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品詞析句中動真情——《大江保衛戰》教學例談
在品詞析句中動真情——《大江保衛戰》教學例談作者/高蓉蓉
《大江保衛戰》是小學語文蘇教版第十冊中的一篇課文。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通過品詞析句來體會人民子弟兵大無畏的精神,引導學生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深,用自己的腦去思言之妙。“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課堂上激動學生的是情,打動學生的是情,震撼學生的還是情!
一、在品詞析句中感悟情美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指的就是引導學生細細品味課文中的重點詞句,領悟欣賞其意義、情味和表達技巧,從而實現與文本的對話。閱讀教學在品味感悟的同時絕對離不開咬文嚼字,唯有抓住字眼,深入意境才能走進去,讀出來。如果說教師充滿感情的語言對學生的情感是一種激發、引導,是一種熏陶、感染,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那么促使學生對課文人情入境,對課文的語言評賞玩味,則是引導學生親自去體驗這份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美,用自己的腦去思言之妙。
【片段一】
師: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文章第2自然段,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畫下來,在旁邊用一兩個詞寫下你的感受,然后讀一讀。
(生自讀品悟)
師:下面我們交流一下吧!
生:“支隊長一聲令下:‘上!’頓時,一條長龍在崩塌的堤壩下出現了。”我從“頓時”體會出一條長龍出現在崩塌的堤壩下的速度之快,可以看出子弟兵不怕危險、萬眾一心保大堤。
生:“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腳趾,他們全然不顧,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大堤,保住大堤!”我從“全然不顧”體會出子弟兵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一心要保住大堤。
生:保住大堤就意味著保住了無數人的生命,所以他們全然不顧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腳趾,他們爭分奪秒就是為了一個信念,那就是保住大堤。
生:我還從“官兵們”這三個字讀出了不論是官,還是兵,都不顧自己的安危,萬眾一心要保住大堤!
生:“狂風為我們吶喊!暴雨為我們助威!巨浪為我們加油!”(語文教學論文 www.baimashangsha.com)從這段話語中,我體會出面對狂風、暴雨、巨浪,戰士們不以此為苦,反而認為它們在為自己加油,可見他們樂觀、英勇的精神。
生:我還從這段話中的標點可以看出戰士們樂觀無畏的精神,因為它連用了三個“!,´。
師:你是個善于觀察的孩子!是的,不光語言文字會說話,標點符號有時也會說話呢!
生:“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了一道人墻。”這是一道特殊的墻!是戰士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生命之軀作為屏障去阻擋肆虐的洪水!他們為了保大堤奮不顧身,真了不起!
生:“風聲雨聲濤聲,聲聲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這副對聯也仿佛讓我們看到了人民子弟兵與洪水進行大決戰的情景。
師小結:一聲令下,頓時,一條長龍在崩塌的堤壩下出現了,戰士們心中只有一個念頭——保住大堤!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了一道人墻,面對著狂風、暴雨、巨浪,戰士們高喊著一段話語為自己加油。此情此景,作者用一副對聯進行了高度的概括。
【反思】細讀文本是最重要的備課方式,也是最主要的備課方式。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曾說過:“課文鉆研好了,教法往往電隨之有了。”我在備課時,反復研讀文本,試圖從文本中找到教學的突破口。在多次研讀后,我發現這段是圍繞著“六個一”來寫的,即:一聲令下、一條長龍、一個念頭、一道人墻、一段話語和一副對聯。在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圍繞著“六個一”來品詞析句。課堂上,學生面對文本或靜思默想,或圈點批注,通過自讀、自悟,再加上教師適時、適當的點撥、指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的表面,去品味隱藏在語言文字背后的深意,透過語言文字仿佛又“看”到了那震撼人心的場面,那一個個高大的形象。學生在感動的狀態下,思維和情感積極活動。課堂上,學生將自己的所見、所想說出來,言語、神情中流露出對人民子弟兵心系人民、團結抗洪、英勇無畏的獻身精神的敬佩之情。
【片段二】
師:請你把描寫黃曉文動作的詞圈出來,讀一讀。(咬、拔、扯、捆、扛、爬)
師:再請你把動詞前面的“一”或“二”等修飾詞帶進去再讀一讀,你體會到了什么?(一咬牙:猛地一拔;隨即扯下;三下兩下捆了個結實;轉身扛起:又爬上了)
生:我體會到黃曉文奮不顧身,一心要保住大堤。
生:他傷勢那么重,不顧自己的安危,一心想著保大堤、救人民、
生:他是個英雄,了不起!
