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青島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走進新農村教案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青島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走進新農村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青島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走進新農村教案1
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 使學生了解了負數產生的背景,理解正、負數及零的意義,掌握正、負數的表示方法,會用正、負數表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
2.能力目標 通過本節教學,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向學生滲透"對立統一"、"實踐第一"等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思想目標 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和學習習慣。
教學設計
本課教材所處位置,是小學所學算術數之后數的范圍的第一次擴充,是算術數到有理數的銜接與過渡,并且是以后學習數軸、相反數、絕對值以及有理數運算的基礎。
重點
正、負數的意義,難點
負數的意義及0的內涵。
教學方法:
鑒于初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對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強,精神不能長時間集中,但思維比較活躍。我決定采取啟發式教學法及情感教學,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用大量的實例和生動的語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節學習情緒。并利用計算機和投影膠片輔助教學,增大教學密度。
教學過程的設計,分為四部分。
一、創設情境,引入負數;
二、聯系對比,突出重點;
三、課堂練習,及時反饋;
四、總結提高,滲透德育。
在引入部分,我通過介紹數的產生與發展,向學生滲透"實踐第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原始社會,從打獵記數開始,首先出現自然數,經過漫長歲月,人們用數"0"表示沒有,隨著人類的不斷進步,在丈量土地進行分配時,又用小數使測量結果更加準確。使同學們感到,數的第一次發展都是為了滿足社會生產與生活的需要。
隨之提問:同學們小學都學過哪些數?
為了給下節課講述有理數概念及分類作好鋪墊,我把學生們答出的數歸類為整數和分數。
那么小學學過的這些數能否滿足社會生產生活及數學自身發展的需要呢?
為了體現負數是從實踐中產生的,我選擇了三個學生較熟悉的例子,用計算機顯示動畫效果,采取形象化教學。
(計算機)比如零上5°C,它比0°C高5°C,可記作5°C,而零下5°C比0°C低5°C,怎么表示呢?珠穆朗瑪峰高出海平面8848米,吐魯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米,怎樣表示二者的海拔高度?又如向東走3米與向西走3米、收入50元與支出50元等等。還可以聯系抗洪實際,讓學生思考怎樣用數學來區分高區警戒水位1米與低于警戒水位1米呢?
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積極的思維參與,興致勃勃的參與學習活動,既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師生共同進入角色。
以上實例說明,小學學過的那些數不能滿足實際需要,而且數的局限也阻礙了數學自身向前發展。如小學遇到0-2、3-5這類題我們束手無策。以上種種矛盾及不便我們如何解決呢?
使學生感到數的擴充勢在必行,擴充的根源是社會生產生活的需要及數學自身發展的需要。
既然小學學過的數不能滿足需要,我們需要引出新的數。根據同學們的生活經驗,零下5°C,比0°C低5°C,那么有沒有比0還上的數呢?此時,負數已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學生順利地接受了這一事實,負數自然而然的引出了。
接下來講解正、負數的定義及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我采取聯系對比的方法,始終不脫離小學所學知識。在給出正、負數的定義時,我采取比較輕松的態度,盡量避免使概念復雜化:小學學過的大于零的數就是正數,負數就是在正數前面加上一個"-"號。讓學生覺得數學并不難學。在講述正、負數的表示法、讀法后,強調這里的"+""-"是性質符號,雖然與表示運算符號的加號、減號涵義不同,但又能完全統一,因此形式上是一樣的。在學運算時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從溫度計上觀察0°C以上的溫度用正數表示,0°C以下的溫度用負數表表示,說明正數都大于0,負數都小于0,0是正數與負數的界限。因此,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0是非正非負的`中性數。對于0的認識,我們小學知道,0表示沒有,又知道0的一些性質:0不能作除數、0乘以任何數都得0等。其實,0不僅僅表示沒有:比如:0°C并不是沒有溫度,水位線定為0米并不是沒有高度。在實際意義中,0是用來表示基準的數,比如海平面、警戒水位等。因此,0是一個實際存在的數量,它比所有正數都小,又比所有負數都大。當然,0的內涵還很豐富,我們將在以后陸續學到。
