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物理教案>初中物理第一冊教案

    初中物理第一冊教案

    時間:2025-02-24 07:08:47 物理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初中物理第一冊教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中物理第一冊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物理第一冊教案

    初中物理第一冊教案1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什么是凸透鏡,什么是凹透鏡,了解透鏡的焦點、焦距。

      2.了解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光的作用。

      3.同發聲體發出樂音的音色不同。

      4.通過實驗觀察得出凸透鏡對光線起會聚作用和凹透鏡對光線起發散作用。

      重點: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什么是凸透鏡和凹透鏡及它們對光的作用

      難點:指導學生對實驗進行仔細觀察、分析,最后通過概括得出結論

      教學方法

      觀察法、討論法、實驗法。

      教學用具

      透鏡一組、光具座、光屏、蠟燭、火柴、光源、老花鏡、近視鏡、實物投影儀、手電筒、激光筆、學生多功能光學工具箱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的情境,引入新課

      問:在前一章光現象的學習中,我們已經有所了解的鏡子是什么?

      生:平面鏡、凸面鏡、凹面鏡

      問:那么生活中你們還知道哪些鏡子?

      生:(比如老花鏡,近視鏡)放大鏡、望遠鏡、顯微鏡

      問:你們講到的這些鏡與我們第一章所講到的平面鏡、凸面鏡、凹面鏡有什么不同?

      (分別出示平面鏡、凸面鏡、凹面鏡 老花鏡、近視鏡、放大鏡)

      觀察后得出結論:平面鏡、凸面鏡、凹面鏡都是面鏡,不能透過光線,光線在面鏡的反射面上發生反射。老花鏡、近視鏡、放大鏡則能夠透過光線,凡是類似的這一些片我們都叫做透鏡。

      還有哪些是我們經常看見和接觸到的透鏡呢?(圖片展示:照相機的鏡片,望遠鏡的鏡片、顯微鏡的鏡片等等)

      二、進行新課

      [師]和面鏡(平面鏡、凸面鏡、凹面鏡)一樣我們也從形狀上對透鏡進行區分(課件演示凸透鏡、凹透鏡)并先在實物投影上出示一塊凸透鏡并講解:中間厚、邊緣薄的叫凸透鏡。然出再出示凹透鏡并講解。然后兩相對比

      [生]透鏡包括兩種:凸透鏡和凹透鏡。生活中我們看到的透鏡在形狀上與剛才的這兩塊透鏡有稍許不同,你們怎樣區分它們,通過什么方法來區分它們。

      [師]先看我投影出來的這幾塊透鏡分鐘是什么透鏡,辨認一下。

      學生討論

      我們是通過什么方法來辨認它們的?對中間厚、邊緣薄的是凸透鏡反之則是凹透鏡

      (發下一組透鏡,其中既有凸透鏡也有凹透鏡,讓學生自行辨認它們。簡單的直觀的通過觸摸來辨別透鏡。)

      凸透鏡和凹透鏡是怎么畫出來的?

      課件演示

      我們看到兩個交的球形的.公共部分就是一塊凸透鏡,這兩個球心的連線叫做主光軸這塊凸透鏡的中心叫做光心。

      兩個未相交但相互接近的球形的中間部分就是一塊凹透鏡,這兩個球心的連線叫做主光軸這塊凸透鏡的中心叫做光心。

      主光軸和光心是我們研究透鏡的兩個常用科學術語

      下面我們來探究凸透鏡對光線的作用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P56,“想想做做”

      演示實驗。(用平面鏡取光做凸透鏡使光線會聚的實驗并記錄在白紙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鏡的距離。然后取出另一塊不同的凸透鏡讓一位學生模仿剛才的實驗做一次看結果是否相同。最后換用凹透鏡,重做以上實驗,看有什么結果。)

      學生討論

      得出實驗的結論:

      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的作用。不同的凸透鏡對光線的會聚能力不同。

      凹透鏡對光線有發散的作用。

      從以上實驗我們發現不同的凸透鏡對光線的會聚能力不同。這體現在用不同的凸透鏡做上述實驗時,太陽光通過凸透鏡后所成的最小最亮的光斑離凸透鏡的距離不同。

      (課件演示光路圖)

      由于凸透鏡對光線起會聚作用,所以我們看見太陽光是一束平行光,通過透鏡之后會聚于一個小而亮的點。我們把這個點叫做焦點。(這時太陽光與主光軸平行,焦點恰好在主光軸上)我們把焦點到光心的距離叫做焦距。實驗中我們看到不同的透鏡焦距是不同的。

