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登飛來峰》語文教案(精選10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登飛來峰》語文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登飛來峰》語文教案 1
教學目標:
1、了解詩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詩中描述的情景
2、想像詩句描繪的景象,引導學生理解詩中蘊含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和默寫古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孩子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牛和鵝》后,你收獲了什么?是啊,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位置上看問題,看事物,就會有不同的感受,那么看景致呢?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宋代王安石的著名詩篇——《登飛來峰》(板書)
二、初讀感悟
1、請大家自由朗讀這首詩,將詩句讀準確,讀流利,如果能讀出詩的韻律美更好。
2、(一讀:讀準確,自由讀,提問2個人讀)大家讀得很投入,哪位同學愿意代替王安石來把這首詩讀一讀?(你第一次讀,就讀得這么準確,真了不起!)
誰還想嘗試?(讀兩個人即可。你讀得真投入,真像一個小小的王安石!)
三、通過朗讀指導,理解詩意。
1、孩子們,如果能提出新的問題來研討,更有助于深入理解詩意。看看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詞,用筆輕輕在它旁邊打上問號。(學生提問,教師選擇有代表性的詞句板書。要點:尋、聞(聽說什么?)、畏、緣以及第三句等。)
2、通過多種方式解決問題。利用孩子的已有經驗解決部分詞語,查字典弄清楚“尋”的意思,句子理解放在整首詩學習中解決。
3、理解字詞的意思是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二讀:思考讀,默讀或者小聲讀,讀流暢,提問一人說詩意,一人讀)默讀或者小聲讀,邊讀邊思考句意。提問詩意,再讀。(讀得更流利了。)
4、結合剛才學習的收獲,想一想:假如黑板就是一張畫板,結合你獲得的信息,你想給上面填充哪些內容?(師隨機板書:日、云、峰、塔)
再結合書上的插圖,看看作者現在處于什么位置?他可能會看到什么?(腳踩白云,頭頂藍天,看著旭日東升,霞光萬丈)什么時候?(結合生活實際,雞鳴五更時漆黑一片,為什么會看到?)出示圖片,如果站在山腰、山腳下,又會看到什么?(站在山腰,看到白云繚繞在山腰,站在山底,會看見潺潺溪流,綠樹紅花)為什么會看到不同的畫面呢?站在哪里眼界更開闊,看得更遠一些?(原來站得高,才能望得遠,高低不同,看到的景也各異呀!)你想起了哪些與之意味相似的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老師也不禁想起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樣的佳句。
作者站在高聳入云的飛來峰上,舉手就可觸及藍天,舉目四望,四周的景物盡收眼底,只見腳下白云翻滾,一輪紅日徐徐升起,光芒萬丈,他該是怎樣的心情呢?(自信、自豪)(三讀:感情朗誦,提問讀,)能通過你的朗讀來表達作者的感情嗎?(你抓住“最高層”讀出了作者高興的心情,你抓住“不畏”讀出了作者無畏的心情,你抓住“最高層”讀出了作者豪邁的心情,)
孩子們,古詩用詞非常凝練,王安石僅僅用了28個字就表達了豐富的意境和自己豐富的情感,就讓我們一起感情朗誦這首詩吧!
四、結合背景,領悟主旨
孩子們,當年作者是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返回家鄉江西臨川時,途經杭州,寫下《登飛來峰》一詩。此時作者年僅30歲,初涉宦海,正是年少氣盛,志向高遠,抱負不凡之時,那么作者登上飛來峰僅僅為了看日出嗎?他揮筆寫下的僅僅是自己游飛來峰的所見嗎?老師想給大家出示一些資料:
出示背景資料:
1、 王安石所處的北宋仁宗時期,國家表面上平安無事,實際上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都非常尖銳。朝綱不振 ,奸臣當道,土地高度集中于少數大官僚大地主手中,地方鄉里官吏腐敗橫行霸道, 盜匪猖獗 ,民不聊生。長期的戰亂使人民遭受宋、遼和西夏統治者的重重迫害,弄得無家可歸,到處流浪。王安石作為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一個進步知識分子,嫉惡如仇,他懷著要求變革現實的雄心壯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國平天下的雄才大略。
2、 交流新的感受。
(要點:看日出是對光明前景的向往,是對自己前途的展望;“不畏”二字。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 “最高層”的寓意是詩人有著遠大的理想、寬廣的胸懷……)作者用眼前的哪一種景物代表了當時奸臣當道、官吏腐敗橫行、盜匪猖獗 的'社會現狀?哪個詞語表現了作者下決心沖破重重阻撓革除弊政變革現實的勇氣和氣魄?他心里裝著的是什么?(原來他心系的是黎民百姓的命運,國家的前途,所以他才不畏奸邪,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他是站在這樣的一個高度,最高層)這里的高指的是?(他的志向如此的高遠,胸懷如此的博大,)
原來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在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啊!
