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析影響學生合作能力發展的因素
淺析影響學生合作能力發展的因素
摘要 采用自然觀察的方法,對朝陽區某中學90名初一1班——4班學生進行觀察記錄,探討學生合作能力發展存在問題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內因從性格、情緒特征、自制力、社會交往技能、社會認知水平等方面分析。外因從體育教師、社會、家庭,以及班風等因素進行探討。
關鍵詞 合作能力 初中學生 影響因素
單位: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學
姓名:王世昭
通訊地址: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學
郵編:100102
淺析影響學生合作能力發展的因素
摘要 采用自然觀察的方法,對朝陽區某中學90名初一1班——4班學生進行觀察記錄,探討學生合作能力發展存在問題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內因從性格、情緒特征、自制力、社會交往技能、社會認知水平等方面分析。外因從體育教師、社會、家庭,以及班風等因素進行探討。
關鍵詞 合作能力 初中學生 影響因素
一、前言
國際世紀教育委員會在其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一份最新報告中,將學會共同生活作為未來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青少年能不能合理地運用合作技能與他人進行有效的合作將影響到青少年對社會的適應及自身的發展。中外教育界早已把具有與他人合作能力,作為人才素質的必備條件之一,同時合作能力也是現代文明的標志之一。在素質教育中把合作能力培養作為教育的重要內容,其中體育課是培養學生合作能力最有效的途徑之一,這里就體育教學中合作能力發展存在問題及其影響因素進行淺析。
二、學生合作能力發展存在問題
1、當今學生基本素質參差不齊。由于各種因素影響,現在的中學生淡化了集體觀念。很多學生沒有理想,缺少志向,這樣的精神境界不能為合作活動奠定基礎。
2、由于現代的孩子們多是獨生子女,很難從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他們相處不易形成相容的友好氛圍,不易形成樂于合作的良好習性。一個班級如果思想不一致,互相不信任,合作教學也難實施。
3、合作基本技能不具備,每個合作者都必須具備合作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才能有能力參與其合作活動,否則,合作活動很難進行。例如:很多學生不具備合作的語言技能。
三、影響學生合作能力發展的因素
(一)內因:性格、情緒特征、自制力、社會交往技能、社會認知水平等是影響其合作能力發展的重要因素。
1性格、情緒特征、品行因素:那些活躍開朗、積極主動、充滿自信,對他人具有同情心的學生更易經常地與人合作,有人說:“性格內向、消極被動、依賴性強的學生往往不善與人合作”根據教學觀察和問卷,這種說法是不完善的。
體育課上安排了5個合作游戲觀察統計:
內容
項目 參與合作游戲有興趣 不愿意參與對運動無興趣
人數 69 21
比率 76.8% 24.2%
對不能參與合作教學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內容
項目 合作情緒不高 運動興趣不足 性格孤僻
人數 13 5 3
比率 61.8% 23.5% 14.7%
從調查看那些對運動沒興趣的學生,在體育教學中不容易產生合作。合作持續時間的長短與學生的情緒狀態也密切相關,快樂的情緒情感有助于合作的維持,此外,學生自制力的發展也有利于合作的產生和維持,那些自制力強的學生往往更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調整和控制自己的行為,從而與同伴獲得情感和行為上的協調,促進彼此間合作的出現。
2社會交往技能:
當學生能夠正確地理解自身行為與他人行為間的因果關系,并自覺地采取與同伴互補的行為時,那些在面對人際交往問題時能夠更多地提出解決問題策略或策略的有效性更強的學生,其合作性也更高。
語言對合作教學的影響,符號相互作用論者米德(Mead)認為,語言是人們理解別人和使自己為別人理解的工具,人只有在掌握語言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體驗與別人體驗的不同,因此,學生的語言能力影響同伴間的交流和協商,進而影響合作。
3社會認知水平: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社會認知是社會行為產生的一個最基本的前提,學生的合作行為與其自我概念和對自我,他人關系的認知密切相關,學生自我中心的認知傾向不僅妨礙其探索世界的活動,而且影響其與同伴的交往和合作,現在的絕大多數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在家庭中他們是核心,習慣以自我為主,。待人不知謙虛,做事不求上進,這些孩子在課堂上對于自己不感興趣的項目不愿意和他人合作,有時不能參與集體活動,甚至擾亂課堂。這種狀態對一個家庭影響不很明顯,但會阻礙其個人的發展。如果學生能夠從自我中心狀態中解脫出來,能夠正確地區分自我和他人,能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他人的觀點,理解和體會他人的情感時,他在與同伴交往中也就更能調整自己的行為,會表現出更多與更高水平的合作行為。
(二)外因:教師,社會、家庭,及班級風氣等因素對學生合作能力的發展具有影響性。
