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學論文>綜合教育論文>高校畢業生就業誠信缺失歸因及對策探析

    高校畢業生就業誠信缺失歸因及對策探析

    時間:2023-02-27 08:57:34 綜合教育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高校畢業生就業誠信缺失歸因及對策探析

      高校畢業生就業誠信缺失歸因及對策探析
      
      周 靜(陜西師范大學 物理學與信息技術學院,西安 710062)
      
      摘 要: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基本內容。立足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揭示了高校畢業生就業誠信缺失的各種表現及危害,并通過探究表象之后的深層原因,尋找改善高校畢業生就業誠信缺失現象的對策。
      
      關鍵詞:高校畢業生;就業;誠信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3-0057-03
      
      2001年,中共中央印發《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地將“明禮誠信”列為公民基本道德規范之一。誠實守信,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必須傳承且發揚光大。然而,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受功利思想的影響,社會一些領域出現了誠信缺失現象,包括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高校畢業生就業誠信缺失,擾亂了正常的就業秩序,給用人單位、學校、社會以及畢業生本人都帶來了危害,必須盡快給予教育引導和改善。
      
      一、高校畢業生就業誠信缺失表現及危害
      
      (一)偽造求職簡歷,傳遞虛假信息
      
      求職簡歷是用人單位了解應聘者的首要直觀資料,也是決定畢業生能否順利進入應聘第二環節的重要依據。客觀真實的簡歷,能夠簡單集中反映畢業生在大學四年的學習經歷及自身基本知識技能。但是,部分畢業生為了能夠滿足用人單位的基本條件要求,或者為了引起用人單位的注意和重視,不惜采取各種手段偽造求職簡歷。具體表現為制作假證書(包括各類榮譽證書、等級證書);編造干部實踐經歷;涂改成績單、專業排名等等。由于很多用人單位在篩簡歷環節并不查驗或者當場查驗證書原件,對于學生在校期間干部實踐經歷的核實和認定在短時間內也較難實現,部分存有投機心理的畢業生利用可乘之機,在求職簡歷中,弄虛作假,隨意“包裝”自我。
      
      (二)面試夸夸其談,掩飾真實自我
      
      面試,旨在通過面對面的觀察、交流和考察,評判應聘者是否具備用人單位的基本要求,是否符合用人單位的人才隊伍標準。為了使自己能夠給面試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個別畢業生可謂挖空心思。把自己的真才實學用較好的方法恰當地展現出來,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部分畢業生在面試中,夸夸其談,有違真心地迎合用人單位,用一些面試速成技巧美化、拔高自我。比如,為了展現自己的組織能力,將某一活動的參與者說成是主要組織和策劃者;為了展現自己的創新意識,將他人的創意思想挪為己用。這些虛假信息,必將影響和誤導用人單位對應聘者的真實了解和客觀評價。
      
      (三)利用不當手段,擾亂簽約秩序
      
      高校畢業生就業協議書,是畢業生和用人單位在雙方自愿前提下形成的工作協議,雙方承擔相應的權利和義務。為嚴格就業市場規范,每位畢業生按編號限領就業協議書一份,只能與一家單位簽訂就業協議。但實際情況,卻并非完全如此。部分畢業生在簽約過程中,心猿意馬,花樣百出。如:復印就業協議書,同時與多家單位簽訂協議,以求“萬全”;隱瞞已簽約事實,謊稱協議書丟失,要求補領協議,另簽他處;心懷“保底”思想,簽約即想著日后違約,再謀高就。這些做法,不僅影響到用人單位的用人計劃,加大用人單位的招聘成本,也將在很大程度上給學校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制約學校就業市場的拓展和長效發展。
      
      二、高校畢業生就業誠信缺失的外部原因分析
      
      (一)社會轉型期,短期收益誘發短期行為
      
      社會轉型期,人民生活日新月異,社會公眾享受著改革發展帶來的成果和收益,同時,直面和經歷發展期需要不斷健全的制度,不斷完善的體系。轉型期,變革與我們同行。變化帶來不確定性,不確定性產生對短期收益的偏好,短期收益誘使短期行為。經濟領域的合同欺詐、產品摻假;政治領域的欺上瞞下、假公濟私;學術領域的剽竊抄襲、無視知識產權,在一定程度上講,都是受短期高額收益的誘使,出現的個人短期行為。這些短期行為及其思想基礎,對高校畢業生產生重大的影響,加之就業失信行為短期機會成本過低,投機收益相對較高,致使部分大學畢業生放棄誠信底線,選擇失信于學校、用人單位。
      
