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師自我成長因素分析
教師自我成長因素分析黃永明
(江蘇省無錫市泰伯實驗學校,214115)
摘要:教師自我成長,內因是關鍵。教師自我成長中的影響因素包含夢想、思想、知識、智慧和個性等,具體而言,教師要擁有教育夢想、鍛造教育思想、儲備豐厚知識、修煉教育智慧、弘揚教育個性,進而演繹有價值的、幸福的教育人生。
關鍵詞:教師 成長 因素
教師自我成長,內因是關鍵。教師只有具備自我發展的意識,其專業化水平才能不斷提升,逐步從平凡走向卓越。那么,教師自我成長有哪些影響因素呢?筆者以為,它應包含夢想、思想、知識、智慧和個性等內容。
一、有夢想
沒有夢想就沒有創造,沒有創造就沒有發展。教師要有夢想,夢想是成長的動力,是前進的航標,會引領教師去追求、去奮斗、去拼搏。教師,作為教育人,首先要有教育之夢,這樣才能在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寬、越走越遠。
從國家和社會的角度來解讀教師的夢想,就是要有教育的理想和信念。它是一種責任和使命。追尋教育的真諦,人的發展是教育的終極目標、把學生培養成“人”,把學生培養成“才”,為學生的幸福人生鋪就底色——應成為每一位教師的教育理想。教育可以改變人生,教育可以營造良好的社會風尚,教育可以強國富民——應成為每一位教師的堅定信念。
從個人的價值、自我實現和歸屬感的角度來解讀教師的夢想,就是要努力做最好的教師。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這一夢想應該是一種埋藏在人心底的原動力,它是一種目標,一種力量,能催人奮進。自己滿意、學生喜歡、同行羨慕、領導賞識、社會認可,這是教師應努力達到的一種境界。
從人本思想的角度來解讀教師的夢想,就是一種生命的回歸,就是要使自己過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讓生命詩意地棲居在教育的田野上。
從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的角度來解讀教師的夢想,就是應該有一個從普通的新教師逐漸成長為新秀、能手、帶頭人、名師的漸進的規劃與構想,然后通過努力真正成為名、特、優教師,有一個從“匠”到“師”再到“家”的轉身與蛻變。
二、有思想
思想,通俗地說就是看法、想法,它是對客觀事物現實存在的看法,是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想法,也可理解為觀念。
人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帕斯卡爾說,“人是一支會思想的蘆葦”;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作為教師,當然應有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是教育的靈魂。教育事業,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思想的表達。
那么,教育思想從何而來?主要有三條途徑,即“學”、“思”、“行”。“學”的主要方式是聽、讀、看,它是一個吸收、借鑒、內化的過程。教師的職業特點和性質決定了教師很難產生原創的教育思想,但可以通過學習古今中外教育家、思想家、學者的教育思想,結合自己的體會、分析、感悟,形成一種觀點、看法,從而成為一種衍生的思想——即在別人思想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思”的主要方式是說、寫、想,它是一種梳理、歸納、總結、提煉、提升,是將自己的想法系統化的過程,在此基礎上逐漸產生自己的思想。“行”的主要方式是做,即實踐、操作,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不斷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一個個困難,解決一個個問題,積累豐富的經驗,掌握系統的方法,從而產生實踐性的思想。這對于基層一線教師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也是應該盡畢生之力所追求的。
三、有知識
教師是知識分子。教師職業是一個特殊的職業,擔負著教書育人的職責和使命。從其社會化和專業化的角度來審視,教師必須具有比較完善的知識結構,才能適應其角色和身份的定位。