1.體育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及教師的教學方法對合作的影響
1.1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對合作的影響
我對參與合作教學的九名體育教師做了調查,這里用代碼表示,如表:
教師1 教師2 教師3 教師4 教師5 教師6 教師7 教師8 教師9
90.1 98 99.1 89 85 90 77 94 91.5
良好 優秀 優秀 良好 一般 良好 一般 優秀 良好
由表可見,體育教師在合作學習中的重要作用,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對老師越滿意,他們在體育課堂中合作意識越高。學生與老師關系越密切,他們在體育課堂中合作態度越好。學生和老師越成為朋友,他們在體育課堂中合作效果越佳。而要達到這一目標,教師就要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在教學中恰當適時滿足學生的要求,解決需求不滿,消除糾紛,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同時教師也一定要注意,鍛煉學生承受需求不滿的壓力,這在合作學習中也是很重要的。倘若教師的引導和指導的作用不夠,學生的需求長時間的得不到滿足,就易使學生產生自卑感和抵觸情緒。而對于那些心理有障礙的學生更要及時實施補償法教育,使其進步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體驗滿足感,也可以把素質好的學生合理分配,進行同化教育。因此,老師不僅要做學生的引路人,更要成為學生的知心人。
1.2 教師的教學方法對學生合作能力發展的影響
在合作學習中,師生的關系固然重要,而教師的教學方法,也同樣不可忽視,教師的教學方法越好,其學生的合作效率越高,關于合作的績效,阿瑟等人(Ausch,1994;BayPeterson,1994)的研究表明,在合作性游戲中,合作行為增多,攻擊性行為減少,而在競爭性游戲中,攻擊性行為增多,合作行為減少"體育教學中多安排一些通過合作學習完成教學目標的練習,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體驗合作的績效,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教師設定的目標要有適當的難度和挑戰性。并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等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所以教師的教學設計更要科學合理。
(1)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合作不等于單純的小組討論,也不是簡單的互助學習,教師的主導作用必須充分發揮,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也要適時指導,例如:利用小體操墊子做各種創編活動,搭造型時,教師既要讓學生發揮想象,也要啟發學生去發現沒有想到的造型。
(2)內容選擇要恰當
在合作學習中,教師要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選擇有價值的個體難以完成的內容,組織學生思考討論,為學生提供合作的機會,例如:在學習籃球的傳接球練習時,雙人合作用胸部,背部等頂住球做橫向或縱向移動比賽,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3)時間安排要合理
合作學習的時間安排,要視合作學習的內容而定,對于簡單的合作學習,時間宜短,而對于較難的學習內容,則應延長時間,如編排形式變化多樣的集體舞,一般用一課時很難完成,教師可讓學生課下練習,以后進行評價,給學生足夠的時間。
(4)個人責任要分清
在合作學習中,每個同學的分工和責任要明確。讓每個學生都能體現自身的價值,體驗成功的喜悅。
(5)合作學習的評價要全面
教師在學生合作學習完成后,要及時給予評價。評價的內容要全面,客觀。多給予鼓勵,對每個學生的成績都給予肯定。對于在學習中出現的不足,可以從正面提出希望和要求,幫助學生明確今后的努力方向。
2.社會、家庭對學生合作能力發展的影響
2.1社會文化背景的影響
在學生合作能力的發展過程中,文化背景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合作行為存在一定差異,一些比較研究發現,中國孩子比加拿大孩子更富有合作性,肯尼亞鄉村的兒童比美國城市兒童更會合作。這可能是因為中國自古就更重視對兒童從小進行友好、謙讓、協商、等教育有關,而與城市相比,鄉村人與人間的合作更為密切一些,而且在他們的文化中,對競爭的要求也相對低一些。
2.2家庭背景影響
我對50人進行了調查,其中42人容易和別人產生合作,對他們父母職業進行調查如表:
父親
干部 工人 農民 商人 教師 單親
積極參與合作人數 4 17 10 6 5 1
不愿意合作人數 1 1 2 1 0 3
母親
干部 工人 農民 商人 教師 單親
積極參與合作人數 1 14 19 1 6 1
不愿意合作人數 1 1 2 1 0 3
可見: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職業、家庭經濟收入對學生的合作行為均有一定影響。但母親的不同職業對兒童的親合社會行為有更大影響,多重比較發現,母親職業為教師的學生更具有合作性。
