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抓“眼”、扣“心”、尋“線”
導讀,就是教師致力于“導”,學生循導學“讀”。其目的是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閱讀,掌握學習語文的規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根據不同類型的課文、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場合,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進行引導,才能真正開發“讀”的教學功能,才能真正在“讀”中培養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能力。 一、抓“眼”導讀 文章有“文眼”,主題有“題眼”,感情有“情眼”。劉勰在《文心雕龍-附會》中說過“附辭會義,務總綱領”。意思是調理文辭,處理內容,最重要的是抓住綱領。抓“眼”導讀,提綱挈領,既能避免淺、碎、平的教學弊端,又能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直接接觸課文,參與語文實踐,達到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的最佳結合。 1?抓“題眼” 以抓“題眼”作為破題導讀的“切入口”,讓教學矛盾、思維沖突在課題上“扭結”,往往能激起學生強烈的讀書欲望,使學生更快進入教學情境。 一位老師執教《狼牙山五壯士》一文,板書課題后問:同學們,你們圍繞題中“壯士”的“壯”字,在閱讀這篇課文時,自己設問、自己回答,看看能提出什么問題。初讀課文后,學生提出的問題有:“為什么課題叫《狼牙山五壯士》,而不是《狼牙山五戰士》《狼牙山五烈士》呢?”師:“這問題提得非常有思考價值,看誰能解答這個問題?”生:“‘壯士’是英勇豪壯的戰士,‘戰士’是軍隊中普通的一員,‘烈士’是犧牲了的戰士。我看過電視,五位中還有活著的,所以用‘壯士’最恰當!苯處熞妼W生對題眼已有粗淺的認識,就從中拓展:“課文中哪些方面最充分地表現了‘壯士’的‘壯’呢?”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深讀精思,依次讀懂了:五壯士“誘敵上山,英勇殲敵”的“志壯”;“完成任務,舍身跳崖的“膽壯”;“高呼口號,視死如歸”的“言壯”;“為國捐軀、浩氣長存”的“氣壯”。這位老師抓住題眼----“壯”,引導學生自己質疑、自己讀書、自己解疑。教師抓住關鍵問題相機引導,學生循導而讀,在讀中思、讀中悟,伴以互相討論、互相補充、互相啟發,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使學生始終處于亢奮的學習狀態。 2?抓“文眼” 小語課本中每篇文章,無論是布局謀篇,還是遣詞造句,都蘊涵著作者的獨具匠心。有的課文,一個詞,一個句就是文章的“窗眼”。教師如能慧眼識“窗”,破“窗”而入,找到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循循善導,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鸕鶿》一文,一位教師打破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學第二段時,抓住“一抹”這個中心詞進行導讀研讀,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教學過程的設計是: 師:“捉魚的命令”,課文是怎么說的?找出有關句子讀出來。 生:(讀) 師:(板書:抹)“抹”是什么意思?可以用哪些詞替代?(根據學生回答,板書:揮、劃、擦、甩、掃、撥) 師:為什么課文中用“一抹”,而不用其他詞呢? 生:用“抹”表明漁民對鸕鶿的關愛。 師:漁人這一抹,“抹”出了什么? 生:抹出了魚。 師:從哪個詞看出來? 生:從“不斷地”一詞看出來。 師:(進一步拓展)讓我們的思維走出課文,走到野外去,發揮想像,還能“抹出”什么來? (眾)生:抹出熱鬧、抹出豐收、抹出了高興,抹出了吃的、穿的、用的。 學生在教師“抹出了什么”這個中心問題的引導下,自己讀書、體會、感悟,從文字后面悟出了課文的深厚意蘊和情味,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3?探“情眼” 教學過程是一個認知和情感統一的過程。情感在教學和交往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教師首先應體驗課文的內蘊,要“未成曲調先有情”,把握好情感基調進行導讀,發揮情感的獨特功能。這個情感基調,我們可以把它稱之為“情眼”。 由于小學生年齡小,把握情感的能力還未形成,情感之弦還需教師來調撥。因此,教學之初,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憑借語言文字,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幫助學生把握好課文的情感基調,讓他們如臨其境,與作者情感相融會,這樣教材、教師、學生才能三位一體,達到情感上的共振。 二、扣“心”導讀 課文的中心是全文的核心,具有很強的輻射作用。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必須與課文整體密切配合。中心顯豁的課文,我們可采用直奔中心的方法進行導讀,幫助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深更透。《一夜的工作》全文圍繞“他是多么勞苦,多么簡樸!”這一中心意思展開。教學時,結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先讓學生自讀課文,找出這一中心句。再讀課文時,分別用“----”“--------”線畫出周總理工作勞苦和生活簡樸的句子。然后,緊緊扣住這個輻射全文的核心句,讓學生品讀課文,從文章的字里行間去領悟總理的崇高品質。 三、尋“線”導讀 線索是貫串情節發展過程的脈絡,作者借助它把零碎的內容聯珠綴玉般地交織起來,使文章各段意思貫通彌合,形成一個嚴密的整體。在導讀過程中,尋“線”而導,順藤摸瓜,從而做到思路順暢。線索有明暗之分,小學語文教材以明線貫穿全文居多。《掛兩支筆的孩子》一文,全文自然段多,學生分段、理解課文都有一定的難度。用板塊法教學,易把課文割得支離破碎、體無完膚,采用尋“線”導讀較為合適。教程可設計為:①學生自讀課文,想想課文主要寫什么。②根據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教師相機板書:陸小亮掛兩支筆----不再掛筆----又掛上筆。③理清了文章的線索,引導學生以線索為依托,自讀感悟,教師輔以點撥,讓學生以讀促解、以讀悟法、以讀動情。 有的課文明暗兩線并存,導讀教學模式一般先從“明線”入手,引導學生從課文的“顯信息”(明線)去推理出課文的“隱信息”(暗線),使學生的理解能逐層深入,更深更透地讀懂課文意思。 實踐證明,抓“眼”,扣“心”,尋“線”,可以避免教師繁瑣的分析、過多而枯燥的講解,可以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多思善思、自主學習、自能讀書。它站在以人為本的角度,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抓“眼”、扣“心”、尋“線”】相關文章:
企業領袖統馭的心、腦、眼08-17
在逆境中尋一線生機作文800字04-06
一線迷彩一線心_800字02-22
數學抓抓樂中班教案02-28
抓“蝌蚪”08-18
抓尾巴08-24
尋苔的作文08-24
尋中考作文08-24
尋優秀作文08-18
尋_750字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