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高中生課外閱讀有效性的幾點看法
關于高中生課外閱讀有效性的幾點看法福建省廈門市科技中學 沈秀華
考查近年來學生課外閱讀的事實,需要我們特別注意一種現象:一些學生從小就堅持閱讀各種報刊雜志,可是寫作水平(書面語言表達水平)依然不見得有多大提高。我所在的學校有許多老師從高一起就要求學生堅持閱讀,并要求學生堅持寫讀書筆記,有些學生高中三年寫了滿滿二、三本讀書筆記,可到了高三依然為寫作水平不高而犯愁。“讀能促寫”是語文學習的一種共識,作文寫得好的學生,一定閱讀過大量的書籍,這一點恐怕毫無疑問,但閱讀過大量書籍的學生卻不一定能把作文寫好,這也是大有其例的。有閱讀習慣的學生不能寫出好作文,所讀不能服務于所用,這種閱讀效率的低下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一、應依據高中生語言發展的規律確立課外閱讀的重點
學生語言的發展,特別是書面語言的發展是有它特定的規律的。著名語文教育家章熊認為在經歷了小學、初中六年的學習后,高中生的語言表達會突然出現一個低谷,這是高中生語言發展過程中必然出現的一種現象。章熊研究認為,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是隨著青少年邏輯思維能力的迅速增強,成人心理的形成,再加上高中階段學習內容(特別是理科教材)的影響,高中生往往試圖用成年人的語言(實際上是純熟的書面語)來表達自己日益復雜的思想。然而盡管他們的身心有了迅猛的發展,但他們的語言能力還不能適應復雜概念的闡發,細膩感情的表達,獨到見解的陳述。這種語言能力的缺陷其實質就是表達能力滯后于思想的發展。因此,要突破學生作文水平發展的瓶頸,我以為“語言”的學習是關鍵。換句話說就是高中要走出自己語言發展中這一“低谷”時期,必須在語言學習上下大工夫。
課外閱讀,作為學生的一種重要的自主學習方式,在語言學習這一方面理應擔負更為重要的角色。然而考察當前學生的課外閱讀狀況,我們發現學生的閱讀重點大多停留在理解文本內容,獲取相關信息上,對于語言形式的理解和關注遠遠不夠。筆者曾布置學生寫讀書筆記,在沒有事先指導的情況下,學生所寫的讀書筆記,60%的人著重于理解文本內容,體悟文本感情,常見的格式是“文章寫了什么”,“我”從中知道了什么。另有20%的人慣常把讀書筆記當成將自身情感訴諸筆端的代名詞,一味的做情感延伸;另有15%的學生會摘抄自己喜歡的語句、段落,并說說理由;(www.baimashangsha.com) 剩下的學生是敷衍了事,隨便應付。就課外閱讀而言,我認為起碼應當包含兩個層次,一是讀懂文本所傳達信息的核心價值——作者究竟想要告訴讀者什么。二是讀懂文本所傳達信息的信息——作者的言語智慧。當然,言語內容與言語智慧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抽出其中任何一個獨立學習都是不合適的。如果學生的閱讀長久停留在第一個層面,即內容和情感的層面,而對承載這些內容和情感的語言文字卻漫不經心,那么學生語匯的積累、豐富,遣詞造句的技巧等就無法得到有效的發展,語言發展水平也就無法得到改善。在這種情況下,課外書看得再多,讀書筆記寫得再多,對于作文能力的提高而言都是收效甚微的。因此,高中階段的語文課外閱讀應當注重引導學生將閱讀的重點更多地著眼于文本語言形式的理解、學習和積累,從字詞句篇,到語法修辭邏輯,直至文章的篇章結構。學生應當在老師有針對性的引導下,通過一定時間、一定數量的閱讀自覺形成留心文章的“語言形式”的意識,完成從只關注文學作品的情節和內容到有意識關注文學作品的語言文字的轉變。只有經歷這種閱讀重點的轉變,才能有效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
二、高中生應依據自己語言發展的需要確立正確的閱讀姿態
王榮生教授認為在閱讀中存在兩種不同的閱讀姿態,一是“解讀者”的閱讀姿態,二是“鑒賞者”的閱讀姿態。所謂“解讀者”的閱讀姿態是指居于讀者的立場理解文章,它強調讀者要依據文章作者的寫作背景和文章的上下文去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意旨。閱讀中,解讀者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要確切把握文章脈絡中的語句意義,并能夠理解。而“鑒賞者”的閱讀姿態則強調的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對文章的內容、語言和寫法有心得,能感受作品的形象,欣賞優美、精彩的語言。
哪一種閱讀姿態更符合高中生語言發展的需要呢?我的觀點是“解讀者”的姿態。
當然這并不是說高中生不需要培養語言鑒賞的能力,而是說我們須得先讓學生對語言文字形成正確的認知,然后才能談得上鑒賞。因此,我提倡在閱讀中首先要確立“解讀者”的閱讀姿態,而且要把“解讀”的工作做足、做細、做到位。因為這不僅是“鑒賞”的基礎,更是學生透過閱讀有效學習語言文字、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