      凹透鏡對光線起發散作用(光路圖)。

      從光路圖出發我們來研究幾條特殊光線通過透鏡后的走向

      (分別演示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通過凸透鏡,光線恰好通過光心,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通過凹透鏡的情形。然后由前面所學過的光路可逆的原理出發畫出逆向射入的光線光路圖)。

      動手動腦學物理1、2小題作為課堂練習。

      作業:物理套餐的相應內容

      板書設計:

      第三章 透鏡及其作用

      一、透鏡

      1. 凸透鏡和凹透鏡

      2. 有關透鏡的幾個名詞:主光軸、光心、焦點、焦距

      3. (1)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

      (2)凹透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

    初中物理第一冊教案2

      知識目標

      1.掌握凸透鏡成縮小實像的條件

      2.照相機成像的原理,

      3.了解照相機的結構,的使用方法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實驗能力、觀察能力、和物理知識和應用能力通過信息技術的使用鍛煉學生多方位發展的能力情感目標通過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凸透鏡成縮小實像的條件物距變化時像及像距的變化光具座、凸透鏡、蠟燭、光屏、信息技術應用設備實驗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學生活動

      教一、引入新課:

      播放視頻,從人們旅游觀光時使用照相機拍攝留念,提出問題:照相機是怎樣把人的影像留下來的?從而引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

      1.組織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

      目的':研究物體放在凸透鏡二倍焦距以外時在凸透鏡鏡中成像規律實驗方法:

      (1)保持凸透鏡、燭焰、光屏中心在同一直線并在同一高度上

      (2)將蠟燭放在二倍焦距以外某處,移動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現一個清晰像,觀察像的大小、倒正、像距的大小

      (3)將蠟燭由遠處逐漸向二倍焦距處移動,觀察像的大小、像距的大小的變化

      實驗結論:

      (1)當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物像異側。

      (2)當蠟燭移動時,物距減小、像距變大、像變大。

      2.學生得出結論后,

      教師總結:

    初中物理第一冊教案3

      第一節什么是力(l課時)

      (-)教學目的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產生的效果。

      3.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教具

      彈簧、鋼鋸條、氣球、磁鐵、磁針、大頭針、鐵塊。

      (三)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教師:我們在這一章中要學習一個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常用的一個概念。也是物理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這一章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力的一些知識。

      二、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教師:我們常常提到“力”這個字,但是在物理學中所說的力的含義要比生活中所說的力的含義狹窄、確切得多。

      人推車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來需要力;馬拉車需要用力。這些有力出現的實例中都伴隨有肌肉緊張。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緊張而來的。

      但是在大量的情況下,雖然沒有出現肌肉緊張的情況,仍然有力存在。因為產生了和肌肉緊張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鐵石吸引這些大頭針,盡管沒有肌肉緊張,不是也有力存在嗎?

      請大家舉出有力存在的實例。

      (學生舉例,教師選擇適當的例子寫在黑板上。教師也可補充具有啟發性的實例)

      教師:火車頭拉著車箱前進,運動員踢足球,吸鐵石吸引鐵釘,舉重運動員舉起杠鈴,等等。

      以上實例中都有力存在。請大家考慮,當有力存在(或出現)時有幾個物體?

      教師;有力存在時,一定有兩個物體發生了某種作用。吸引、拉、舉等等是對這些作用的具體描繪。

      吸鐵石吸引鐵釘,吸引就是吸鐵石對鐵釘的吸引力。運動員舉杠鈴,舉就是運動員對杠鈴的力。火車頭拉車箱,拉就是火車頭對車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說明,有力存在時,總有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發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教師:現在我把上述有力存在的實例中的物體分為兩組,請大家分析這兩組物體有什么區別。

      (引導學生答:二組物體是施力的,另一組物體是受力的)

      教師:對一個力來說,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現在請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教師出示小黑板。

      汽車對拖車的拉力

      推土機對土的推力

      起重機向上吊起集裝箱的力

      (學生回答)

      教師: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對力的理解應注意以下兩點。這里所說的作用指的就是力。當有力出現時,應分清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尤其是注意認清哪個物體是受力物體。

      三、物體問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實驗:吸鐵石吸引大頭針。

      2演示實驗:鐵塊吸引小磁針的一個極。

      教師:吸鐵石對鐵釘有吸引力,這是大家熟知的。但是我們也看到鐵塊對小磁針也有吸引力。這說明磁鐵吸引鐵,同時鐵也在吸引磁鐵。

      3.演示實驗:把鋼鋸條固定在臺鉗上,用彈簧將鋸條拉彎。

      教師:用彈簧把鋸條拉彎,彈簧對鋸條有一個拉力,同時彈簧也被拉長,這說明鋸條對彈簧也有一個拉力。

      可見,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物體對乙物體有一個力,同時乙物體對甲物體也有一個力。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物體受到力的作用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力作用在物體上會產生哪些效果呢?