師:此時作者胸懷遠大理想,高瞻遠矚,心里牽掛著國家和人民的命運,滿腔熱血,一心報效祖國,看著旭日徐徐升起,他該怎樣來表達自己的凌云壯志哪?(四讀:同桌合作讀,示范讀,指名讀1名,小組讀,全班讀)
(老師感受到了作者堅定的決心,老師感受到了作者的豪情壯志,老師相信他一定不畏阻撓最終取得成功······)一起來朗誦這首詩。
(這一環節配樂指名朗誦到同桌朗誦,到小組朗誦,到全班朗誦。此時,大部分孩子已經完成了古詩的背誦。)
王安石當時作為一個小小的縣令,就能將人民的命運,祖國的前途牽掛在心上,那么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該怎樣做呢?那么就借這首詩來讓我們表達自己的凌云壯志吧!
五、學習測試。(卡片)
1、孩子們,老師想,這首詩大家已經熟記于心,現在老師要檢查大家的默寫了,默寫前,誰能提前提醒大家一下該注意什么?(可能提醒大家書寫要整潔規范,可能提醒大家易錯的字等,讓同伴的力量來幫助孩子成功。)同桌檢查,師總結。
2、口頭檢測: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1) 孩子總結詩的內涵: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胸懷大志才能有所成就等;
(2) 總結學習古詩的方法。
2、結束語:(并出示作業)
王安石站得高,所以不怕浮云遮蔽雙眼,眼底的景物一覽無余,會有不同的感受,那么宋代的蘇軾來到廬山,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廬山,又會看到什么呢?
課外作業:
(1)自學《題西林壁》。
(2)查閱王安石的資料,看他的遠大理想最終是否得以實現。
《登飛來峰》語文教案 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在朗讀詩歌中品味詩歌的藝術魅力。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能夠大致理解詩中描述的情景。
能力目標: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理解詩中蘊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情感目標:通過誦讀,體會詩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1、品味語言,體會意境,誦讀并背誦詩歌。
2、理解詩中蘊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看過黃山上的飛來山嗎?(出示圖畫)……你們覺得奇怪不奇怪?山上為什么會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們來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二、朗讀《登飛來峰》
1.教師范讀,學生輕吟。
2.全體學生齊讀并背誦。
三、在教師的點撥下品味全詩。重點品味蘊含在詩中的哲理。
1.本詩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點撥要點:
首句點明了地點,第二句緊承首句而來。通過具體的描寫,進一步突出飛來山上“千尋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鋪墊,在此基礎上,詩人自然地寫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遠望的眼光,只是因為身在最高的層次。這兩句是全詩的精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
2.本詩是一首哲理詩,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來的?
點撥要點:
①哲理是從具體的情境中自然提煉出來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加以表達的`。即哲理的詩化,詩化的哲理。
③由學生談談對這兩句蘊含深刻的詩的理解。
四、質疑活動
1.《登飛來峰》前兩句,后兩句的側重點各是什么?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詩歌中常被用來比喻讒佞之類的小人或其他消極事物。王安石此時還沒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擊,應該說他的心境是積極的,但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呢?
