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走向喚醒活力的體驗語文
走向喚醒活力的體驗語文作者/ 陳躍紅
語文是母語文化,是基礎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不能截然分開的,既要為學生以后的學習、生活、工作提供一種工具,掌握一種能力,又要為學生生命的成長、精神的豐富提供保證,使其成為完滿的“人”。怎樣讓語文教學為孩子的生命奠基,成為孩子精神成長的樂土?
體驗,是《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語。體驗是親身經歷、聯系自身的體味,它具有親歷性、內發性和獨特性,是通過學生親身實踐來認識周圍事物的過程,它是優化語文教學的重要途徑。體驗性學習是重視學習主體的直接經驗,強調讓學生親歷語文實踐活動,與文本“親密接觸”,發生“內在意義的交流”(即“對話”),從而獲得真切的心理體驗。
一、基于體驗學習的文本解讀與價值引領
文本,是學生學習的載體。一篇篇教材,是學生通向知識高峰的一塊塊鋪路石;一篇篇教材,是培養學生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的依托;一篇篇教材,是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培養學生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渠道。
當前的語文教學一直存在“言”與“意”之爭。或“意”至上,過分強調言語主體的自身生活體驗在言語學習中的決定性作用,放大人文教育的分量,一味注重內容理解、人文感悟、思想熏陶,忽視語言的理解和運用,甚至以“得意”為唯一目標,得“意”而忘“言”;或“言”為尊,滿足于言語活動和言語材料的物質訓練層面,讓學生不明就里地讀、寫、背,文本的內涵、寓意被棄置一旁,放逐思想,放逐文化,培育人文、傳承文化的語文教育任務落空。這些失衡的做法都是令人擔憂的,必將導致“言”和“意”兩敗俱傷。
如何使語文教學實現“言”和“意”的水乳交融,重要的是合理地處理教材挖掘和價值引領的關系,即通過教材挖掘側向“言”,價值引領側向“意”,使得文本解讀言意相生,讓語文教學散發出特有之美。
1.依言會意,體驗文本內容。閱讀理解的首要任務在于對“意義”的追尋,而對“意義”的追尋始于對言語的感知。文本的“言”轉化為學生心中的“意”,關鍵是要從語言文字中得到信息,獲得具體而充實的感性印象,再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知識儲備,探究物象之所寓、所示和所指,從而產生共識、共振、共鳴,實現由“意境”到“情境”的跨越。
2.據意識言,體驗語言表達。(語文教學論文 www.baimashangsha.com)劉勰指出:“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積句而成章,積章而成篇。”即字、詞是按照寫作的意圖和思路組成篇章的,所以閱讀離不開對字詞的理解,要引導學生在對字詞的反復揣摩中細心體會作者的用意。教師應有意識地將文本的言語推至學生注意力的中心,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品評、感情朗讀等手段,從煉字的角度品味課文恰到好處的言語,體會作者運用語言(詞性、句式、修辭、表達方式等)的神奇效果,懂得這樣運用語言的所以然,從而把言語對象的形態、句式、語調、含義等充分地內化在學生的言語圖式之中。
3.以言表意,體驗寫作樂趣。學生在據言知意的過程中,意開始醞釀,覺得有許多東西要表達,加上語言表達方法的介入,對怎么表達有了較為明確的感覺,容易進入一種言語傾吐的積極而活躍的狀態之中,這就涉及“怎么說”的問題。言為心聲,“怎么說”絕不是一個單純的使用語言的技術、技能、技巧問題,它涉及在表達中用什么樣的語言——精確程度、情感色彩和審美趣味,其中必然滲透著言說者的思想情感。因而在關注“怎么說”的同時,學生也必然接受作者心靈和課文內容的陶冶。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言”,引領學生感悟文中的“意”,從而有感而發,說出的話語、寫出的文章就能“從心底里自動而自然地涌出”。
言意相生,是語文課程的獨特使命,是語文課程性質使然,讓語文的這種獨特之美,抹亮學生的生命底線,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幸福地成長為具有良好語文素養的“語文人”。
二、根植母語的體驗語文的過程范式
新課程實施以來,我們許多語文教師都認識到語文課程應致力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應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認識到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把握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陛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現嘗試著為教育一線的語文教師呈現幾種體驗語文教學的過程范式。
1.從接受走向體驗:讓體驗融入自我。體驗教學應是一種主體性學習,體驗意味著主體的覺醒、心靈的喚醒。體驗使知識進入生命領域,真正的體驗學習是學習者將客觀知識“活化”“生命化”,或者是將客觀知識在個體身上“復活”,使其成為我的知識。因此體驗學習意味著學生親自參與知識的建構,親歷過程并在過程中體驗知識和情感。
體驗教學應是一種過程性學習,過程是通往結果的大道,結果是過程的自然到達。學習的旨趣不是先在于結果,而是先在于過程之中。體驗學習是在游泳中學習游泳,在學習中學會學習,是一種強調過程的學習方式。
體驗教學應是一種個性化學習。體驗學習實際上是主體根據自己的理論框架進行的一種學習,它是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過程,并不是一個“教師傳授——學生聆聽”的傳遞活動,學生獲取知識的真實狀況是學生在親自“研究”“思索”“想象”中感悟知識,形成個性化的理解。
