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地質災害信息采集方法
根據對地質災害隱患點巡排查,災、險情上報的巡查工作要求,基于廣東省國土資源在線巡查系統的動態巡查技術,統一外業巡查終端,建立地質災害巡查系統,滿足日常巡(排)查信息采集工作需要,做好突發性地質災害巡查防治工作[1-3]。
1動態巡查技術
動態巡查技術是指通過科學地制定核查計劃、分配巡查任務,實現對外業現場核查人員進行實時的監督和調度。外業核查人員通過具有GPS/北斗定位、陀螺儀等傳感器的移動終端(包括民用手機設備),根據巡查計劃或任務,對任務現場或者突發事件能夠快速精準地采集現場信息,包括位置坐標、現場照片、視頻、音頻及其他屬性信息,通過無線通信網絡及時上傳至服務器。外業/內業人員可以利用移動終端或者計算機在線或者離線的方式調用衛星影像、地名地址、土地利用現狀、土地利用規劃、用地報批等國土資源專題數據,并可以利用GIS疊加分析對現場情況進行輔助判斷并開展后續工作[4]。
1.1動態監管的網格化技術
國土資源網格化動態監管以國土資源空間專題數據為基礎,依托國土資源公共服務數據平臺,通過行政區劃將土地劃分為省、市、縣(區)、鎮(街道)四級網格,并對網格按照行政區劃代碼進行統一編碼,將網格內國土資源管理任務落實到相關國土資源單位具體負責人,以鎮(街道)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為單位對所負責轄區進行動態巡查,從而將所有國土資源納入監管體系[5]。
1.2動態巡查業務模式
動態巡查技術以國土資源決策為核心,以各項管理業務流程優化為主線,形成了2種閉合的動態監管模式。1)“自下而上”的動態監管業務模式是指各級國資源部門從發現、核查到處理、監督、評價的閉環在線管理模式。該模式積極調動基層力量對國土資源進行監管,有利于全面、實時了解國土資源信息,建立溝通快捷、分工明確、責任到位、反饋快速、處理及時、高效的國土資源監管長效機制,實現國土資源精細化、動態化的管理[5]。2)“自上而下”的動態監管業務模式是指各級國土資源部門從任務分配、任務下發到核查、審核、監督、評價的閉環在線管理模式。該模式與“自下而上”模式不同,是由上級國土資源部門按照一定的行政區域分配外業核查任務,外業核查人員通過移動終端,根據巡查任務對任務現場快速定位并精準采集現場信息,通過無線通信網絡上傳至服務器。
1.3動態巡查物聯網技術
廣東省國土資源在線巡查系統服務器等硬件資源部署于廣東省信息中心。根據相關保密政策,系統運行于廣東省政務外網,與互聯網邏輯隔離。移動終端通過移動4GAPN專線接入政務外網,GPS校正保密服務器(部署于廣東省國土資源測繪院)通過光纖線路接入政務外網,廣東省地質環境信息平臺通過政務外網與廣東省國土資源在線巡查系統進行數據交換,這樣就構建了一套完整的動態巡查物聯網絡,如圖1所示。省、市、縣、鎮四級外業巡查人員使用專用移動終端及巡查物聯卡登錄系統,實時將巡查員的軌跡上傳至服務器,用于上線率等考核統計。巡查員通過移動終端拍攝現場照片和視頻,通過移動終端的GPS模塊及陀螺儀獲取其位置坐標及方位角,這些信息上報到數據庫后,方便內業人員通過監管子系統對巡查員上報的信息進行審核監管。
2地質災害巡查系統
為保證地質災害巡查系統未來可擴展性,系統設計必須結構合理、層次清楚,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可伸縮性[6]。為此,將地質災害巡查系統劃分為四部分,分別是地質災害管理子系統、外業巡查子系統、配置管理子系統、數據交換模塊,系統之間相互協調、共享信息。子系統的劃分給系統的邏輯性和物理設計打下基礎,為整個系統的運行提供保證[7],系統結構如圖2所示。
2.1系統架構設計
地質災害巡查系統系統架構如圖3所示,可分為用戶層、應用系統層、服務層、數據層、支撐環境層。1)用戶層:本系統的用戶包括省、市、縣地質環境系統領導,市、區縣地質災害管理業務人員,國土所巡查員,廣東省地質環境信息平臺用戶。2)應用系統層:由外業巡查子系統、地質災害管理子系統、配置管理子系統、廣東省地質環境信息平臺等組成。3)服務層:包括地圖服務、空間分析服務、業務數據服務、用戶權限服務、數據交換服務等一系列服務。4)數據層:本系統涉及的數據包括基礎數據和巡查業務數據。5)支撐環境:包括網絡、硬件、機房、基礎軟件和安全策略。
2.2數據流程圖
地質災害巡查系統實現隱患點和災、險情業務數據的對接、管理以及在線巡查上報等功能;數據交換模塊實現與廣東省地質環境信息平臺的數據對接,實現與外業巡查子系統和地質災害管理子系統的數據通信。地質災害管理子系統實現業務數據查詢、顯示、任務分配和審核等功能,外業巡查子系統實現業務數據的巡查和上報,數據流程如圖4所示。
2.3地質災害巡查系統各子系統的功能