以上對數0表示量的意義的分析,實際上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負數的認識和理解。正數、0、負數的大上關系在學生的頭腦中初步形成,也為下一節課講述有理數分類打下基礎。
在此選取課本練習1讓學生口答,鞏固對正、負數的認識。并把課本例1作為練習給出。目的是使學生熟悉正、負數的特征,會判斷一個數是正數還是負數。
為了突出正、負數的意義這一重點,就要突出它的實踐性。那么,與引入部分呼應,有了負數以后,那些不能解決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零上5°C可記作5°C或+5°C,零下5°C可記作-5°C;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米,吐魯番盆地海拔-155米;收入50元記作+50元,支出50元記作-50元等等。同學們觀察、正、負數所表示的兩個意義正好相反的量,叫做具有相反意義的量。有趣的是,在千世界中,有上就有下,有升就有降,有收入就有支出,有贏就有虧損。因此,上仍相反意義的量是普遍存在的。正、負數的一個重要應用就是能表示兩個具有相反意義的量。為了加深學生對具有相反意義的量的理解,請學生再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總結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的特征:
(1)意義相反 (2)同一種量
并解釋相反與相異的區別。比如向東走3米向北走3米就不是具有相反意義的量。并通過以下練習加以鞏固。
由于用負數表示實際問題對學生來說很不習慣,是理解上的難點,如何講解難點呢?在此要向學生滲透相反意義所隱含的辯證關系。
"+""-"作為性質符號有著更深層的涵義:
"+"表示與問題中給出意義的相同意義,"-"表示與問題中給出意義的相反意義,如:前進+5米,表示真正前進5米,前進-5米,表示后退5米,那么,后退-5米就表示前進5米。并通過課本例2加以鞏固。
為了加深對正、負數的意義及對具有相反意義的量的理解,我安排了這樣一個練習:
圖中所示是一個零件的剖面圖。用φ30±0.07表示軸直徑的誤差范圍,說明±0.07的意義。
因為學生第一次見到這種標注誤差的方法,很難回答。我采取鋪墊式啟發,先講解;"這是一個直徑為30mm的軸,在制作過程當中允許產生尺寸上的誤差,既可以大些也可以小些,但不許超過一定的范圍,如此標準誰能說出它的意義?"這時,學生就會根據正、負數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這一特點回答出+0.07表示比30mm大0.07mm,-0.07表示比30mm小0.07mm。這樣使學生把正、負數與實際問題聯系起來,加深了對正、負數意義內涵的理解。
接下來是課堂練習。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通過練習鞏固知識發現不足,教師及時得到反饋,檢查教學效果,采取相應措施。在練習過程當中培養學生養成用所學知識去思考問題,判斷問題,解決問題的好習慣。學生的練習分出了梯度,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所提高,有助于貫徹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各組練習在進行中,進行后,都要掌握學生的完成情況,讓學生舉手,加以統計,及時糾錯及再講解,根據學生的接受情況,調整練習題目的多少與難易。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我通過語言、目光、動作給予鼓勵與告訴,發揮評價的增益效應。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一言一行、語氣、神態都會對學生的學習過程產生影響。因此,教師要對學生在聽課過程當中通過有形的精神狀態如眼神等所表現出來的無形思維狀態加以感知,隨時捕捉反饋信息,對自己的講課進程作出相應的調整,快、慢、停、轉應用自如。
在本節課的小結部分,首先小結本課重點與難點,然后向學生提問:你知道是哪個國家最早使用負數嗎?負數最早記載于中國的《九章算術》中,比國外早一千多年。借此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并布置思考題及作業,目的是把正、負數與第一章所學代數式聯系起來,加深對正、負數的意義的理解。
通過教學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我認識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還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素養的學習習慣,更要重視教學生做人,才能真正講出一堂好課,真正成為一名好教師。
青島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走進新農村教案2
1、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例五圖,并看圖填空。
2、集體核對
3、通過這些圖和算式,你有什么發現?
4、接下來,請大家要課練本上任意寫一個等式。請你將這個等式兩邊同時乘同一個數,計算并觀察一下,還是等式嗎?再將這個等式兩邊同時除以同一個數,還是等式嗎?能同時除以0嗎?
5、通過剛才的活動,你又有什么發現?
