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秦漢時期黃淮平原的農業生產
黃淮平原位于海河平原以南,東臨大海,西以伏牛山界豫西山地,南以桐柏山、大別山和淮水以與荊湖及東南區相鄰。它包括了今河南與山東二省大部以及江蘇、安徽二省淮水以北地區。源出桐柏山的淮水,據《漢書·地理志》、《水經注》和《太平寰宇記》等書所記,它在漢唐時期是單獨流入大海,沒有與黃河、長江相混。它自西向東,散存不少河湖,所在地勢低洼。今將黃河以南、淮水以北地域概稱黃淮平原。平原大地主要分布在今河南、山東境內,又可別稱魯豫平原。嚴格說來,山東中南部與膠東半島地域頗多山地丘陵,自然地貌與大平原區存在較多差異。不過,高山所占面積不大,眾多低山與丘陵的起伏平緩,且分布有若干小盆地和山間平原,山地特性尚不十分突出,因此,本文將它合并為整體進行討論。至于黃河以北的魯豫地區以及豫西山地、南陽盆地,將分別納入海河平原、黃土高原和荊湖區進行研討。黃淮平原與海河平原同屬黃淮海平原,兩相比較,黃淮平原受季風影響及其年降雨量均比海河平原為多,氣溫也相對較高。它同樣存在著春旱和夏季雨水集中等不很有利于農作的自然特性。低平坦蕩的廣大原野,經過勞動人民辛勤努力,上古以來,它已成為我國古代著名的農產區。
黃淮平原諸地的很大部分原是戰國時楚國的地域,各地經濟發展很不平衡。秦漢時,除了秦漢之際的zhǔ@①兵以及西漢景帝時七國之亂有過短暫破壞而外,長期處于相當安定的社會環境中,農業經濟由是有了較快較大的發展。
一、河南平原
河南大地在春秋戰國時,大致存在宋、鄭、陳、蔡、韓、魏、楚等國,各自在其占領區內作出努力,進行開發!妒酚洝へ浿硞鳌吩疲骸胺蜃曾櫆弦詵|,芒碭以北,屬巨野,此梁宋也。其俗猶有先王遺風,好稼穡。雖無山川之饒,能惡衣食,致其蓄藏”。非常扼要地說明了梁、宋等國在先秦時盛行農作種植業。
秦漢時,河南是中央政權的直轄區。洛陽是河南府的核心,位于伊洛盆地中央和邙山以南,是歷史上著名的九朝古都所在。
《史記·周本紀》記西周周公、召公積極經營洛邑,使其地位日趨重要!捌酵趿,東遷于洛邑,避戎寇”。洛陽由是成為東周首要政治、經濟中心。《史記》卷六九記戰國時,年青的洛陽人蘇秦游說四方無所成,受到兄弟妻妾們嘲笑,內心很愧疚。其后,游說有成,身為縱約長、六國相。他很感概說,“且使我有洛陽負郭田二頃,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顯示戰國時人已廣泛重視和珍惜田地和種植。
《史記》卷八五記秦王政尊呂不韋為相國,封文信侯,“就國河南,……食十萬戶”。受封的十萬戶人一律依法向呂不韋交租;谡、經濟等原因,秦漢時,地主官僚占地日益增多。東漢初,面對兼并田地的惡性發展,朝廷一度努力想加扼制。建武十六年(40)秋,河南尹張jí@②與諸郡守十余人,“皆度田不實,下獄而死”?梢姲ň╃茉趦鹊奶锏丶娌⒁押車乐,官府想要核實私人占田數量,竟以失敗告終。
《禹貢》記豫州以洛陽為中心,“伊、洛、chán@③、澗,既入于河”!疤,中上,賦錯上中”。豫州土質在全國為第四等;交賦僅次雍州,位居第二等。《周禮·職方》記河南豫州,“畜宜六擾(馬、牛、羊、永、犬、雞),谷宜五種(黍、稷、菽、麥、稻)。二書都揭示了秦漢以前,豫州種植業在全國擁有較重要的地位。
《漢書·食貨志》稱,“種谷必雜五種,以備災害”。唐顏邦古注,五谷是黍、稷、麻、麥、豆。古代,大麻與菽均為主食。西漢《記勝之書》記“種麻、預調和田,……澆不欲數。養麻如此,美田則畝五十石及百石,薄田尚三十石”。麻子即為食糧!痘茨哮櫫壹狻肪硭摹秹嬓斡枴贩Q:“河水中濁(?調)而宜菽,洛水輕利而宜禾,……平土之人慧而宜五谷”?勺尯勇宓赜蛟谖鳚h前期盛產豆、粟!逗鬂h書》卷一七《馮異傳》記赤眉與漢軍在豫西,出于誘敵需要,赤眉軍“棄騮重走,車皆載土,以豆覆其上,兵士饑,爭取之”,是知漢代尚以豆為主糧。
河南平原比麻、豆更主要的糧食作物是麥、黍、稷。建武五年(29)夏四月旱蝗,“五月丙子治,久旱傷麥,秋種未下”。陳留人董宣任洛陽縣令五年,自奉廉潔,死后,家中僅有大麥數斛。安帝元初二年(115)五月詔稱,蝗災已連續七年,“而州郡隱匿,裁言頃放”。陽嘉三年(134),“河南三輔大旱,五谷災傷,……民食困乏”。河南中牟縣之圃田澤,民眾以牛耕作,種植粟、黍,爭奪田產相當激烈。(注:《后漢書》卷五《安帝紀》,又卷六一《周舉傳》,又卷二五《魯茶傳》。)《晉書》卷26《食貨志》記漢明帝“永平五年(62),作常滿(平)倉,立粟于(洛陽)城東,粟斛直錢二十,草樹殷阜,牛羊彌望,作貢尤輕,府廩還積”。這些資料表明,洛陽、河南地區是廣泛種植麥、粟,蝗旱災重,地方官卻隱匿災情,虛報成果,大增民困。另外,洛陽、河南地區的飼養業甚盛,亦很值得注意。