3.詩人借登飛來峰觀賞景色,闡明了一個怎么樣的哲學道理?同時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五、討論活動,邊討論邊板書
①②描寫景物——充滿生機
③④抒發情懷——躊躇滿志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作于王安石29歲時。這是他出世以來,初顯才能,胸懷包負的時期,表達了詩人躊躇滿志的情懷。全詩將寫景與抒懷緊密結合起來,從而突出了詩的主題。
六、競賽搶答活動
搶答題:
1.王安石北宋(朝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散文成就很高,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2.解釋加點字的意思
①千尋塔( )(指應天塔)②聞說雞鳴見日升( )(這里是“聽到”的意思)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 )(怕)④只緣身在最高層( )(因為)
3.“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一句采用(夸張)手法,點明飛來峰,千尋塔的高峻陡峭。
4.《登飛來峰》中借景抒情表達了作者躊躇滿志的句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再從你積累的古詩文中寫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可多寫一句)
(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5.《登飛來峰》前兩句、后兩句的側重點各是什么?(前:寫景,后:抒情)
6.《登飛來峰》中蘊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七、教師小結: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那豪邁的氣勢在這首詩中表現的淋漓盡致,讓我們為之喝彩。同樣也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努力為自己儲備知識,積蓄能量,提高自己,因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最后讓我們全體起立,齊聲誦讀這首詩來結束本課。
八、布置作業:
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登飛來峰》語文教案 3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兩首詩的相關資料,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歌,并在熟讀的基礎上正確背誦古詩,能用自己的話疏通詩意。
2、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不同層次的朗讀,讓學生學會在讀中賞析作品,準確理解詩句的含義,并聯系詩歌創作背景和相關的時代資料引導學生挖掘詩歌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兩首詩的學習,讓學生體會到“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并且體會到在人生的旅途上要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在前進的道路上要不畏艱難困苦,勇攀高峰。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古詩,理解詩句的含義,能夠準確描述詩歌的情景,并且體會詩歌中蘊含的哲理。
教學難點:
結合作者的生平事跡領悟詩句中的深刻哲理,明白人應該在社會生活和思想修養方面站得高、看得遠。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總課時一課時,本課時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走進中國名川大山
同學們,大家都會出去旅游過嗎?那么你們都游覽過哪些山川呢?誰能來說說你爬山的感受?(讓同學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
看來同學們真的去過不少祖國的名川大山,而且爬上的高高的山頂帶給大家的不僅僅有一覽美景的喜悅,更多的是獲得了一次次人生體驗。其實古人和我們一樣也會去游歷這些名川大山,也會有自己獨特的體驗。那么今天,我們就跟隨兩位詩人去做一次旅行,看看他們看到了怎樣的景色,又有怎樣的.體會?(板書課題,作者)
知人論世
王安石,字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臨川先生文集》。宋神宗時,他致力于政治改革,表現了他勇于革新,不畏眾議的精神。(此段內容演示在ppt文稿之上)
《登飛來峰》為王安石30歲時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杭州,寫下此詩。這首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時年少氣盛,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發抒胸臆,寄托壯懷。
杜甫,字子美,世稱杜工部、杜少陵,人稱詩圣,其詩被喻為“詩史”,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和“三別” 。(此段內容演示在ppt文稿之上)
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詩人到洛陽應進士,結果落第而歸,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不羈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這首詩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朗讀
1 學習古詩的目的就在于反復的朗讀。請大家一起讀出我們朗讀的要求:讀正確、讀整齊、讀連貫。
按照要求,小組練習,并請小組展示,教師與同學進行點評。
全班齊讀,教師點評。
2 提出讀的第二個要求:有層次。請同學用“ / ”劃出詩句的節奏。這里講解劃分詩句節奏的標準。以意義為標準。
小組匯報情況:讀課文,用“ / ”劃出詩句的節奏。
登飛來峰
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登飛來峰》語文教案 4
教學目標:
有感情的朗讀并熟練的背誦全詩,理解詩中字詞意思,感悟作者創作情感。
熟讀并背誦全詩,了解詩句意思。
了解古詩的創作背景,感受作者創作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學習作者在詩中的哲學道理,熟讀并背誦全詩,理解詩中字詞意思。
