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學論文>綜合教育論文>信息技術教育與學生素質的培養

    信息技術教育與學生素質的培養

    時間:2022-08-17 11:02:55 綜合教育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信息技術教育與學生素質的培養

    信息技術教育與學生素質的培養 ──以素質教育為本的理念在中學教育中的落實

    信息技術教育與學生素質的培養

    廈門集美中學 劉衛平 劉千方 陳艷昌

    [內容摘要] 自主能力、協作能力、信息素養、大綜合素質、研究能力將是未來人才的重要素質。我校開設信息技術實驗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同時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大綜合素質。

    [關健詞] 自主、協作、信息素養、研究性學習、大綜合、大綜合素質、信息技術實驗班、多功能網絡教室、超文本、超文本資源庫、學科式綜合性課件、問題式綜合性課件、主線式綜合性課件

    一.案例--《渭城曲》信息技術實驗班教學過程

    1、 教師導讀

    設置教學重點、難點、目標,提出學習任務、學習問題,指導分組,提供部分網站、網址、文本。以一組為例:

    王喆、王 皕:落實"浥"、"進"的音、義;查王維其它的作品及賞析、評論。 顏力、傅倩雯:查王維的生平及邊塞詩派、田園派;查柳的有關生物知識。 嚴倩、葉好秋:查王維的畫及《陽關三疊》音樂;查"陽關"、"渭城"的歷史、地理方面的相關知識。

    學生自主學習,分頭找資源(從網上、光盤上、詞典等文本上),設計相應的測試試題,制成個人網頁。

    2、相互交流、討論(不能夠解決的問題留在記事本上,求助老師、專家、網友或作為研究性課題留待日后解決)。同時,反饋、完善,提出新的問題,提供新的文本、電子資源。

    3、以網頁形式建立以《渭城曲》為主線的綜合性資源庫課案課件-超文本。包括課文導讀、有關資料、自主測試、拓展學習、大綜合、研究性課題、電子路徑七大塊。

    4、資源放入相應的知識結構圖中,構建語文資源庫及王維資源庫、邊塞派資源庫等。

    二.信息技術實驗班的學習特點和辦學意圖

    上述《渭城曲》的網絡教學過程,是我校開設信息技術實驗班的一次教學活動實錄。 《渭城曲》的教學過程,體現了信息技術實驗班學習的五個特點:

    1、自主的學習;協作的學習;  2、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以電腦為工具開展交互式的學習 3、提出問題,搜尋材料,解決問題,開展研究性的學習; 4、注意各學科知識的整合。

    通過以上五種途徑,培養學生的五大素質:

    1、自主能力; 2、協作能力; 3、信息素養; 4、研究能力; 5、綜合素質。

    這正是我校舉辦信息技術實驗班的意圖。

    三、信息技術實驗班開辦的必要性

    1、e時代的到來要求我們培養學生的網絡素養。

    21世紀是信息化、網絡化時代。面對網絡時代的到來,信息素養的培養正在引起世界各國越來越廣泛的重視,并逐漸加入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目標與評價體系之中,成為評價人才綜合素質的一項重要指標。

    2、高考大綜合的方向要求我們培養學生的大綜合素質。

    高考已經開展了"理化生"、"史地政"小綜合的考試,正在向大綜合的方向發展。"大綜合"的理念,與技術、知識和通訊的大爆炸相適應,一場學習的革命也是一場考試的革命。一個人不可能也沒必要把每一個學科的知識系統地基、詳盡地學習掌握。人們更多的是以問題或課題為主線,運用相關的知識理論綜合的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3、《學習的革命》告訴我們,終身學習成為必要。而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研究性學習又是終身學習的必要方式,也是終身學習的重要內容。

    四.信息技術實驗班理論依據

    1、基于建構主義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與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有本質上的區別,集中體現在學與教的轉變上:學生由被動的接受知識轉變為知識的主動構建者,成為課堂的主體;學生以課本為綱,進行自主學習,課本不再是學生學習的唯一內容; 師生充分互動,成為學習的合作者,媒體的作用由教師傳授知識的演示工具轉變為創建情景、協作學習、會話交流的認知工具。