漢代河南郡設鐵官、工官,冶鑄大量農具,洛陽出土了不少漢制犁、鏟、鍬、鍤、鋤、鐮等鐵制農具(注:《農業考古》,1986年第1期,《洛陽農業考古概述》,第101-109頁。),那是極有助于當地種植業的開展。位于滎陽、成皋間的敖倉,收貯山東等地運來的大批租糧!妒酚洝肪60《三王世家》載漢武帝言:“洛陽有武庫、敖倉,天下沖院,漢國之大都也”。由此之故,敖倉成為漢代兵家必爭地。
洛陽地區至遲在戰國時已種植了水稻,《戰國策》卷1記洛陽東西周為種植稻麥而爭奪水源,“東周欲為稻,西周不下水,東周患之。……東周,……今其民皆種麥”。是知洛陽在旱作麥外,利用水田種稻。漢末,桓彥林《七設》云:“新城之jīng@④,雍丘之梁,重@⑤代熟,既滑且香”。(注:《北堂書鈔》卷142《酒食部·總編》引,第634頁。又卷144《飯篇》引第642頁。參《后漢書》卷三七《桓彬(彥林)傳》(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新城今名伊川,位于洛陽南伊水岸,可證漢代洛陽地區仍繼續種稻,成就且比較突出。東漢冀州安平人崔shí@⑥撰《四民月令》按月安排農事,包括耕地、播種、中耕、收獲以及林果經營等等,但沒有指明具體地點,作者曾在五原及洛陽等地作官,書中記事頗疑以洛陽地區為基準。它記錄了“三月”,可種粳稻。稻,美田欲稀,薄田欲稠。五月,可剎稻,盡夏至后二十日止”。農歷三月種稻,遠非塞外五原氣溫所宜,按田地質量好壞,分別稀稠下種,這是長期種稻經驗的總結,秧苗分栽,乃是前所未見的種稻措施。漢靈帝時,洛陽地區新出現翻車和渴鳥(虹吸管),有可能已用于灌溉農田。
在發展農作同時,河南府所在畜牧漁獵仍占有一定地位。突出事例如《漢書》卷58記河南人卜式,自小牧羊,年長仍以田畜為事,兄弟分家,他主動讓田產與弟,取百余只羊入山畜養,經歷十余年,發展為千余頭,購置田宅,且獻家財一半與官,資助朝廷以打擊匈奴入侵,他本人仍入山田牧。反映出帝都所在河南府,頗多牧草以資畜牧。另外,洛陽等地還饒漁產,《后漢書》卷4和帝永元九年(97)六月,蝗蟲傷稼,詔令“山林饒利,陂池漁采,以贍元元,勿收假稅”,十一年二月,十二年二月,十五年六月,一再詔令災民、流民或鰥寡入陂池漁采。由此可見,不少水陂富有水產,可資民眾采捕為生。
《續漢書·郡國志一》記河南新城有廣成聚、廣成苑,乃是供皇帝游獵場所。安帝永初元年(1
07)二月,將廣成游獵地假與貧民。三年三月,“詔以鴻池假與貧民”。注引《續漢書》曰:鴻池在洛陽東20里!凹,借也,令民得漁采其中”。四月,“詔上林、廣成苑可墾辟者,賦與貧民”,說明廣成苑內的可耕地已開墾為民田。然而,《后漢書》卷六六《陳蕃傳》記延熹六年(163),桓帝幸廣成校獵,陳蕃統陳當前面臨三空(田野、朝廷、倉庫)困厄,“又秋前多雨,民始種麥,今失其勸種之時,而令給驅禽除路之役,非賢圣恤民之意也”。農作很不景氣,秋種大忙時,漢帝仍在征調夫役以供狩獵,是知廣成苑仍養育了不少野獸。那時,外戚竇憲執政,《后漢書》卷三四《梁冀傳》記冀在河南府“多拓林苑,禁同王家,西至弘農,東界滎陽,南極魯陽,北達河淇,包含山藪,遠帶丘荒,周旋封域,殆將千里”。他圈占千里地為林苑,且在河南域西興建長達數十里的兔苑以供取樂,自是傷害不少民眾利益,很不利于種植業的正常進行。
王充《論衡》卷一二《程材篇》云:“襄邑(河南睢陽)俗織錦,鈍婦無不巧,目見之,日為之,手胛也”。河南民間織錦業盛行是和田野廣泛種桑養蠶密不可分。《后漢書》卷八四《列女傳》記河南樂羊子妻為激勵丈夫上學,引刀斷織機杼,正是民間普遍存在絲織的一個事例。
潁川是漢代人口稠密生產發展的大郡,《史記》卷四五《韓世家》記秦滅韓,以其地置潁川郡,它毗鄰京師,所在大姓宗族橫恣。潁陽(今許昌)人灌夫“家累數千萬,食客日數十百人,陂田、田園、宗族、賓客為榷利”(注:《史記》卷一○七,《漢書》卷五二《灌夫傳》。)。家有食客,并占有陂地、田園的宗族大家,專橫一方,很不利于所在種植業的順利發展。漢宣帝時,太守趙廣漢誅滅首惡原、褚等家、豪右震驚,不法行為有所收斂。韓延壽繼為郡守,提倡禮讓,問民疾苦,消除怨仇,民俗發生了較大變化。黃霸任太守,力倡耕桑、種樹、畜養雞、豬,辦事細致公道,在郡八年,種植業和養殖業都大有發展(注:《漢書》卷七六《趙廣漢傳》。又卷八九《黃霸傳》!锻ㄨb》卷二五,元康三年(前63)。《漢書》卷七六《韓延壽傳》!锻ㄨb》卷二六神爵三年(前59)。)。潁川屬縣陽城(登封東南),盛產鐵,置鐵官。生產鐵工具有利當地的生產。漢哀帝綏和二年(前7)秋,潁川大水,免當年租賦。《續漢書·五行志三》記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六月,傷稼”。可證潁、汝等水流與潁川郡農作收成具有密切聯系。
