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小學創新教育的意見
創新是21世紀突出的根本的特征,也是本世紀對人才素質的核心要求。此外,創新還是人的主體性的突出標志,是人的高層次發展的必然。江澤民總書記也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因此,做為教師應該轉變教學觀念,著實大膽地進行創新嘗試,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一、優化師生關系,營造創新氛圍
心理學家羅杰斯說過:“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在他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大限度的表現和發展。我們也常常有這樣的感覺:人在輕松自由的狀態下想象更豐富,創新自然也就孕育而生了;相反,心理上到壓抑,恐懼或緊張,則很難有所創造。所以,必須優化師生關系,創設一種輕松、愉快、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這也是進行創新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要前提。這就要求教師放下架子,把自己與學生融為一體,理解學生的感情,跟上學生的思路,把學生看作是共同解決問題的伙伴。大家經常交流、共同合作,解學生之愁,排學生之憂,喜恕哀樂盡在其中。課堂上,不以師道尊嚴來威懾學生,而是充分尊重他們,特別是對與已不同、與眾不同的學生更應采取尊重、寬容、鼓勵的態度,建立真正民主平等的關系,同時也要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見解和主張,鼓勵學生大膽地爭論和嘗試等等,對其中有價值的、有創意的,要給予一定的贊賞。心理學家托蘭斯說:“我們要想促進創造力,就需要提供一個友善的有獎賞的環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榮發展”。看來,優化師生關系,營造和諧的創新氛圍是刻不容緩哪!
二、質疑問難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良好開端和有途徑
在課堂教學中提倡質疑問難,讓學生主動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良好開端和有效徑。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既說明了發現疑問的重要性,也鼓勵人們質疑問難。韓愈在《師說》中視“解惑”與“傳道”、“授業”并重,足見古代為師者是非常重視學生的提問的。古人尚已認識,作為當代的我們不更應該認識并執行嗎?但審視現代的閱讀教學,讓學生質疑問難有幾例?他們或認為學生太小,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或是擔心學生提問會亂自己的教學思路,使原定的教學任務難以完成;或是小學生提出稀奇古怪的問題,會令自己手足無措等等。這些都不符合教育學、心理學的思想觀點,他們剝奪了學生質疑問難的權力,也就扼殺了學生創造性的發揮,因此是弊大于利,所以, 我們必須盡快確立科學的學生主體觀和課堂開放觀,積極啟發學生提出問題、鼓勵學生質疑問難,讓學生在其中學到知識,發展思維,增強求知欲望、閱讀能力,鍛煉培養創造能力。
三、創造 文化空間,讓學生學會選擇,走出人生的最佳路徑
對于學生的發展,文化空間的創設是很重要的,有時這種文化空間就是創造性的外物化。楊振寧博士回顧自己的求學經歷,以為自己人文素養的形成很重要是得益于隨機性閱讀,這種隨機性閱讀其實就是選擇性學習,是以具體的時間為背景的。所以,對學生的發展,文化空間的創設是也是必要的,而如果教師用題戰術、加班加點把學生 的生活空間、生命空間都填滿了,實質上他是在胡亂之中把自己也填進去了,他的自我發展、自我提升,他的生命力,他的創造力也可能就被自己統統扼殺了,使自己成為扼學生靈氣和活力的殉葬品。創設文化空間,天高任鳥飛,海闊任魚躍,讓學生在主動的自由的心境下去選擇、去學習、去探覓、去發展,找到他成長的最佳路徑。這肯定是一種科學的策略。
四、積極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大膽創新
實踐性原則是實施創新教育的一條基本原則,知識是創新的基礎,而知識如果不與實踐結合,就談不上知識的應用與創新,更無從培養能力。陶行知先生說:“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新是孫子。”這形象的比喻,生動而又深刻地表明了創新現知識和實踐的辯證關系,我們在教學中還是應該注重搞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如:組織學生走出去,參觀工廠、野炊、遠足;組織各種比賽,(如演講比賽、辯論賽、知識競賽,成立文學社、編班報、編演課本劇等)。提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園地和舞臺。
【小學創新教育的意見】相關文章:
小學教育管理創新研究08-18
淺談小學語文的創新教育08-17
小學學習教育聽取意見環節工作總結08-24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見06-01
小學生創新教育活動方案的設計與研究08-18
對搞好教育實踐活動的意見和建議08-24
對搞好教育實踐活動的意見建議06-08
中國青少年創新教育08-18
讓藝術教育推進文化傳承創新08-15
角色游戲 創新幼兒教育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