教學方法:
講授法、小組討論法。
教學媒體:
多媒體設備及。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前面幾節我們學習了唐代詩人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和杜甫的《望岳》這兩首詩,下面我們來學習《登飛來峰》這首詩,一起來領略宋代詩人的別樣風采。(板書:登飛來峰)
二、作者及創作背景介紹
王安石,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登飛來峰》是他30歲時,浙江鄞(ín)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杭州,寫下此詩。這首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時年少氣盛,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發抒胸臆,寄托壯懷。
三、教師范讀古詩,學生齊讀
四、教師翻譯原文
飛來峰頂有座高聳入云的塔,聽說雞鳴時分可以看見旭日升起。
不怕層層浮云遮住我那遠眺的視野,只因為我站在飛來峰頂,登高望遠心胸寬廣。
五、講解注釋
飛來峰: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在浙江紹興城外的林山。唐宋時其中有座應天塔。傳說此峰是從瑯即郡東武縣飛來的,故名飛來峰。另一種是在今浙江杭州西湖靈隱寺前。
千尋塔:很高很高的塔。尋,古時長度單位,八尺為尋。
聞說:聽說。
浮云:在山間浮動的云霧。望眼:視線。
緣:因為。
六、整體感知,鑒賞
最后兩句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詩人揭示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答:借景抒情;作者表明自己站得高,看得遠,不怕對改革的非議、阻撓,具有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
(二)這首詩中,“浮云”一詞的寓意是什么?(板書)
答:眼前的`困難,障礙、挫折等。(教師引導學生)
七、分小組討論
這首詩與一般的登高詩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答:這首詩沒有寫眼前其他的美麗景象,只寫了塔高,重點是寫自己登臨高處的感受,寫出了“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哲理。表現一個政治變革家撥云見日、高瞻遠矚的思想境界和豪邁氣概。
八、作業
熟練的背誦默寫《登飛來峰》一詩。
抄寫《登飛來峰》一詩十遍。
預習《游山西村》一詩。
板書如下:
登飛來峰
北宋]王安石
浮云——→(困難、障礙、挫折)
《登飛來峰》語文教案 5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意,想象詩中所描述的情景。
2、體會“身在最高層”和“身在此山中”的不同寓意,感悟詩中蘊涵的深刻哲理。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兩首詩。會默寫。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意,體會詩中蘊涵的深刻含義。
教學準備:
1、飛來峰的圖片介紹。
2、課前搜集的有關作者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背誦古詩,渲染氣氛。
1、引言:同學們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古詩詞更是這文苑之中的一朵奇葩。我們以前學過北宋大詩人王安石的很多詩,現在就請你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首來背一背。
2、師生共同背誦《泊船瓜洲》《春日》。
3、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王安石的詩——《登飛來峰》。
4、讀題,解題。
二、流資料,了解背景。
1、課件出示飛來峰的圖片。
師介紹:飛來峰又名"靈鷲峰",在今杭州西湖靈隱寺附近,有"東南第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種稱呼,為西湖"八大景"之一。
2、學生交流關于作者的資料。
師補充介紹: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當過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實行改革,歷史上叫做“王安石變法”。王安石又是文學家,詩和散文都寫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辭,據說,他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經過幾十次修改才選定“綠”字,千百年來傳為美談。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縣(今寧波)任知縣,任職期滿后回江西臨川老家時,路過杭州,登上飛來峰塔頂,面對眼前廣闊的視野,想到雞鳴見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萬千,于是寫下了這首詩。這一年他正好三十歲。
三、解詩意,誦讀體會。
〈一〉初讀
1、自讀。
2、指名讀,正音。
3、齊讀。
<二>理解詩意
1、借助工具書理解重點詞語。
尋: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
千尋:形容塔很高。
聞說:聽說。
畏:害怕。
遮:遮擋,遮住。
緣:因為、由于。
2、逐句理解,并把自己的理解說給同伴。
3指名說每句詩的意思,師生補充評議。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我”登上飛來峰高高的塔頂,聽說每天黎明雞叫的時候,就能看見太陽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不怕浮云遮擋住遠望的眼睛,只因為我就站在了飛來峰的最高層。)
<三>再讀,整首理解,提出疑問。
1、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連起來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2、生自由說詩意,教師巡視,掌握學生的理解程度。
3、指名說詩意,師生補充。
<四>品讀,體會詩的含義。
1、師范讀,生閉目想象詩的`意境。
2、生自讀體會。
3、為什么說“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說說你從中懂得了什么?