王莽末年,劉秀起兵,更始元年(23)三月,攻下潁川所屬昆陽(今葉縣)、定陵(今郾城西)、郾縣(今郾城),“多得牛馬財物、谷數十萬斛”。隨后且攻下潁川。反映潁川郡種植業(谷物)與養殖業(牛馬等)的興旺。漢光武帝在位,密切關注各地墾田和戶口的增減,陳留吏牘說,“潁川、弘農可問、河南、南陽不可問”。出現這種現象原因在于河南帝京,多貴顯,南陽皇帝老家,多皇親國戚,權貴們田宅逾制,官吏們是無可奈何。都城近郡潁川,朝廷加倍注意控制,招懷反叛者“遣歸附農”,或從外地徙民于潁川、陳留,以使之農作(注:參《后漢書》卷三一《郭jí@②傳》,又卷二六《趙熹傳》。)。從潁川許人陳shí@⑥主動將絹二疋交給小偷的故事,很可以察知郡內各地桑蠶業很興旺。
潁川郡東南的汝南郡與潁川并稱為兩漢著名大郡,它立郡于漢初。漢武帝時,“汝南、九江引淮,……皆穿渠溉田,各萬余頃”(注:《史記》卷二九《河渠書》,《漢書》卷二九《溝洫志》。)。說明汝南郡引淮水溉田,成就頗不小。汝南上蔡人翟方進十分了解本郡低洼地遭水澇的情況!稘h書》卷八四《翟方進傳》記“汝南舊有鴻卻陂,郡以為饒。成帝時,關東數水,陂溢為害”。方進為丞相,“以為決去陂水,其地肥美,省堤防費,而無水憂”,由是奏請毀陂去水,由是導致旱災頻仍。毀陂以前有陂蓄水,缺水年份可引水灌溉,且養育魚鱉,予民有利;若是遇上多雨年歲,陂塘水溢,易成災害。陂既決毀,旱年無水可溉遂致顆粒無收。因此,人們紛紛要求恢復原陂。東漢光武帝時,汝南太守鄧晨任命通曉水利的許揚為都水掾,“揚因高下形勢,起塘四百余里,數年乃立。百姓得其便,旱歲大稔”。陂池恢復了,又新增耕田數千頃,“汝土以殷,魚稻之饒,流衍他郡”(注:《后漢書》卷一五《鄧晨傳》,又卷八二上《許揚傳》,《水經注》卷三○淮水。)。我們不大明白,兩漢鴻卻陂存在時,人們是否利用陂水種稻,可以肯定的是自東漢初年修理陂池后,汝南郡已置有若干水稻田。
《后漢書》卷二九記漢明帝時,鮑昱在汝南,“郡多陂地,歲歲決壞,年費常三千余萬,昱乃上作方梁石洫,水常饒足,溉田倍多,人以殷富”。同一件事,《北堂書鈔》卷七四《太守》引《續漢書·鮑昱傳》云:“昱為汝南太守,郡多陂池,永恒不足,作方梁石洫止之,水方足也”。二書所記不同,很可能是分別就水旱不同年歲情況而言。但同樣說鮑昱在職,以石為梁,作水門,且有橋梁相通,便于排泄或截止水流,既然都說“作方梁石洫”,應是有利于農作。只是不清楚,水稻田仍否繼續存在,有無新的發展,但“溉田倍多,人以殷富”,應是種植業大發展的結果。
汝南地勢低洼,易遭水患,《漢書》卷二七上《五行志》記高后四年(前184)秋,汝水流800余家。元帝永光五年(前39)夏秋大水,汝南、潁川等地大雨,“壞鄉聚民舍,水流散人”,水災害人實是不淺!逗鬂h書》卷四三記:和帝時,何敞在汝南,“修理tóng@⑦陽舊渠(河南新蔡北),百姓賴其利,墾田增三萬余頃”。汝河上的tóng@⑦陽舊渠未知建于何時。東漢中葉,經過修浚,墾田大增。兩漢地志均記汝南郡有富陂縣,東漢光武建武二年(26)封王霸為富陂侯!端涀ⅰ肪砣鸹此⒁妒葜尽吩唬簼h和帝永光九年(87)分汝陰置,多陂塘以溉稻,故曰富陂縣也”(今皖北阜陽南)。這充分揭示了水利對農田至關重要的作用。
《后漢書》卷五三記汝南安城(今河南正陽東北)人周燮“有先人草廬結于岡畔,下有陂田,……非身所耕漁則不食”。山坡陂田應是水稻田,陂池養魚,在淮北地區養魚種稻,頗具有新的特色!逗鬂h書》卷八二上記汝南平輿(今平輿縣北)人廖扶將家中積存數千斛谷物在荒年分與宗族姻親。平輿在正陽北,家中的積谷大概是粟,那些宗族姻親自是困難戶。汝南慎陽(今河南正陽北)人黃憲“家世貧賤”,“父為牛醫”,他為當地耕牛治病,極有利于耕畜飼養,并推動農作發展。至于精研尚書,八代皆為博士的汝南太守歐陽歙,竟坐贓千余萬,自是文化人中的敗類。
汝、潁以外,陳留郡治今開封東南,秦漢之際,酈食其對劉邦說,“陳留,天下之沖,四通五達之郊,今其城中又多積粟”。說明秦漢之際其地旱作已相當好。東漢建武初,浚儀(今開封)令樂浚說,武帝元光時(前134-127),“人庶熾甚,緣(河)堤墾殖”。是知武帝前期,眾多百姓集居在黃河堤岸,努力墾種一切可耕之地。其后,河決瓠子(濮陽)二十余年不修,“今居家稀少,田地饒廣”(注:《后漢書》卷七六《王景傳》。),隨著黃河決口,河水橫流,破壞耕地,漂溺人民,人們畏懼黃泛,居民由此大為減少。河渚低洼地牧草叢生,長垣(河南長垣)人吳yòu@⑧家貧,“常牧豕于長垣澤中”。與他相類似的公孫弘、梁鴻、孫期等也都在漢代牧豕為生!逗鬂h書》卷七六記考城(今民權縣東北)人仇覽為蒲亭長,“勸人生業,為制科令,至果,菜為限,雞、豕有數,……役以田桑,嚴設科罰”。他重視種植糧食,又留意林果