生:我敬佩他!不愧是錚錚鐵漢!
【反思】俗話說,有比較才會有鑒別。學生只有在對不同的詞語、不同的句式、不同的語序的比較中,才能發現作者煉詞煉句的巧妙和智慧,才能品味出語言的意蘊和美感,從而對語言、語境、情境有更好的感悟。有時,一個看似不重要的詞卻往往能在句子中起到關鍵的作用。學生讀六個描寫黃曉文動作的詞,并沒有覺得什么;可是,加上前面的修飾詞“一咬牙、猛地一拔、隨即扯下、三下兩下捆了個結實、轉身扛起、又爬上了大堤”,再一讀,黃曉文舍己為民、一心保大堤的高大形象立刻浮現在眼前。看上去不起眼的“一、二、三”,此時卻發揮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當學生的感動達到一定程度時,他們的思維與感情已完全貫通,一觸即發,這時再通過朗讀,讓學生盡情地誦讀,學生的激情在讀書中飛揚。
二、在揣摩寫法中品悟情真
高年段的閱讀教學,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對文本思想內容的體驗感悟上,更應該關注文本的表達,讓學生在揣摩寫法中品悟情真。《大江保衛戰》一課,文章條理清楚,在表達方法上有許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片段三】
師:第2和第4自然段是怎樣把錚錚鐵漢們的形象寫具體、寫生動的?
生:第2自然段中的“六個一”緊緊圍繞人民子弟兵的語言、動作、想法來寫,把人民子弟兵這個群體萬眾一心保大堤的場面寫得具體、生動。
生:第4自然段抓住人物動作的細節描寫,刻畫出黃曉文這個生動的人物形象。
師:第2和第4自然段它們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第2自然段寫了官兵們保大堤,是一個英勇的群體;第4自然段寫了這個群體中的一員——黃曉文。
師:如果說第2自然段是“面”,那么第4自然段就是這“面”上的一個“點”,這種寫法叫“點面結合”。
師:這兩個自然段能對調嗎?為什么?
生:不能!
生:它不但讓我們看到人民子弟兵這個群體的英雄形象,而且通過典型形象,讓我們對搶險救災中的官兵們的英雄氣概有了更直接的認識。
師:“保大堤”與“救群眾”在寫法上又有什么不同?
生:“保大堤”是詳寫,具體寫;“救群眾”是略寫。
【反思】《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高年段閱讀提出這樣的要求:“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作為高年級的學生,不但要知道文章寫什么,還要知道文章是怎么寫的。《大江保衛戰》是一篇通訊,在寫法上主要有三個特點。
1.點面結合。我在教學中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第2和第4自然段它們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學生通過學習,一下子就發現了它們的區別。我又追問了一個問題:這兩個自然段能對調嗎?為什么?學生經過深入思考,也能回答個大概。
2.細節描寫。第4自然段中黃曉文的一系列動作描寫就是細節描寫。這些微小的細節,有時就成了教學的生成點。要讓學生學會關注細節描寫。
3.有詳有略。與“保大堤”相比,“救群眾”是略寫了。學生通過比較,發現這樣重點更突出,對讀者來說,就有了想象和期待的空間。
對文章寫法的揭示,應重在讓學生在品詞析句思考的過程中,由學生自己去揣摩,去領悟,這樣學生才能真正體悟到言語形式和語言內容之間的密切關系,才能更深地體會文章對抗洪搶險的解放軍戰士的贊美之情。
教學過程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一種生命的過渡,一種生命的成長。讓學生在品詞析句中動真情,讓學生在課堂里自己動情地看,動情地讀,動情地說,這樣的課堂一定不會枯燥乏味,而是情趣盎然、生機勃勃。我追求一種幸福,那就是讓每節語文課都有生命,讓每個孩子的真情都能在課堂上流露。
作者簡介:江蘇省鎮江市江濱實驗小學語文教師,鎮江市小學語文中青年骨干教師。
【在品詞析句中動真情——《大江保衛戰》教學例談】相關文章:
談議論文的敘例與析例論文09-04
在品詞析句中賞美悟美一《黃果樹瀑布》教學08-16
大江保衛戰的教學設計08-16
《大江保衛戰》教學反思04-18
8《大江保衛戰》08-16
“析字”例說08-17
《大江保衛戰》 之一08-16
《大江保衛戰》 之二08-16
《植物媽媽有辦法》詞語教學例析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