6、引導學生初步總結等式的性質(關于乘除的')
7、板書出示: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不等于0的數,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
8、練一練第一題
⑴、指名讀題
⑵、生獨立填寫在書上,集體核對
⑶、你是根據什么來填寫的?
青島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走進新農村教案3
[教材簡析]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比的相關知識,特別是學習了如何求比值之后安排的一個實踐活動測量樹、旗桿、樓房的高度。這些物體都比較高,它們的高度很難用尺子直接度量,要通過在同一地點,同時測得的竿長和影長的比值相等的規律,間接獲得。因此發現和應用這個規律是本次實踐活動的重點。
量量比比 發現規律
通過在太陽光下,把幾根同樣長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使學生懂得什么叫影長、如何測量影長并體會和發現在同一時間、同樣長的竹竿的影長相等。在此基礎上再把幾根長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按照表格的要求,分別測出每根竹竿的長度及影長,算出竿長與影長的比值,發現竹竿有長、有短,影長有長、有短,但各根竹竿的竿長和影長的比值是相等的。
議議做做 應用規律
這一部分,教材沒有把怎樣應用規律測量樹高、樓房高的方法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引導學生體會方法。通過交流,整理出思路:測出1根竹竿的長度和影長,求出竿長與影長的比值;再測出樹的影長,求它的高。并用此方法,實際測量校園里的一棵大樹的高和樓房、旗桿的高。當然,如果沒有同時測量竹竿的影長和大樹的影長,用上面的方法計算樹的高,是不會得到準確結果。因此必須突出同一時間測量影長。
[教學目標]
1、通過測量各種目標物影子長度的實踐活動,使學生主動探索掌握影子長度與目標物實際高度之間的比例關系。
2、通過分組合作,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團結協作精神。
3、通過活動,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進一步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并在活動中培養創新精神。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起興趣
1.播放動畫片《聰明的阿凡提賣樹蔭》片段
(故事簡介:一個炎熱的下午,長工們正和阿凡提在巴依大老爺家門外的一棵大樹下乘涼。這時,巴依大老爺出現了,非常蠻橫地要大家出100個錢買下樹蔭。聰明的阿凡提一下就看穿了巴依貪婪的用心,決定將計就計,教訓他一下。于是大伙湊夠了100個錢給了巴依,巴依心滿意足地走了。到了晚上,圓圓的月亮升上了天空,皎潔的月光照在大樹上,大樹長長的影子正好落在巴依大老爺的院子里和屋頂上。長工們在阿凡提的帶領下,涌進巴依的家里,有的還爬上了房頂。巴依嚇壞了,急忙趕大伙出去。這時,阿凡提說:樹蔭是我們花錢買下來的。樹蔭移到哪里,我們就跟到哪里。你要想讓我們出去,就得給錢。巴依大老爺只好認輸求饒,不僅退還了100個錢,還答應再也不阻撓大伙在樹蔭下乘涼了。)
師:故事看完了,你們覺得阿凡提怎么樣?
生:聰明機智,敢于同巴依大老爺作斗爭,為窮人謀幸福
師:可是,故事并沒有結束。巴依大老爺不甘心就此認輸,一直在尋找著報復的機會。過了幾天,阿凡提有急事出了門,巴依便帶著幾個打手來到了樹下,把乘涼的.長工們攆到一邊,然后命令打手們把大樹砍倒。附近只有這么一棵大樹,枝葉茂密,正是長工們避暑的唯一去處。長工們紛紛懇求巴依大老爺不要砍樹,這下正中了他的詭計。只見巴依眼珠一轉,奸笑了兩聲說:不砍樹也行。只要你們哪個人能說出這棵大樹有多高,條件是不準爬上樹去量。不然的話,你們還是湊足100個錢再來這兒乘涼吧!長工們一下愣住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里很著急,大家多么希望此時阿凡提能出現在這兒呀!
[評:用《聰明的阿凡提賣樹蔭》故事引出課題,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了數學實踐活動課的趣味性。筆者認為只有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變苦學為樂學,變難學為易學,變死學為活學。]
二、找尋規律,巧解難題
師:聰明的同學們,你們愿不愿意開動腦筋,給大伙出個點子,幫助長工們粉碎巴依大老爺的詭計呢?
