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拓展內容優化方法
[作者] 龍南縣教研室 左楊生
[內容]
通觀初中語文教材,愛國主義教育因素極其豐富。古往今來有關愛國的人或事、情或理,隱性的或顯性的,可以說應有盡有。如何充分發掘這些教育因素,充分發揮語文的德育功能,從教育內容到教育方法,都有待于我們認真研究。
語文愛國主義教育是在語文教學的特定環境中對學生施加愛國主義教育影響的過程。施加教育影響必須以傳遞教育影響的內容為依據。因此,教育內容是決定教育質量和教育效果優劣的基礎條件。由于語文教材中的課文篇目多、文體全、內容覆蓋面廣,所以其中蘊含的愛國主義教育因素十分豐富。如果我們能將教材中各個層面的教育因素都發掘出來,使之成為鮮活的教育內容,那么,這樣的教育容易形成合力,產生教育的整體效應,取得最佳育人效果。如果在發掘教育因素中顧此失彼,就會有教育內容殘缺之憾。事實上,這樣的缺憾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時有所見。比如說,有些老師習慣于把愛國主義教育涵蓋為中華歷史悠久、人文燦爛、山河壯美、英雄輩出等偏重于歷史方面的教育,而對于社會主義現實卻不自覺地有所忽視。誤識產生誤導,致使語文愛國主義教育與現實脫節,而與現實脫節的愛國主義教育其功效是極其有限的。還有些老師往往從個人感情體驗出發來確定教育內容的取舍,其結果教育內容層面極其偏狹。這是當前初中語文愛國主義教育在內容取舍上的一個缺陷。要彌補這一缺陷,就必須端正認識,拓展教育內容,使其覆蓋到語文教材所固有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各個層面。換言之,語文愛國主義教育應該從祖國山川美教育、中華光輝歷史教育、民族英雄主義教育,拓展到以下諸方面:一、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是一致的,我們必須教育學生愛社會主義制度,堅定社會主義信念。二、共產黨是“四化”大業的領導者,人民是創造美好生活的主人,家鄉和集體是偉大祖國的有機組成部分。在語文愛國主義教育中,必須對學生實施愛黨、愛人民、愛家鄉、愛集體的教育。三、愛國主義教育貴在求實,要教育學生把愛國之情化為報國之志、效國之行。在教育內容上作這樣的拓展,不僅使教育內容更完整,也有利于全面落實語文德育的育人目標。因為培育“四有”新人是語文愛國主義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
確定了教育內容,這只是準備了語文愛國主義教育的基礎條件,要將這些內容轉化為學生的思想意識和愛國行為,關鍵在講究教育方法。就筆者在教研實踐中了解到的情況來看,空講硬灌是當前初中語文愛國主義教育中的一種通玻要增強教育效果,必須優化教育方法。如何優化?筆者以為,優化語文愛國主義教育方法,就是要在語文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中體現“動情曉理”、“熏陶漸染”的原則。“動情曉理”即以培養愛國認知為基礎,以引發愛國之行為宗旨,抓好激發愛國之情這一關鍵。“熏陶漸染”即學生在特定的愛國情境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這種特定愛國情境不是外加的,而是教師憑借教材中所固有的教育因素(包括中心思想、人物形象、景物描寫、語言、修辭、思考練習題、學生作文等)所營造的。一位農村初中語文教師在講《藤野先生》時引導學生深入領悟魯迅先生的愛國精神,講完該文后出了道《厭農棄農思想不合情理》(副題是“從魯迅棄醫從文談起”)的作文題讓學生做。在作文講評時,老師用學生作文中所列舉的事例說明農村需要“四有”新人,深情贊揚了反映在學生作文中的為國分憂、立志務農的好思想,同時激勵學生用魯迅愛國精神克服某些厭農棄農情緒,教育效果極佳。這是因為這位老師用魯迅的愛國精神教育學生,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使學生帶著這種感情去審視“厭農棄農不合情理”這一論題,得出的合符情理的結論。這是“動之以情”,也是“曉之以理”。學生作文寫的是和自己的求學旨趣、畢業去向密切相關的熱點問題,因此“枝枝葉葉總關情”。總之,從閱讀教學到學生作文再到教師講評,學生都是在語文教學所特有的環境氛圍中受到“熏陶漸染”、“潛移默化”的教育。這樣的語文愛國主義教育方法無疑是優化的,既拓展了內容,又優化了方法,語文教材中各個層面的愛國主義教育因素就得以全面發掘,鮮活的教育內容就會像新鮮血液一樣汨汨地注入學生的思想血脈中,我們的莘莘學子將在熏陶漸染中成長為新一代愛國者。
【拓展內容優化方法】相關文章:
例談高中歷史教科書內容優化的幾種方法08-19
優化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08-12
優化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08-17
簡歷的寫作內容與方法08-15
數學的內容、方法和意義08-17
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08-19
制定序列,指導方法,拓展渠道08-17
淺談新課改下優化思想品德教學的方法08-16
信息技術與優化數學教學方法的嘗試08-23
優化語文教學方法,開展語文專題教學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