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中段數學新授課中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策略研究
一、問題的提出?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具有主動性;認識是學習主體一種活動內化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積極的信息加工者,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程序與方法,比 掌握知識內容更重要,強調教師應創設一種學生能夠獨立學習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現成的知識。在目前的小學數學新授課教學中,忽視了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把學生當作被動接 受的信息儲存器,從而扼殺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教師的教學設計往往“重結果的呈現,輕過程的形成”,形不成特定的學生自主學習的情境,學習能力得不到應有的培養和發展 ,從而影響了學生獨立學習,獨立解決問題的最終目標的達成。鑒于上述情況,本課題將對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進行實踐研究。?
二、研究的內容和方法?
1、研究內容?
自我學習能力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獨立自主參與并完成某一具體認識任務的能力,是獲取知識、技能的基本條件。本課題通過教學師恰當設疑、啟發、點撥、解惑,培養學生自我學 習能力和習慣,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獨立自主地解決新問題。?
2、研究方法?
本課題研究是在日常教學實踐基礎上,以行動研究法為主,輔之以局部實驗法和經驗總結法。?
三、研究的實施?
結合小學中段學生學習心理和能力的發展情況,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能力作了如下嘗試。?
(一)在導入新課中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
1、創設問題情境,誘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村料的興趣。教師可創設諸如生活、游戲情境等,把學生引入情境中來,使學生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從而開動腦筋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如學習“量長 度”時,在學生初步認識米和厘米之后,教師說:“你知道你身上有尺子嗎?”“哪兒有尺 子?”學生十分疑惑。教師接下去揭示了謎底:“你的中指有多寬?你的一 5”,6 扌 KG-1.5mm 乍[ ]有多長?你的一 步有多遠?你的一庹有多長?”學生在動手量的過程中,知道了身上的尺子在哪里,對1厘米 和1米有了更直觀的感受。?
2、善于啟發誘導,鼓勵和引導學生敢問、會問。?
肯尼迪·H·胡佛說:“整個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正確提問和回答問題的能力。任何時候都應鼓勵學生提問!蹦敲,如何提高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呢??
(1)使學生敢問。平時多與孩子接觸,使之產生親近感,愿與老師交流。在導入新課時,創設一個寬松的提問環境,鼓勵孩子多發問,哪怕是萌發一點點想問的愿望也不放過。教師要 賞識每個提問的孩子和每一個問題,對于提出離譜問題的學生也不能嘲笑,以保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
(2)使學生會問。在新舊知識的聯系中,在比較、對照事實、現象過程中,引導學生發問。如:?計算 125×24?
a:125×24=3000 b:125×24?
=125×(8×3)?
=125×8×3?
(豎式計算) =1000×3?
=3000?
哪種方法簡便,他會根據自身經驗與主觀意念說。?
(二)在學習新知中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能力?
第一步,自學。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學習數學的過程是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首先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在自學過程中,學會使用各種符號。如發現疑難問題,在書上 相關之處打個問號,在解決問題的關鍵處打個著重號;不會做的題目抄到專用本子上,等待在老師點撥下或同桌討論之后再解決。然后教師列出自學提綱,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課本。 ?
第二步,討論。學生自學以后,由于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不同,有的已自我領悟,題目做得得心應手;有的一知半解,有許多疑問等待解答;有的一竅不通,茫然不知所措。為了發揮 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這時教師不急于講解,而是以同桌或前后四人為一組討論,說出各自的心得或疑惑,相互啟發補充,使問題得到完善解決。?
本新聞共4頁,當前在第1頁 1 2 3 4
【在中段數學新授課中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策略研究】相關文章:
在課外閱讀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08-23
中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培養的策略研究08-26
數學中對學生猜測能力的培養08-17
創新數學教學策略培養學生思考能力08-15
科學實驗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實施策略08-24
聽力策略能力及培養08-17
探索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能力08-17
淺談數學學習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