1、積極思考,各抒己見。
①學生分組討論,指名發言。
生:可以趁巴依大老爺不注意時偷偷爬上樹,放下一根和大樹一樣高的繩子,量量繩子有多長,大樹就有多高;
生:可以把幾根竹竿綁成一根長竹竿,豎在大樹旁,如果和大樹一般高,只要量一量竹竿長度就行了;
生:利用影子。在太陽照射時,當我們的影子與我們的身高相同,說明大樹的影子也與大樹的高度相同,馬上測量大樹的影子。
生:趕快派人去找阿凡提
生:利用媒介物。先拍一張大樹和一樣東西的照片,看看大樹的高度相當于這樣東西的幾倍,然后量出這樣東西的高度,大樹的高度就是它的幾倍。
生:在氫氣球下扎一根很長的塑料繩,把氫氣球放上天,當它與大樹同樣高度時,量出塑料繩的長度。
[評:這一環節中雖然有的同學出的點子并不符合巴依老爺的要求,有的點子操作起來比較麻煩,結果也不甚精確,但卻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積極大膽地動腦、動口、動手的欲望,不但維持了學生對這個活動的興趣,更是較好地滲透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2、仔細觀察,找尋規律。
①剛才老師聽到有一個同學提到了利用影子。是啊,整個事件其實就是因樹蔭(也就是樹的影子)而起,我們看看,能不能想個辦法,還從它的影子入手,算出大樹的高度呢?
②(課件出示)一幅畫面:父子倆迎著夕陽,走在人行道上,身后投下一長一短兩條影子。
師:觀察一下,你發現什么?
生:父親個子高,影子就長;兒子個子矮,影子就短
③課前老師也讓同學們測量了長木棒、短木棒和自己身高的影子長度,并將測量的結果填在了這張表格(P78表格)上。請你講一下自己是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測量的,測量的結果是多少。(各組匯報本組的測量數據,可能各不相同。)
師:為什么同樣長的木棒大家量得的影長卻不同呢?
說明:因為各組測量的時間(比如說有的同學是上午量的,有的則是下午或中午量的)、地點可能不同,所以同樣高度的直立木棒的影長也在發生變化。
④觀察。請大家仔細觀察你測得的三組數據,哪個同學能說一說影子長度與實際高度之間到底有什么關系呢?
⑤學生分組觀察,討論,得到:在同一時間,物體實際高度越高,它的影子就越長。并通過嘗試計算,發現竹竿有長、有短,影長有長、有短,但各根竹竿的竿長和影長的比值是相等的
[評:在學生己有學習和生活經驗中體驗數學、理解數學和學習數學,真正體現了現代素質教育的思想。]
3.利用規律,巧解難題。
①師:同學們已經發現了影長與物體高度之間的關系,怎樣利用這個關系幫助長工們解決難題呢?
②學生討論,根據學生回答,教師逐步演示下面過程:
在大樹旁垂直豎一根1米長的竹竿,同時量得竹竿的影長為0.5米,大樹的影長為2.8米。根據以上數據,請學生分組算出大樹的高度是多少米。看看哪組同學用的方法最多?
③各組同學匯報本組的解題方法與思路。
方法一:因為竹竿長度是其影長的2倍,所以大樹高度也是其影長的2倍。
列式為:2.8(10.5)
方法二:因為竹竿影長是其高度的1/2,所以大樹影長也是其高度的1/2。
列式為:2.8(0.5l)
方法三:因為大樹影長是竹竿影長的5.6倍,所以大樹高度也是竹竿高度的5.6倍。
列式為:1(2.80.5)
方法四:因為竹竿影長是大樹影長的5/28,所以竹竿高度也是大樹高度的5/28。
列式為:l(0.52.8)
方法五:
[評:本節課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給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在觀察、合作、討論、交流、歸納、分析的過程中學習。這樣的教學活動,可以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三、繼續探索,深入實踐
1.師:同學們真的動了腦筋,連阿凡提都表揚我們了,看:
(課件出示)阿凡提沖著大家一豎大拇指說:六(-)班的同學,亞克西!。
師:看到巴依耷拉著腦袋,灰溜溜地走了,同學們高興們?
