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實施研究性學習教師要實現三個轉變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是當前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對于這樣一門全新的課程,如何具體組織實施,使之不流于形式,關鍵在于教師角色的變化,在于教師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到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具體說來,教師應努力做到三個轉變: 一是要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師主講、學生主聽”的模式。在教學中突出學生這個主體,積極倡導學生“自主”。研究性學習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那種“一講到底”、獨占課堂,始終把學生放在被動地位的傳統教學模式,顯然不適應培養創新精神的需要。教師應該樹立“以人為本”的意識,在課堂教學中努力提高學生自我教育和學習的能力,發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為此,教師就要做到傳授知識不惟課本,評價學生不惟分數,真正發揮好自身的主導作用,切實達到在教學中提供信息、啟發思路、補充知識、介紹方法,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和創新。同時,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重視學生特長,激發學生興趣,使之處于積極思維狀態,樂于學習。 二是要轉變傳統教育中只注重灌輸書本知識,輕視學生動手、參與、觀察和調查研究能力的不良傾向,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研究性學習強調理論與社會、科學與生活的聯系,其目標包括讓學生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經驗,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等,而這些能力的培養與養成,需要教師放手地讓學生去從事搜集整理信息資料、調查研究、形成材料等活動,切不可越俎代庖。學生只有獨立自主地完成研究性學習的每一個步驟,才能親身體驗其中的甘苦,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才能養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不斷追求的進取精神和勇于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 第三,實施研究性學習,教師要由經驗型向研究型轉變,要具備較強的教育科研能力。研究性學習具有開放性、探究性的顯著特點,研究性學習的內容不是特定的知識體系,而是來源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涉及面廣而雜,單靠教師積累的傳統教學經驗很難有效地實施研究性學習。教師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水平,提高勞動的科技含量,使教育科研真正成為現代教育發展的第一生產力,成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動力源。 研究性學習作為新的課程,還剛剛起步。只有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都重視起來,不斷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它才能健康的發展。 《中國教育報》2004年2月10日第8版
【實施研究性學習教師要實現三個轉變】相關文章:
實現什么樣的轉變04-14
做好政府辦公室工作要實現三個“走在前列”08-16
關于農村推進“三個轉變”的思考03-01
語文綜合學習中教師角色的轉變08-18
在研究性學習課程中實施創新教育的探索08-18
信息工作要實現“十化”08-17
三個要造句03-25
中學語文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實施策略08-23
研究性學習中教師的“隱性”作用08-24
研究性學習小結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