      (l)實驗:用手將彈簧拉長。

      教師:彈簧受到拉力時變長了。

      (2)實驗:手用力使鋸條變彎曲。

      教師:鋸條受到力時變得彎曲。

      (3)實驗:手用力壓氣球,氣球被壓扁。

      教師:氣球受到手的壓力時變扁了。這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2.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1)教師:足球靜止在地面上,腳踢它時給它一個力,足球受到這個力由靜止變為運動。

      汽車關閉了發動機后,由于汽車受到阻力,速度逐漸變小,最終停下來。可見力可以使物體運動的速度變大,也可以使運動物體的速度變小。

      (嫩師:乒乓球向自己飛來,我們揮拍打去,球的運動方向變化了,又向對方的球臺飛去。可見力還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方向。

      不論是物體的運動速度大小發生改變,還是運動方向發生改變,都是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所以,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五、練習

      1.用手將彈簧拉長,彈簧受_____力,力的效果是

      2.用力推桌子,桌子動起來,力的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 。

      3.玻璃杯落在地上,林子給地一個力,同時杯子也會破碎,原因是__________ 。

      六、作業

      1.復習課文。

      2.章后習題1 、 2 。

      (四)說明

      1.學生在生活中對力有膚淺的認識,但是往往是不確切甚至是不科學的一要使學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從大量的生活實例中抽象出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2.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舉例、分析、討論歲概括出以下兩個有關力的實質性的內容。

      (1)“作用”就是力。(2)力離不開物體,即施力物和受力物。

      3 .強調作用就是力。注意避免“由于作用產生了方這種模糊不清的說法。否則學生會誤認為除了作用之外還有一個力。這樣對學生將來分析物體胸受力增況有好處.

      4.本節內容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力的概念,比較抽象,教學要求不宜過高、過急,力的概念的今后的教學中還應逐步深化。

    初中物理第一冊教案4

      教學目標

      1.知道溫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

      2.知道液體溫度計的構造和原理及常用的實驗用溫度計、體溫計、寒暑表。

      3.知道攝氏溫度。

      4.常識性了解熱力學溫度與攝氏溫度的關系。 5.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重點

      液體溫度計的原理和攝氏溫度的規定。

      難點

      液體溫度計的原理和攝氏溫度的規定。

      教具演示

      演示用溫度計,燒杯3個,冷水,溫水,熱水,家庭用寒暑表、體溫計

      學生實驗室用溫度計(2人1支)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熱現象是指跟物體的冷熱程度有關的物理現象。例如大家在小學自然課中學過的物體的熱脹冷縮就屬于熱現象。我們在生活中用冷、熱、溫、涼、燙等有限的詞來形容物體的.冷熱程度。但是這樣的形容非常粗糙。開水和燒紅的鐵塊都很燙,但是它們燙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區別。所以,在物理學中,為了準確地描述物體的冷熱程度,我們引入了溫度這一概念。

      一. 溫度

      請一位同學操作圖4-1實驗,并說明感覺

      教師:從這個實驗中可知憑感覺來判斷物體的溫度高低是很不可靠的。要準確地測量物體的溫度需要使用溫度計。溫度計的種類很多,有實驗用溫度計,家庭用的溫度計--寒暑表,醫用溫度計--體溫計,等等。

      二. 溫度計

      1.構造和原理

      實驗用溫度計的玻璃泡內裝有水銀、酒精或煤油。泡上連著一根細玻璃管,管壁厚,壁上有刻度。當溫度升高時,泡內的液體膨脹,液面上升;溫度下降時,泡內液體收縮,液面下降。從液面的位置可讀出溫度的數值。所以,實驗用溫度計是利用水銀、酒精、煤油等液體的熱脹冷縮的性質來測量溫度的。

      2.攝氏溫度

      常用的表示溫度的方法是攝氏溫度。溫度計上有一個字母℃,它表示攝氏溫度。攝氏溫度是這樣規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溫度規定為0度,沸水溫度規定為100度。0度和100度之間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叫1攝氏度,寫作1 ℃。例如,人體正常溫度為37 ℃,讀作37攝氏度。

