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經濟論文>證券論文>內地香港證監合作難題

    內地香港證監合作難題

    時間:2023-02-20 10:29:23 證券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內地香港證監合作難題

        2月4日,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的中國稀土控股有限公司(0769.HK)發布公告:“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證監會)已結束根據證券及期貨條例第179條對本公司事務進行之查訊,而根據現有之證據,證監會無意作出進一步查訊。”
        這或許是位于江蘇宜興的中國稀土公司最希望看到的結局。2003年5月20日,由于涉嫌違規操作,該公司被香港證監會“根據證券及期貨條例第179條要求提供若干資料”;而現在,“證監會無意作出進一步查訊”。
        接近香港證監會的消息人士告訴《財經》,由于沒有找到有效證據,香港證監會目前只能結束這個調查。香港監管當局對于在港上市的內地企業的調查,由于兩年司法制度之差異,已是多年的難題。

    港式監管
        作為中國內地首家赴港上市的民營企業,中國稀土控股有限公司1999年在香港聯交所IPO籌資、2001年配售再融資時,一度受到香港投資者熱捧,其董事長蔣泉龍也備受矚目。2001年,蔣以11.4億元的個人資產,在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中排名第39位。然而2003年春之后,該公司被指財務報表造假,香港證監會自當年5月起對其查訊,一度黑云壓城,幾被視為“歐亞農業”第二(詳見本刊2003年5月20日號報道《中國稀土黑洞顯現》)。
        然而,對于該公司的調查,除了香港證監會于2003年7月公開承認根據《證券及期貨條例》第179條對中國稀土公司展開查訊,并透露聯交所曾要求該公司刊發公布澄清一些事實,似乎并無其他動作。
        香港證監會“無意繼續查訊”之后數日,中國稀土公司總經理辦公室向《財經》證實,香港證監會的調查并未驚動該公司,“他們可能是通過中國稀土在香港的上市中介公司,或者為我們審計的國際知名會計師事務所,獲得審批報告及其他企業內部文件,得到諸如企業生產能力等的信息,然后進行測算和調查。”香港證監會的調查是“外圍企業調查”,并未進入公司核對賬目,而中國稀土亦沒有感覺到中國監管當局的介入。
        一位業內資深人士認為,這主要是受目前香港證券市場監管框架所限:香港證監會的立案需要相當確鑿的證據,而對于在香港上市的內地企業,縱使得到中國證監會緊密的配合,香港證監會到內地調查也不是易事。
      香港目前施行的監管模式分為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是由不同的法定監管機構執行法規,以保障投資者權益;另一層次是由香港交易所在上述法規要求的基礎上再對上市公司訂立額外的資格要求,包括要求上市公司披露有關信息,以確保投資者能在知悉上市公司經營狀況的情況下,作出投資決定。
        長期以來,香港證監會和交易所分別在這兩個層面上扮演主要角色:證監會執行《證券及期貨條例》等法規,在上市公司監管事宜上擁有法定執行權,但卻不掌握第一手材料;交易所負責上市公司的資格確認,即負責監察上市公司之于聯交所《上市規則》的合規情況。 如果出現問題,交易所對上市公司的調查也只能通過寫信質詢。
        香港證監會和交易所的監管模式,已遭到市場和媒體的多次質疑。在中國稀土事件中,香港交易所曾經要求中國稀土發布公告,澄清其正在被香港證監會依據《證券及期貨條例》第179條進行查訊的事實;但中國稀土則援引《證券及期貨條例》第378(一)條“保密責任”,拒絕發出公告。
      2003年4月開始執行的上市通告雙重存檔制度(即上市公司透過聯交所發放的通告將被視作同時提供給香港證監會),此一改變使香港證監會對發放虛假和刻意誤導通告的上市公司擁有調查及采取進一步行動的法定執行權力。但對于跨境監管,因為涉及核對公司賬目和申報材料,香港證監會的能力依然受掣。

    困局依舊
        香港交易所向《財經》表示,交易所無權對上市公司進行調查,“當我們獲悉媒體或市場上有一些傳聞,且這些傳聞將影響到投資者對某家上市公司的判斷,我們就會和這家公司聯絡,要求其披露有關信息。但我們本身沒有權力進入該公司內部調看其賬目。”
        交易所其實更多倚靠的是市場力量:對可能存在問題的上市公司,一般先通過核數師、媒體的工作,向公眾傳遞信息;失去投資者信任后,公司的股價自然下跌,銀行、供貨商由此產生警惕;公司內部矛盾爆發,或許就有內部人向監管部門提供證據,最后據此將之繩之以法。
        根據中國證監會與香港證監會以前簽訂的監管合作備忘錄,擁有法定執行權的香港證監會如果要調查內地公司,則必須得到中國證監會的配合——這涉及司法管轄權問題。但是目前具體如何共同行動,并無相關法規,致使香港證監會在內地的調查缺少法律依據。在發達國家資本市場,監管部門之間可以簽署互助備忘錄,如美國和歐洲、日本等都有這種備忘錄,而中國和其他國家或地區尚無這種合作機制。
      接近香港證監會的人士對《財經》表示,證券市場可以仿效銀行業的跨境調查。銀行業的跨境調查協作比較常見:比如中國人民銀行要調查中國銀行香港分行的狀況,在征得當地監管部門同意或者在當地監管部門陪同下,就可以進行。美聯儲曾經在中國人民銀行的配合下在中國國內調查過問題銀行。同樣,在中國銀行紐約分行事件發生后,中國人民銀行也是在美聯儲和美國貨幣監理署的配合之下展開調查。
        《財經》采訪獲知,香港證監會曾致函中國證監會,希望將跨境監管合作的內容寫進中國《證券法》修改草案,使香港證監會委托中國證監會搜集證據有法可循。但是,此次《證券法》修訂將不涉及到跨境監管合作問題。據說,中國證監會存在一種擔心,如果以法律形式確定跨境監管合作,內地證監部門所提供資料將成為香港證監當局相關執法行動的證據,但如果這些資料有紕漏,則中國證監會或有承擔法律責任之虞。
        也許在內地和香港證券市場之間建立監管合作框架是一個動力問題——當內地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有香港企業在中國上市時,就輪到中國監管方面采取主動了。但是,跨境監管的缺位,畢竟會間接影響內地在港上市公司的信用,并最終影響更多的內地公司赴港上市融資。

