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以訓練為主的數學教學模式
以訓練為主的數學教學模式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從教學方面入手就是要徹底改革多年來“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基本模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全面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和實踐意識。在實施以訓練為主的教學模式中,許多教師對‘訓’和‘練’的關系,以及對訓練過程中如何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等 方面,產生了一些片面的認識,出現了一些“放任自流式”的做法,致使課堂訓練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學生的數學能力得不到提高。下面,就“訓”和“練”的關系,教師的主導作用兩個方面,談一點粗淺的認識:
一、 “訓”和“練”的關系
要正確處理“訓”和“練”的關系,需先從認識什么是“訓練”入手。所謂訓練,就是有計劃、有步驟地使具有某種特長或技能。應該說,知識的掌握固然重要,但獲取知識的訓練過程更重要。這個過程就是教師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我問題的過程,是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的過程,是提高學習的思維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的過程。再者,訓練過程不是無目的、無計劃的練習,應該包括教師的訓和學生的練兩個方面。教師的“訓”就是按照大綱的要求,根據訓練內容重點安排好訓練程序,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指導、點撥、釋疑,啟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練”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學生的“練”是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各方面的 練習,通過練習,掌握方法,提高致使水平,形成技能。
要正確處理好“訓”和“練”的關系,教師必須深入吃透大綱精神,認真備課,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實際。對教學環節的安排,教師要清楚每一個教學環節是為了訓練大綱規定的哪種能力要求、如何完成這些要求,在練習中可能會出現哪些問題,如何啟發誘導、逐步解決等。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練”有目的,“練”有興趣,“練”有提高。
二、 在課堂訓練中,應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課堂以“訓練”為主,教師的提示、指導和講解即教師的
主導作用顯得至關重要。課堂上教師必須發揮“導”的作用。在“導”字上作文章。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
“導”是一個過程,是教師多方設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訓練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 思維特點,把需要掌握的知識設計成若干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不能把問題的答案直接傳授給學生,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思維,自己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導“思”的過程是充分體現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藝術的過程。這里主要探討教師在課堂上用提問與講授的方式來引導學生積極地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提問是每一個教師課堂教學最常用的方法,是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的最直接的手段。但是,教師問什么,怎樣問是應特別重視的問題,課堂上問題的設置是一項創造性的勞動。講授一個定理可設計若干不同的問題,可有若干不同的問法,但不同的問題不同的問法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因此,準確掌握大綱所要求的尺度,明確所學知識在本書中的地位和作用,恰切地把握學生的認識能力和思維水平,才能問有所思,問有所答,學生思維積極活躍,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課堂上的提問,一般應注意以下幾點:
1、 問題必須與教學目標、教學重點緊密相連。
2、 問題必須明確、集中、有層次、有啟發性,能引起學生有效思考。
3、 幾個問題之間有密切的邏輯關系。
4、 問題必須難易適中,讓學生“跳著摘到果子”。
講授同樣是課堂教學所必不可少的。我們反對滿堂灌式的講,并不是不要教師講。由于受知識水平和認識能力的限制,在思考的過程中,某些問題不能作出正確的解答,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講,要“精”講。教師的講是對學生思維的引導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