      教師:自然界中的物體,溫度高低相差很懸殊。請大家看課本圖4-3,

      回答教師的提問。

      教學過程設計

      3.絕對零度和熱力學溫度

      宇宙中可能達到的最低溫度大約是負273攝氏度,這個溫度叫絕對零度。科學家們提出了熱力學溫度,它的單位是開爾文,用K表示。

      熱力學溫度是以絕對零度即負273攝氏度為起點。-273 ℃=0 K,0 ℃=273 K,100 ℃=373 K。所以,攝低溫度的數值加上273就等于熱力學溫度。

      練習:

      (1)水的沸點=____ ℃=____K (2)沸水的溫度=____ ℃=____K

      (3)絕對零度是____ ℃=____K (4)人體正常體溫是____ ℃=____K

      4.體溫計

      學生閱讀課文"體溫計",回答以下問題。

      (1)體溫計是用什么液體的什么性質來測量溫度的?(是利用水銀的熱脹冷縮的性質來測量溫度的。)

      (2)它的刻度范圍是從多少度到多少度?(刻度范圍是從35℃到42 ℃。)刻度范圍為什么是這樣?

      (3)它的最小一格是多少度?(最小一格表示0.1 ℃)

      (4)測體溫時,為什么要把體溫計夾在腋下近10分鐘?(因為只有時間足夠長,才能使體溫計中水銀的溫度跟人體溫度相等。)

      (5)測體溫前,為什么要拿著體溫計用力下甩?(因為體溫計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很細的縮口,水銀收縮時,水銀從縮口處斷開,管內水銀面不能下降,指示的仍然是上次測量的溫度,所以再用時必須向下甩。)

      三.歸納總結

      三.思考與作業

      課本P46,1、2、3;《課課通》

    初中物理第一冊教案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知道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及三者間的關系;

      (2)能區別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3)知道機械效率的定義;

      (4)機械效率的表達式.理解機械效率總小于1;

      (5)會用公式計算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6)知道提高機械效率的主要方法;

      2、能力目標

      (l)通過科學探究的活動,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比較、概括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實驗操作能力:包括組裝滑輪組,使用彈簧測力計及刻度尺等能力。

      3、情感目標

      (1)、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熱情,加深理解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2)、培養學生團結合作,互相交流的素養。

      二、實驗器材

      學生分組實驗器材:刻度尺、鉤碼、彈簧秤、鐵架臺,一個定滑輪和一個動滑輪組成的滑輪組,兩個定滑輪和兩個動滑(一大一小)輪組成的滑輪組,長1米的細繩2根。

      三、教學方式

      引導探究式教學

      教學過程

      活動1

      復習提問

      一、回顧-----各種簡單機械

      1、 省力費距離的機械;

      2、 費力省距離的機械;

      3、等臂杠桿。

      1、使學生知道生活中常用的機械;2、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機械的結構;3、為導出“機械效率”作準備。

      活動2

      猜想

      二、猜想----比較直接對鉤碼做功和使用機械對鉤碼做功的大小?

      1、教師演示兩種做功形式并提出問題;

      2、學生猜想,比較二者做功大小。

      1、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

      活動3

      制訂計劃進行實驗

      三、探究-----WW的大小

      1、學生動手做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猜想;

      2、教師設計實驗方案引導學生學會收集證據和計算;

      3、學生陳述自己的猜想和證據是否一致。

      1、會動手實驗;

      2、會收集數據并進行計算;

      活動4

      分析論證

      四、分析-----WW的原因

      1、 機械本身有重力;

      2、 摩擦阻力;

      結論:1、有用功(W有用):利用機械工作時對人們有用的功叫有用功;

      W有用=G·h

      2、額外功(W額外):對人們沒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額外功;

      W額外=W總-W有用

      3、總功(W總):有用功與額外功的總和叫總功;W總=F·s W總=W有用

      +W額外

      4、機械效率: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叫

      機械效率,公式:

      5、機械效率沒有單位,永遠小于1。

      6、能對自己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論證。

      7、理解各概念的含義。

      活動5

      應用

      五、觀察----一些機械的機械效率

      加深理解

      活動6

      猜想

      六、猜想----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

      1、小組討論;

      2、學生各抒己見;

      3、老師進行提示和小結。

      4、加深對機械效率的理解;

      活動7

      設計與評估

      七、探究----設計改變機械效率的方案?