    渴望突破
        2月5日、6日連續兩天,香港證監會對外發布信息稱,“國際證監會組織已成立對付證券欺詐及市場違規行為的主席專責小組”。這一專責小組剛于2月5日在西班牙馬德里成立,被國際證監會組織賦予統籌國際監管合作的使命。
        細查香港證監會釋放的信息,不難發現這些信息都圍繞著一個中心:制造反證券欺詐和市場違規的跨境合作氛圍,宣示證監會的決心。這說明,對

    內地香港證監合作難題

    上市公司的跨境監管在香港證券及期貨條例修訂案實施將近一年之后,仍然力有不逮,香港證監會仍然渴望破局。
        身兼國際證監會組織技術委員會主席的香港證監會主席沈聯濤強調:“各國的監管當局將攜手合作,以強化彼此的金融市場在應付金融欺詐事件方面的能力。”
        香港證監會的公告還特意回顧了2002年國際證監會組織采納的一份有關監管合作及信息分享的多邊諒解備忘錄。原則上,這份備忘錄為跨境調查國際性證券欺詐個案提供了有力支持。沈聯濤表示,多個主權當局正在同心協力落實國際證監會組織在披露、審計、信息分享和合作方面的原則,以攜手對付金融欺詐事件。■

    資料
    內地企業在港上市爭議事件一覽
    杰威國際
        2001年六七月間,廈門華洋彩色印刷有限公司被包裝成杰威國際控股公司(公司注冊地為百慕大群島),尋求在港上市。杰威聲稱其2000年的總營業額為1.88億港幣,而盈利則達到了5542萬港元。而2001年這個數字將達到6600萬港元。由于市場氛圍良好,杰威國際的IPO甚至未經路演,就吸引到250倍的超額認購。
        然而兩封遞交至香港聯交所和承銷團的匿名信,讓杰威上市胎死腹中。信中附有大量數據,聲稱杰威財務報表嚴重失實。2001年7月3日,承銷團發布公告稱情形有變,上市或將延遲;4日,正式宣布放棄上市。
        一周之后,香港方面稱杰威董事長林再德失蹤。隨后香港聯交所對此事進行調查,但最后不了了之。

    超大農業
       2002年10月22日,另一在香港上市的內地民企超大農業(0682,HK),被聯交所停牌。此前一日,超大農業宣布年度財報,收入11.5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8.7%;凈利6.21億元,同比增長41%,業績驕人。但隨即傳出消息,其審計師普華永道不愿在其年報上簽字,原因是超大農業向工商局呈報的兩間附屬公司未合并賬目。該事當即引發停牌。但一周后,普華永道在超大農業年報上簽字,且未改先前公布的業績。次日超大農業復牌。
        停牌期間,香港兩家媒體到福建實地調查超大農業總部及部分生產基地和零售點,并于復牌當日和次日刊文,指責超大農業作假,嚴重虛報生產基地面積、營業額及利潤等。
        超大農業一停一復之變,也引起香港監管當局注意,但調查最終無果。

    歐亞農業
        2002年9月,歐亞農業被香港交易所兩度停牌。2001年7月在港上市的歐亞農業,一直以高科技農業帶來高成長的美妙概念吸引投資者。但2002年夏季之后迷局迭出,9月底中國證監會更致函香港證監會,指歐亞農業存在涉嫌業績造假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其中最令人震驚的是營業額虛增:“歐亞農業自稱在1998年至2001年中總收入達到21億元人民幣,但據中國國家稅務總局調查所得,事實上連同母公司其他未上市資產在內,其總收入不足1億元人民幣。”
        隨后,香港證監會和交易所于10月10日開始調查“歐亞農業”上市時的中介機構工商東亞和安達信公司。此次跨境調查取得較圓滿結果。這可能是惟一成功的跨境調查案例。

    整理/本刊記者 李勇

    【內地香港證監合作難題】相關文章:

    香港證監改革功虧一簣08-05

    內地企業香港上市的財會問題08-05

    一個內地教師眼里的香港教育08-18

    難題08-16

    語言的難題08-16

    難題作文07-26

    難題的作文08-14

    道德難題08-20

    難題的日記12-26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欧美动漫少妇自拍 | 麻豆亚洲福利电影 | 最新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 午夜性色一区二区视频 | 亚洲第一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国产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