在對學生進行家訪時發現,A調查表明單親子女不容易跟其他人合作,單親子女一般性情古怪,難于和別人合作相處,在合作學習中抵觸情緒多。B家庭中以強制、體罰、責罵、禁止性干預等方式教育出來的學生,常常表現出消極抵制的不合作態度。C家庭更多地通過建議和積極的鼓勵來激發孩子的行為,少強迫、干預和直接命令,在這種民主的教育方式下,親子間建立起一種彼此信任和依賴的關系,學生也更愿意聽從父母的要求,表現出更多的合作行為。D學生的依戀類型與其合作行為有關,安全型依戀的學生合作性較強,這主要是因為安全型依戀中的父母常常以一種平等的態度向學生提出自己的要求,而學生也可以向成人陳述自己的意見、觀點或建議,成人也積極作出反應,及時給予反饋,正是在這種平等、合作的教育方式下,學生學會了如何與別人交往,如何相互協商等,從而促進了與他人的合作。
3.同學間關系、班風、榜樣、小組長等對學生合作能力發展的影響
3.1同學之間良好的關系對合作學習產生影響。邁茲和庫克(Mize&Cox,1990)的研究發現,學生間友誼的建立有助于增強彼此間的合作性,合作在朋友間發生的頻率遠高于非朋友間,在朋友間有更多的合作性交換,如果學生在沖突前已建立起了友誼,那么他們將更傾向于通過彼此間的協調解決沖突,建立起合作關系,而且在游戲中,朋友間交談得更多,更容易相互謙讓、妥協,促進彼此間合作的產生。
3.2榜樣作為學生行動的楷模,對合作產生巨大影響,積極、良好、正面的榜樣能極大地促進學生合作行為的產生,而消極、不良、負面的榜樣則易導致學生攻擊性行為的出現,不利于同學間積極合作行為的發展。班風良好,學生的合作性增強,合作行為明顯增多,而班風不良,合作性明顯降低。一個班級優秀學生多,當學生意識到合作的優點和良好結果,明白可使雙方獲益更大時,他們就會更多地傾向于采取彼此合作的行為方式,自然而然地對其產生一種信任和依賴感,并以其行為作為自身學習的楷模。反之班風不良,學生之間沒有信任和配合,合作無法進行。
3.3合作學習中,如何確定小組長,小組長擔當什么樣的角色,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如何對小組成員進行角色分工,他們各自承擔什么任務和責任,這些都很重要。教師要教會學生學會合作學習的方法。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要講清合作學習的要求與方法,什么樣的人負什么樣的責任,成員之間如何交流,如何對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如何處理小組活動中出現的意外問題與突發事件,怎樣匯報學習效果等等,指導學生有組織、有秩序、高效率地完成任務。對于種種不平衡的現象,我們都要做具體的研究分析,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如輪流當組長,教會學生傾聽,對合作的任務為每個參與者提出具體明確的要求,保證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等。
四、結論:
(一)影響學生合作能力發展的因素,主要分為內因和外因兩大因素。
(二)學生合作能力的發展存在著規律性。
1.合作情感隨年級動態變化。
年級越高越趨于合作,學生在合作中越傾向于使用積極策略并且年級間差異顯著。總體上看,學生在合作中傾向于使用積極策略。青少年的合作意圖是非常復雜的,青少年的合作意圖主要有“集體榮譽”、“樂于合作”、“應該互相幫助”、“為他人著想”、“好朋友”。從利己與否的角度評價,在年級趨勢上,低年級考慮他人利益的意圖高于利己的意圖,高年級考慮個人利益的意圖高于他人的意圖。在互利意圖上,年級越低,合作雙方較少考慮彼此利益的滿足,年級越高合作雙方較多地考慮彼此的共同利益。
2.性別對合作的影響
在不同的性別中,女孩更看重合作,具有較強的合作意識,在合作中采用積極的策略,從利他的角度做出合作行為的可能性更大。男孩比較注重競爭,傾向于從利己的角度做出合作行為。
3.非獨生子女和獨生子女的合作能力發展情況不同
非獨生子女和獨生子女的合作意識差異較小,非獨生子女在體育合作中的合作情感高于獨生子女且差異顯著。非獨生子女傾向于利他動機,獨生子女傾向于利己動機。
五參考文獻
1、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研制組編寫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解讀本
2、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資料匯編》
3、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組織編寫 《現代教育技術》,
4、B.B.波果斯洛夫斯基,魏慶安 等(譯) 《普通心理學》
5、賴天得 《學校體育改革熱點探究》 P147-148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03
6、柳海民 《教育原理》 長春 : 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7.
【淺析影響學生合作能力發展的因素】相關文章:
影響產后抑郁的因素與干預策略08-20
影響籃球戰術意識的因素探究08-20
環境保護影響因素分析05-31
影響心理健康的幾個因素03-03
關于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外在因素有哪些12-16
淺析初中語文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08-24
淺析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08-20
淺析中職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培養08-19
混凝土堿集料反應影響因素分析08-20
學習倦怠相關影響因素研究述評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