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學論文>心理健康論文>大學生志愿者的心理成長——對15名大學生志愿者的深度訪談分析

    大學生志愿者的心理成長——對15名大學生志愿者的深度訪談分析

    時間:2023-02-26 14:27:42 心理健康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大學生志愿者的心理成長——對15名大學生志愿者的深度訪談分析

      大學生志愿者的心理成長——對15名大學生志愿者的深度訪談分析
      
      作者/沈潘艷,鄭南柯,王 斌
      
      (西南科技大學 法學院,四川 綿陽621010)
      
      摘要:本文通過對長期從事志愿服務的15名大學生志愿者進行深度訪談,試圖對志愿者在志愿活動中獲得的心理成長做一個探索性的研究。結果發現,通過參與志愿服務,志愿者在個體心理、群體心理以及民族心理方面均獲得了成長。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討論了穩定志愿者隊伍的策略。
      
      關鍵詞:志愿者;志愿服務;心理成長
      
      中圖分類號:C9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 - 723X(2012)12 - 0084 - 04
      
      志愿動機探討的是志愿者在從事志愿服務之前的一種期望。在志愿服務之后,志愿者的期望是否實現了呢?志愿者是否真的從志愿服務中受益了呢?志愿者通過志愿服務工作,其心理是否得到了成長呢?本研究將通過對長期參與志愿服務的大學生志愿者進行深度訪談,來對上述問題做出探索性的回答。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
      
      西南科技大學15名大學生志愿者,男生8名,女生7名,年齡分布在19—22歲,平均年齡為21. 24±1.22歲。自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他們就利用寒暑假、周末、課余時間到災區從事志愿服務工作。15名大學生志愿者中,從事志愿服務2年以上的有10人,1年以上的有5人。
      
      (二)研究方法
      
      采用半結構化訪談的方式收集數據。訪談者為與受訪者同校的大四學生,以非官方的做畢業論文的方式對志愿者進行訪談。采用這種朋輩訪談的目的是為了讓受訪者能夠不受拘束、暢所欲言,以便最大限度地收集資料。訪談以這樣一個問題開始:“從事志愿服務工作這么長時間,請問你有哪些收獲?”,然后根據受訪者的回答進行追問,問題都圍繞受訪者在志愿服務活動中的感受、收獲、成長展開。
      
      采用分析軟件NViv07對訪談資料進行編碼和類屬分析,編碼分為三個階段:即一級編碼(開放式編碼)、二級編碼(軸心編碼)和三級編碼(核心編碼)。
      
      二、訪談結果
      
      (一)個體心理的成長
      
      在志愿者服務活動中,志愿者首先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而存在。多數訪談者首先談到的都是從事志愿服務活動對于個體心理成長的幫助。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個性心理趨向成熟
      
      (1)更加堅強自信
      
      在志愿者活動中,感覺自己成長和進步了許多。從以前的自卑到現在的自信和勇敢,心理承受能力有了進一步提升。
      
      我以前一直不自信,甚至非常自卑。志愿服務工作讓我看到了自己的長處、發現了自身的價值,我現在自信多了。
      
      看到別人因為自己的付出而快樂,我對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了。
      
      志愿服務工作讓我更加堅強,面對困難挫折的時候更加樂觀,內心更加強大。
      
      看到災區滿目瘡痍,我知道唯有堅強能讓我們盡快站立起來。現在的我在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不再選擇哭泣和逃避,我學會了堅強面對一切。
      
      (2)更加樂觀積極
      
      志愿者活動讓我變得樂觀起來。我現在更加珍愛生命,更加有愛心,懂得了要開開心心過好每一天。
      
      在災區親身感受到災區人民在面對巨大災難時的樂觀心態,我自己也不再那么悲觀了。
      
      在幫助別人、給別人帶來快樂的同時,我自己也變得快樂起來。現在的我不再那么消極,我的內心變得陽光了。
      
      (3)更加努力上進
      
      通過參加活動,自己變得比以前更懂事,了解到需要幫助的人很多,自己屬于比較幸福的那一類人。不再懶惰,變得更加勤快。
      
      我變得更加積極主動,正因為想做一些事情,想干好它,我變得更加努力,不再懈怠。
      
      志愿服務有時候需要早出晚歸,剛開始覺得非常痛苦,但慢慢地就習慣了。現在即使早上第一講沒課,我也能按時起床讀外語。
      
      在板房教室里給孩子們上課,我才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學習環境是如此之好。我不能再浪費自己的青春,不能再浪費優越的學習資源了。我現在沒課就泡圖書館。
      