      (二)用人單位不科學的選人標準,造成逆向選擇
      
      隨著高校畢業生人數的逐年攀升,大學生就業買方市場逐漸形成。但是作為買方市場主體,很多用人單位并不具備科學合理的選人標準。在招募中,他們往往過分強調量化指標,比如設置學習成績、學生干部經歷、等級考試、政治面貌、各類榮譽證書等進入門檻,當然,用人單位希望招募到綜合素質高的人才,這一想法本身無可厚非,但是,以下三點實際情況必須考慮:第一,完全符合準入條件的學生群體人數有多少;第二,考慮行業其他單位,目標優秀群體能否真正選擇本單位;第三,準入條件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畢業生的真實素質和能力。當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通過提高準入條件來招募合適人才時,很大一部分高校畢業生會發現大部分空缺崗位似乎都是為少部分同學設置的,為了贏得就業崗位,甚至是面試的機會,他們不惜鋌而走險,從而造成勞動力市場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稱約束下的逆向選擇現象。
      
      (三)就業市場監督保障機制不健全,出現可乘之機
      
      大學生就業,從計劃經濟時代的統包統分,到如今市場經濟下的雙向選擇,本身已經是巨大的進步。但是,市場經濟,勞動力市場的雙向選擇卻并非盡善盡美,也存在一定的道德風險,更需要制度約束和監管。這涉及勞動力市場主體雙方,本文僅從畢業生角度加以分析。首先,就業市場缺乏針對已簽約學生的監管引導機制。已簽約學生繼續投寄簡歷,儼然已經成為就業市場司空見慣的現象,而高校就業部門的監督和指導重心卻大多集中于未就業和處于就業進程中的兩部分學生群體;其次,缺乏針對違約畢業生的限制和約束規范。雖然對于違約現象,不管是高校還是用人單位,都希望能夠嚴加控制,但是,在就業前、中、后三個階段,都缺乏易于施行且具有實際威懾力的操作標準,能夠真正對違約行為加以限制和規范;第三,缺乏全國聯網的畢業生個人資料、就業進展等綜合信息平臺。畢業生信息核實周期長,畢業生“一人多簽”現象發現滯后等,致使部分畢業生有違市場規則,擾亂就業秩序,投機取利。
      
      (四)教育理念偏執,個體誠信品質缺失
      
      素質教育,一直備受關注和討論。但是,在基礎以及傳統家庭教育中,學習成績,即智育仍在實質上占主導地位,特別是對于一些貧困家庭的孩子來說,憑借優異的學習成績,依靠高考平臺,方能改變命運。如此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往往使很多學校和家庭忽視或者淡化了學生的品德教育。而進入高等教育,大學則更多的涉及民族精神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1],這就使得一部分畢業生在做人品質方面存在較大問題。一方面,對于一些社會道德準則所不齒的失信行為,他們不以為然;另一方面,由于內心缺乏基本的道德底線,在面對失信可能帶來的短期收益誘惑時他們更易動搖,在面對他人失信得利時,也更會因為心里不平衡而“同流合污”。
      
