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現代經濟的三重世界與會計作用問題研究
一、引言按張曉晶(1996)的說法,對現代經濟實現方式作明確區分的首推彼得·德魯克。德魯克在1980年《未來經濟學趨勢》和1986年《管理的前沿》兩書中,把現代經濟一分為二:實體經濟與符號經濟。在定義上,實體經濟是指產品和服務的流通,而符號經濟是指資本的運動、外幣匯率及信用流通。前者以貨物、工作、勞務為構成要素,后者以貨幣、信用、貸款為構成要素。循著這樣的認識基點,張曉晶進一步論述了“符號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聯性”(1996)。他認為,符號經濟肇始于貨幣產生后實物流與貨幣流的分離,而股份公司的興起,兩權分離使符號經濟在現代經濟中取得支配地位。所有者遠離以其資本購置生產的機器、廠房和材料及產品,但運用股票、債券等符號能有效地控制和影響企業生產經營過程。在資本市場上,符號經濟斬釘截鐵地引導著資本流動進而直接影響各個上市公司——實體經濟的基本組成單位。符號經濟為實體經濟提供了信用支持,使迂回的生產過程得以順利完成,從而大大地提高了實體經濟的運作效率。同時,符號經濟一定程度上分擔了實體經濟所產生的個別性風險,大大地減少了實體經濟領域的振蕩(破產倒閉),促進了資源配置與運作的健康發展。現代衍生金融工具的產生和運用,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阿倫·格林斯潘1994年在向美國國會作證時曾作出結論:“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一批衍生金融工具提高了經濟效率。這些合約的經濟功能是使以前被綁在一起的風險分解成不同的部分,而把每一部分風險轉移給那些最愿意承擔和管理這些風險的人。”不過,符號經濟往往又會扭曲反映實體經濟,從而對實體經濟產生消極影響。例如,導致企業片面地追求利潤,追求高分紅,追求高增長率,以換取市值的上升,這容易使企業陷于經營行為短期化的陷阱。
無獨有偶,歐美學者拉魯什和EIR也曾提出, 現代經濟過程包含兩個方面:1.金融和貨幣過程;2.實物產品的生產、分配和消費過程,包括技術進步。按他們的看法,現代金融體系是一個倒置的金字塔,底層是實物產品,其上是商品和真實的服務、商業與貿易,再上層是復雜的和名義上的債務、股票、通貨、商品期貨等,最上層是衍生期貨和其它純粹的虛擬資本。他們分析的目的,是為了揭示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實物資產與金融資產的失衡(何清漣,1998)。
由此可見,對現代經濟發展實現方式,經濟學界已形成了實體(實物)經濟與符號(貨幣)經濟的兩分法觀點。貨幣經濟占主導統治地位,是現代經濟發展的一個顯著標志。這種分析,為深化對現代經濟的認識提供了一種新思路。不過,這種分析仍存在著一個致命的缺陷,這就是忽略了無論是認識實體經濟,還是認識貨幣經濟,或是認識兩者之間的關系,我們一般都是借助于一系列數據進行的,離開了這些數據,所謂實體經濟與貨幣經濟,皆成為不可捉摸的東西。現實中,人們所認識的,首先是數據表現的實體經濟與貨幣經濟,而不是實體經濟與貨幣經濟本身。為此本文把數字表現的經濟世界,稱為“數字經濟”。我們認為,現代經濟無論是實體經濟還是貨幣經濟,首先以數字形式表現出來,并為人們認識和管理,因此,現代經濟已客觀地表現為三重形態:實體、貨幣、數字。在理論上肯定數字經濟的客觀存在及其在現代經濟中的重大作用,將為正確認識、研究并控制現代經濟提供一種比較完善和實用的分析方法。
必須指出,本文所指的數字經濟,與現代流行的數字化經濟或信息經濟、知識經濟含義是不同的。實體經濟、貨幣經濟、數字經濟的規范說法,應該是經濟活動的實物形式、貨幣形式和數字表現,因此,本文認為它們是同一個經濟活動的三重世界而非三個世界。經濟的數字化、網絡化是最近幾年世界經濟發展所凸現出來的一種趨勢,但經濟的數字表現即數字經濟卻是與實體經濟、貨幣經濟與生相伴的現象,其歷史與統計、會計的歷史一樣悠久。只是在初期,實物化的數字經濟為主,到后期尤其是現代,貨幣化的數字經濟占了統治地位。
二、實體經濟、貨幣經濟與數字經濟的關系
1.數字經濟是實體經濟、貨幣經濟的直接反映
數字經濟存在的客觀基礎是實體經濟和貨幣經濟。離開了實體經濟和貨幣經濟,數字經濟就不復存在,也無法為人們理解。可以這樣說,數字經濟只是對實體經濟和貨幣經濟按人們認識與管理的要求所作的“錄相”。就此而言,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貨幣經濟并非二物。
2.數字經濟是人們認知、管理實體經濟、貨幣經濟的通用語言