      (4)更有責任心
      
      要做好志愿者工作,必須有強烈的責任意識。有好幾次為了準備第二天的活動,我們東奔西跑、挑燈夜戰。要是沒有責任心是不可想象的。
      
      我以前做事情總需要父母、老師的督促,總覺得是為他們做事。現在我能自己主動去做事情。我想這就是責任心吧!
      
      (5)更加腳踏實地
      
      在帶領孩子做游戲的過程中,看到孩子們燦爛的笑容。我明白了不能再好高騖遠,而是要踏踏實實把小事做好。
      
      從小到大我都毛毛躁躁的,不夠踏實細心。志愿服務工作的很多事情要求我們必須耐心細致才能完成。逐漸的,我變得踏實細心了,內心也不那么浮躁了。
      
      2.看待問題及處理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
      
      志愿者讓我學會更加理性地分析問題,自身變得更加成熟。能夠從多方面去思考問題,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將這些想法付諸行動,在實踐中進行自我的檢驗。
      
      在基層做志愿者,通過處理現實中的一些具體問題,我學會了從多個角度看待問題,不再像以前一樣偏激。
      
      志愿者活動讓我學會從多個角度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看待問題更加全面了。
      
      以前的我有點以自我為中心,但志愿活動讓我學會了從整體大局出發,而不是任性撒嬌。
      
      志愿者活動頭緒非常繁多。一開始面對繁雜的工作,我無所適從,根本不知怎么辦。慢慢的,我學會了冷靜面對問題,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3.找到了今后發展方向
      
      對于畢業后的出路,我一直都非常迷茫和困惑。參加志愿活動讓我對自己有了更加明確的認識,也找到了今后發展的方向。
      
      以前我一直覺得大學的理論學習沒什么用,學習上也懶懶散散。但是在志愿服務工作中,我發現理論知識對于實踐非常重要。我決定今后繼續深造,不再渾渾噩噩過日子了。
      
      在志愿者活動中,我找到了自己的專業方向,明確了自己大學的學習和實踐安排。
      
      猛然回頭看看自己參與的志愿活動,我發現運用專業知識的地方特別多。回到學校后,我開始動手做一些實踐項目,開始思考自己今后的出路。
      
      志愿活動期間,我當過老師、走訪過受災群眾、在政府機關打過雜。這些活動讓我看到了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對于未來要走的路,我逐漸清晰起來。
      
      (二)群體心理的成長
      
      在志愿服務工作中,志愿者必定要與其他志愿者、被服務對象等人員交往、交流溝通。在這個過程中,志愿者的群體心理也獲得了成長。
      
      1.人際交往能力得到了提升
      
      我學會了如何與他人進行交流和溝通,如何在大家意見有分歧的情況下協調團隊的關系。
      
      我現在能認真耐心地聽他人談話,并融入團體的討論,快速地和他人凝聚在一起。
      
      作為志愿者,大家經常聚在一起討論志愿活動方案。我現在學會了對人不對事,學會了多聽取別人的意見和建議。
      
      一開始,大家經常為了一點小事吵得很厲害,不僅弄得大家很不愉快,而且也提不出有效的問題解決方案。隨著志愿服務工作的深入,大家學會了有效的溝通,甚至有時候一個眼神、一個手勢就能達成默契。
      
      我以前是一個挺害羞的人,當眾說話就緊張。參加志愿者活動后,由于經常要與人交流溝通,我現在在眾人面前說話不緊張了,人際交往方面也可以說游刃有余了。
      
      2.合作能力得到提升
      
      80后的我們都有點以自我為中心。志愿服務工作要求我們相互合作,我現在學會站在別人的立場來思考問題,學會了接受團體。
      
      我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甚至有些目中無人、狂妄自大。有幾次志愿服務工作就因為我而出了差錯。我現在認識到了團體的重要性,認識到了在團隊之中必須放棄個體、接受團體,學會合作。
      