是啊,我們用智慧幫助長工們再一次粉碎了巴依的陰謀,的確值得的高興。
2.下面,我們就用今天掌握的方法,到操場上任選一個目標物,如旗桿、籃球架等,測量出它的影長,算出它的實際高度來。
準備工作:
①小組為單位,開始分工
②在實際測算過程中思考:有沒有更巧妙的測量方法?
3.實地測量、記錄、計算
4.情況反饋活動總結
各小組匯報測量及計算結果允許有小小的誤差,若出入較大,幫助查找錯誤原因并現場糾正。
[評:新課標指出,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所學的知識,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實踐活動能力,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本節課在此思想的指導下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生活,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融為一體。]
四、激勵評價,問題延伸
通過這節課的活動和學習,你都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樣知識的?你學得開心嗎?
回家后,選擇你喜歡的、個頭巨大的物體,測量并計算出它的高度。
[評:課堂總結不但關注了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掌握,而且關注了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了學生的情感,還把課堂中學到的知識延伸到生活中,體現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理念。什么是有價值的數學?只要是學生感興趣的、對學生的一生發展有奠基意義的數學才是有價值的。]
青島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走進新農村教案4
教學過程:
一、基礎練習
1、說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為什么?
20+17=37 12-Y=4 a+12=35
21-b<14 -=14+23 16+a=27+b
2、解方程
-+125=370 520+-=710 --4.9=6.4
120--=25 7.8+-=2.5 -+8.5=12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學生板演。
選3題讓學生說說想的過程。
集體訂正,幫有錯的同學分析錯誤原因,使其明白。
二、完成第6頁的7~12題。
第7題
學生獨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讓學生說說是怎樣想的。
使學生明白:根據等式的性質是含有未知數的一邊只剩下未知數,就能很快知道最后的結果。
第9題
先由學生獨立完成。
指名學生說:錯在哪里,幫他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樣改正,我們在做題時要注意一些什么?
第8題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
教師要特別關注前面解題還有錯的學生,爭取人人過關。
集體訂正,分析錯誤原因。
第12題
學生讀題后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小組內交流。
全班交流,只要學生說出的方法是有道理的,教師都要給于肯定。
三、課堂作業
第6頁的第10、11題。
第四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第7~10頁,例5、例6及相應的試一試,練一練,練習二第1~3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質,即在等式兩邊都乘或除以同一個數(除以一個數時0除外),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質。
2、使學生掌握利用相應的性質解一步計算的.方程。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在等式兩邊都乘或除以同一個數(除以一個數時0除外)這一等式的性質。
教學過程:
一、復習等式的性質
1、前一節課我們學習了等式的性質,誰還記得?
2、在一個等式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學們猜想一下,如果在一個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數(除以一個數時0除外),所得結果還會是等式嗎?
3、生自由猜想,指名說說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們就通過學習來驗證一下我們的猜想。
青島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走進新農村教案5
1、出示例六教學掛圖,指名讀題,同時要求學生仔細觀察例六圖
2、長方形的面積怎樣計算?
3、根據題意怎樣列出方程?指名口答,你是怎么想的.?板書:40-=960
4、在計算時,方程兩邊都要除以幾?為什么?
5、生獨立計算,指名上黑板。全班核對
6、計算出-=24后,我們怎樣才能確定這個數是否正確?請大家口算檢驗一下。最后將例六填寫完整。
7、小結:在剛才計算例六的過程中,我們將方程的兩邊都同時除以40,這是為什么?為什么將等式兩邊都同時除以40,等式仍成立?
8、試一試
⑴、出示-÷0.2=0.8
⑵、生獨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師巡視并幫助有困難的學生。
⑶、集體核對,指名口答:你是怎樣解方程的?為什么可以這樣做?
9、練一練第二題
⑴、生獨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師巡視。
⑵、集體訂正。
四、鞏固練習
1、練習二第一題
⑴、請每位同學在小組里說一說每一題應該怎樣解,指名口答。(第三組)
⑵、生獨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
⑶、集體核對
2、練習二第二題
⑴、指名讀題
⑵、生獨立填寫,師巡視。
⑶、你在填的時候是怎樣想的?
青島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走進新農村教案6
教學目標:
1、結合運白菜的情境,培養學生提出問題、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2、結合具體情境,探索連減的具體方法,能正確地進行運算。
3、運用連減的有關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1、探索連減的具體方法。
2、連減問題的兩種不同思路。
教學準備:
相對應的主題圖片。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師談話:農民伯伯種的大白菜又獲得了大豐收,他們正忙著收白菜、運白菜呢!