經濟活動規模小、范圍窄、關系簡單,實體經濟與貨幣經濟不但合而為一,而且極易為人們認知管理。此時,對之所作的一些記錄只對歷史學家有用,對日常管理則可有可無。但若經濟活動的主體規模擴大、范圍廣泛、關系復雜,實體經濟與貨幣經濟開始分流運行,此時,對其運行過程及結果作出同步的記錄,從而形成數字表現的經濟,對于管理決策而言,是必不可少的。現代經濟是一個復雜的大系統,在其活動中,貫穿始終的是三種流動:一種是人力、物力的流動,一種是財力的流動,一種是隨上述兩種流動產生的大量數據、資料、指標、圖紙、報表等信息的流動。前兩種流動是現代經濟的主體流程,其通暢與否決定著經濟活動效果的好壞。人流、物流、財流暢通的前提條件是信息流的暢通。因此,現代經濟的順利發展客觀上需要一個靈敏的信息系統。以信息系統表現的數字經濟,成為人們認知、管理實體經濟、貨幣經濟的通用語言,并形成了一個具有獨立管理意義的領域。因此,從事現代經濟管理的人們,首先要能解讀數字經濟。不然,管理就難免無的放矢。
3.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貨幣經濟會產生偏差
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貨幣經濟產生偏差的原因在于:首先,數字經濟并不是實物經濟、貨幣經濟的直接“錄相”,而是對實體經濟、貨幣經濟的語言化“錄相”,是按管理決策要求所作的系統化描述。這種描述,強調的是及時、準確、適用、經濟,而不是實體經濟、貨幣經濟的“同聲翻譯”。其次,數字經濟的形成往往是統計、會計工作的成果,作為統計尤其是會計,對實體經濟、貨幣經濟的系統化描述,往往需要通過確認、計量、記錄、報告四個環節。在各個環節上,會計人員根據經濟業務的性質和會計準則,發揮其職業判斷能力,對各事項作出處理。由于會計人員職業判斷能力的限制,又由于會計準則對眾多經濟業務的處理往往提供了多種方式,加上會計信息生成與報告過程會受到會計人員自身利益和單位領導操縱行為的影響,使會計信息與實體經濟、貨幣經濟發生各種各樣的偏差。
實踐表明,我們管理經濟,依據的既不是實物經濟,也不是貨幣經濟,而是數字經濟。因此,在現代經濟的三重世界里,數字經濟是一個最值得我們關注的領域,它是連接管理與經濟的橋梁。因此,強調數字經濟的規范化,客觀地反映實體經濟和貨幣經濟的運行是至關重要的。
三、現代會計是數字經濟的主體
會計之產生,完全出自人類社會對物質生產過程及結果數量方面的關心。明確資源的具體數量,無論是占用資源,還是消耗資源以及分配資源,都是管理成敗的關鍵,也是實現經濟目標的基礎。會計正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這種普遍需要而產生和發展的,會計職業也因此為社會所必需而越來越重要。換言之,會計之存在,為我們創造了一個數字經濟。數字經濟一旦形成,則微觀經濟與宏觀經
濟的運行便均建立在此基礎之上。
會計成為數字經濟的主體,是通過以下效用逐步確立并體現的:
1.會計信息披露了企業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現代典型的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經營者承擔著所有者所賦予的經管責任,包括財產的保管和使用責任。這種受托責任是決定現代企業成敗的一塊基石。經營者是否稱職,所有者能否實現目標,完全取決于受托責任關系是否得到了維護。會計信息可被認為是維系這種受托責任關系的一根紐帶,它向投資者提供企業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以便投資者作出有關決策。
2.會計信息的加工與報告,有力地促進了企業目標的實現。首先,會計信息全方位和有效地滿足了管理的各種需要。會計反映一定時期會計單位所發生的經濟活動對財務狀況、經營成果以及現金流量的影響,提供有關會計單位未來經濟活動的信息,便于經管當局對未來的經濟活動作出預測、決策和規劃、預算。其次,會計信息在生成過程中,還發揮著監督、引導、分析等職能,對經濟活動的合法性、合理性及其是否符合管理要求、達到管理標準實施動態監控,把企業目標的實現落到了實處。
3.會計信息服務于資源分配,能發揮維護企業利益的積極作用。現代企業擁有法人財產權,會計就成為保護企業法人財產權的有力工具。比如,在確定損益過程中,體現資本保全原則,堅持權責發生制原則,貫徹配比和謹慎原則,將利潤計算建立在資本保值和維護基礎上,使企業發展后勁、資本所有者的利益都得到充分保障。由于存貨計價、固定資產折舊、準備金等制度日臻完善,會計在生成信息過程中對企業和投資者經濟利益的保護能力較前有了很大提高。
4.會計信息提高了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必須與其它主體進行商品交換,方能實現預期目標。為此,必須對客戶和競爭能力有一個比較透徹的了解,其基本途徑就是會計報表。具體地說,企業對外投資、購銷、借貸、擔保等都需了解對方單位的會計信息,以便作出正確的決策。