      1、每組設計一個提高或降低機械效率的方案;

      2、老師對學生設計的.方案進行分類;

      3、學生陳述能提高或降低機械效率的理由;

      4、教師總結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

      5、會設計一種或幾種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案;

      6、能理解機械效率中改變機械效率的原理。

      活動8

      交流與提高

      八、交流----有哪些優點和缺點?如何改進?1、不同的組之間進行交流,陳述自己設計方案的優缺點,及改進措施;

      2、用剩余的時間或課余時間讓學生反復的操作和研討改進提高機械效率的其它方法。

      3、家庭作業:完成《每課三練》練習。

      4、加深理解;

      5、學會合作與交流;

      6、會利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初中物理第一冊教案6

      (一)教學目的

      1.知道什么是大氣壓強,能說出幾個證明大氣壓強存在的事例。

      2.理解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并能簡單解釋一些日常生活中大氣壓強的現象。

      3.知道大氣壓強的值是由托里拆利實驗而測定,記住大氣壓強的值約為105帕斯卡,它相當于760毫米高水銀柱產生的壓強。

      (二)教具

      演示用:玻璃杯、硬紙片、水、廣口瓶、浸過酒精的棉球、細砂、煮熟剝殼雞蛋一個、注射器、鉤碼、約1米長的玻璃管、水銀、汽水瓶、皮碗、米尺、啤酒瓶。

      學生用:皮碗(每二位學生一對)。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1.演示實驗:由實驗設置疑問,引起學生的求知欲望。

      (1)將硬紙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過來(提醒學生注意觀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現象(硬紙片掉下)?

      (2)將玻璃杯裝滿水,仍用硬紙片蓋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過來(暫不放手,問:如果放手,會出現什么現象?先請同學們猜一猜)。放手后,看到什么現象?(硬紙片沒有掉下來。)

      2.講述:同學們要知道實驗時,硬紙片不會掉下來的原因嗎,學習了這節課的知識,就知道了。(板書課題)

      二、進行新課

      1.閱讀課文前面的“?”和圖11—1。讀后問:大家閱讀了馬德堡半球實驗,空氣把兩個銅半球緊緊地壓在一起,16匹馬都很難把它們拉開。對于這個實驗,同學們想試一試嗎?現在,我們模仿馬德堡半球實驗來做一做。

      2.學生實驗:學生照課本中圖11—2做實驗,兩個皮碗口對口擠壓。然后兩手用力往外拉,不容易拉開(用較大的力才能拉開)。

      3.講述:地球周圍被厚厚的空氣層包圍著,這層空氣又叫大氣層。空氣由于受重力作用,而且能流動,因而空氣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大氣對浸在它里面的物體的壓強,叫做大氣壓強,簡稱大氣壓(教師板書這句話)。

      4.講述:剛才同學們所做的模仿馬德堡半球實驗和奧托·格里克做的馬德堡半球實驗,充分證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抽出金屬半球內空氣(或擠壓出皮碗內的空氣),兩個金屬半球(或兩個皮碗)在大氣壓強的作用下,被緊緊地壓在一起,因而很難把它們拉開。

      5.演示、驗證:剛上課時,老師演示的實驗,表明玻璃杯內裝滿水,排出了空氣,杯內水對硬紙片的壓強小于大氣壓強,由于大氣壓強的作用,托住了硬紙片,所以硬紙片不會掉下來。

      演示課本中圖11—4的實驗(演示后,由學生舉手發言,說明雞蛋為什么會擠進廣口瓶內,引導學生說出由于棉花燃燒耗盡了瓶內空氣,瓶內壓強小于瓶外大氣壓強,雞蛋在大氣壓強作用下,被壓入瓶內)。

      6.講述、過渡:根據奧托·格里克的馬德堡半球實驗,不僅證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還表明大氣壓強是很大的。那么大氣壓強有多大呢?伽俐略的學生托里拆利解決了這個問題。

      7.演示:

      (1)介紹托里拆利實驗裝置

      (2)演示托里拆利實驗(一面演示,一面講解),演示完后,請一位學生上臺用米尺測一測玻璃管內水銀柱的高度。

      教師講述并板書:大氣壓強相當于760毫米水銀柱產生的壓強。

      8.講述:760毫米水銀柱的壓強有多少帕呢?請同學們根據液體壓強的計算公式:p=hg算一算(學生演算,教師巡視)。學生算出結果后,接著講述:760毫米水銀柱產生的壓強約為105帕,這就是托里拆利實驗測出的大氣壓強的值(教師板書后,簡要說明這個值是“海平面”所測的值,不同的地方大氣壓強不同,將在下一節課學習)。

      三、小結本課內容

      四、鞏固練習:

      1.演示:將注射器的活塞推向底端,插注射針的孔用橡皮帽蓋住,倒置注射器后,在活塞上掛上500克的鉤碼,活塞不會被拉出注射筒。請同學們討論為什么?