菜疏以及畜養,桑蠶兼及農家子弟的識字、就學等方面,從而有力地促進了局部地域的繁榮和發展。
梁國位于陳留郡東南,漢文帝竇后所生劉武由代王轉封梁王,《漢書》卷四七記,“梁孝王以愛親故,王膏腴之地,……百姓殷富”。漢景帝時,吳、楚、膠東、膠西、淄川、濟南、趙等七國發動叛亂,聚兵擊梁,“梁王城守睢陽(今商丘)!簽榇髧,居天下膏腴地,北界泰山,西之高陽(杞縣南),四十余城,多大縣”。梁王堅決阻擊,殺虜叛軍甚多。孝王利用當地的財富,筑東苑,大治宮室,府庫大為充實。
梁國以南的沛郡,即今皖北宿州地域,漢屬豫州。北境亳州,是上古商湯都邑,《漢書》卷二八下稱,“其民猶有先王遺風,好稼穡,惡衣食,以致畜藏”!独m漢書·郡國志二》,稱“譙刺史治”,曹騰、曹操、華陀等人都是沛國譙人,譙是漢代軍事要地之一,兩漢不少戰役都在譙地進行。南陽集團出身的光武帝劉秀也曾親臨譙縣視察,軍事政治地位相當重要。若就農事而言,直至漢魏之際,當地生產極不興旺。
需要指出,豫東地勢低洼,水澇易成災,河決為害尤大。《漢書·食貨志》記武帝時,“河決,灌梁(今商丘)楚(今徐州)地,固已數困。而緣河之郡堤塞河,輒壞決,費不可勝計”。筑堤塞河防水,一俟壞決,危害更甚。后來,雖如《溝洫志》所冷言,“卒塞瓠子(濮陽西南),……導河北行二渠,復禹舊跡,而梁,楚地復寧,無水災”。所稱無水災,只是相對洪水而言,平原大地其實仍是水災不少。西漢成帝“元始二年(前15)梁國、平原郡比年傷水害,人相食”。安帝延平元年(106)“冬十月,四州大水,雨雹。詔以宿麥不下,賑賜貧人”。永初元年(107),從南方揚州五郡調運租米贍給陳留、梁國等受困貧民。諸州郡地勢低洼,常受水困擾,生產很不穩定。
《史記》卷二六《河渠書》云:“滎陽下引河東南為鴻溝,以通宋、鄭、陳、蔡、曹、衛,與濟、汝、淮、泗會!劣谒^,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疇之渠,以萬億計,然莫足數也”。在豫魯平原諸地穿渠引水以利灌溉,史家說是“莫足數”,眾多水渠引水溉田,很有利于農業生產使用,F今尚傳世的《管子》,成書時間復雜,學界大多認定其中《治國篇》撰成于漢,它說:“常山之南,河汝之間,早生而晚殺,五谷之所蕃熟也,四種而五獲,中年畝二石,一夫為粟二百石”。它清楚地指出河南存在糧食作物的復種,所謂四種五獲必將促進糧產增加。漢宣帝時,大司農丞奏設常平倉,從京畿近處糴糧充。過去,“歲漕關東谷四百萬斛以給京師,用卒六萬人”(注:《通鑒》卷二七,五鳳四年(前54),按《史記》卷三○《平準書》“孝惠高后時,……漕轉山東粟,以給中都官,歲不過數十萬石”。)。關東谷,主要是來自河南、山東地區。
《貨殖傳》稱,“淮北、常山已南,河濟之間千樹qiū@⑨,陳、夏千畝漆”(注:《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傳》,《漢書》卷九一《貨殖傳》。)。還有《史記》卷四九《外戚世家》記漢文帝竇后弟竇廣國,幼年時家貧,“為人所略賣,……至宜陽(今洛陽西南)為其主入山作炭”,與他同作的百余人都睡在山巖下,晚上巖崩,廣國以外,全部喪生。事例說明魯豫平原大地在漢代林木分布相當多!扒洌瘢椋愧帷碧、宋時人或“引作”千樹梨。但《史記》、《漢書》均作“qiū@⑨”,或作“楸”,而且與“千畝漆”等相連稱,楸木用以造船,種子以入藥,顯然是指經濟作物。漢代黃淮平原存在不少林地與果木,是自然界賦予人們的寶貴財富。
二、山東平原
山東平原開發,存在著時間先后和地區的差別。先秦時,山東有齊、魯等國,齊大魯小。《貨殖傳》云:“泰山之陽則魯,其陰則齊”。膠東主要有萊夷,以畜牧為生。春秋時,齊相晏平仲便是萊夷維人。
上古時,齊地荒間未辟,經濟落后!妒酚洝へ浿硞鳌吩疲骸疤庥跔I丘(淄博),地瀉卣,人民寡”。《鹽鐵論》卷三《輕重篇》記御史言:“昔太公望封于營丘,辟草萊而居焉。地薄人少,于是通利未之道”。《漢書·地理志》記“太公以齊地負海瀉卣,少五谷而人民寡,乃勸以女工之業,通魚鹽之利,而人物輻溱”。姜齊在山東,關注當地魚鹽豐富的特點,本末兼營,“非獨耕桑農也”,并不單純只從事農業生產。
就農事而言,管仲相齊,《國語》卷六《齊語》稱,已用鐵農具耕地,有利開墾荒田,提高生產率。提倡“深耕而疾之”,深翻土地有助增產,“相地而衰征”,則是按土地質量及其產品分等收稅,極大刺激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妒酚洝肪硭牧浱稞R代替姜齊。齊威王時,“齊最強于諸侯,自稱為王以令天下”,即墨(山東平度東)一帶,“田野辟,民人給,官無留事,東方以寧。……齊國大治,諸侯聞之,莫敢致兵于齊二十余年”。這說明從姜齊至田齊,齊地農作一直是向前發展!稇饑摺肪戆擞浱K秦對齊宣王說:“齊地方二千里,帶甲數十萬,粟如丘山”。同書卷一一記魯仲連對封地在薛(山東微山)的孟嘗君說:“君之廄馬百乘,無不被繡衣而食菽、粟者,……后宮十妃,皆衣縞zhù@⑩,食梁肉”。上述諸例表明,先秦時的山東大地己生產菽、粟、絹、布,種植業已相當發達。