    2、依據實驗心理學家特瑞赤拉(Treicher)做過的兩個著名心理實驗。

     

     根據這兩個實驗,教學應該盡量大限度的讓學生通過視覺的學習,獲取更多的信息;通過討論交流,獲得最持久的記憶效果。

    3、人們偏愛的學習方式主要有三種,教學應同時滿足多種學生的要求,最大限度減少學習方式偏差對學習效率的負影響。

    五。實驗班的構建

    包括學生、老師、學習空間、課程四個方面。

    1、學生的構建

    96人,分成2個班,每班8個小組,每小組6人,每人一部電腦,以圓桌式圍坐,以利相互討論,協作學習。

    信息技術實驗班學生的構建,充分考慮到自主、協作。學生自愿報名,自愿參加電腦夏令營活動。本身就是對學生研究性學習、大綜合素質、信息素養的檢驗和培養。

    2、老師的構建

    先在全校開展有關網絡知識的講座,學習有關理論,介紹學校信息技術實驗班的構想。再由老師自愿報名,組成教師網絡興趣小組,開展進一步的培訓學習。

    老師的組成,我們同樣注意到了信息素養這一點,特別強調了反主導式、反填鴨式教學,提倡自主式、協作式、研究式、大綜合式的學習,從而保證實驗班在新的教學環境中學習。

    3、學習空間的構建

    信息技術實驗班的主要教學都在多功能網絡教室。

    配備具有現代意義的多功能網絡教室(附圖),將液晶投影儀、實物展臺、VCD等設備制作成多媒體小車,兩間教室共用,教室的功能將由純網絡教室→多媒體網絡教室→多功能網絡教室轉化。在教室中設置圖書角(文本、電子圖書),教室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布局:6人一小組,一人一部電腦,一小組圍成一個圓,總共有8張圓桌坐48人,學生不再統一面向黑板。這種布局具有跨時間、空間的意義,便于學生小組討論、協作學習,學生將真正體驗到以"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為主、交互式學習(網絡畫板、聯機討論、電子郵件)為輔的學習樂趣。

    4、課程構建

    ㈠信息技術實驗班的課程由校本教材、課外活動兩部分組成。校本教材的建立是課程構建的重點。  我校網絡環境下的校本教材由傳統的文本教材和全新的電子校本教材組成。在信息技術實驗班的初期,決不排斥傳統的文本教材,而且保持與文本教材即課本的對應。

    ㈡電子校本教材,利用網絡更快更好地獲取更多的信息資源,用計算機作為認知和加工信息的工具,以網頁的形式將信息組織和管理制作成超文本(文本和圖形、圖像、聲音等其他媒體信息)。主要由電子教材、課程資源庫兩部分組成。

    ①網絡環境下的電子教材,包含教學多媒體素材如文本、影像、圖片、課件、錄音等、網絡資源表、自制視頻庫、優秀的學生作品、學生自建資源庫等內容。

    ②課程資源庫,是網絡環境下的校本教材的核心。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資源庫(含課件庫)包括學科式、問題式兩種課件資源:A課程資源庫要求以單科為主線,其余學科為發散點或支撐點共同組成學科式綜合性課件;B以研究問題為主線相關學科為發散點或支撐點共同組成問題式綜合性課件。以上兩種合稱為主線式綜合性課件。所有資源(含課件)以網狀結構互相關聯。另外,還有各學科的知識結構圖(即知識結構樹)。 換個角度說,課程資源庫由教師電子教案、學生超文本資源庫兩部分組成,我們可以分別稱之為教件、學件。

    同樣,其他學科的知識樹由相應學科的教師指導構建。值得提醒的是,這些學科的知識樹與學科式綜合性課件、問題式綜合性課件三方面組成一個豐富的資源庫----超文本資源庫,以網絡的形式提供給學生,較之傳統的知識樹、資料、筆記,何止天壤之別。這是網絡的優勢,這一切將極大的改變學生的素質,特別是自主能力、協作能力、研究能力、綜合素質、信息素養。

