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國大學教學管理價值取向探源
我國大學教學管理價值取向探源
(重慶郵電大學教務處,重慶400065)
摘要:我國大學教學管理正面臨體制改革問題,而從價值取向上對其進行探究,應是問題的本質。目前我國大學教學管理中價值取向主要在行政權力大于學術權力和“人性化”管理缺失這兩個方面發(fā)生了偏離,故強化學術權力,堅持教學管理的人性化應是我們改革的價值追求。
關鍵詞:大學教學管理;價值取向;偏離
中圖分類號:G642.O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 - 0845(2012)07 - 0025 - 02
從“計劃”到“市場”的社會轉型無疑將我國高等教育推向了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的改革前沿。我國大學教學管理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改革,而從價值取向上對我國大學教學管理問題進行探究,似乎更能抓住這一問題的實質。
一、學術與行政:誰為應然的權力主體
從我國教育家孔子提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到西方近代大學“科學精神”的產生,他們從人文與科學兩個角度向我們詮釋應該將“學術精神”作為大學辦學的價值取向和追求。那么,隨著大學的發(fā)展,當“學術精神”轉化為學術權力之后,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該如何協(xié)調、誰是應然的權力主體等問題就擺在了我們面前。
1.學術權力的價值來源
“學術權力”概念是高等教育思想家伯頓·克拉克于1978年在《學術權力》一書中明確提出的。他認為,學術權力的內涵是指從代表高等教育管理的最上層的中央政府到最低層的諸如大學的講座和院系等各個層級的決策機構及群體所享有的權力。在當代我國的大學治理中,“學術權力”存在的必要性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1)有利于“學術本位”的回歸
大學從它誕生之日起,就在規(guī)模、結構和功能等方面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但正如中山大學校長黃達人教授指出,“大學的本質依然是一個學術共同體”。這也意味著大學應為學術而學術,為科學而科學,即對真理永不停歇的向往和追求的本質并沒有改變,學術性仍然是現(xiàn)代大學組織的根本屬性。這從根本上決定了現(xiàn)代大學應當將“學術本位”作為始終堅持的原則。
但是,在我國,大學作為一個社會組織仍然遵循行政本位的運行機制。行政管理和學術管理集于一身,行政人員成了大學發(fā)展的主要支配力量。隨著大學規(guī)模的日益擴大,行政管理工作日趨繁重,大學行政管理異化傾向越來越嚴重,大學學術權力慢慢隱退并淹沒在行政權力的汪洋大海之中。
(2)有利于保障“學術自由”
從19世紀洪堡創(chuàng)立柏林大學始,“學術自由”、“教學自由”和“學習自由”的原則便逐漸成為世界各國大學的基本準則和基本價值。中外大學發(fā)展的歷史表明,若要實現(xiàn)學術發(fā)展和學術繁榮,“學術自由”是基本條件。作為知識創(chuàng)新的重要機構——大學,“學術自由”是它的靈魂,是它精神的象征。從90年前蔡元培先生進行北京大學改革,提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到梁啟超當年激情演講立下了清華大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再到1999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明確規(guī)定:“國家依法保障高等學校中的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可見,追求和保障“學術自由”一直是我國大學的辦學理念和宗旨。
然而,當前我國大學仍然延續(xù)行政主導模式下管理體制的直接結果,就是大學的“學術自由”一直在大學行政權力與政府權力的夾縫中生存。
(3)有利于“大學管理”的柔性化
大學作為一個學術性組織,其內部管理是一種以知識為媒介的人文活動。與科層制管理方式的“剛性”特點不同的是大學內部管理應是一種基于學術管理的“柔性化管理”。大學是以培養(yǎng)人以及傳遞和創(chuàng)新知識為宗旨的,與工廠不同的是它產出的是人才和知識,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產品。因此,從本質上講,上司不能像對挖掘工或從前流水線工人那樣對知識工作者發(fā)號施令。讓學術權力在大學內部權力結構中占據(jù)主導和主體地位有利于改變行政權力所帶來的“剛性管理”的弊端,使大學管理更柔性化,更人性化。
2.行政權力的內在限度
大部分學者認為,大學的行政權力表現(xiàn)為“科層化”的特征,它以效率為行動的追求目標,以嚴格的等級制度為依托,因此又可稱之為‘制度化’的權力。教育家布魯貝克指出,“無論學院還是大學都不是一個政治團體,它的職責不是行政管理,而是發(fā)現(xiàn)、發(fā)表和講授高深學問,它的管理不是根據(jù)人數(shù)或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原則,而是以知識為基礎的”[3]。然而在我國,應遵循學術本位原則的大學卻成了一個行政本位的社會組織。在蘇聯(lián)“計劃體制”下運作的大學模式很大程度上成為我國大學組織模式的樣板,大學的職能實際上成為國家行政職能在大學的延伸。教師學術行為的評價標準不在于它是否具有學術價值、社會價值和教育價值,而在于它是否順應了大學行政系統(tǒng)的權力價值。
因此,有必要實行大學行政管理的專業(yè)化,即管理由專職人員負責,擔任行政職務就意味著放棄自己的學術權力,這樣才能使學術活動不受妨礙,克服大學中的官本位。應當通過制度設計和立法來重新規(guī)范大學行政管理行為,讓行政權力“合法”地退出其主導地位。
3.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沖突在大學教學管理中的具體表現(xiàn)及原因分析