《漢書·地理志》轉錄《禹貢》及《周禮·職方》的記事,表明漢以前,兗、青等地已生產漆、絲,種植黍、稷和水稻。遺憾的是史文缺乏相應的具體說明。
秦統一全國后,山東大地設置了臨淄,濟北、膠東、瑯邪、薛郡等!稘h書》卷六四上記漢武帝時,臨淄人主父偃言:“秦皇……又使天下飛芻挽粟,起于黃(今龍口)、@(11)(今煙臺)、瑯邪(今臨沂地區大部)魚海之郡,轉輸北河”。反映膠東山地在秦代已擁有糧食外運。
《漢書》卷一下記六年(前201)冬,田肯說:“齊,東有瑯邪、即墨之饒,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濁(黃)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地方二千里,……非親子弟,莫可使王齊者”,劉邦同意其言,因以膠東(即墨)、膠西(高密)、臨淄、濟北、博陽、城陽郡(莒縣)73縣立長子劉肥為齊王,建都臨淄。《漢書》卷三八記主父偃言:“齊臨zī@(12)十萬戶,市租千金,人眾殷富,鉅于長安,非天子親弟愛子不得王此”。漢景帝三年(前154),膠東西、zī@(12)川、濟南等王國響應吳、楚,發兵對抗中央,攻圍齊都臨淄,但亂事被迅速撲滅,對社會生產的消極影響不很大。臨zī@(12)在漢代沒有鐵官、服官,居民包括五民(士、農、工、商、游子),仍是全國重要都會之一!妒酚洝肪砹疠d漢武帝說:“關東之國無大于齊者,……天下膏腴地莫盛于齊者矣”。極大地肯定了齊地的富庶。
漢將山東大地分隸豫、青、兗、徐等州,大抵是青州在北、豫、兗、徐諸州在南。漢于山東的千乘(樂安)郡、濟南郡、齊郡、山陽郡、泰山郡、東萊郡、臨淮郡、東?ぃ栽O鐵官,鑄造鐵工具,就近供應、有利發展生產。
漢武帝時,山東民眾已注意農田水利,“東海引鉅定(澤),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為溉田,各萬余頃”。(注:《史記》卷二九《河渠書》;《漢書》卷二九《溝洫志》。謹案,鉅定澤在青州樂安境(今山東壽光北),離東海甚遠,相對說來,兗州巨野澤距東海較近,似應從巨野澤引水,但《史記》、《漢書》均作鉅定澤,今不改。)今雖不明其水流走向,可以肯定水渠興修對農業發展的積極作用。東漢永平十八年(75),三州大旱,“詔勿收兗、豫、徐州田租、芻稿”。充分證實魯南諸州郡
是廣泛向朝廷交租。
兗州所屬山陽郡(金鄉西北),張敞在宣帝時為郡守,有9.3萬戶,50萬人。(注:《漢書》卷七六《張敞傳》,按《通鑒》卷二五元康元年(前64),張敞已是山陽太守,同書卷二六神爵元年(前61),敞已任京兆尹,因知敞為山陽郡守是在宣帝時。)《漢書·地理志》記平帝元始二年(2),則是17.2萬戶,80.1萬人?梢娦垡院蟮牧呤觊g,山陽郡戶口明顯大增,推知當地生產必有較大發展。東漢建武二年(26),光武帝封族兄劉順為成武侯。成武乃山陽郡屬縣,《后漢書》卷一四《宗室四王二侯傳》云:“邑戶最大,租入倍宗室諧家”?梢宰C明那時山陽郡的生產形勢確是相當好。
章帝建初元年(36)三月,山陽、東平等地發生強烈地震,民生困苦不堪。正是這時,秦彭出任山陽郡守,提倡禮治,不輕易用刑,在任六年,“百姓懷愛,莫有欺犯,興起稻田數千頃。每于農月,親度頃畝,分別肥瘠,差為三品,各立文簿,藏之鄉縣。于是奸吏jú@(13)@(14),無所容作”,朝廷視其行事為楷模,讓其他各地參照實施,分等收稅。泰彭在魯西南興起稻田,是漢代初見于史冊的山東水田,《禹貢》、《周禮》記兗、青等地,秦以前已種水稻,在史書中卻尚未有明確證據。秦彭以后歷任山陽郡守也不再提及種稻,估計有水灌溉處是會沿用種植,但可能沒有新的發展。
山東平原諸郡或直屬朝廷,或分封王國,民生均很艱苦。章帝元和元年(84),分東平郡為任城國(今濟寧市),轄任城、亢父、樊三縣,以賜任城王劉尚,遂享有三縣編戶歲租!逗鬂h書》卷七桓帝元嘉元年(151)四月,“任城、梁國饑,民相食”。漢獻帝“初平三年(192),青州黃巾入兗州,殺任城相鄭遂,轉入東平”,誅兗州刺史劉岱?梢娍嚯y深重的民眾武裝反抗很是激烈。
直屬朝廷諸郡的百姓生活也很困苦。宣帝本始四年(前70)四月詔:“乃者地震北海(今濰坊)、瑯邪,……被地震壞敗甚者,勿收租賦”。成帝鴻嘉四年(前17)正月詔:“農民失業,怨恨者眾,……水旱為災,關東流冗者眾、青、幽、冀部尤劇,……被災害十四以上,民訾不滿三萬,勿出租賦”。人們遭受如此嚴重自然災害,官府才對極少貲產的人酌情免租,是知平日收租必是相當苛刻。