      2.演示課本圖11—6的實驗:將啤酒瓶裝滿水,堵住瓶口,倒插入水中,緩緩往上提(瓶口不提出水面),觀察啤酒瓶中的水是否流出來。討論原因。

      五、布置作業:

      1.課后認真閱讀一遍課文。

      2.把本節后練習的第1、2題和章后習題第3題做在作業本上。

      3.把課文后練習第3題和習題第1、2題在閱讀課文后,聯系課內所講內容,進行思考,準備著下節課在課內口答。

      (四)說明

      1.課文中圖11—2“模擬馬德堡半球實驗”用的'“皮碗”在農貿市場的金魚市上可以購買,這樣的皮碗是金魚缸中固定水草用的,價格很便宜。學校實驗室可統一購買,用后由實驗室保管,供長期使用。這個模擬實驗效果很好。

      2.在做托里拆利實驗要注意打開窗子通風。要邊做邊講,使學生明白玻璃管內裝滿水銀,排出了空氣,倒置插入水銀槽內,管內水銀徐徐下落到一定高度而停止下落,上部為真空,這段水銀柱是由大氣壓強支持著的道理。

      3.用注射器掛鉤碼的補充實驗,一方面是進一步證明大氣壓強的存在,另一方面也達到鞏固本課知識的目的,同時在注射器活塞下掛一個500克的砝碼,給學生以驚奇,更加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到此,初二學生已學習了快一年的物理了,要保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不斷地保持下去,教師必須在課堂教學中精心設計,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斷增強。

      4.對于啤酒瓶的實驗,啤酒瓶容易獲得,學生自己都可以做,可作為作業(動手的作業)讓學生回家自己做一做,比在課室內看一看更生動,更具體,對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理解物理知識有很大的幫助。

      5.教材選用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初中物理第一冊教案7

      (一)教材:

      人教社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二)教學要求:

      1.知道凸透鏡成縮小的實像的條件,知道什么是實像.

      2.知道照相機的原理.

      (三)教具:

      凸透鏡(焦距已知),照相機(實物、模型或掛圖).

      學生實驗器材:凸透鏡(焦距已知),紙屏,蠟燭、火柴、光具座.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問:哪位同學使用過照相機?說一說你照相的過程.(學生說,教師提示,引起學習興趣.)

      問:你們知道為什么照相機能使人或景物在底片上形成縮小的像嗎?

      現在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學生實驗:觀察凸透鏡成縮小實像的條件

      1.教師演示:改變凸透鏡與蠟燭間的距離,可以在紙屏上出現倒立、放大的或縮小的像.

      2.向學生說明實驗的目的和做法,介紹實驗裝置.

      3.學生分組按課本上的步驟進行實驗.

      提醒學生注意做每一步驟時,要注意蠟燭與凸透鏡間的距離的大小,像的位置的變化,像是倒立的還是正立的,放大的還是縮小的.

      4.實驗完畢,讓學生根據觀察結果得出凸透鏡成倒立、縮小實像的條件.介紹什么是物距、像距.

      講解實像:照課本圖6?17畫出板圖,說明像是通過凸透鏡的折射光線的會聚點,是實像.讓學生跟平面鏡所成的像作比較,進一步說明什么是虛像,什么是實像.

      三、照相機的原理

      利用凸透鏡成縮小的實像的性質.

      鏡頭相當于凸透鏡.

      膠卷相當于光屏.膠卷上有感光物質.

      四、簡介照相機的.構造和使用

      展示照相機掛圖或模型、實物,對照講解以下各部分的功用:

      調焦環:調節鏡頭到膠片的距離,以便膠片上產生清晰的像.調焦環上面的數字是指被照物體到鏡頭的距離.

      光圈環:控制進入鏡頭的光的多少.光圈環上的數字越小,進入鏡頭的光越多.

      快門:控制曝光時間.快門上的數字表示多少分之一秒.數字越大,曝光時間越短.

      五、照相和洗相過程簡介

      膠片上有化學物質,感光后起化學變化,留下潛影.

      洗相時先顯影,再定影,得到底片(負片).

      印相時,用底片使相紙曝光.再經過顯影和定影,得到相片.