2.3.1地質災害管理子系統地質災害管理子系統為B/S架構,實現基礎功能、隱患點管理、災險情管理等功能。1)基礎功能。基礎功能包括登錄、權限驗證、地圖基本操作、地圖測量、圖層選擇等功能。2)隱患點管理功能。隱患點管理主要實現的功能包括隱患點數據列表顯示、數據查詢、任務分配、隱患點數據同步、詳細信息顯示、照片、視頻及音頻查看等。隱患點功能采用“自上而下”的業務模式:系統通過數據交換模塊從省地質環境信息平臺獲取到最新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數據后,縣級業務員通過管理子系統進行地質災害隱患點巡查任務分配,分配到鎮級巡查員。巡查員獲取到巡查任務后,通過外業巡查子系統將任務現場情況進行采集并且上報。縣、市、省三級業務員分別對巡查員上報的隱患點核查信息進行審核,如果全部審核通過則通過數據交換模塊將巡查員的上報信息推送至省地質環境數據平臺,如果有一級別審核不通過則需要巡查員重新進行外業核查并上報核查數據。3)災、險情管理。災、險情管理主要實現巡查員上報的災、險情信息,包括詳細信息顯示、現場照片查看、現場視頻及音頻播放等功能。災、險情功能采用“自下而上”的業務模式:由巡查員接收到群眾報告或者在日常巡查過程中發現了地質災害災情或者險情,第一時間通過外業巡查子系統采集現場信息并上報系統,不需要經過縣、市、省三級業務員審核,數據交換模塊會及時將巡查員上報的災、險情信息推送至省地質環境數據平臺。
2.3.2外業巡查子系統外業巡查子系統可以安裝于主流的使用安卓操作系統的手機或平板電腦,主要包括基礎功能模塊、巡排查模塊、災險情模塊3個功能模塊。其中,基礎功能模塊為地質災害巡查APP的支撐模塊,主要包括登錄、軟件更新及版本控制、系統設置、數據備份、輔助功能、GPS定位、軌跡上傳、地圖基本操作、圖層選擇等功能;巡、排查模塊主要用于對隱患點進行日常的巡排查,上報巡、排查信息;災險情模塊主要用于對突發險情信息、險情現場處理信息的上報。
2.3.3配置管理子系統配置管理子系統為C/S架構,是系統后臺管理系統,實現人員管理、行政區劃管理、權限管理、數據源管理、系統設置管理等功能。
2.3.4數據交換模塊數據交換模塊建立了地質災害巡查系統與廣東省地質環境信息平臺的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機制。其首先為廣東省地質環境信息平臺提供數據下載和更新的數據接口,其次數據交互模塊調用廣東省地質環境信息平臺的上報數據接口,實現將隱患點核查信息、災險情數據同步到廣東省地質環境信息平臺。
3結語
基于廣東省國土資源在線巡查系統的動態巡查技術建立的地質災害巡查系統,能滿足日常巡(排)查地質災害信息采集工作需要,避免或最大程度地減輕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3]。通過實際應用,本系統充分發揮了由省、市、縣、鎮四級動態巡查人員及設備優勢,加強了地質災害信息的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有效地提高了國土資源安全管理的工作效率。
參考文獻
[1]歐樹召,李建龍.廣東省地質災害應急管理體系探討[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5(1):188-189
[2]國土資源部.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十三五”規劃[R].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2016
[3]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河南省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通知[J].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報,2018(1):24-32
[4]丁華祥,林良彬,唐力明.國土資源網格化在線監管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測繪通報,2014(10):108-110
[5]徐天,丁華祥,龔根生,等.在線巡查技術在土地變更調查中的應用研究[J].地理信息世界,2015,22(3):102-106
[6]顏偉,李瓊,譚靖,等.土地整理遙感監測系統設計與實現[J].微計算機信息,2012,28(4):107-110
[7]何宗友,朱紫陽,龔根生,等.測量標志動態管理信息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測繪通報,2017(6):108-113
【地質災害信息采集方法】相關文章:
勞動力資源信息采集工作實施方案08-24
核酸信息采集員的心得體會(通用5篇)10-13
中學信息課教學方法初探_信息技術08-18
護士采集核酸的心得11-04
地質災害及其防御08-17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方法的探索08-22
地質災害工作總結03-14
地質災害及其防御教案08-17
主要地質災害教案08-17
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方法初探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