漢元帝初元二年(前47)六月,關東饑,齊地人相食。平帝元始二年(2)“夏,郡國大旱、蝗,青州尤甚,民流亡”。王莽末年,“青、徐民多棄鄉里流亡,老弱者死道路,壯者入賊中”。《漢書·食貨志》稱,“此邊及青、徐地人相食”。這些事例表明水旱蟲災等對山東平原的農業生產影響極大,百姓貧困,紛紛流散逃亡。西漢末,聲勢赫赫的赤眉軍便主要由青徐饑民組成。
西漢賈讓已指出“齊地卑下”,山東平原地勢低洼,易生澇災,甚至出現海水倒灌,都要嚴重影響農作。《漢書》卷九元帝初元二年(前47)七月詔,“北海水溢,流殺人民”。《后漢書》卷五五《章帝八王傳》載:“質帝立,梁太后下詔,以樂安國土卑濕,租委鮮薄,改封鴻渤海王”。質帝本初元年(146)五月,“海水溢,……收葬樂安、北海人為水所漂沒死者,又稟給貧贏”。這些事例說明低地積水或海水倒灌,極不利于生產發展,嚴重影響農業的收成。
齊地泰山郡地勢較高,贏鄉(今萊蕪山)產鐵,漢置鐵官,生產鐵農具有助生產!逗鬂h書》卷記東漢后期,泰山民公孫舉反,有眾三萬人,“守令不能破散”,“廢耕!。韓韶為嬴縣令,“流入縣界求索衣糧者甚眾!_倉賑之,所稟贍萬余戶”。這些貧困戶都來自田農。同書卷六三記李固任太山太守,“時太山盜賊屯聚歷年,郡兵常千人,追討不能制。固到,悉罷遣為農,但選留任戰者百余人,以恩信招誘之,未滿歲,賊皆弭散”?け瞬荒軌悍姆纯勾蟊姡挥冒儆嗳苏幸龤w農,便將問題徹底解決了,說明了耕桑的極端重要性。
漢代山東平原廣泛種植粟、麥與豆。《漢書》卷九元帝初元二年(前47)七月詔:“歲比災害,民有菜色,……今秋禾麥頗傷”!逗鬂h書》卷三九記章帝時,青州刺史王望目睹“饑者裸行草食五百余人”,因開倉賑粟,并為他們添制褐衣。同書卷六六記延熹元年(166),陳蕃疏云:“青、徐炎旱,五谷損傷,民物遷流,茹菽不足”。因旱減產,民戶吃食豆類也是嚴重不足。
《漢書·地理志》稱,“齊地……東有甾川、東萊、瑯邪、高密、膠東”。東萊、膠東與瑯邪部分地皆在山東半島。自秦始皇以來,多位帝皇巡察膠東,以宣威德。膠東所在,低山密布,漢人已于其地耕作!稘h書》卷六四下《終軍傳》記武帝元鼎中,徐偃出使,“偃矯制,使膠東、魯國鼓鑄鹽鐵,……欲及春耕種,贍民器也”。他假托圣旨,讓膠東、魯國鑄農器,以滿足農民春耕時所需農器!稘h書》卷七六記宣帝時,張敞言:“膠東勃海左右郡歲數不登,盜賊并起”。又卷八九記王成為膠東相也是在宣帝時,“勞來不怠,流民自占八萬余口,治有異等之效”。盜賊或流民都是和生產失收密切攸關。《后漢書》卷一七記東漢初,賈復“定封膠東侯,食膠東國六縣”。即是膠東六縣民眾都要向膠東侯交租!逗鬂h書》卷七六《童恢傳》記他任不其(山東即墨縣)令,“耕織種收,皆有條章,一境清靜!瓤h流人歸化,徙居二萬余戶。民嘗為虎所害,乃設檻捕之”。還是他,賈思勰《齊民要術序》云:“僮種為不其令,率民養一豬、雌雞四頭,以供祭祀,死買棺木”。綜上所述,說明膠東東萊郡一帶已處于迅速發展中,山地丘陵有虎,不足為怪。令民養雞豚,象征民間飼養業和耕織業同時在發展。大學者鄭玄是北海高密人,年青時家貧,《后漢書》卷三五記他“客耕東萊”,“假田播殖”,頗與一般農者近似!短接[》卷一八○引《郡國志》云:“密州高密西有鄭玄宅……墓側有稻田萬頃,斷水造魚梁,歲收億萬,世號萬匹梁”。案今存《續漢書·郡國志》不見此條,如果宋人所記無誤,則是漢代膠東地區已有可觀的稻田。
還有必要指出,山東沿海自古已有魚鹽之利,朝廷征收過重海租,極大影響漁業生產。《漢書》卷二四記東萊人徐宮說:“往年加海租,魚不出,長老皆言武帝時縣官嘗自漁,海魚不出,后復予民,魚乃出”。《漢書》卷二七中之下《五行志》記成帝時,北海出大魚。哀帝時,東萊平度出大魚。所稱魚出與不出,當與官府稅收政策及漁民們的生產積極性密切攸關。
魯地位于山東南部。《地理志》云:“魯地……東至東海,南有泗水,至淮,得臨淮之下相、睢陵、僮、取慮,皆魯分也”!妒酚洝へ浿硞鳌贩Q:“鄒、魯濱洙、泗,猶有周公遺風,……頗有桑麻之業,無林澤之饒,地小人眾。”說明魯地有山水河湖,宜于五谷桑麻和飼養六畜!俄n非子》卷九《內俯說》記:“魯人燒積澤,天北風,火南倚,恐燒國,哀公懼,自將眾趣救火此,左右無人,盡逐獸而火不救”。這是春秋末年魯哀公時(前494-476)在山野燒澤而田的火耕制生產分式。
周滅殷商,封周公旦于曲阜,《史記》卷三三《魯周公世家》記其地已生產粟禾。賈誼《新語》卷《春秋》記魯南小國鄒穆公下令,喂鳥要用秕糠,不許用粟。他說:“百姓煦牛而耕,曝背而耘,苦勤而不敢惰者,豈為鳥獸也哉?粟米,人之上食也,奈何其以養鳥也”。顯見魯南諸地,春秋時已用牛耕,盛產粟谷!妒酚洝氛f魯地無林澤之饒,可是,《國語》卷四《魯語》記魯國設置了掌山澤禁令的官員“水虞”,魯宣公(前608-591)在泗水等地濫捕魚,受到了里草的諫阻。《史記》卷四