      志愿服務工作一開始困難重重,我自己心里也直打鼓,覺得根本沒法繼續工作。后來,大家在一起相互鼓勵、相互支持、相互幫助,我們的志愿活動才一直堅持到了現在。這真的是大家同心,其利斷金。
      
      作為志愿服務組織中的一員,必須以集體利益為重,而不是個人利益。一些失敗的事例讓我真正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
      
      我一直覺得自己的能力強,總覺得自己一個人單打獨斗就能做好事情。但是志愿者的工作讓我真正體會到了大家一起做事的快樂,也深切地理解了“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的含義。
      
      合作這個詞我們經常掛在嘴邊,但對它并沒有太多切身的體會。志愿服務中有幾件小事讓我明白了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也是一種合作。
      
      (三)民族心理的成長
      
      志愿者離開校園參與志愿活動,接觸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在這個過程中,志愿者的民族心理同樣得到了成長。
      
      1.感受到了愛并將愛傳遞
      
      志愿者活動讓我感受到團結的力量,感受到公益事業的偉大,中華民族團結一致、拼搏向上的精神。
      
      博愛、責任、團結是我從志愿者活動中收獲到的。做汶川特大地震的志愿者需要愛心,志愿活動中需要責任心,需要大家團結合作。
      
      志愿服務的點點滴滴讓我跳出了只愛自己的狹隘境地,開始懂得愛身邊的每一個人。
      
      在志愿者活動中,我們得到了很多好心人的幫助,其中包括受災群眾。我堅信,世界上還是好人多,好人定有好報。愛別人就像愛自己一樣,對別人好一點,別人就會對你好一點。加倍感謝那些幫助過你的人,忘記那些傷害過你的人。
      
      志愿活動讓我體會到了生活不僅僅是為了自己,還為了別人,有很多的人需要我們的關心和幫助。只要我們付出一點點愛,他們就能快樂很多。
      
      2.增強了民族自豪感
      
      5. 12汶川大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在災區,我親身感受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溫暖與愛心。我第一次真正地感受到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
      
      志愿服務給我最強烈的感受就是:面對災難時,只有國家強大了,民族振興了,我們才能渡過難關。
      
      志愿服務期間,親眼看到災區從滿目瘡痍到逐漸恢復生機,我的內心總是難以平靜。我現在對祖國、民族有了更深厚的理解和感受,我只能用最簡單的話語來表達我的心情,那就是“我愛我的祖國,我為我們偉大的民族而驕傲”。
      
      以前我有點崇洋媚外,總覺得外國比中國好。志愿活動中,我接觸到了社會底層的人民,感受到了國家對受災群眾的關心和關愛。現在面對社會上還存在諸如不公平、腐敗等問題,我能冷靜客觀地面對了。我知道社會的進步需要時間,外國并不完全比我們國家好。
      
      三、討論和啟示
      
      志愿活動能否可持續地健康發展下去,志愿者隊伍的穩定是其中一個關鍵性的因素。如何吸引大學生參與能夠雙贏的志愿活動呢?如何能夠讓大學生長期從事志愿服務工作而不是中途退出?這些都是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結合本研究以及以往研究成果,我們提出以下一些建議供大家參考。
      
      (一)在志愿者招募中,開展朋輩教育,通過志愿者現身說法吸引準志愿者參與
      
      大學生在參與志愿活動之前,一般都會考慮志愿活動能否帶給自己成長。招募大學生參與志愿活動時,必須讓大學生看到志愿活動將帶給他們的成長和收獲。人們通常愿意聽取年齡相仿、知識背景、興趣愛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見和建議。青少年尤其如此。特別在一些敏感問題上,青少年往往能夠聽取或采納同伴的意見和建議。同伴教育就是利用青少年的趨眾傾向,對青少年進行教育的方式。在志愿者招募的過程中,除了介紹志愿活動的基本情況、組織的管理規程等常規信息外,還可以請老志愿者介紹志愿活動帶給他們的成長和收獲、志愿活動中可能出現的困難以及應對的方法。這樣的介紹不僅可以讓準志愿者對將要從事的志愿活動有思想準備,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志愿者的現身說法讓準志愿者了解志愿者將會帶給個體的益處。事實上,不少大學生就是因為看著身邊同伴在志愿活動中成長和成熟而參與志愿活動的。
      
