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自由表達:不僅僅是策略
擁有自由的天空,何以不能展翅高飛?思量過后便釋然:未經必然王國的跋涉與歷練,豈有自由王國的馳聘與翱翔!誠然,“文無定法”,但畢竟“文章有法”。古人主張,作文要“先規(guī)矩而后巧”。這“規(guī)矩”就是為文的基本方法,作文的規(guī)律性知識和要遵循的常格,如,觀察取材、表達方式、表現手法、謀篇布局、語言運用,等等。“巧”是推陳出新,是突破定法和常格、走向無法和出格的創(chuàng)意表達。“規(guī)矩”是“巧”的基礎和途徑,“巧”是“規(guī)矩”的目的和歸宿。不成規(guī)矩,何成方圓?這是一條被從古至今的實踐所證明了的行之有效的習作之道,是作文的重要規(guī)律。若僅僅為了改革而一味“獨辟蹊徑”,或者反其道而行之,就可能步入“暗胡同里瞎摸”的歧途。
由此看來,“自由表達”只是作文教學的策略之一,同時也應是我們所要追尋的目標。片面強調取消限制、沖破常格、拋棄規(guī)矩,直奔“自由”而去,有悖于作文教學規(guī)律。這就是學生習作時擁有“自由”卻不能縱橫馳騁而是舉步維艱的根本原因。
當我們只是把“自由表達”作為策略而不是同時把它作為目標時,便出現種種偏向,突出的有:
其一,視統(tǒng)一指導為自由與個性的大敵,否定或者放棄一切統(tǒng)一指導
比如,近期就有人對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的作文課頗有微詞,認為學生的習作鮮有個性。就公開發(fā)表的課例來看,于老師的作文指導往往是,或者抓住生活提供的機會,或者開展各種活動,或者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就同一內容讓學生動口說,動筆寫,在這一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討論寫作方法和語言運用。這種在提供同一寫作素材基礎上的統(tǒng)一指導,指明了構思的方向,激活了語庫,啟示了寫法,使學生少走了許多彎路,提高了效率。教師的指點,學生之間的互相啟發(fā),大大降低了寫作的難度,縮短了生與生之間的差距,學生的習作大都有模有樣,學生易于從中獲得成就感,從而激起寫作興趣和內驅力。
毋庸諱言,在這樣的統(tǒng)一指導下,由于內容相同,寫作方法和語言運用的集思廣益和取長補短,學生習作往往因此存在類同有余、個性不足的遺憾,但我們相信,一次次成功的寫作經歷和經驗的內化與外向遷移,同樣能讓學生“自能作文”,最終實現“自由表達”“個性表達”的目的。這種建立在較高水平“規(guī)矩”基礎上的個性,才是我們所應該追求的目標。
再則,在班級授課且學生人數眾多的情況下,即使教師愿意,時間和精力也都不允許教師進行普遍的個別指導。放棄統(tǒng)一指導,就只能“自由表達”。其結果,在不少老師的課里,學生的習作不是百花齊放,異彩紛呈,而是文思枯竭,語言干癟,或者東拉西扯,不知所云。這絕非危言聳聽,而是有目共睹的事實。那些粗糙低劣、五花八門的文字的確不乏“個性”,但對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對提長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于事何補!
我們強調不放棄統(tǒng)一指導,不是主張用成人寫作的標準去要求學生,更不是要設置框框,求全責備,使學生瞻前顧后,縮手縮腳,而是主張用統(tǒng)一指導拓寬學生的思路,讓學生文思泉涌,下筆成章,用統(tǒng)一指導,讓學生盡快掌握基本方法,學會“常格”,為“出格”做好準備。一句話,用統(tǒng)一指導,為自由與個性奠基。
當然,在統(tǒng)一指導過程中,要蹲下身子看學生,對童真、童趣要倍加珍惜,對那些在成人看來離奇稚嫩甚至荒謬可笑卻是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應細心呵護,對學生的創(chuàng)造與智慧要給予熱情洋溢的鼓勵。同時,也要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加強對學生的個別指導;還應把統(tǒng)一指導與自由習作結合起來,廣開遷移渠道,促進“規(guī)矩”向“巧”的轉化。
其二,視模仿為自由與創(chuàng)造的束縛,不屑或者反對適當的模仿
既然“自由表達”同時也是教學目標,我們就不應當拒絕適當的模仿,因為模仿正是創(chuàng)造與自由的起點。
有人向一位寫字教學成績斐然的老師取經,答曰:第一,描紅;第二,天天描紅;第三,天天認真描紅。
齊白石先生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極言創(chuàng)造的重要性。他的兒子齊良末先生卻說起他父親晚年的一件事:一天晚上,他與父親同睡,深夜起來,不見父親,四下尋找,卻發(fā)現,自己的父親——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享譽中外的書畫大師,正趴在畫室里的桌子上,像啟蒙階段習字的兒童那樣,全神貫注地描紅!張志公先生說:“不僅初入學的孩子愛模仿,中學生、大學生,以至早已離開學校的成年人,也在有意無意之間模仿自己認為好的事物。”拋棄“規(guī)矩”,越過起點和基礎,急功近利地追求“個性”,放手“創(chuàng)造”,與揠苗助長何異!書畫如此,作文亦然。
模仿是獲得作文規(guī)矩的捷徑。教材中的課文大多文質兼美,無論觀察取材、立意謀篇,還是表現手法、語言特色,都是典范的“規(guī)矩”,可以先局部后全面,先簡單后復雜,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讓學生進行模仿,這無疑是讓學生迅速直接地掌握寫作技法與寫作規(guī)律的最便捷有效的途徑。
模仿是激活作文思路的引擎。在實際教學中,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是我們坐想當然的那樣,一宣布作文,學生就文思涌動,下筆千言,而是提筆冥想,不知所往。其中既有不知道寫什么的困惑,也有不知道怎樣寫的茫然。課文就是范本,是“怎樣寫”的直觀圖解。用經典的范文,引導學生品味、取法、仿效,無疑能迅速打開、激活寫作思路。
當然,模仿要著眼于創(chuàng)造。模仿主要是借助“原型”的語言形式、寫作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這種“舊瓶裝新酒”的本身,就包含一定程度的創(chuàng)造。就方法與形式而言,允許模仿并非主張拘泥“原型”,生搬硬套,也要鼓勵變化,鼓勵對多種“原型”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同時,根據學生的實際,模仿要與作為策略的“不拘形式”自由表達“結合起來,以期讓學生盡快進入作文的自由王國,能夠意到筆隨,縱橫恣肆,盡享自由馳騁想象與創(chuàng)造的快樂。
【自由表達:不僅僅是策略】相關文章:
鼓勵自由表達 培養(yǎng)個性習作08-17
利用課堂生成,鼓勵自由表達08-24
高質量習作表達能力生成的策略08-23
開放課堂豐富想象自由表達──《春天來了》08-15
作文教學的三個關鍵詞:樂于表達自由表達充分表達(續(xù))08-20
閱讀教學中加強學生口語表達訓練的策略08-17
初中英語書面表達訓練策略研究08-14
習作起步階段學生語言表達訓練策略研究08-20
中學語文教學論文:彰顯個性,自由表達08-26
不僅僅是享樂作文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