5.會計對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可以督促企業更好地履行現代“市民”的基本責任。現代企業不但要對投資者和政府負責,而且要對社會公眾和社會進步負責,從而產生了企業的社會責任。企業會計披露在慈善、公用事業、公共設施、環境保護等方面所盡的具體責任及開支情況,可以樹立企業良好的社會形象,使社會更全面地評價企業。
6.在宏觀管理中,會計信息的公開,確保了市場配置資源機制的順利運行,投資者、賒銷企業、銀行的業務開展,均離不開財務會計信息。稅務機關依法征收稅款離不開財務會計信息的幫助;社會保障部門對各單位社會保障義務履行情況的了解,完全依靠會計信息。會計信息的處理,能客觀地起到督促企業守法經營、依法分配,遏制經濟活動中的腐敗現象等作用,對國家政治、經濟民主建設發揮重要作用。會計信息的上述效用,體現了數字經濟的本質要求。在現代,數字經濟的職能,只有借助于會計系統才能實現,會計已成為數字經濟的主體。
四、嚴格會計是現代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
現代經濟的主要特征是數字經濟,作為數字經濟主體的會計,在現代經濟中將擔負重大的歷史使命,這必然要求反映實體與貨幣經濟世界的會計信息,具有相關性、可靠性特征,以確保三重世界的內在一致性。因此,現代會計研究,不能就會計論會計,還要緊密聯系經濟發展與制度建設的現實環境,使會計信息不僅成為經濟發展與管理行為及效果的唯一權威記錄,而且成為經濟與管理行為的主要依據和動力,成為現代經濟與管理不可缺少的基礎資源。
中國會計改革以1993年《企業會計準則》的發布實施為標志,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已發布的具體會計準則盡管在真正執行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但仍為規范會計行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發揮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并且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了遵循國際會計慣例的意識,這為建立現代市場經濟體制奠定了重要基礎。然而,中國會計要達到上述改革與發展目標,仍任重道遠。除了實務中存在會計信息質量現狀令人擔憂外,在會計基本理論方面還面臨著如下挑戰:
1.資本泛化的挑戰。傳統的會計所說的“資本”,主要是指“股本”,廣義上還包括“負債(借入資本)”;現代經濟環境中的企業,出現了“研究與開發資本”、“工程資本”、“制造資本”、“服務資本”、“質量資本”等眾多過去會計中未曾出現過的新資本概念,資本已泛化(戴布拉·艾米頓,1997)。傳統的會計只關注經營起點意義上的“資本”,這與工業社會貨幣資本的決定作用緊密相關;在現代經濟中,經營過程的資本比起點資本,對經營發展更具決定作用。按馬克思的說法,會計應更關注“過程”資本。會計要滿足現代經濟管理的需要,必須拓展資本概念,把過程資本納入工作視野,提供相應的信息。
2.資產擴展的挑戰。傳統的會計主要關注有形資產,現代經濟條件下的企業資產中,起決定作用的已不是有形資產,而是金融資產、技術資產尤其是智力資產。對智力資產的計量,是傳統會計的缺欠。在國外,盡管度量與管理新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智力技術、技能、知識和信息這些無形資產令會計師們傷透了腦筋,但據美國《財富》雜志1994年10 月號發表的托馬斯·A·斯圖爾特的文章,由于目前公司的智力資產通常是有形資產賬面價值的3—4倍,知識已成為企業經濟的決定因素,智力資本已是企業資本的主體,一些國際公司開始重視對智力資產及資本會計的研究應用,從而拓展了會計作用的領域,較好地適應了現代經濟對會計發展的迫切要求。拓展的會計樹立了如下新觀念:(1 )智力資產價值要超過體現在資產負債表上的資產價值許多倍;(2 )智力資本是企業最重要的原材料,可產生財務成果;(3 )企業必須分清智力資本的決定因素及其基本類型。智力資本由滿足客戶需要的個人技能——人力資本、滿足市場需要的組織能力——結構資本、公司特權力量——客戶資本組成。智力資產包括人力智力資產和結構智力資產、客戶智力資產三種基本類型。人力資產是創新更新的來源,結構資產是把分散的個人創新更新能力轉化為集體資產的能力,客戶資產是創造滿意顧客的能力。這樣,企業就能有效地把自己的創造變成顧客的需求,甚至可以說,把顧客最滿意的需求作為自己創造的動力和目標。
3.企業經營模式轉換的挑戰。傳統的企業經營模式單一,即簡單的市場導向,企業資產的買是為了賣,低進高出,從而使企業取得更多的利潤,損益表由此成為最重要的會計報表。然而,在現代經濟中,企業經營的模式將多種多樣,買賣模式已不占主流,未來的發展方向將是合作模式。
項目 買賣模型 聯系模型 合作模型
眼光 盈利 任務 戰略意圖
戰略 產品推動 市場拉動 平衡產品/市場
管理 依據數據 依據信息 依據知識
聯系方式 由上至下 向上/向下 網絡學習