      六、小結

      七、布置作業 節后的練習題

      如果家里有照相機,回家觀察照相機的構造,向家長請教如何選擇和調節光圈、距離和快門.

      板書:

      三、照相機

      1.凸透鏡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的條件

      物體位于二倍焦距之外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

      2.照相機的原理

      利用凸透鏡成倒立、縮小實像的性質.

      鏡頭相當于凸透鏡,膠卷相當于光屏.

    初中物理第一冊教案8

      (一)教學目的

      1、掌握二力平衡的條件。

      2、會應用二力平衡的條件解決簡單的問題。

      (二)教具

      滑輪、硬紙片、鉤碼、細繩、剪子。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是什么?

      2、什么叫慣性?物體在什么情況下有慣性?

      二、引入新課

      教師:牛頓第一定律告訴我們,物體在不受外力的時候總要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但是一切物體都受到力的作用,物體保持靜止或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的情況也是普遍存在的。那么這二者之間有什么聯系呢?

      三、力的平衡

      教師:請大家思考,你見過的哪些物體受到力的作用并保持靜止狀態?(學生思考并回答)

      教室內的吊燈受到重力和拉力,吊燈保持靜止。放在地上的水桶受重力和地面對它的支持力,水桶靜止。課桌受到重力,書本對它向下壓的力和地面的支持力,課桌靜止。

      教師:物體受到力的作用,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的情況也能見到。一列火車在一段平直的軌道上勻速行駛,火車受重力、支持力、水平向前的牽引力和向后的阻力。

      教師:物體在受到幾個力作用時,如果物體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我們就說這幾個力相互平衡。根據這個觀點,我們可以從吊燈的靜止狀態可知吊燈受到的重力和拉力相互平衡。

      教師:請大家按照這樣的說法敘述上述各例中的物體的運動狀態及它們個自受到的力之間的關系。(學生敘述)

      四、二力平衡的條件

      教師:二力平衡的情況最簡單,我們先研究這種情況。

      教師演示課本圖96所示實驗并講解這個木塊受兩個拉力。

      當兩個拉力大小不等時,木塊不能保持靜止。這兩個力不能平衡。(演示)

      當兩個力大小相等,力的方向互成角度時,木塊也不能保持靜止。這兩個力不能平衡。(演示)

      當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行時,木塊也不能保持靜止。這兩個力不能平衡。(演示)

      教師提問:要使木塊靜止,這兩個力應該滿足哪些條件?(學生回答)

      我們使這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重復剛才的實驗。(演示)

      我們發現木塊處于靜止狀態,此時,這兩個力是平衡的。(演示)

      可見,兩個力的平衡必須滿足以下四個條件:兩個力作用在一個物體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根據同一條直線上力的合成的法則可知,當兩個力彼此平衡時,物體受到的合力是0。

      五、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

      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可以從兩方面去掌握。

      1、根據物體處于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可以分析出作用在物體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

      例題:質量是50千克的人站在水平地面上,畫出人受力的圖示。

      人受重力G和地面的支持力N。人處于靜止狀態,所以重力G和支持力N是平衡的。那么這兩個力一定滿足二力平衡的條件,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一條直線上。

      根據人的質量,計算出人的重力G。G=g=50千克×10牛/千克=500牛頓。方向豎直向下。支持力N=500牛頓,方向豎直向上。(圖示略)

      2、根據物體的受力情況判斷物體的運動狀態。

      物體不受力,應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保持靜止狀態。物體受一個力,運動狀態發生改變,這是力產生的效果。物體受平衡力時,應保持靜止或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靜止的物體受平衡力時,仍然保持靜止;運動的物體受平衡力時,仍然保持勻速直線運動。

      例如,火車在平直的軌道上行駛。在豎直方向上重力和支持力平衡,如果牽引力大于阻力,火車將加速;如果牽引力小于阻力,火車將減速;牽引力和阻力相等時,水平方向二力平衡,火車勻速直線前進。

      六、總結

      力和運動的關系可以粗略地概括如下。

      維持運動不需要力的作用,因為物體有慣性,只有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時才需要力。但是物體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運動狀態不會改變。

      物體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條件是什么呢?從理論上說,物體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時就可以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而實際上物體是沒有不受力的,所以物體受平衡力時就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

      七、作業

      習題5、6、7。

      (四)說明

      本節課有三個重要環節。由物體處于平衡狀態給出什么是平衡力;二力平衡的條件;研究平衡力和二力平衡條件的重要意義有兩方面,根據運動狀態分析力的情況和根據受力情況判斷運動狀態。

