適應幾乎所有小說的閱讀,具有很強的包容性與擴散性。只不過進行具體教學時,讓學生明白這三個要素在不同類型的小說中表現形式有差異,會隨著小說流派與創作方式的不同而出現強弱濃淡的差別,三個要素未必全都“隆重登場演出”。
要,重要,居于樞紐地位,處于關節點;控制它,可影響全局,可把握整體。精,就某個知識內容的自身特性來說;要,是從“這一個”在整個內容體系中的地位來看的。要,意味著今后的語文學習離不開中小學階段建構的內容框架,所有的學習活動都是在這個框架內展開的;除非語文發生根本性的范式革命。這也是由中小學階段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基礎地位決定的,意味著支持后續發展。最理想的狀態,當為繪制出囊括語文學科所有內容要素的譜系表,或者譜系樹,然后選取處于樞紐位置的“這一個”,令其進入中小學語文教學的內容體系。
以中小學文言作品為例,可考慮被選入的文言作品構成的體系,能夠充分顯示整個文學發展史的清晰脈絡。所以,對整個文學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且標志各個時代水平的作家作品必須要考慮,而非集中重復選取相同幾個作家的作品。例如,某部教材就過多關注唐宋八大家,而明清時期的名家名篇卻相對過少選入,由此不免讓學生留下明清除小說外就無美詩美文的錯誤印象。
2.好懂——語文教學內容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需要重視普通心理學與教育心理學的運用。
這是側重于“質”的規定。這是學生人生經歷、認知狀態與水平對語文教學內容的限定。
好懂包含兩個方面,其一指表述語文教學內容的言語形式,其二是語文教學內容本身符合學生的人生經歷與認知水平。
呈現給學生的教材,一般分成范文系統、助讀系統、知識系統與作業系統。最難的在知識系統中表述的言語形式,既要考慮表述言語的科學性,又要顧及學生理解記憶的特點。
請看某教材第十冊介紹的讀寫知識,標題為《閱讀要有自己的見解》,正文由四段組成,分別是這樣:
“閱讀要有自己的見解,就是在閱讀的過程中,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閱讀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理解和感受不會完全一樣!@些看法和想法,因為是自己的思考、感悟所得,就是自己的見解。”“要做到閱讀有自己的見解,應該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實際獨立思考……”“閱讀有自己的見解,說明閱讀有了一定的收獲。討論的時候,大家把自己的見解說一說,互相交流,互相啟發,閱讀的收獲就更大了。”
這段文字,整體來說還是不錯的,內容涉及了閱讀的要求、閱讀理解的多元、閱讀的方法,閱讀的共享,沒有使用學科術語,諸如多元、語境、對話、共享等,適合五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與閱讀歷史,與這個單元導讀提出的閱讀要求保持了前后一致。導讀部分內容是:“學習本組課文,要認真閱讀、思考,有所理解,有所感悟;在討論交流中,要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還要聯系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有些不懂的或感興趣的問題,提出來和大家討論!北硎稣Z言也容易明白。但如果細致推敲一下,還是有些需要改善的地方。
不足之處:某些用語教訓的口吻重了,顯得居高臨下,少了親切與平等!啊小,就是……要有……”“……因為是……就是……”“要做到……,應該……”,換成交流式的口吻,會更利于學生接受并記憶:“你真的閱讀了,就會有自己的見解,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這些看法和想法,從你的思考、感悟中得來,是屬于你自己的見解。”“你想要有自己的閱讀見解,可以采用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實際來思考的方法……”
還有,即使采用通俗的日常用語,但在介紹學科知識的時候,也要注意其科學性。“見解,理解、感受,看法、想法,思考、感悟”這七個詞語,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何,指向課文閱讀的哪個方面,是不是要斟酌一番?為后續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運用過多過細微,也許會令小學五年級的兒童迷亂難辨。
3.有用——既直接為學生個體的健康成長服務,又有利于社會發展、維護祖國語言的純潔。
這是語文教學內容目標的限定性,其中也有實用主義教育思潮的涌動。
可從學習生活與日常生活來考慮。
語文教育,作為基礎教育中的基礎,理應為其他所有學習類型提供支撐,為后者掃除學習過程中言語形式的障礙,讓其他類型的學習活動直指言語內容——使焦點意識集中于言語內容,而不是關注言語形式,以致阻礙或遲滯對內容(意)的理解與把握。
中小學很早就不乏這樣的語文教師:在自己的語文課堂上,他們引入數學或政治課程的內容,為學生怎么理解這些課程內容提供語文學科方面的幫助。只可惜在通行的語文教材中,沒有專門設置這樣的學習內容,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遺憾。針對各門類學習里語言運用的特點,適量引入數學或政治之類的內容,引導學生輕松越過言語形式層精準進入言語內容層,即進行其他課程的內容學習,屬語文教育分內之事。
日常生活方面,滿足學生日常交往的需求我們的語文教學內容是不是首先要考慮呢?了解日常必備的聽說讀寫技能,是設置教學內容前提條件之一。很早以前,語文課本里有日常應用文的教學,比如借條領條等等,后來就消失了;這不能不說又是一個失誤。
時代迅猛發展,語言使用的方式與水平也有變化。雖然傳統的自然語言符號的學習是基礎,但現今,我們不能漠視傳統自然語言和現代傳媒的整合,重視從媒介語言中提煉出傳統自然語言符號的運用知識,并將此選入語文教學內容,這樣才能體現語文教學內容與時俱進的“有用”。
對社會發展而言,“有用”就意味著規范純潔祖國的語言文字,以利文化薪火相傳,令學生明白語言的個性化運用是在規范純潔的前提下。比如現在“哥”就和很多詞搭配使用,小馬哥、犀利哥、燒餅哥、大衣哥……,但不能把“爆頭”這么血腥的行為與代表親切愛心的“哥”搭配在一起。我們語文教學的“有用”,要讓學生尊重具有優良傳統的語文使用方式。
強調一下教學活動層面選文系統的“有用”。通常觀點是文質兼美。但依照王榮生先生的劃分,選文有定篇、例文、樣本與用件四類,所以只有在教學活動中完全實現選文所屬類型的功能,才是“有用”。
精要,指向知識內容本身;好懂,關注兒童認知的特性;有用,兼顧個體成長與社會發展。這六個字,也暗合了教育史上的知識本位、兒童本位和社會本位三股教育思想,并且做了一個融合式考量,即語文教學內容的建構必須同時考慮“知識、兒童與社會”這三個維度,尋求三者的結合,不倒向單一的某個方面。因此,“精要、好懂、有用”作為建構語文教學內容的總體原則,具有非常強大的理論認識與實踐指導意義,不可小覷。
。R豫星 江西教育學院中文系 330032)
【精要好懂有用 建構語文教學內容的總體原則】相關文章:
淺談初中語文寫作教學內容框架的建構08-20
語文 -有用的統計08-15
淺談《小學語文精要教學法驗方案》08-17
識字:建構語文素養的重要基石08-17
讀《語文教學內容重構》隨感08-22
語文教學內容新體系初構08-17
建構信息共享的語文課堂08-17
課本對語文課程知識的建構08-17
確認、理解和生長:對語文教學內容的思考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