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經濟論文>保險論文>我國保險理賠制度變遷的動態分析

    我國保險理賠制度變遷的動態分析

    時間:2023-02-20 09:01:29 保險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關于我國保險理賠制度變遷的動態分析

    在中國保險理賠制度變遷過程中,路徑依賴現象客觀存在并產生了較大影響力。中國保險理賠制度變遷十年的歷程,對我們具有以下啟示:
      第一,未能形成有效的收益遞增機制是導致中國保險理賠非績效制度變遷路徑依賴的重要因素。具體表現為:(1)我國保險公估公司的初始成本投資少,其硬件投資和對保險公估的人力資源投資部極少,因而保險公估業務質量難以達到社會公眾的預期值,導致無論其內部經濟還是外部經濟均未達到預期的收益遞增的目標函數;(2)未能有效地掌握保險公估制度安排所應提供的獲利機會,這是由我國現有的保險公估行業對國際通行的保險公估慣例的學習效應較差所致。截止2001年上半年,我國尚未批準一家規范的保險公估公司,保險公估人員不足100人;保險公估業務不規范,其業務大都來自保險公司,在保險公估實踐中容易偏袒保險公司一方。而保險理賠制度變遷的速度是保險公估慣例學習速度的函數,學習速度又取決于保險公估人(公估行)的預期回報率。由于信息分割,市場不完全現象嚴重,導致其學習的預期回報率較低。(3)協調效應差。所謂協調效應是指適應新的制度而產生的組織與其他組織締約,以及具有互利性的組織產生與對新制度的進一步投資而獲得的效應。現實中,我國保險公估公司與政府、保險公司、投保人之間很難相互協調,表現為保險公估企業政企不分、多頭管理,保險公估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得不到社會公眾(包括保險公司、投保人和保險監管部門)的有效承認,因而近十年來一直處于“地下狀態”。保險公估公司既得不到保險監管部門的積極支持,又由于利益分配的矛盾,在保險市場中受到保險公司的極大牽制;同時,還由于在保險公估的實際操作中偏袒保險公司,因而失去投保人的信任。(4)缺乏有效的適應性預期。現行的保險公估制度受到我國傳統的“低文本文化”和保險業系統的利益分配格局的影響,增加了這項制度持久下去的不確定性。上述四種狀況使得我國保險理賠制度在變遷過程中,保險公估制度安排潛在的收益遞增機制未能有效地顯現出來,因而在與非中介理賠制度安排(保險人自行理賠方式)的動態博弈中沒有顯示出其應有的制度優勢,進而不能形成有效的保險理賠制度變遷路徑的自我強化機制。
      第二,交易費用的大量存在是引致中國保險理賠非績效制度變遷路徑依賴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威廉姆森把交易費用要素細分為機會主義、人的有限理性、資產專有性和不確定性等四種。在我國保險理賠制度安排由保險人自行理賠向保險公估轉變的過程中,交易費用的四個要素均廣泛地存在著。保險公估人、保險人受到理性的限制,在保險理賠業務中機會主義傾向嚴重;加之由保險公估公司自身的信譽和業務質量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不確定性,導致保險公司理賠資源的資產專用性很強,機會成本和利益沖突很大,其協調成本很高。因而其理賠分工的理論效率受到高協調成本的嚴重制約,保險公估制度安排在中國現實的制度環境下難以得到廣泛的推行。中國保險理賠制度變遷出現了閉鎖狀態,非績效的保險人自行理賠制仍占據著主導地位,并且這種無績效的制度變遷路徑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將持續下去,除非存在某種機制能有效地克服社會成員對傳統理賠方式的路徑依賴。