七記魯人孔丘“曾為司職吏,而畜蕃息,由是為司空”。是知魯國境內也曾養牲不少。魯地經濟發展,文化亦隨之興旺,成為古代著名儒教中心。
司馬遷說,魯地“頗有桑麻之業”!稘h書》卷五二記御史大夫韓安國非常形象地說:“強努之末,力不能入魯縞”,用當地蠶絲織成的魯縞相當結實,竟可以抵擋住弩的射擊。
楚漢相爭之際,楚人季布協助項羽攻打劉邦,及項羽敗死,“布匿濮陽周氏”,在十分無奈狀況下,乃將季布“之魯朱家所賣之,……買置田舍”。朱家素以義俠著稱,以季布置田舍,自是用于農作。賈讓在哀帝時上奏說:“齊地卑下,……河水車抵齊堤,……時至而去,則填淤肥美,民耕田之”。河岸積淤地通常肥沃宜農。著名經學家賈逵在漢和帝時出任魯相,“以德教化,百姓稱之,流人歸者八九千戶”;貧w本土之流民自是力農之輩。
魯南山地大致自瑯邪而南,包括了沂蒙等地。《越絕書》卷八《越絕外傳·記地傳》記越王句踐曾徙都瑯邪(山東膠南縣),起觀臺以望東海,且使樓船卒2800人砍伐松柏,瑯邪諸地開始拓荒種殖。《史記》卷四一《越王句踐世家》記范蠡辭職后,浮海出齊,……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產”。很可能是史傳有姓名流傳于世在瑯邪地區從事農作的拓荒者!敦浿硞鳌酚洝耙抒羲员保宋骞壬B榱,地小人眾,數被水旱之害,民好畜藏”。沂泗水以北是包括了今臨沂地區在內。臨沂銀雀山,金雀山漢墓辟出土文物雖不很典型,亦可約略看出漢代生活在山區的人民已存在較高的物質文明。漢元帝時,瑯邪人貢禹為諫議大夫,自稱年老家貧,有田百三十畝,賣田百畝以供車馬,自膠東以至長安,具體證實了膠東存在土地自由買賣的商品貿易行為。漢明帝時,瑯邪姑幕(今諸城北)人承宮年少時為人牧豬,后與其妻去蒙陰山(山東蒙陰)“肆力耕種禾黍”(注:《后漢書》卷二七《承宮傳》;《三國志》卷六○《鐘離牧傳》注引《續漢書》記承宮事,文同。),牧豬與種植的地點不同,但都是在魯南山區!稘h書》卷七一記東海蘭陵(山東蒼山西南)人疏廣父子同為師傅,他解說自家身世,“家自有田廬,令子孫勤力其中,是以共衣食,與凡人齊。今復增益之以為嬴余,但教子孫怠惰耳”。讓子孫自食其力,耕種田地,說明師傅子孫親自耕作與一般編戶無異。另一位蘭陵人王良,東漢初為大司徙司直,有人目睹其“妻妾布裙曳柴從田中歸”,同樣是勤于農作。
山區自然環境高低錯落,易于造成武裝割據,兩漢之際,瑯邪不其(即墨)人張步曾短暫利用混亂局面割據一刀。王莽末年,“瑯邪人樊崇起兵于營”,自稱三老,在青、徐大饑前提下,饑民相繼加入,迅速發展為聲勢浩大的赤眉軍。
泗水以南的棗莊一帶也是山區,雖與司馬遷所說魯地位置有別,那里同樣并非是世外桃園,存在壓迫和兼并。《后漢書》卷八二下《公孫穆傳》記繒(今山東棗莊)侯劉敞在當地非法侵占官民不少田地。在棗莊,已發現多處漢代冶鐵遣址。棗莊西北滕州宏道院出土了漢代冶鐵及牛耕畫象石,它刻畫二人一牛一犁,只用一牛挽犁,這是東漢時出現新的耕作形象。另一畫象石是一人二畜(一牛一馬)一犁耕作,在其右有人驅牛拉物摩田,左面有三人執chú@(15)中耕。遺址出土了不少鐵農具(犁、鏵、鏟、錛、鍤等),反映當地耕作方式的多樣性。漢墓且出土陶井,應是漢朝現實社會生活的縮影。(注:蔣英矩:《略論山東漢畫象石的農耕圖象》,《農業考古》,1984年第1期,第42-49頁。山東棗莊市文物管理站:《從出土文物看漢代棗莊地區的農業》,《農業考古》,1984年第1期,第249-253頁。)
漢代徐州地跨今魯東南和蘇北不少地方,所屬東海邵朐縣、彭城國彭城具、廣陵邵堂邑縣(今六合北)、鹽瀆縣(今鹽城)、下邳國葛峰山均產鐵。
《漢書》卷八一記東海承(棗莊南)人巨衡家貧好學,“父世農夫”,漢元帝時,衡為丞相,初封僮縣(泗洪縣北)樂安鄉;十多年后,政封臨淮郡(泗洪南),他派人至僮,“收取所還田租谷千余石入衡家”,受到司隸校尉等人的控告,“衡位三公,輔國政,領計簿,知郡縣,正國界,計簿已定而背法制,專地盜土以自益”,衡被免官?梢娝阢艉榈貐^“專地盜土”,侵奪了蘇北民眾的生產成果,被揭發而免職。
漢代臨淮地區的生產狀況,頗見諸現存實物圖像。1984年3月,南京博物院清理泗洪重崗西漢畫象石刻墓,內有糧食加工圖與耕種圖。耕種圖又區分上下,上。上圖為二人二牛(耦犁)犁田,一人牽牛在前,另一人在后,左手扶犁梢,右手揚鞭驅牛向前,使用直轅。犁頭為二等邊三角形。下圖為播種,一人在前撒種,后有二人耢耙,平土蓋種。二圖充分體現了由犁耕、播種以至平土蓋種的全過程。(注:南京博物院:《泗洪重崗漢代農業畫象石研究》,《農業考古》,1984年第2期,第72-78頁。參看《江蘇泗洪重崗漢畫象石墓》,《考古》,1986年第7期,第614-622頁。)泗洪西北睢寧(徐州東,宿遷西)雙溝鎮東漢畫象石的農耕圖也是二牛抬扛,只有一人扶犁,不見有人牽牛,以二牛拉犁,至是已成習俗,從犁形可看出犁壁,它可使泥土分列兩邊,既能深耕,又可耕成田壟,從犁架結構看來,似乎已有控制耕犁入土深淺的犁箭,實是犁耕技術的重大進步。(注:徐州博物館:《論徐州漢畫象石》,《文物》,1980年第2期,第44-45頁。)