4、生自由發言。
5、師小結:
要想看得遠,視野更開闊,就必須登上最高的一層。只有站的高,才能看得遠。
<五>誦讀,表達情感。
1、師談話:王安石一生都致力于變法革新,他滿懷著要求改變現實的雄心壯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國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此時,當他登上塔頂,聯想到雞鳴日出時光明燦爛的奇景,通過這首詩表達了對自己前途的憧憬與展望。請同學們放聲朗讀,把詩人的這種感情讀出來。
2、學生練讀。
3、指名朗讀,師生評議指導。
4、齊讀。
<六>練習背誦。(個人背,指名背,齊背。)
四、拓展延伸
1、作者以寫山告訴世人深刻的人生哲理。提起山讓我不得不想起中國的五岳,誰知道中國的五岳指的是哪幾座山?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幾張華山的圖片,我們一起來看看。
2、有一個故事這樣說:一對老夫妻有兩個兒子,老大賣雨傘,老二賣太陽鏡。因為兩兄弟的生意與天氣有很大的關系,老兩口便時常為天氣或喜或憂。每天起床,兩位老人的第一件事便是開門望天,不管是晴是雨,總會引發他們各不相同的感嘆。如果是晴天,老奶奶就唉聲嘆氣:“今天大兒子的傘肯定賣不出去了,真是天不遂愿啊。”如果遇到下雨,她還是一籌莫展:“唉,老二的太陽鏡今天又賣不掉了,真是倒霉啊。”老奶奶就這樣天天擔憂,日日犯愁,總是心情郁悶,沒有一天快活。老爺爺卻恰恰相反,對待天氣總是另一種態度。天晴時,他欣喜萬分,樂道:“好啊,老二的眼鏡今天一定賣得好!”下雨時,他依然滿心欣喜:“好啊,老大的雨傘今天一定賣得多!”年年歲歲,老爺爺總是豁達樂觀,快樂無比。
3、老師今天還給大家帶來一首詩。
《登飛來峰》語文教案 6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走進文本,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
2、賞讀品析:以詩言志,體會詩中蘊含的情感。
3、回味人生:書寫壯志,感悟詩中蘊含的哲理。
教學重難點:
走進文本感知意境,理解詩中蘊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欣賞圖片,激情導入。
導課:在浩瀚的中國古詩詞文庫里,有大漠孤煙的塞北,有杏花春雨的江南,從山水田園的牧歌,有金戈鐵馬的陽關,今天我們來到杭州的飛來峰上,看看北宋詩人王安石會寫下怎樣壯麗的詩篇?
(二)推測詩人,品題目。
1、詩人登上飛來峰,猜測詩人是以何種氣勢來“等”飛來峰的?他會寫到什么內容?(引導學生思考)
2、誦讀古詩,悟氣勢。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古詩。
(2)感悟詩人磅礴的`登高氣勢。
(三)走進文本,品意境。
作者為了表達自己的志向,運用了哪些意象?(交流要點:峰、塔、云、日等)
(四)以詩言志,悟哲理。
1、師:詩人借景抒情,抒發自己的志向,詩中哪句話強烈抒發了自己的志向呢?
“故邪臣之蔽賢,猶浮云障日也。”——陸賈《新語慎微篇》。
西漢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對賢臣進行挑撥離間,讓皇帝受到蒙蔽。
2、師:詩人借助“浮云”,想要表達什么?(在政治上高瞻遠矚和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
3、請同學們再次誦讀這首詩,讀出詩人的豪邁氣勢,讀出詩人的雄心壯志。
(五)追尋古人,悅人生。
詩人借景抒情,運用虛實結合的寫法,表達了王安石對保守勢力的蔑視,以及要進入最高統治層,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讓我們跟隨詩人,賦詩一首:
楊柳依依景色幽,聞說九中學子秀。不畏_____________,自緣__________。
(六)結束語。
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種心情。“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那豪邁的氣勢在這首詩中表現的淋漓盡致,讓我們為之喝彩。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積蓄能量,提高自己,不怕困難,勇往直前!最后讓我們攜帶行囊,追尋古人,一起誦讀這首詩,來結束本課。
《登飛來峰》語文教案 7
教學目標:
1、通過查字典或有關資料,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詩中描述的情景。
2、想像詩句描繪的景象,引導學生理解詩中蘊含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和默寫。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詩句描繪的景象,引導學生理解詩中蘊含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以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引入新課
1、誰能背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2、這首詩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3、揭示課題: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有著同樣道理的詩—《登飛來峰》。
4、質疑:看到這個課題,有什么想問的?
5、哪個同學可以幫忙?
二、檢查預習情況
1、出示古詩。
2、初讀、正音
3、檢查預習情況
通過預習,你獲得哪些知識?還想知道哪些事情?