體驗教學應是一種實踐性學習。體驗學習意味著通過實踐而學習。對學生來說,是通過體驗“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片段而獲得成長;對教師來說,是在教學活動中學習教學,“在游泳中學會游泳”。
體驗教學應是一種情境性學習。體驗學習與情境有關,要根據學習目標、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創設情境展開教學活動,滿足不同學習者的需要,讓他們通過觀察、反思、抽象、概括,最后把體驗運用到新的情境中解決問題。
2.從聽懂到讀懂:讓體驗走向深入。張田若先生說:“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可見在閱讀教學中要做到以讀為主線。
第一,讀能夠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受能力。語言感受能力就是語感,是學生在長期的語言訓練中形成的對語言材料特有的近乎直覺的、敏銳的感知能力。朗讀是培養并加強學生對語言材料感受能力的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所謂“文選爛,秀才半”,“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言雖簡單,卻道出了語文學習的真諦。只有經過反復朗讀,方能讀出其中的味道,讀出其中的深層含義。因此,根據學生的語言基礎,把握教材所傳遞的感情信息,重視通過朗讀進行語感訓練和培養,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無疑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
第二,讀能夠幫助學生領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古人讀書強調“口誦心維”,這方法同樣也適合現在的語文學習。在課文教學的同時有針對性地加強朗讀訓練,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古代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領悟愛國志士“拋頭顱、灑熱血、無怨無悔”的崇高品質;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領悟人類“愛好和平、追求和平”的執著精神……
第三,讀能夠提高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教師在講讀課文的過程中,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反復朗讀,用聲音再現畫面,將文學作品中具體生動的形象融進學生的心靈,就能使學生在理解和感悟的過程中得到潛移默化的審美教育。
美學大師朱光潛說:“把好詩文熟讀成誦,反復吟詠,仔細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確切意義,還要推敲出全篇的氣勢脈絡和聲音節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
3.從感性走向理性:讓體驗充滿靈性。從教育的角度審視,源于感性的形象思維和基于理性的抽象思維,都是形成創新能力的重要心智素質,應當得到充分重視。蒙臺梭利說,我們只有在兒童身上才能領悟到大自然的雄偉。為什么?因為兒童比成人更多地保留著人類的矢性。這種天性即感性與理性交織成的靈性。而教育,有責任和義務盡力保護并激發這種靈性。
體驗是架起感性走向理性的橋梁。偏重于感性的教學則是情感體驗的教學,是個性飛揚的教學。它要求尊重個體生命,張揚個性,充分調動和發展個體能動性。感性的語文課堂放飛浪漫的詩情,激發豪邁的胸襟,努力讓語文插上詩意的翅膀,載著兒童的心靈飛向想象的藍天。
兒童是一個完整的生命體,他不僅具有感性生命,同樣具有理性生命。教材是一個完整生命體,不僅是作者感性的揮灑,也是理性的獨白。課堂是一個完整的生命體,它不僅需要感性的點燃和熏陶,也需要理性的啟發和引導,對兒童客觀、懷疑、批判、思辨、探索、邏輯等理性思維的培養。而體驗則是我們人類特有的一種感受世界的方式。隨著時光流逝,我們親身體驗到的生活內容越來越豐富,這自然包括對外界的印象和自己內心的變化,一起構成一個人全部的生活經歷。奇妙的體驗通過自己的感覺器官對人或物或事情進行了解、感受。體驗到的東西使得我們感到真實、現實,并在大腦記憶中留下深刻印象,使我們可以隨時回想起曾經親身感受過的生命歷程,也因此對未來有所預感。
體驗就像一座橋梁,使我們的認識從感性走向理性;體驗就像一味催化劑,使我們的感性與理性融為一體。
4.從單一走向綜合:讓體驗更趨豐盈。作為語文課程基本特點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明示我們,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當,兒童的語文學習與兒童的生活密切相聯。
客觀地說,世界的豐富性決定了兒童現實生活的多樣性。然而長期的“應試”思維簡化了語文的教學目標,窄化了兒童的學習時空,學習成了校園里甚至是在課堂上才能完成的事情,這就阻隔了兒童與社會、自然和生活的聯系。在如此狹窄的天地里,學生不可能學好語文,更談不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那么,如何讓我們今天的語文教學真正著眼于“適應和滿足社會進步與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著力于“能夠為培養和造就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致力于“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展”?如何讓學生的語文學習從單一走向綜合,從呆板的語文知識學習,機械、微觀的學習模式中解脫出來,引導學生在課堂、課外,在家庭、社區生活、社會活動中,時時學語文,事事用語文,全方位地提高語文素養、實踐能力?