西漢元帝時,賈捐之漢論國事稱:“今天下獨有關系,關東大者獨有齊、楚,民眾久困,連年流離,……至嫁妻賣子,法不能禁”。所言齊、楚是指山東大地與西溉楚國(今徐州地區),說齊、楚困窮是和《漢書·地理志》所記“沛、楚之失,……地薄民貧”,頗為一致,是知西漢后期徐州地區生產形勢并不很好。
當然,情況是在不斷發生變化。漢武帝所置臨淮郡,明帝時改稱下邳國!逗鬂h書》卷四四記章帝元和三年(86),下邳(今邳州南)相張禹以其附近有蒲陽坡(陂),“傍多良田,而堙廢莫修,禹為開水門,通引灌溉,遂成熟田數百頃”,于是借貸種糧,勸導種植,“遂大收谷實,鄰郡貧者歸之千余戶”!昂髿q至墾千余頃,民用溫給”,注引《東觀記》云:“得谷百余萬斛”。由此可見,蘇北陂田在漢代得到不少墾殖,其中可能存在部分稻田。《后漢書》卷三一記安帝時,蘇章出任武原(邳州西北)令,適逢饑荒,“輒開倉廩,活之千余戶”。縣存糧多,是和蘇北地域已處于日趨開發形勢密切相關。
東?の挥谙纶鼑保瑵h高帝時置郡,亦屬徐州。所屬朐縣產鐵,置鐵官!稘h書》卷七六記宣帝時尹翁歸為郡守,“縣縣各有記籍,自聽其政……縣縣收取黠吏豪民,案致其罪,高至于死……東海大豪郯(山東郯城縣)許仲孫為奸猾,亂吏治,郡中苦之……翁歸至,論棄仲孫帝,一郡布粟,莫敢犯禁,東海大治”。在此之前,濟南郡守郅都誅殺豪猾晌氏,此后,瑯邪郡守李章誅殺囚劫郡守的北海安丘大姓夏長思等,都曾有過較大的鎮懾作用。郡內安定,頗有助于當地生產的發展。漢光武帝初封郭后所生兒子劉強為東海王,“優以大封,兼食魯郡,合二十九縣”。劉秀死后,劉強以自己無子,要求封其三女為小國侯,以食東海租稅。東?の惶帠|海之濱,地勢低洼,《漢書》卷七九記馮立在成帝時為郡守,“下濕。猕(16)”,溽暑蒸人,頗使不少人難以適應,它間接反映出當地生產尚處于較低水平。
徐州西北的豐、沛二縣是劉邦在秦末首先犯難之處。他初為沛縣泗水亭長,《史記》卷八《漢高祖紀》云:“
常告歸之田,皇后與兩子居中耨”,這是農家婦女家居的正常形象。沛郡沛縣,漢屬豫州,置有鐵官。供應各種鐵工具!逗鬂h書》卷二六《牟融傳》記融為豐縣令,“事三年,縣無獄訟,為州郡最”。顯示豐、沛在漢代處于農作的正常發展之中。
《后漢書》卷七載永興二年(154)六月,彭城、泗水等地洪災,桓帝詔云:“五谷不登,人無宿儲其令所傷郡國,種蕪菁以助人食”。明年六月,下令收葬水流掩死尸骸,房舍敗壞,無食貧人,每人給谷二斛。這是官府在淮、泗等地嚴重水災后采取勸民種菜,以菜代糧的應急措施。
漢末黃中起義時,陶謙任徐州牧,“是時,徐州百姓殷盛,谷米封贍,流民多歸之。(注:《三國志》卷八《陶謙傳》、《后漢書》卷七三《陶謙傳》。)由此看來,徐州地區在上述大水災后三十余年間,生產得到了很好恢復與發展。陶謙使其同鄉(丹陽)笮融“督廣陵、下邳、彭城運糧”,恰當表明諸地戶口增益,農業豐收!度龂尽肪硭木拧秳Ⅳ韨鳌酚涹腥凇胺趴v擅殺,坐斷三郡委輸以自入”。給生產事業蒙上巨大陰影。初平四年(193),曹操征發大軍進攻陶謙,彭城之戰,陶謙大敗,“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余、泗水為之不流”。笮融乘機將男女萬口、馬三千足老廣陵,殺死太守趙昱,得其資貨,嗣后,曹操率大軍來戰,殺傷極大,徐州地區迅速陷于荒敗境地。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麝去射加主
@②原字亻加及
@③原字氵加廛
@④原字禾加亢
@⑤原字禾加戮去戈
@⑥原字宀下加是
@⑦原字魚加同
@⑧原字礻加右
@⑨原字艸下加秋
@⑩原字纟加貯去貝
@(11)原字月加垂
@(12)原字艸加甾
@(13)原字足加局
@(14)原字足加眷
@(15)原字钅加且
@(16)原字疒加卑
【秦漢時期黃淮平原的農業生產】相關文章:
商周秦漢時期政治神話的演變08-17
夢回秦漢作文08-29
秦漢隋唐現象論略08-17
秦漢“名田宅制”說——從張家山漢簡看戰國秦漢的土地制度08-17
秦漢社會性質的再思考08-11
昌盛的秦漢文化208-17
秦漢王朝與匈奴的和戰08-17
昌盛的秦漢文化(二)08-17
昌盛的秦漢文化(三)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