三、品讀古詩
1、齊讀
2、討論:如何讀好這首詩?
(要求:讀出詩的韻味,讀出詩的節奏)
3、師指導朗讀,并范讀。
4、學生試讀
5、指名讀(兩三個)
6、學生評價朗讀
7、自主學習,理解詩意。
8、交流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9、體會詩人抒發的感情
同學們,這首詩從表面上來看,是一首登高游覽的小詩,其實詩人是要借景來抒情,請同學們想一想:詩人是借什么景,抒什么情?
10、教師小結:
四、學生暢談生活經驗
1、說一說自己登山觀景的體會。
2、師小結:在社會生活和思想修養方面,難道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嗎?
《登飛來峰》語文教案 8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王安石的文學常識,正確朗讀詩歌,掌握重點語句的含義。
2、結合時代背景,整體感知詩意,并能熟讀、背誦、默寫;體會本詩登得高、望得遠的深刻生活哲理。
教學重點:
目標1.
教學難點:
目標2.
教學方法:
朗讀、研討。
課型:
新授課。
課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文題中的“登”是攀登之意。飛來峰,又名靈鷲峰,即浙江紹興城外的寶林山。相傳東晉時,古印度僧人慧理曾稱這座山峰像天竺國的靈鷲山,“不知何以飛來”,因此得名“飛來峰”和“靈鷲峰”。
二、教師范讀、領讀全詩。
三、細讀品味:
1、“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首句緊扣詩題下筆,點明了地點,詩的前兩句用了夸張手法寫塔的高峻,說它高“千尋”;在用“聞說”襯托塔的高聳,為下句埋下伏筆。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后兩句議論,是詩的'主旨。語意雙關,表面上寫“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原因是“身在最高層”,實際上包含著登得高、望得遠的深刻生活哲理。
四、合作探究:
《登飛來峰》語文教案 9
一、教學內容:《登飛來峰》
1、老師背誦《登飛來峰》這首古詩并走上三尺講臺。
老師要求學生背誦這首古詩。
2、老師讓會背誦這首古詩的同學說出這首古詩描寫的是什么,說出它是一首什么詩,以及它表現的是什么。
老師解題:《登飛來峰》描寫的是王安石眼中的飛來峰上的應天塔,是一首詠物抒懷詩,表現的是詩人治國理政的政治抱負和富國強兵的家國情懷。
二、教學目標
1、讓學生知道《登飛來峰》是怎樣寫成的。
2、讓學生產生《登飛來峰》詩的閱讀興趣和創作欲望。
三、教學重點
1、詞語注釋:
飛來峰:在紹興城外的林山。
千尋塔:形容塔很高。
尋,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
聞:聽。
浮云:浮動的云霧。
望眼:視線。
緣:以為。
2、概念解釋:
意象:就是蘊涵著作者主觀想象的客觀物象。比如這首詩中的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數重山,春風,江南岸,明月,照我還等。
賦比興:詩歌創作中的表達方式。賦,意思是鋪陳;比,意思是比喻;興,意思是有意拔高結局。
結構:是指部分和整體的關系。
起句:指的是絕句詩的第一句。意思是絕句詩的開始。相當于詩文結構形式里的開端部分。
承句:指的是絕句詩的第二句,是秉承上句的意思,相當于詩文結構形式里的發展部分。承句是上句結果,也是下句的原因。
轉句:指的是絕句詩的第三句,意思是轉移到談話的正題,相當于詩文結構形式里的高潮部分。
合句:又叫結句,指的.是絕句詩的最后一句即第四句,意思是結束,相當于詩文結構形式里的結局部分。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1、王安石簡介:
一千多年以前,王安石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北宋慶歷二年(公元1042年),王安石高中進士第四名,開始了他入仕又出仕,拜相又罷相的精彩人生。他是中國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在文學方面,位列唐宋八大家,有《臨川先生文集》存世。《登飛來峰》是他的代表作。
2、說明《登飛來峰》的結構形式:
《登飛來峰》是一個整體,這個整體由四個組成部分即四個句子所組成:第一句,飛來山上千尋塔,第二句,聞說雞鳴見日升。第三句,不畏浮云遮望眼,第四句,自緣身在最高層。這四個句子組成了《登飛來峰》這個整體。從七言絕句詩的結構角度講,這四個句子依次是起句、承句、轉句和合句。通常我們稱之為“起承轉合”。
3、介紹《登飛來峰》的創作背景:
北宋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30歲的王安石,從浙江鄞縣回江西臨川故里,途經紹興,登上飛來峰攬勝,被飛來峰上的應天塔所感動,決定寫登飛來峰詩一首,詠物抒懷,借以表達自己治國理政的政治抱負,抒發自己富國強兵的家國情懷。這坐落在峰頂的應天高塔,就像志存高遠的自己。自緣身在最高層,自然而然就成了這首詩的合句。
順便解釋“合句” 。
4、敘述《登飛來峰》的構思過程:
深諳作詩之道的王安石知道,有了絕句詩合句以后,按照七言絕句詩構思的順序,接下去就是要構思詩的起句。起句是什么?王安石知道,起句就是合句的前提。王安石還知道,合句即自緣身在最高層的前提,就是飛來山上的高聳入云的應天塔,就像大宋王朝的志存高遠的王安石一樣。所以,自己的起句就是飛來山上千尋塔。
順便解釋“起句” 。
王安石知道,按照七言絕句詩構思的順序,構思絕句詩完合句和起句,接下去就是要構思七言絕句詩的轉句。轉句是什么?王安石知道,轉句就是合句產生的主要原因。
王安石還知道,合句即自緣身在最高層產生的主要原因,就是高塔不怕高空的浮云遮住自己的視線,就像自己不怕大宋王朝積貧積弱的弊政遮蔽自己的視線一樣。因此,這首詩的轉句就是不畏浮云遮望眼。
順便解釋“轉句”。
王安石知道,按照七言絕句詩構思的順序,構思完合句起句和轉句,最后需要構思的就只剩下七言絕句詩的承句了。承句是什么?承句就是轉句的前提。王安石還知道,轉句即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前提,就是聽說雄雞啼鳴時分就能看到太陽初升,就像自己能夠最早看到弊政革除后的國富兵強的大宋盛世一樣。所以,這首詩的承句就是聞說雞鳴見日升。”
順便解釋“承句”。
這就是近千年來廣為流傳的千古名詩《登飛來峰》的構思過程。
作為老師,我要讓學生明白,構思創作七言絕句古詩,就是要按著上面的順序上面的理念去構思創作。又或者說,所有的大師都是這樣構思創作他們的七言絕句的。
六、指出《登飛來峰》的解讀誤區
老師詢問學生對《登飛來峰》的不同解讀。
老師指出歷來的教育者對《登飛來峰》的解讀誤區:
有教育者說王安石的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為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更有教育者說這首詩與王之渙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相似,又說與蘇軾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脈相承,真是信口開河,滿嘴胡說。
七、板書設計
1、課前,由板書值日生板書全詩:
《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2、課內,由老師標注絕句詩的結構形式“起承轉合”:
題:《登飛來峰》
起:飛來山上千尋塔,
承:聞說雞鳴見日升。
轉:不畏浮云遮望眼,
合:自緣身在最高層。
八:課后作業
1、創作一首七言絕句詩。題目是《登……》;如果實在寫不出來,再默寫《登飛來峰》三遍。
2、用時10分鐘。
《登飛來峰》語文教案 10
教學目的要求:
(1)進一步了解作者王安石;
(2)背誦、默寫全詩;
(3)利用想象和聯想閱讀詩歌、理解詩意;
(4)了解哲理詩的特點。
重、難點:
(1)重點:背誦、默寫全詩;利用想象和聯想閱讀詩歌、詩意理解
(2)難點:最后兩句蘊含的哲理、哲理詩的特點
課型:講授
教學主要步驟及內容:
導入
猜一猜,他是誰?(教師逐次口述下列內容)
①他官至宰相,且多次任相,多次罷相;
②他是現在的江西臨川人;
③他堅持變法,雖然最后以失敗告終,但卻被列寧譽為“中國11世紀的政改家”。
④他還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
⑤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是我們學過的他的名句。⑦他字介甫,晚號半山,被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卒謚文,亦稱王文公;
⑧前不久我們才學過他的《傷仲永》。
【此環節由教師依次逐條口述內容,或者用課件逐條展示,直到學生猜出人物,然后直接引出本課主題,板書課文題目:登飛來峰】
融入文本一:題解
(教師簡介如下內容)
浙江紹興城外有一座塔山,此山又稱寶林山。山上有一座應天塔。傳說寶林山是從瑯琊東武海中飛來的,因此又得飛來山之名。越王勾踐曾在山上筑游臺以觀天象。塔山始建于晉末,高30余米,分七層,塔山因此而得名。公元1050年,王安石登上此山,觸景有感,寫下《登飛來峰》一詩。
融入文本二:朗讀
(一)教師板書全詩。請同學們琢磨琢磨每句詩,想一想該怎么朗讀,試著劃分一下朗讀的節奏。
(二)溫故
1、格律詩常見的是哪兩大類?一般多為幾言?