      三、高校畢業生就業誠信缺失的博弈分析
      
      經濟博弈,是在承認各經濟主體利益的基礎上,研究經濟主體(博弈方)的行為方案與利益得失的關系。本文以畢業生就業誠信問題建立博弈模型,假定博弈雙方只有兩個策略:誠信和失信,且雙方均能料到對方的所有策略,但并不確切知道對方的具體策略,雙方在決策時都要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2]。首先分析畢業生和用人單位之間的誠信博弈。當用人單位失信,畢業生誠信時,畢業生找到的工作差于與其知識能力相應的工作,凈收益為負(設為-1),用人單位招到好于其職位技能要求的畢業生,凈收益為正(設為4);當用人單位誠信,畢業生失信時,雙方凈收益值正好相反。當雙方都誠信時,畢業生的知識技能剛好與用人單位的崗位需求相匹配,雙方凈收益均為正(設為3),當雙方都失信時,雙方凈收益均為零[3]。用人單位與畢業生的博弈矩陣如表1。
    高校畢業生就業誠信缺失歸因及對策探析  
      類似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的誠信博弈分析,假定就業市場只有A、B兩個畢業生。當畢業生A與B一方選擇誠信,另一方選擇失信,則誠信一方的凈收益較少(設為2),而失信一方的凈收益較大(設為6),當雙方都選擇誠信或者都選擇失信時,凈收益介于其中,且雙方都誠信時凈收益較大(設雙方都誠信時凈收益均為4,雙方都失信時凈收益均為3)。畢業生A與B的博弈矩陣如表2。
    高校畢業生就業誠信缺失歸因及對策探析  
      可以看出,上述兩個博弈模型與博弈論經典案例“囚徒困境”類似,對局雙方均有一個上策。在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的博弈模型中,不管用人單位選擇何種策略,畢業生都傾向于失信;不管畢業生選擇何種策略,用人單位都傾向于失信。而在畢業生A與B的博弈模型中,無論A選擇何種策略,B都傾向于失信;無論B選擇何種策略,A都傾向于失信。因此兩個博弈雙方的結局都將是(失信,失信)。
      
      以上分析是假設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畢業生之間是單次博弈,即對局雙方的決策不存在被發現的可能。而在實際就業過程中,往往存在大量重復博弈。在重復博弈中,局中人的決策都有被發現的可能。這里僅以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的博弈模型為例(畢業生之間的誠信重復博弈可以采用類似方法)。假定就業中用人單位一方選擇誠信的前提下,討論畢業生一方的決策行為。首先,設誠信行為(失信行為)被發現的概率為P;誠信行為被發現后行為方凈收益為R1,失信行為被發現后行為方收益為R2;不被發現時,誠信一方的收益為X,失信一方的收益為Y。具體收益表如表3。
    高校畢業生就業誠信缺失歸因及對策探析  
      畢業生選擇誠信的期望值為X(1-P)+R1P;選擇失信的期望值為Y(1-P)+R2P,當X(1-P)+R1P>Y(1-P)+R2P,即P>(Y-X)/[R1-R2+(Y-X)]時,畢業生一方選擇誠信,反之選擇失信。要使畢業生更多的選擇誠信決策,一方面,不等式左邊——P值應越大越好,由概率基本知識知:P的最大值為1;另一方面,不等式右邊——(Y-X)/[R1-R2+(Y-X)]越小越好。在單次博弈分析中提到過,在用人單位未發現畢業生失信的情況下,選擇失信往往能夠獲得超過與其自身知識能力相適應的工作,選擇誠信一般能夠找到與自身知識、能力、素質相匹配的工作,表現為Y>X;在決策行為被發現情況下,按照社會公序良俗,誠信一方收益肯定大于失信一方收益,即R1>R2,因此不等式右邊大于零。因為在不被發現情況下,Y、X很難加以控制,所以,在實際操作中,只能通過控制R1和R2影響不等式右邊,即R1越大,R2越小,不等式右側值越小。綜上,在重復博弈中,當誠信、失信行為被發現的可能性越小,畢業生選擇失信行為的可能性越大。當誠信、失信行為被發現的可能性一定時,誠信行為被發現后行為方所得凈收益越低,失信行為被發現后行為方所得凈收益越高,畢業生選擇失信行為的可能性越大。

    高校畢業生就業誠信缺失歸因及對策探析

    [NextPage]

      
      四、改善高校畢業生就業誠信缺失現象的對策
      
      (一)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
      
      誠信是大學生道德修養的基本內容,也是大學生立身做人的前提基礎。誠信教育是大學生日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中,誠信教育首先應該體現為第一課堂的正規學習和引導。第一課堂的誠信教育不僅應該貫穿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等政治理論課程的正規系統學習和理解中,也應充分借助和發揮專業課堂專業教師的言傳身教,人格魅力。第一課堂教育具有系統性、邏輯性強等諸多特點和優勢,但不可否認,其在生動性、多樣性等方面稍顯不足,這就需要第二課堂的補充和提升。大學生誠信品質的習得和養成更多地需要在實踐活動中經歷認知、感化、接受、共鳴、內化直至升華的過程。筆者所在學校陜西師范大學通過常規化的“誠信教育活動月”系列活動,以誠信知識講座、誠信知識競答等方式普及誠信知識;以尋找校園誠信大使,展示免費師范生誠信風采等方式,樹立誠信模范標兵,用榜樣的力量影響和帶動周圍的人;以誠信演講比賽、辯論賽等形式,發起對誠信熱點話題的大討論,使同學們在思想的碰撞和學習中,崇尚誠信品質,樹立誠信意識。通過考試誠信承諾、就業踐約守諾座談、助學貸款學生感恩誠信教育等常規工作,以生活化的教育模式,力求將誠信教育滲透到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每一處細小環節,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規范畢業生就業秩序
      