    六.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5大素質

    1、教師的備課決定了學生素質的培養

    教師備課,要求各學科組織信息化教學資源庫。每個學習單元至少安排兩種信息源,教案由信息源和知識結構圖組成,按搜索流程圖編寫;信息技術實驗班采取集體備課制,目的是打通各學科知識間的界限。主線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寫出知識結構圖,標明知識要點及難點,同時制定大綜合的內容,指出與其它學科的關系,讓學生用各學科的知識幫助解決。

    這種備課方式,決定了學生要開展自主學習、大綜合的學習,必然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綜合能力。

    2、學習過程必然培養學生良好的德育素質

    由于信息技術實驗班的班級構建及教學與普通班不同,每一個學生都是帶著任務和興趣進行自主、自立的學習,每個學生都很專注,除討論外他們需要安靜的環境,長此以往將在課堂上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組織紀律性自然得到了加強。因而,學生的自主能力得到培養。

    信息技術實驗班的學生在學習Word、PowerPoint、電腦美術、電腦音樂、收發e-mail、網上瀏覽、網上查詢資料、網上討論、制作網頁、參加讀書活動、寫讀書心得并做成網頁等等的學習活動中,信息素養得到了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增強,拓寬知識面,思維方式更加開闊,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盡情發揮,處理問題更有條理、有目的。可見,學生的

    [1] [2] 下一頁


    信息素養、多種能力得到培養。

    由于整合課網頁的學習和制作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識,特別是音樂、美術在其它學科中的應用,使學生的眼界更加開闊,審美層次提高。這是學生信息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

    教學過程中,教師只要給學生布置任務、提供資源素材和資源路徑;隨著學生知識與能力的不斷增長,學生資源庫中的材料將要求學生在網上或在其它地方自己搜尋完成,而教師只提供方法,不再提供材料,課程資源庫特別是超文本資源庫的建立工作將全部由學生自己完成或由小組協作完成。這一切必然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協作能力、信息素養、研究能力、綜合能力這五方面的素質。

    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資源庫(課件庫),課程資源庫要求以單科為主線,其余學科為發散點或支撐點共同組成綜合性課件。各學科每月至少完成一次綜合課、安排綜合課的公布以及對綜合課的評價,讓每一個學習小組在評價其它小組工作的過程中全面掌握資源庫中的知識,落實"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的核心思想,落實信息化、大綜合的思想。

    信息技術教育是未來5至10年內逐步推廣的先進的教改方向,是不可逆轉的教育發展潮流。

    總之,我們的信息技術實驗班對傳統教育的觀念、手段、形式和內容都提出了最富沖擊的挑戰,我們的實驗將培養學生自主能力、協作能力、研究能力、綜合素質、信息素養5大方面的素質,切實實施素質教育,適應信息時代的需要。

    [參考文獻] ①③.[美國]珍妮特.沃斯,[新西蘭] 戈登.德萊頓《學習的革命》,上海三聯書店,1998 ②.何克抗,《現代教育技術》,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 劉衛平:廈門市集美中學校長,信息技術實驗班課題組組長。

    劉千方:從事物理教學十余年,92年起從事計算機教學至今。信息技術實驗班課題組成員。負責方案的設計、實施和落實。現擔任實驗班的計算機教學任務。 陳艷昌:語文教師。

         

    上一頁  [1] [2] 


    【信息技術教育與學生素質的培養】相關文章:

    素質教育環境下信息技術課對學生信息素養培養的研究08-19

    培養學生創新素質貴在實踐08-18

    中職衛校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策略探究08-23

    班主任培養學生的素質教育08-20

    如何提高信息技術教育效能08-18

    淺談農村小學信息技術教育12-08

    關注農村初中英教學培養學生綜合素質08-15

    從企業需求談大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08-18

    農村初中信息技術教育之我見08-18

    引導自主學習培養創新素質08-18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中文字幕成人乱码视频在线 | 亚洲日本成熟女人性视频 | 香港三级日本三级人妇99 | 中文字幕无线观看中文字幕 | 在线欧美5555 | 在线观看中文字幕dvd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