      第三,中國保險理賠非績效制度變遷路徑依賴形成的深層次原因是利益因素。自1980年中國保險業恢復以來,中國保險理賠的初始階段便選擇了現在看來是無效的保險人自行理賠制,盡管存在著非獨立性和不公正、不公平等重大缺陷,損害了投保人的利益,抑制了潛在投保人的保險需求,但由于在傳統的保險人自行理賠制中已經形成了既得利益的壓力集團(保險公司),他們力求鞏固現有保險理賠制,阻礙選擇新的路徑,即便是新的保險公估制度較之現有的保險人自行理賠制更有效率。換言之,初始的制度選擇強化了現存保險理賠制度的刺激和慣性,使非績效的中國保險理賠制度變遷陷入了鎖定狀態。
      路徑依賴分析框架盡管對中國保險理賠非績效制度變遷的歷程具有較強的解釋力,但這種研究范式忽視了自然系統與社會系統的差異;過分強調“正反饋機制”在制度變遷中的作用,從而無法正確處理社會系統中的各種利益沖突對制度變遷主導性的影響,也無法真正把握制度變遷的源動力;其應用范圍僅限于熊彼特式的誘致性制度變遷模式。而我國由于信息不對稱、市場不完全,極大地制約了民間創新主體的誘致性制度變遷及其經濟績效,因而路徑依賴分析框架對中國保險理賠制度變遷的路徑解釋適應范圍有限,尤其難以回答中國保險理賠制度變遷如何退出無效的路徑依賴從而步入有效的路徑依賴的問題。而這正是當前中國保險理賠制度變遷亟待解決的突出矛盾。
        (二)
      上述路徑依賴分析框架在本質上仍是一個短期分析框架,不能在若干路徑依賴的制度變遷的基礎上,長期、動態地把握制度變遷的歷史規律,尤其忽視了發展中國家制度變遷過程中存在的嚴重利益分配和利益沖突問題;對退出閉鎖的處理也顯得無能為力,對于政府在制度變遷中的作用也未加考慮。因而需要引入新的研究范式,以便對制度變遷尤其對處于轉型時期的發展中國家的制度變遷演進過程和演進方向,進行合乎規律的歷史考察。
      演進經濟學正在受到經濟學家們的青睞,并將成為主流經濟學的發展方向。在眾多社會演進理論中,斯密—楊格—楊小鎧—哈耶克的社會市場演進理論重新引起了經濟學家們的注意,尤其是哈耶克以社會秩序二元觀為基礎的社會演進理論近年來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其研究范式對于考察中國本土的有關制度變遷的演進過程及趨勢具有重大的啟迪意義。
      哈耶克的社會秩序二元觀(自發秩序和人造秩序)是建立在規則(亦即人們自愿遵守的共同知識的集合)基礎之上的。規則又分為內部規則和外部規則。前者指由分散的個體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社會交往中自發形成的彼此認同的規則;它內生于人們的行為過程中,幫助社會成員正確預期他人可能的行動,從而大大減少人們交往的不確定性。后者則是指由特定的組織(如政府)基于自身效用最大化,強制他人服從的規則,并外在于人們的行為過程中。給定不同的環境條件,個人與內部規則之間、個人與特定組織之間、內部規則與外部規則之間,時而在利益沖突和競爭機制作用下相互制約,時而又在利益協調和合作中相互促進;而作為整體的社會秩序就是在這兩者之間的沖突與協調中,通過互動使得市場自發秩序和政府人造秩序相互交織、共同作用進而得以逐步演進的。
      哈耶克的內部規則類似于非正式規則,外部規則類似于正式規則,因此哈耶克的社會演進過程其實就是非正式規則之間、正式規則之間以及非正式規則與正式規則之間,基于個人、特定組織以及他們之間的利益沖突,在動態中通過各種制度(規則)的市場競爭,不斷地從非合作博弈向合作博弈轉化,在互動中達到非正式規則與正式規則、人造秩序與自發秩序的協調。最終型構出以類合作為基礎的自發擴展秩序以及其制度演進的市場化過程。當然,其制度演進的市場化過程不可能排除政府的干預,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更離不開政府的作用。政府可以修正由于人們的無知可能導致的錯誤選擇以及個人對傳統依賴導致的內部規則的“鎖定效應”。哈耶克對此也作了明確的說明:“在大多數場合,為了確使那些規則得到遵守,我們稱之為政府的那種組織卻是不可或缺的。政府的這一特殊功能有點像工廠維修隊的功能,因為它的目的并不在于提供任何特