      規范的畢業生就業秩序,可以從制度層面防止失信行為的發生。一方面,社會需要公眾自覺的誠實守信思想和行為,這種自覺通過教育和社會文明加以維系;而同時,社會的誠信發展又不能完全依賴于公眾簡單地自覺性。改善高校畢業生就業誠信缺失現象的當務之急就是要規范畢業生就業秩序。具體體現為:就業準備階段,協議書、推薦表等就業材料的實名登記發放制;就業推薦階段,畢業生就業材料的審查評價責任制;簽約階段,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之間權責保障制;履約違約階段,規范的權利義務關系、跟蹤反饋機制以及具體的限制約束紀律。就業過程中,井然有序的就業秩序,不僅能夠為就業主體雙方創造公平公正的就業環境,同時,作為制度規范,它在引導和約束畢業生和用人單位行為方面也將發揮重要作用。當然,就業秩序不應單單限于規章條款的簡單設立,更在于達到對就業市場當事雙方行為加以規范的效果,因此,就業秩序需要配套行之有效的激勵和懲罰措施,激勵措施能夠放大人們對正向行為的期望和追求,懲罰措施則通過加大負向行為的風險成本而弱化人們對此類行為的選擇。
      
      (三)營造社會誠信氛圍
      
      個體關乎真假、善惡、美丑等現象的評判、行為的選擇,受社會價值及道德規范的引領和導向。在全社會范圍內構建誠信光榮,失信可恥的價值理念,是社會主義社會核心價值訴求之一,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序發展的重要基礎。濃厚的社會誠信氛圍,能夠讓大學生群體深刻地感受和體會到全社會對于誠信品質的鼓勵和發揚,進而加深大學生對學校道德教育的認同和理解,抵制社會不良思想的侵襲,消除對于傳統道德文化的懷疑和誤解,將誠信理念內化為一種信念,影響和感化身邊的人。誠信氛圍的營造和深化必將是伴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公民文化素質的不斷提升而進行的。首先,積極發揮社會輿論的導向和宣傳作用。借助各種媒體形式,褒揚誠信,貶斥失信,使誠信者不僅能夠獲得物質肯定,更能在精神層面找到歸屬;同時,樹立道德模范,用榜樣的力量感化公眾。其次,盡快完善社會誠信系統。營造誠信氛圍,就是要借助全社會對于失信者“討而伐之”的決心和力度,最大范圍消滅失信行為。在這一過程中,科學縝密的公民誠信系統(包括大學生)必不可少。完善的社會誠信系統,可以加大社會對失信行為的監督和控制力度,極大地提高失信行為的發現概率,增大失信行為的風險和成本,使失信者寸步難行。
      
      參考文獻:
      
      [1]吳善添。大學生就業中誠信問題反思與制度重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5)。
      
      [2]曾文濤。高校畢業生就業誠信缺失的博弈分析與對策[J].決策參考,2007,(5)。
      
      [3]童毛弟,王建明。大學生就業中的誠信博弈[J].江蘇高教,2006,(4)。

    【高校畢業生就業誠信缺失歸因及對策探析】相關文章:

    論高校教學工作的缺失與管理對策08-15

    應用寫作中倫理的缺失與對策07-11

    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畢業生就業現狀與對策研究08-04

    “差生”的心理探析及對策研究08-17

    “差生”的心理探析及對策研究08-16

    農村留守兒童權利保護缺失及對策08-13

    關于誠信的論文:政務誠信的缺失與重建08-08

    探析素質拓展訓練在我國高校學生群體中運用的問題與對策08-19

    大學畢業生“棄檔”現象的原因探析及對策08-05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喜 |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专区 | 在线激情小视频第一页 | 香蕉国产人午夜视频在线 | 一级A中文子幕在线免费 | 亚洲免费偷窥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