出示主題情境圖。學生通過觀察獲取如下數學信息,第一運走288棵,第二運走256棵,原有850棵。
二、問題探索
1、提出問題。學生會提出幾個有價值的問題:(1)兩車一共運走多少棵?(2)第一車運走以后,還剩多少棵?
問題(1)(2),是對舊知識的復習應用,可以讓學生獨立解答出來。然后重點研究問題(3)。
2、思路探究。
(1)教師啟發與引導:想要知道運走兩車后還剩多少棵,你打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試著列出綜合算式。
(2)學生獨立思考,列出算式。
(3)交流想法。
會有以下兩種重要的解決問題的思路。
1、先運走第一車后還剩多少棵,再算運走第二車后還剩多少棵。列式為850256288。
2、先算兩車一共運走多少棵,再算還剩多少棵。列式為850(256+288)。
(4)學生在小組內相互說一說這兩種方法的思路。
3、算法探究。
引導學生把具體的問題情境、混合運算的順序與計算的方法步驟有機結合起來,弄明白其中的算理。在此重要的思想指導下,以下兩種算法會自然而然地產生。
(1) 從總數里面連減兩個數的方法。
850256288
=594288
=306(棵)
(2) 從總數里面減去兩個數的方法。
850(256+288)
=850544
=306(棵)
三、應用練習
1、計算方法的練習。
完成試一試的習題和練一練中的第1、3題。
2、解決問題的練習。
(1)第2題。
a出示問題情境及第(1)問。
b學生獨立解答。
c交流算法與想法。
d出示第(2)問。
教師適時點撥,鼓勵學生提出與第(1)問類似的連減問題,并試著解答出來,再與小伙伴交流。
(2)第4題。
a出示題目內容,帶領學生讀懂所提供的信息。
b學生觀察并發現問題:從整體上看,從星期一到星期日里程表上的讀數是逐漸增大的.,但有一天很特殊,星期三和星期四里程表上的讀數相同,這是為什么呢?
c學生討論。
可能性1:如果小軍是每天晚上統計的話,說明星期四小軍的爸爸沒有出車。
可能性2:如果小軍是每天早上統計的話,說明星期三小軍的爸爸沒有出車。
d引導學生繼續自己提出問題,可以以晚上統計為例,完成第(2)問。(思考)
e第(3)問。
〈1〉一般方法:把第(2)問中所求出的每天行駛的里程數相加。
〈2〉簡便方法:將星期日與星期一在表上顯示的數相減,即1830301=1529(千米)
四、課堂總結
圍繞連減應用題的解題思路與計算方法、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等中心目標展開討論,師生共同結課。
板書設計:
運白菜
青島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走進新農村教案7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五冊70-71頁。
教學目的:
1.使學生認識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間表象。
2.使學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學會千米和米的簡單換算。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并適時滲透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
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間的進率。
教學難點:
千米概念的建立。
教具學具:
米尺、多媒體及課件一套。
課前活動:
1、量出100米的實際長度,走一走大約有多少步。
2、沿操場走一圈大約用幾分鐘?
3、向家長了解一下從自己家到那里大約是一千米?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昨天,老師和小朋友一起在操場上量出了100米的實際長度。
下面請同學們邊看屏幕,邊想:我們是用哪個長度單位測量100米的?(米)
我們已經學過哪些計量長度的單位?請按從大到小的順序說一說。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一米等于多少分米?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2.誰能比劃一下1米的長度?一起比劃一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長度。
3.說出下列測量活動用什么長度單位合適?
(1)測量鉛筆的長度。
(2)測量硬幣的厚度。
(3)測量課桌的高。
(4)測量教室的長。
同學們你們有誰去過唐山嗎?如果要測量樂亭到唐山的距離,可選用我們已經學過的哪個單位來測量呢?
(學生討論,得知用米測量太麻煩了。)
師:對用米測量太麻煩了。樂亭到唐山的距離比較遠,而米這個單位較短。那用什么單位呢?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個長度單位家族的新朋友:千米(板書課題:千米的認識)
學習千米的認識,你們最想了解千米的什么知識?