一是要有作為社會知識分子的通識性知識。即一般的科學文化知識,它是教師知識的根基,具體包括科學技術、文學藝術、政治歷史、哲學宗教等方面的知識。這類知識能使教師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礎、豐富的文化涵養和廣博的文化視野。
二是要有作為教師的專業化知識。它包括學科專業知識、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兩個方面。具備學科專業知識,是為了解決作為某一學科教師“教什么”的問題。它要求教師精通所教學科的基礎知識,要在廣泛了解和深刻理解的基礎上,熟練掌握本學科的技能、技巧;要了解本學科的產生過程、發展歷史、發展趨勢、最新學術前沿及在人類社會生活實踐中的價值及具體應用;要了解與本學科相關的其他學科知識,如物理中的相關數學知識,生物中的相關化學知識,語文中的相關歷史知識等;(教育論文 www.baimashangsha.com)要具備豐富的教育學知識,包括教育科學知識、教育技能知識、教育實踐知識和教育研究知識等,更好地解決“怎么教”的問題。
要獲得知識,離不開閱讀。為此,讀書、學習應伴隨教師的一生,通過與大師對話,與經典為友,使知識木桶中的水常換、常添、常新、常滿,從而為教育教學提供不竭之源。
教育是一個偉大的事業,教師是一個偉大的職業。作為學生的“楷模”,教師的閱讀應超越教育、越超學科,應是非功利、靜養式的閱讀,應博覽群書、廣泛積累,努力成為令學生“仰止”的那一個。
四、有智慧
教師更要有教育智慧。所謂教育智慧,它有著豐富的內涵,融合了教育的思維、情感、機智、藝術等要素,它是教師追尋教育真、教育善、教育美的武器和法寶,是教師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交互作用的成果,反映的是教師的綜合素質、綜合實力,可以說,它是一種教育境界。
知識可以傳授,智慧無法給予。培育教育智慧,非一日之功,全憑個人經由理性思考、體悟揣摩、實踐探索、價值追求長期修煉而成。教師修煉教育智慧,要用心、用力、用情,要學習、實踐,要反思、感悟。其中,學習是修煉智慧的有效途徑,學習的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讀書、生活、工作、寫作等都屬其中。實踐是修煉智慧的最佳途徑,教師只有在探尋教育教學規律的基礎上長期實踐,不斷反思、反復體悟,積累成功經驗,哪怕是失敗教訓,才能形成一定的教育智慧。
五、有個性
個性,其心理學意義是比較復雜、深奧的,有多角度的定義與解釋。教育個性強調的是獨特性和新穎性,即教師在言語方式、行為方式、情感方式等諸多方面有特質。
在當今的教育體制和機制下,學校教育整齊劃一,培養有個性和創造力的學生是一大難題。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就是對教育個性的拷問。其實,不光是“杰出人才”,就是“普通人才”的培養,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誤區。原因之一是中國人缺少“野性而又高貴”的人格,缺少特立獨行的個性與創造性,缺少追求真理的思維方式和執著精神。在這樣的教育生態下,如何“戴著鐐銬跳舞,頂著石臼做戲”,教師要有選擇,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實踐,不能隨大流,人云亦云,否則會誤人子弟。
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要教個性化的“書”,育個性化的“人”。教師要以個性培養個性,以人格塑造人格,以心靈贏得心靈。只有性格有特點、教學有特色、課余有特長的教師才能贏得學生的敬佩,才能受到學生的青睞,也才能培養出有特點、有特色、有特長的學生。因此,教師要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使自己富有個性魅力;要積極探索教育教學規律,形成教學個性與風格;應具有靈動的生命活力、積極的處事心態和獨立的價值判斷,形成獨特的氣質魅力。一個好的教師應該是有個性的,當然,有個性并不是指一味地標新立異、唱“對臺戲”,這一點應當厘清。
總之,教師要擁有教育夢想、鍛造教育思想、儲備豐厚知識、修煉教育智慧、弘揚教育個性。也唯有如此,才能演繹有價值的、充滿幸福的教育人生。
【教師自我成長因素分析】相關文章:
自我成長分析報告08-24
網絡學習中影響自我監控學習的因素分析08-17
市盈率實質及決定因素分析08-05
影響兒童認知發展的因素分析08-17
混凝土堿集料反應影響因素分析08-20
風險投資成功運作的因素分析02-21
影響發動機起動的幾大因素的分析02-24
影響甲真菌病療效因素分析08-05
影響甲真菌病療效因素分析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