      (二)志愿服務過程中,定期開展經驗交流會,用志愿活動中的收獲來強化志愿服務行為
      
      志愿者活動能帶給大學生心理成長,但大學生志愿者并不一定能體會到這種成長。因此,在志愿服務過程中開展經驗交流會就顯得尤為重要。斯金納的強化理論指出,行為要得以鞏固,需在行為發生之后進行強化。強化的方式可以是獎品、金錢、榮譽一類的外部獎勵,也可以是行為本身帶給個體的成就感、愉悅感等,且后一種強化方式效果更佳。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可以定期召集志愿者開展經驗交流會。經驗交流會除了總結志愿活動本身的得失外,更重要的是讓志愿者暢談自己在志愿活動中的心得體會。通過讓志愿者暢談心得體會,一方面可以讓志愿者宣泄志愿活動中的煩惱、挫折等不良情緒,還可以讓志愿者清晰地意識到志愿活動帶給自身的成長和收獲,從而起到進一步強化志愿行為的效果。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經驗交流會最好是以小團體(10——15人)的方式進行,這樣才能保證每個成員都有發言的機會,同時也能保證團體內的溝通和交流順暢。此外,經驗交流會必須有一個領導者,領導者的任務是對團體的輿論進行引導,即引導成員合理宣泄不良情緒、引導成員發現志愿活動中的收獲與成長,而不是讓經驗交流會變成單純的抱怨會、訴苦會。
      
      (三)志愿服務結束后進行回訪,并及時將回訪信息反饋給志愿者,讓志愿者看到志愿服務的成效
      
      控制論的創始人維納說:任何有效行為必須由某種反饋過程來提供信息,看是否達到預定目標。志愿活動結束之后,志愿者的組織機構要派人對志愿服務對象進行回訪。通過回訪,了解志愿服務的成效、服務對象新的需求等信息,并及時將了解的信息反饋給志愿者。這樣的信息反饋可以讓志愿者看到志愿服務的成效,獲得成就感。即使志愿活動成效不明顯,也可以促使志愿者思考下次的志愿服務如何做得更好。
      
      (四)志愿者職位的安排上,定期變換任務,讓大學生得到多種能力的鍛煉和提升
      
      大學生參與志愿活動,往往都希望自己得到全方位的鍛煉和提升。一般來說,志愿者組織中,每個志愿者承擔的任務都不盡相同,有的志愿者可能承擔后勤工作,有的志愿者可能承擔一線服務工作,有的志愿者可能承擔組織策劃工作。雖說志愿者的各方面能力都能在不同的任務中得到鍛煉和提升,但因承擔的任務不同,其得到鍛煉的能力側重點也不同。因此,要讓大學生得到多種能力的鍛煉和提升,有必要在職位的安排上定期變換每個志愿者的任務。這里需要注意的是,變換志愿者的任務必須循序漸進,不能過于頻繁,否則會影響整個志愿組織的正常運轉。另外,志愿者在接受了新的任務之后,必須要有熟悉該任務的其他志愿者傳幫帶。這樣不僅可以保證志愿活動的正常開展,也有利于志愿者之間的交流和合作。

    【大學生志愿者的心理成長——對15名大學生志愿者的深度訪談分析】相關文章:

    大學生志愿者心得06-26

    大學生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分析報告12-30

    大學生志愿者個人總結06-11

    大學生青年志愿者心得06-03

    大學生志愿者述職報告01-16

    大學生志愿者書面申請10-08

    大學生志愿者典型事跡08-16

    大學生核酸志愿者心得11-04

    大學生志愿者活動心得08-22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曰本高清色影视频日本高 | 制服中文在线永久 |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香蕉久久一区二区不卡无毒影院 | 欧美、日本v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啪 一区二图三区国产精品 | 最新日本一道免费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