多年的體驗語文實踐進一步證明,從單一走向綜合已經成為體驗語文的一種基本范式。體驗語文,從單一走向綜合,首先要落實“三維”教學目標,“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應當是一線教師實實在在的教學行為,它應貫穿于日常的課堂教學之中;其次要多元解讀人文內涵,“我有不同的看法”“你的見解很獨特”……這樣的句式應該如美麗的音符一樣時時跳躍在課堂,也只有這樣,我們的課堂才會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學生的探究創新能力才會得到充分的培養;再次要珍視課堂的動態資源,而學生資源的利用,離不開教師創設一種真正的民主氛圍,進行平等對話,教師的課程資源意識和開發能力決定著學生體驗時空的大小。
三、融入兒童生活的體驗語文訓練
1.比照想象:發展語言思維。在語文教材中,經常隱藏著許多“空白”,總是有著許多意猶未盡之處,而這些教材中的“空靈”部分,是作者專為學生表白內心感受、體驗,抒發情感,進行創新,放飛自我而營造的空間。這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創作給我們的語文教學也帶來了很大的啟發。如何創造性地利用好教材中的留白,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開發教材,引導學生根據原有經驗,聯系生活實際,展開合理想象,對文中藏著的“空白”處,進行有針對性的補充、解釋和說明,使教學內容更加周密,清楚,完整,從而提高教學效率,達到教學目標,這就是所謂的“比照想象”。可以說,比照想象是對文本的發展和超越。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做有心人,應該巧妙利用教材的“空白”,引導學生在無字處探尋作者的思想和人物的情感,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和體驗,將語文教出厚度,教出深度。
2.語境還原:活化語言內涵。語文是以語言的學習掌握為主要任務的,語文教師應該引導學生以語言為主要學習對象,讓學生感悟語言、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否則,就會使語文課缺失語文味。發展兒童的語言既是語文教學的目的之一,又是語文學科促進兒童發展的重要手段。
我們知道,語言文字是一個個的符號,是人類記載信息的工具。體驗式語文認為,語言文字看似無聲,其實它們會“說話”;看似冰冷,但它們有“溫度”;看似沉默,但它們有“生命”。文本中很多語言都消極地沉睡在意識里,教師要幫助學生喚醒語言文字,活化這些語言。
當然,學生對語言文字進行體驗學習是有個體性和差異性的。無論是動作行為的體驗,還是行為結果的體驗,每個人的體驗都是獨特的,互不相同的。每一個進入言語體驗的學習者,并非白紙一張,都是帶著自己獨特的生命經歷和遭遇中所積淀的體驗,并將自己獨特的生活體驗置于言語作品,對言語作品進行“具體化”,把言語作品中的空白補充起來,生成新的獨特的體驗,也就是所謂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體驗語文中,我們主張語文課堂教學應一改過去理性分析的方式,多運用感性的實踐方式,使語言文字立起來,活起來,鮮起來。
3.由彼及我:還原語言內涵。體驗語文教學不是單純的學生對文本的感知、感受和感悟,不是一種單向的認知活動;而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把課文的語言、內容、意境主動與自身實際相互融合,從而呈現出具有個人獨特性的意義。“體驗者與其對象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主體全身心地進入客體之中,客體也以全新的意義與主體構成新的關系,此時,無客體也無所謂主體,主客體的這種活生生的關系成為體驗的關鍵。”(鄒進著《現代德國文化教育學》)因此,同樣的文本,不同的人閱讀有不同的體驗;同樣的文本,同一個人由于閱讀時心境的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體驗。在體驗語文教學中,教師就是要通過有效的組織引導,使學生在感受和理解文本語言的基礎上,逐步體會到文本蘊含的思想感情,再通過聯想與想象,融人自己的生活實際,最后形成深刻的體驗,并最終將自己融入到文本之中,從而達到學生與文本相互融合的狀態。
要想達到這樣一種狀態,首先要經過“由我及彼”的體驗,即學生在閱讀中主動與文本融合;其次,才能經歷“由彼及我”的體驗,即學生在感受文本的同時,自然地推及自身,聯系實際,從而產生更加深刻的體驗。
體驗,是文學教育的必由之路。如何帶孩子去“體驗”文本,也許方法千千萬,但起點還是要回歸到言語性上,背離文本的自由感悟不可取。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體驗要從表達人手。“體驗”和“表達”是語文教學的兩翼,密不可分。在表達中體驗,在體驗中表達。用敏銳的雙眼捕捉文本特有的信息,然后憑借顯性的文字表達去挖掘背后蘊含的深層含義,深化印象。這就是體驗,一種觸動心靈、增長智慧的探究方式;這就是體驗,一種真正能喚醒活力的語文教學方式。
【走向喚醒活力的體驗語文】相關文章:
文學作品教學如何喚醒學生的體驗08-15
走向生活實踐 體驗創新之樂08-17
喚醒08-17
讓語文教學充滿活力08-15
語文課堂活力的釋放08-17
走向生活語文教學教案08-24
喚醒的作文04-21
喚醒的作文01-04
讓語文教學煥發出創造活力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