關注方向 線性 合作 協作
資本主體 產品作為資本 資金作為資本 知識作為資本
目標 擴大市場份額 提高市場滿意度 創造新的市
場,
造就客戶的成功感
[資料來源:戴布拉·艾米頓(1997,P60)所述改制]
在合作模式導向的企業經營體制下,培養、激發企業創造能力將是會計的主要目標。企業創造能力綜合表現在知識的運用和創造上。所謂知識的運用,是指知識得以順利學習和傳播,從而產生最佳效應。企業運用的知識,包括形式知識與無形知識,前者是組織共有的知識(相當于結構智力資本),后者屬于個人智慧(相當于人力智力資本)。所謂知識創造,是通過無形知識和形式知識的高度結合使用中產生新的知識。在這方面,目前會計確實處于無能為力的狀態。會計只有充分反映了單位在運用與創造知識方面的能力和效果,才能滿足現代經濟管理對會計信息的需要。在這方面,會計確有很大且十分光明的發展空間。
會計迎接這些挑戰,必定帶來一場深刻的會計革命。為此,現有的會計理論與實務必須圍繞以下目標作出實質性的改革:
1.會計信息必須能真實、全面、綜合、及時地說明實體經濟與貨幣經濟的質量。而目前所能做的,只是有限地反映貨幣經濟的質量。
2.會計信息必須完整地反映企業履行受托責任的狀況,包括人、物、財各種資源的受托責任,也包括企業在運用社會資源、促進社會進步、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受托責任的履行狀況。迄今為止,會計只反映了對財產所有者委托責任的履行狀況。
3.會計信息必須清晰地說明企業財務收支的內容、過程、結果,以證明其是否合理合法。這一點對發揮會計在經濟民主中的積極作用,對提高市場配置資源的有效性,均有重要作用。但在目前,會計在這方面所做工作還很不到位,一張現金流量表并沒有真正地體現會計的這一目標。
完成上述任務,會計理論與研究尚有很多工作要做,會計準則體系和內容亦需要盡快完善。世紀之交,我們要立足中國,放眼世界,這樣才能正確把握會計改革發展的大趨勢,有效地革新中國會計并通過會計改革推動中國市場經濟建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們應當積極投身于中國會計改革實踐,不斷汲取中國會計這塊特定土壤中的營養,使自己的理論觀點得以檢驗,從而形成既符合國際會計慣例又能有效地解決中國會計問題的會計理論方法體系,為中國會計改革和會計準則體系建設提供有效的理論支持。要達到此目標,政府部門的支持和關心當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會計界的自覺不懈努力則更為關鍵。
【參考文獻】
1.OECD:《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機械工業出版社(北京)1998年版。
2.[美]戴布拉·艾米頓:《知識經濟的創新戰略》,新華出版社(北京)1998年版。
3.陳毓圭譯:《論改進企業報告》,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北京)1997年版。
4.[美]商業周刊等:《超越2000年》,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版。
5.[美]托馬斯·A ·斯圖爾特:“公司中最有價值的資產:智力資本”,《經濟資料譯叢》(廈門大學)1997年2期。
6.蔣義宏:“利潤操縱的行為與動機”,《證券市場會計問題實證研究》,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7.張曉晶:“試論符號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聯”,《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6年2期。
8.何清漣:“中國經濟的斷裂帶”,《戰略與管理》(北京)1998年5期。
9.“令人疑惑的10%”,《參考文選》(北京)1998年22期。
10.“利維特指陳美國證券市場信息披露中的問題”, 《會計研究》(北京)1999年4期。
11.[美]彼得·F·德魯克:《管理新潮》,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北京)1988年版。
12.《財務與會計》(北京)1996年6期、1997年5期。
【現代經濟的三重世界與會計作用問題研究】相關文章:
域經濟發展問題的研究08-15
我國國民經濟協調問題的研究08-06
對經濟金融全球化問題的研究08-07
××市縣(區)域經濟發展問題的研究08-12
發揮非領導職務干部作用問題研究08-12
發揮非領導職務干部作用的問題研究08-12
現代化和犯罪問題的哲學范式研究08-05
現代化和犯罪問題的哲學范式研究---08-05
研究市場經濟下的人口問題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