(古典格律詩分律詩和絕句兩大類;一般多為五言和七言)
2、詩歌(格律詩)節奏的劃分
七言:
(1)基本:“二五”式和“四三”式
(2)細分:①二二三②二三二③二二二一④二二一二
五言:①二三②二一二③二二一
【一般情況是綜合“音節”和“意義”兩個方面,常以“二”起頭,且上、下句節拍勻稱】
(三)學生讀寫
齊讀——自由朗讀——試背——在筆記本上默寫
(確實默寫不下來的同學,可以抄寫)
融入文本三:全詩簡析
(一)①②句:
導問:
1、按課本注釋折算,“千尋”等于多少“尺”?
這應當看著是什么手法的運用?
作者的目的'何在?
【“千尋”,夸張手法,極言塔高。】
2、第②句還在寫“塔高”沒有?
這應當看著是什么寫法?
【“見日升”,側面襯寫古塔高聳,直入云霄,這還是寫塔高。】
(二)③④句
導問:
1、這兩句和前兩句在內容上有何不同?
(前兩句落筆于“景”,后兩句著筆于“情”,亦可說“理”)
2、③、④句之間是何關系?
(因果關系,〈相機釋“緣”之義〉)
3、你從這兩句詩中明白了一個什么道理?
(掌握了正確的觀點和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教師可以先舉出生活中蘊含此理的例子,然后引導啟發學生得出這一結論)
融入文本四:閉目構畫
一、學生閉目,聽老師吟誦全詩,在頭腦中構畫。
二、學生繼續緊閉雙目,聽老師提示,豐富頭腦中的畫面。
提示1、怎樣的飛來山?“千尋塔”給你怎樣的感覺?讓你想到了哪些詞語?
提示2、雞鳴時是怎樣的景象?“日升”的畫面又是怎樣的?你又想到了哪些詞語?
提示3、想象一下:
此時的“登山者”身居何處?是怎樣的精神風貌?
此時他在思考一個什么問題?
是在心中默念,還是在吟唱?
(此步驟的關鍵是學生必須“閉目”,教師的吟誦和提示,最好重復一次)
融入文本五:言傳構畫
一、畫外音(說一說)
下面我們請大家來說一說剛才頭腦中的畫面。
(同學們可難會發現,當你睜開眼睛時,剛才頭腦中的畫面一下子就消失了。所以,現在我們仍就閉著眼,一邊回想頭腦畫面,一邊口述畫面內容。學生舉手發言)
二、畫外文(寫一寫)
現在請同學們在筆記本上寫一寫你頭腦中的畫面。
(完成后,請一、二位同學朗讀)
融入文本六:內容拓展
請同學們好好想一想:在你們小學學過的詩中,曾有一首詩,在形式和內容上頗似此詩。哪位同學能說一說?(在學生或教師引導明確之后,老師邊對比簡析邊板書。一個注意點:兩首詩最后兩句的異同)
課外作業
(1)在方格本上用楷書默寫此詩。
(2)修改“言傳構畫”環節中自己所寫的稿子。
要求:
①以本詩為基礎,進一步聯想和想象,充實畫面內容;
②自己可以酌情擬題。
【《登飛來峰》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登勃朗峰語文教案03-10
登飛來峰讀后感(精選5篇)10-12
《登泰山記》 教案(精選15篇)01-17
小學二年級語文《登鶴雀樓》教案06-03
登岳陽樓高一下冊語文教案11-07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案:登鸛雀樓04-10
登鸛雀樓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案必備01-28
登泰山作文10-26
登華山作文02-16
登黃山作文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