(1)干擾教學管理
目前大學中的大多數(shù)管理者往往同時兼任大學教學職務,在整個教學系統(tǒng)中,教師與學生的聲音往往會屈從于教學決策層的意見。此外,機構重迭,職能重復,分工過細,應下放的權力沒有得到下放,院系一級管理積極性沒有得到應有發(fā)揮,教代會權力有限,等等,都使兩權力失衡。在教師管理、學分制管理和教學質量評價等方面,學術權力也沒有實現(xiàn)其應有的價值,“教學自由”、“學術自由”也沒有得到真正的體現(xiàn)。
(2)制約教學管理主體
行政權力的泛化必然導致“官本位”意識的進一步加強。教學管理隊伍中自上而下關心得更多的是“權術”而不是“學術”,關心的是如何獲取更大的權力而不是如何讓教學管理更加科學。不少人在等級森嚴的行政級別及其相關待遇的誘惑面前顯得不堪一擊,輕易放棄原有的學術追求,去做一些表面上的工作為其以后的職務晉升積累資本,教學管理工作成為他們借以發(fā)展的臺階。
(3)導致管理重心的錯位
本應是學校主體的教學和科研人員,反而成為行政本位思想下被支配的次要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學術自由帶來的獨立自主的發(fā)展空間,從而使廣大一線教學和科研人員逐漸習慣了被支配的角色,喪失了應有的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在執(zhí)行學校管理決策時,行政意志與部門意志的居高臨下使得高校學術中心的特點被忽略了,理應在教學管理中發(fā)揮主要作用的專家和專家委員會在很多時候更像是一種擺設。即使某些高校為了形式上實現(xiàn)一線教師參與教學管理,在教學管理領域選拔普通教師參與其中,但是由于行政本位下產生的“教代會”等組織不能真正實現(xiàn)教授治校,大學管理重心因此錯位。
二、對高等教育“人性化管理”的訴求
在大學管理中“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理念越來越得到學者的認同。作為與“人”的工作息息相關的大學教學管理,理應以學生為本,以教師為本,在整個管理中貫徹“人性化”的管理,將有利于學生和教師的發(fā)展作為衡量大學教學管理效能的一個重要標尺,但事實并非如此。
1.大學教學管理人性化的重要性
人性化管理是一個具有典型中國語義的學術詞匯,它具有豐富的內涵。它來源于企業(yè)管理,其本質是關注人的生命價值,在信任和尊重人的基礎上構建起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和諧、互信的關系,激發(fā)起被管理者積極的情感沖動和主人翁熱情,從而共同實現(xiàn)管理目標。應該說,人性化應是大學教學管理的價值追求。
《說文解字》闡釋了教育的內涵:“教,上所施,下所教也;育,養(yǎng)子使做善也。”教學作為教育實施的組織形式,從誕生之初起就肩負著大學“育人”這一核心任務,教學的根本任務不僅要培養(yǎng)具備一定的專業(yè)知識的人,而且更要培養(yǎng)有健康人格的社會人。因此,應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感悟到深切的人文關懷,側重于精神追求的人性化管理是完成這一根本任務的重要保證。大學教學管理若失去了人性化的原則,培養(yǎng)完滿人的訴求便失去了最關鍵的動力源泉。
2.大學教學管理人性化缺失的現(xiàn)實剖析
(1)教師教學沒有自由
我國許多大學的教學管理無異于“流水線”和“工業(yè)化”模式下的機械管理。這些管理制度不僅擬定了明細的規(guī)則、框定了課堂教學的內容、進度和教材等,而且連課程教學的方法、手段乃至具體環(huán)節(jié)都加以限制。這些規(guī)定不僅限制了教師的教學自主權,而且把大學教學理解為一種“機械化”和“程式化”的過程,顯然違背了學術自由的原則,也不符合大學的教學規(guī)律。
同時,為了保證大學正常的教學秩序和減少教學“事故”的出現(xiàn),不少大學為“教學事故”的認定和處理制定了相關制度。誠然,這些制度的出發(fā)點是好的,但是,這類制度中的某些條款將教師的教學行為加以牢牢監(jiān)管,嚴重侵犯了大學教師應享有的教學自由和權利,不僅異化了大學教學的內涵,而且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
(2)限制了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
各高校為了實現(xiàn)學生學習過程的科學性,都對學分制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但在不少方面仍限制了學生的學習自由度。例如,對選擇修讀課程和教師進行了限制,忽視或損害了學生的利益。一些大學依然堅持“剛性”的教學管理模式,出發(fā)點不是服務學生,而是管制學生。具體表現(xiàn)在不合理淘汰學生、違反規(guī)定不授予學生學位和強制學生購買教材等方面。
“兼容并包”的特性要求大學理應成為學生在錯誤與失敗中積極成長的天然教育場所,而且大學有責任和義務創(chuàng)造條件促進學生從失敗走向成功,從錯誤走向真理。但一些大學似乎忘記了這些責任,對待學習一度失敗的學生和曾經(jīng)違反校規(guī)校紀的學生“一棍子打死”,不恰當?shù)馗缮媪藢W生的成長。
大學教學的人性化特質要求知識的傳授和健康人格的養(yǎng)成應該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融洽、和諧和平等的氛圍中得以完成。然而,“學生至上”思想的缺失和師道尊嚴觀念的影響,使學生被置于一種嚴肅死板的師生關系中,不僅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熱情,而且僵化了教學模式,無法形成教學相長的積極氛圍。
【我國大學教學管理價值取向探源】相關文章:
課外閱讀的價值取向08-17
數(shù)學素質教育的價值取向08-07
影視劇音樂的文化價值取向08-11
數(shù)學素質教育的價值取向——科學與人文價值的整合08-24
孔子仁學的價值取向——孔子仁學思想新探08-18
破解擔保之謎:擔保法的價值取向08-05
教師在課程重構中的價值取向08-04
論我國稅務稽查制度改革的政策取向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