在如何解讀文章上,陳日亮老師曾歸納過三個“以”:以心契心,以文解文,以言傳言。“三以”其實強調的也正是這種所謂“解讀者”的閱讀姿態。那就是讀者就應當依據文章的上下文去確切把握文章脈絡中的語句意義。語言形式的獲得與語義的理解往往是在一個統一的過程中進行的。所謂因文解道,因道悟文,反映的就是語言形式的學習與語義的理解之間的辨證關系。當讀者需要確切了解作者在文章所表達的意思、見解及思考方式的時候,他便會特別留意作者的措辭,句與句之間的邏輯關系,所使用的關聯詞,甚至是段與段之間的內在聯系。當這種對文本語言意義和形式的有意注意成為學生的閱讀習慣之后,學生的語言能力發展的速度一定能得到大大的提高。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解讀者”的閱讀姿態應當是學生有效學得語言的正確姿態。因此就高中生語言能力發展的需求來看,我們應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培養“解讀者”的閱讀姿態,它是實現學生能力快速發展的助推劑。
三、根據高中生語言發展的要求選擇正確的閱讀方法
古今中外的閱讀方法和技巧林林總總,難以窮計,綜合高中生課業繁重的現實及高中生語言發展的要求這兩個因素,我認為高中生在課外閱讀中應首推兩種閱讀方法。
一是精讀法。精讀要求理解率90%,高中每分鐘只能讀400字左右,閱讀時常用朗讀、吟誦等方法。有些學生總覺得這樣太麻煩,太浪費時間。其實對于課業繁忙的高中生而言,要想切實提高課外閱讀的有效性,堅持精讀反而是最省時最有效的方法。精讀常用的方法是朗讀,朗讀是理解文章的重要手段,有人甚至認為抓住了朗讀,就抓住了影響閱讀全過程的一個關鍵因素。它利用出聲的閱讀方式來獲得思想熏陶,來完成情感的傳遞。最重要的是,朗讀可以引導學生更關注語言文字本身。一篇文章中,語言的存在形態是線性的,它呈現為一種語流,好比水流一般,它有自身的運動規律。朗讀所創造出的語勢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體會到語言的這種特性,對學生形成語感,熟悉并掌握千變萬化的詞語結構、語言模式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筆者曾有一學生為了考取播音專業,在高三時接受了一段時間的專業訓練——朗讀文稿,最后雖然專業沒考過,卻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一書面語言表達能力大大提升,可見朗讀之功效。精讀的另一個重要方法是抄讀。北宋偉大的文學家蘇東坡、現代文豪魯迅、開國領袖毛澤東除了一生都酷愛讀書外,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特別喜歡抄書。用作家孫犁的話說,那就是“讀書讀到自己特別喜愛的地方,就把它抄錄下來。抄一次,比讀十次都有效”。抄讀不是機械的抄寫,它不主張一個詞一個詞地抄,而是整句整段地抄寫。筆者要求學生的做法是:抄寫前先讀幾遍,要讀得聲情并茂如出己口。之后,看一句寫一句,把整段寫下了后再對照原文,以正己誤。當然相較于其他閱讀方法,朗讀、抄讀更強調閱讀材料的可讀性。筆者曾在高三總復習時精選百篇經典時文供高中學生閱讀,要求采用朗讀和抄讀這兩種方法,實踐證明學生確實獲益不少。
二是寫讀書筆記。讀書筆記依然是溝通閱讀和寫作最有效的途徑。當然寫什么樣的讀書筆記,直接關系到閱讀的效率。對于高中生而言,讀書筆記的撰寫,在提高思想認識、擴大積累的同時要著重體現理解語言和學習語言的成果。當然這需要教師有針對性的指導。我認為不同年級應寫不同的讀書筆記,因為他們的語言發展的需求是不一樣的。曾經看到過英國一位學校讀寫顧問、《泰晤士報》教師雜志的撰稿人韋伯利先生提供的一個讀書筆記指導案例,摘要列舉如下:
1.從文中找出一個描述性詞語,并把它寫下來,利用辭典查出5個同義詞和5個反義詞。
2.寫一篇描述主要人物的文章,包括他的外貌、著裝、說話方式和個性。
3.從書中的描寫部分總結并描畫一個人物或者一幕場景的特征。
4.選取一個描寫性段落,列舉生動形象的、運用修辭格的語言實例,如明喻、隱喻、押頭韻、名詞短語等。
5.排列出用于營造氛圍的詞語或短語,如“提心吊膽”或者“毛骨悚然”。
6.寫下在故事的每一個關鍵處人物的所想、所感。
7.當故事讀到一半時,預測故事怎樣發展。把預測以故事計劃的形式寫出來。
8.邊讀邊寫下遇到的問題,問題可以多種多樣。
9.模仿一個剛剛經歷過事故的人物的口吻寫日記,推測他們可能怎樣寫開頭。
10.把故事中發生的重大事件,或者非故事類書中的一個事件寫成一篇新聞報道。
這是一份低年級學生的讀書筆記指導計劃,原文有20條建議,限于篇幅僅羅列10條。從這些建議中,我們清楚地看到韋伯利先生在指導學生積累詞匯,學會轉換語言表達方式,學習文章的篇章結構方法上的意圖。可以說作讀書筆記無疑是提高閱讀效率、提高寫作能力的最重要方法,但如何指導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科學、有效地撰寫,還需要我們下大力氣去研究和實踐。
【高中生課外閱讀有效性的幾點看法】相關文章:
對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的幾點看法08-18
對課后思考與練習的幾點看法08-17
對農村農機質量的幾點看法08-19
對民族地方文獻收集的幾點看法08-09
淺談作文教學的幾點看法08-20
關于風景寫生取景構圖的幾點看法08-05
對低年級識字教學的幾點看法08-05
對"教書育人"的幾點看法08-25
對當前初中歷史教學的幾點看法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