提出學習目標:1.千米的實際長度,并學會千米和米的簡單換算。2.千米的應用。
[說明:從測量本地兩個城市距離引出新知,使學生認識到數學可以幫助人類理解周圍世界,從而增強學習主動性。引導學生自己尋找目標進一步體現學生主體意識,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二、探索新知
(一)認識1千米的長度。
1、 同學們手里都有一把米尺是1米長,用你手中的米尺連續量幾次是1000米?(板書:1000米)
1000米用我們今天所學的千米單位就是1千米。(板書:1千米)
板書:用米尺量1000次的長度正好是1千米。
2、請看屏幕:上次我們量出了100米的長度,幾個100米的長度正好是1千米?板書:10個100米的長度正好是1千米。
3、(屏幕顯示)我們學校的操場一圈是200米
沿操場(一圈200米)走( )圈的長度正好是1千米。
板書:沿操場(一圈200米)走5圈的長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我們沿操場走一圈大約用了幾分鐘?(3分鐘)
那么沿這操場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約要幾分鐘?(15分鐘)
板書:走15分鐘的路程,長約1千米。
4、小朋友,金融街你們一定很熟悉吧,請看屏幕:從縣醫院
到夏日超市的距離大約就是1000米。
讓學生互相說一說從家長那里了解到,從自己家到那兒大約是一千米。
小結:1千米=1000米
[說明:利用多媒體喚起對行走本地區主要街道實踐活動的回憶,以情激情,既使學生感到身邊處處有數學,又助于抽象的“千米”形成正確的“表象”,從而加深對“千米”的認識。]
1千米等于1000米,聽起來不容易區分,語文課上朗讀講究抑揚頓挫,誰能巧用停頓,把千米和米區分開來,使人一聽就明白。
1(停頓)千米=1000(停頓)米
指導讀:注意在數字和單位之間適當停頓。
師:千米也稱公里,在上面的權勢書上添上(公里),有時也用km表示。
5、我們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千米和米之間怎樣換算呢“下面請同學們自學71頁例1和例2,重點看一看是怎么想的。
完成71頁做一做1,重點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說明:揭示了千米和米之間的進率,即引導學生自學千米和米的簡單換算,活用教材。]
(二)千米的應用
現在我們知道了1千米的實際長度,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應用呢?
(屏幕顯示)請看老師星期天在樂亭到閆各莊路上拍攝的'一些鏡頭,請你仔細觀察,哪些地方有“千米”?
1、公路邊的里程碑
2、指路標志
3、限速標志
4、摩托車的速度表
隨著學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別出示圖片。
小結:千米常用來比較長的路程。
[說明:通過觀察里程碑、指路標志、速度表、限速標志,讓學生體會到“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進一步認識數學的價值。]
練習:72頁2把每小時行的路程和合適的交通工具用線連起來。
四、全課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千米的認識,知道了1千米的實際長度,了解了千米的用途。現在請你估計一下,從校門口出發到什么地方大約是1千米?誰能用比較科學的辦法證實?
(利用摩托車的里程表測量、走一走是否15分鐘……)
還可以這樣證實:(結合屏幕)
⑴量出1米的距離,走一走,有多少步?(1米有2步)
⑵算一算,1千米有多少步?(1000米有20--步)
師:1千米,我們大約走20--步。我們可以從校門口出發數出20--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么地方,與你剛才的估計是否相符?
五、鞏固練習
1、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
汽車每小時行40米
電線桿高6千米
小李身高135厘米
飛機每小時飛行1800千米
教室黑板長3分米
一支鉛筆長2千米
2、72頁3、4
六、今天我們學習了千米的認識,同學們學得很好。學校組織同學秋游,現在想請小朋友們幫助設計一條路線。
要求
1、從學校出發到游玩的最后一處景點之間的路程不超過 10千米;
游玩的景點要盡可能多,四人小組合作,比一比,哪一組設計得。
[說明:創設設計秋游路線的情景,激活學生思維,再次把課堂教學推向。采用小組學習的形式,有利于培養學生合作交往意識和創新意識。]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走進新農村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三年級上冊的教案數學03-05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10-21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11-14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優秀08-28
【精品】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10-21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05-27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優]01-15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3-09
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