      建議老師們突出這三個環節,使學生有非常清晰的思路,以免學生把平衡力和二力平衡的條件混為一談。

      注:教材選用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初中物理第一冊教案9

      教學目標

      1、 德育目標:進一步引導學生對大自然和物質運動形式多樣化的認識

      2、 知識目標:

      (1) 認識液化現象

      (2) 了解液化的方法

      (3) 知道液化放熱

      3、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以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

      教學重點:

      知道液化現象

      教學難點:

      液化的過程

      教學器材:

      燒瓶、鐵架臺、石棉網、酒精燈、小燒杯、玻璃片、水、禁藥、注射器

      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

      新課引入

      物質由氣態變成液態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請大家舉出物質由氣態變成液態的實例

      學生舉例:

      水蒸氣遇熱升到高空,遇冷后變成液態的水落回地面,形成雨。冬季廚房里的水蒸氣遇到冷的玻璃窗,變成了水。

      教師活動

      新課探究

      教師:水蒸氣遇熱升到高空,遇冷后變成液態的水落回地面,這就是雨。冬季廚房里的水蒸氣遇到冷的玻璃窗,變成了水。

      我們做個實驗觀察這類現象。

      教師:我們發現水蒸氣吹到玻璃片上,有水珠在玻璃片上生成。這就是物質由氣態變成了液態,叫液化。

      需要指出的是水蒸氣由管內噴出時,在管口外很短的距離內我們什么都看不到,管內部分的氣體才是水蒸氣。我們看到的霧狀的“白氣”是已經液化了的'細小的小水珠成霧狀。切不可把這些霧狀物誤認為是水蒸氣。生活中大家見到人呼出的“白氣”,打開冰箱冷凍室的門,門口出現的“白氣”,打開熱水瓶蓋子,瓶內冒出的“白氣”等等,都是水蒸氣液化成的小水珠成霧狀。

      大量的實驗表明,所有氣體在溫度降低到足夠低的時候都可以液化。

      但是要使氣體的溫度足夠低,需要非常復雜的低溫技術。人們探索能不能使氣體在常溫下,或者在溫度不太低的情況下實現液化?

      教師:這個實驗表明,用壓縮體積的方法也可以使氣體液化。

      所以,氣體液化的方法是使氣體的溫度降到足夠低;或者是氣體的溫度雖然沒有降到足夠低,但是只要溫度降到一定程度,采用壓縮體積的方法也可以使氣體液化。

      教師:我們從實驗中看到,水蒸氣只有遇冷時才能液化。所以液化時放熱。被100℃的水蒸氣燙傷要比被100℃的沸水燙傷更嚴重,原因就是水蒸氣液化時放熱,它比同溫度的沸水放出的熱要多。

      實驗1:燒瓶中裝入熱水,用酒精燈加熱,待水沸騰時,水蒸氣從瓶口的細玻璃管內噴出,吹到玻璃片上,讓學生注意觀察在玻璃片上有什么現象發生。

      學生觀察思考:燒瓶中裝入熱水,用酒精燈加熱,待水沸騰時,水蒸氣從瓶口的細玻璃管內噴出,吹到玻璃片上,讓學生注意觀察在玻璃片上有什么現象發生。

      實驗2:我們在這個注射器里吸入少量禁藥,取下針頭,用橡皮帽把口堵住,然后向外拉活塞,注射器中液態的禁藥消失了,全部變成了氣態的禁藥。我們再推活塞,使氣態禁藥的體積被壓縮,注意觀察管內發生了什么現象?

      學生觀察回答:

      注射器內的氣態禁藥又液化了

      學生看書舉例:

      家庭用的液化石油氣,打火機內的可燃氣體都是液態的,是采用在溫度不太低的條件下壓縮體積的方法實現液化的。液化后,氣體的體積大大縮小,便于運輸和貯存。

      我國向國際市場提供的長征3號運載火箭要用氫作燃料,氧作助燃劑,就是采用壓縮體積的方法使其液化后裝入火箭的。

    【初中物理第一冊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物理教案03-09

    初中物理《力》教案05-28

    初中物理《勢能》教案03-06

    初中物理《功》教案06-27

    初中物理實驗教案07-20

    初中物理變阻器的教案01-12

    初中物理教案03-22

    初中物理功率教案10-18

    (精選)初中物理教案07-17

    初中物理《電壓》教案06-20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亚洲中文字幕夜夜爱 | 亚州三级久久电影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午夜久久免费观看视频 | 夂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 | 尤物yw193国产在线观看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