    關于我國保險理賠制度變遷的動態分析

    定的服務項目或公民消費的產品,而毋寧在于確使那個調整產品生產和服務提供的機制得以正常運轉!痹诠丝磥,政府的作用不是直接介入,而是提供制度基礎服務。中國體制改革的發展史表明,制度變遷過程實質上是一部以市場當事人社會博弈的內部規則的自發演化為主導,政府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刻意型構的外部規則漸次退出的制度市場演進格局的歷史。
      上述制度演進思想和結論,對于研究中國保險理賠制度變遷的演進過程和演進趨勢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是從整體上講,中國有效保險理賠制度變遷的演進過程為:社會成員(投保人、保險人、保險公估人)出于利益沖突通過制度的市場競爭以形成有效的內部規則,社會成員和政府組織(各級政府、保監會)之間通過平等的交易進行互惠性制度變遷使自發的內部規則和外部規則(保險公估制度)激勵相容,使得有效的保險理賠制度在上述內部規則和外部規則之間的動態市場博弈中得以逐步建立起來。其演進趨勢將是以社會成員內部規則的自發深化為主導,政府外部規則漸次退出的制度市場演進格局。這是因為:(1)政府存在著認識上的誤區,即認為自身的利益等價于社會福利,因而選擇對自身有利的外部規則(保險公估制度)必然也有利于社會福利改進。但政府社會知識的局限性,往往造成政府的選擇常常并不符合中國當前的現實環境,導致社會成員的不滿;(2)社會成員和政府組織之間的對立反而可能阻礙有效內部規則的自發演化,并損害社會福利;(3)政府外部規則和內部規則之間的磨擦,加大了有效保險理賠制度演進的社會成本;(4)政府與社會成員只有通過平等的市場競爭在內外規則的動態博弈中自發型構出有效的共同規則,才能既滿足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愿望,又最大限度地增進社會福利。
      二是在當前我國保險理賠制度變遷的初始階段,為克服現階段社會成員對傳統非績效的保險人自行理賠制度安排形成的路徑依賴,政府的作用不容忽視。具體表現在:(1)在全社會范圍內加強對獨立、公平、公正的保險公估人制度安排的意識形態的教育投資。因為成功的意識形態是人力資本,它在人的有限理性條件下,能有效地克服機會主義傾向,減少環境以及人的不確定性,同時也能有效地避免“搭便車”問題;(2)為保證保險公估制度在與保險人自行理賠制度的競爭中最終取得競爭優勢,應提供有效的制度環境基礎,如給保險公估人以明確獨立的市場主體地位、解決現有保險公估企業中政企不分和產權模糊問題、建立有效的保險公估人市場準入以及退出機制、加強對保險公估企業的監管和行業自律;(3)積極啟動學習機制,推進內部規則處于鎖定狀態的中西部地區及企業與已形成有效內部規則的東部沿海地區及企業的社會交流,消除內部規則的區際差異,使保險公估制度的外部規則與內部規則在更廣的地區和較高的水平上達到兼容,在內部規則(非正式規則)基礎上形成內部規則與外部規則之間、非正式規則與正式規則之間互動的強化機制和新的收益遞增機制,推動我國有效的保險公估制度變遷的整體演進。
      三是政府在中國保險理賠制度變遷中的歷史定位,首先是短期性的,隨著其基礎性制度條件的建立和完善應逐步退出;其次是輔助性的,政府不能充當運動員的角色,而只能定位于裁判員的角色,這是由中國保險理賠制度變遷的市場化本質所決定的。
      從上述分析看來,中國保險理賠制度變遷無論是演進過程還是演進趨勢,都將遵循市場化的演進規律。
    【參考文獻】
      [1]  [美]D·諾斯.制度、制度變遷和經濟績效(中文版)[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0.
      [2]  [奧]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中文版)[M].北京:北京三聯書店,1997.
      [3]  [奧]哈耶克.法律、立法與自由(中文版)[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
      [4]  譚崇臺.發展經濟學的新發展[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
      [5]  劉元春.論路徑依賴分析框架[J].理論經濟學,1999,(3).
      [6]  周業安.中國制度變遷的演進論解釋[J].經濟研究,2000.(5).


    【我國保險理賠制度變遷的動態分析】相關文章:

    我國股市當前存在的問題之源:股市的制度變遷方式08-05

    我國勞動爭議案件仲裁時效制度變遷小結08-05

    我國勞動爭議案件仲裁時效制度變遷小結08-05

    我國股市當前存在的問題之源:股市的制度變遷方式08-05

    詞句的動態分析08-17

    我國農村公共產品制度變遷及其改革策略研究08-12

    淺談外國保險公司投資債券的法律監管制度比較分析及對我國保險監管制度的啟示08-05

    論存款保險制度在我國的建構08-05

    論存款保險制度在我國的構建08-05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福利院在线看AV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天堂 | 色综合天天综合高清网国产在线 | 亚洲成AV人影院在线观看网 | 在线欧美日韩乱码中文电影 |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