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語文《觀滄!方贪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初中語文《觀滄!方贪福ㄍㄓ25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語文《觀滄!方贪,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語文《觀滄!方贪 1
【教學設想】
《觀滄海》是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曹操的名篇,寫于東漢建安十二年秋。當年五月,曹操率軍北片烏桓,七月出盧龍塞,九月大獲全勝。班師途中經過碣石山,詩人登高望海,感慨萬分,留下了這千古傳頌的名篇。詩中描寫了大海吞暗吐日月,包孕萬千的壯麗圖景,抒發了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偉大抱負,反映了詩人躊躇滿志,叱咤風云的英雄氣概。
詩歌先突出寫大海邊碣石山高高聳立,節令雖是晚秋,山上卻生機盎然,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吹來,林呼山喚,草木共鳴;海中的波濤呼嘯翻騰,勾畫了一幅壯美的海山秋色圖。接著詩人虛走一筆,把不同時空段內滄海托舉日月星漢的壯麗景象切換過來,使這海山秋色圖平添出一股浩蕩磅礴的氣勢。這是詩人英武壯闊胸懷的進一步拓展。太陽,月亮給人類送來溫暖和光明,是詩人拯救蒼生于水深火熱之中,一統天下宏大政治抱負的真切比擬,燦爛的銀河則是詩人文武兼備,雄才大略的生動寫照。
這首詩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動靜結合,虛實相生。教學時應適當介紹詩人的經歷及寫作背景,也可布置學生提前查找相關資料,這樣學生才能理解詩意,理解詩人的感情。教學時,以朗誦為載體,讀中理解,解后再讀。充分領會詩人的感情。
【教學目標】
1、積累詩詞中的字詞,特別是現在很少出現的文言詞。如“澹澹”,“竦峙”,“星漢”,能背誦默寫這首詩。
2、能用自己的語言說出詩歌的意思,能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
3、學習寄情于景的寫法,激發為理想奮斗的豪情壯志。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配樂朗誦的音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同學們,你們見過大海嗎?我們先閉上眼想象一會兒,然后用一個詞歸納你心中“!钡挠∠。(學生說)
引導:海是神秘的.,時而波濤洶涌,時而恬靜溫順,每一個看海的人感受不一樣,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會用同一個詞形容海:壯闊。是啊,與海相比,人真是太渺小了。今天,我們將學習一首觀海抒情的著名詩篇──《觀滄!罚氉x這首詩,去感受詩人心靈的震顫,詩人情感與自然的融合,會使我們的心靈得到凈化。
二、初讀感悟
1、聽課件錄音范讀。注意字音。
2、請學生相互提醒應注意的生字生詞。(暗含了找,說,練的過程,這一步不必老師提醒,字數很少,學生相互提醒,記憶更深)
3、學生自由朗誦一遍,注意看課下的注釋。
4、抽學生配樂朗誦(課件展示畫面)。(二至三人,抽學生點評。)
5、學生小組內講述初步理解的內容,并相互評價。(還可相互提問考查字詞或是詩句意思)
三、精讀理解
1、課件展示:作者經歷及寫作背景。
2、字詞疏通。滄海,臨,以,何,澹澹,竦峙,蕭瑟,洪,日月之行,星漢,歌,詠。
3、內容層次理解。這首詩寫了幾方面怕內容。(課件展示明確)
4、學生調整自己的理解。(抽學生評價自己的理解,以“我原來認為……,現在我明白了……”的句式講述自己理解的改變。
5、帶著自己的理解朗讀。
6、學生講述:我最喜歡朗讀的詩句是……,因為……
四、品讀探究
1、提出探究的問題,可補充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
內容方面:
、旁姀目吹搅四男┚跋螅磕隳馨凑账吹捻樞驍⑹鰡幔
、圃娙水a生了哪些聯想?
情感方面:
、盼闹心膫詞是大海留給詩人的最初體驗?
、棋eT佻F了海水浩渺動蕩的神韻,“何”字表達了詩人什么感情?
、恰叭赵轮校舫銎渲校恍菨h燦爛,若出其里。”是千古傳頌的絕句。
⑷想象詩人寫作時的情景,思考這四句表達了詩人什么感情?
重在引導學生理解詩人情與景的交融。邊讀邊理解,理解后再讀。
2、你曾經在什么自然景物面前產生過豪壯的情感?(意在培養學生融情于景)
師可引導自己的經歷(如:在高山懸崖邊,俯視山谷,看鷹在谷中盤旋,然后飛過遠山,產生了要走出大山的想法)
五、小結拓展
1、這是一首寫景抒情的詩歌,詩歌景中有情,情寓景中,達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你能說出古代一些寫景抒情的詩句嗎?說說它們都主要寫了什么景色,表達了詩人什么感情?(課內交流或布置課外搜集)
2、寫一篇表達自己豪情壯志的詩歌或散文,運用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的方法。
六、齊誦結束(或背誦結束)
初中語文《觀滄!方贪 2
一、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內容,揣摩詩歌表達的情感。
2、了解詩歌情境交融的特點,培養學生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
3、品味詩句,感悟詩歌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學重難點
誦讀詩歌,領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并理解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過程
。ㄒ唬┱勗拰,激發興趣
同學們,你們見過大海嗎?大海給你們留下的印象是什么樣的呢?(學生暢所欲言)今天,我們就跟隨一位古人跨越千年一同去領略大海的風采吧!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展示資料,分享所得
學生分享有關樂府詩和作者的資料,了解作者,并且了解詩歌的寫作背景。
作者: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人。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代表作品《蒿里行》《短歌行》《龜雖壽》《長歌行》等。
背景: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賽,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觸景生情寫下這首壯麗的`詩篇。
2、解決生字詞
碣(jié)石澹澹(dàn)竦峙(sǒngzhì)
3、誦讀詩歌,體會情感
。1)學生以他喜歡的方式讀,并糾正發音有問題的字詞。
。2)教師范讀,并指導朗讀的斷句與節奏。
。3)播放音頻文件《觀滄!贰
。ㄈ┘氉x詩歌,情景交融
1、詩歌第一句,交代了哪些內容?全詩由哪個字統領?
明確:交代了詩人登臨的方位、地點、目的,由“觀”統領。
2、詩人站在碣石山上都看到了哪些景物?所寫之景有哪些特點?
水:澹澹
山島:竦峙
洪波:涌起
樹木:叢生
百草:豐茂
日月之行星漢燦爛
3、詩歌最后說“歌以詠志”。曹操想借用這首詩表達什么志向呢?哪一句透露了他的心思?
明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北磉_了詩人一統天下的宏大抱負以及博大的胸襟。體會情景交融的寫作特色。
(四)品讀詩歌,體會寫法
本詩是一首寫景抒情詩,“滄!钡膲衙谰跋笫侨绾纬尸F在大家眼前的?
明確:動靜結合,虛實結合
。ㄎ澹┱n堂小結
帶著豪氣,有感情的朗讀《觀滄!,深入地感受作者的偉大理想并受到感染。
(六)布置作業
1、背誦《觀滄!。
2、收集古今中外的詩歌名句,將其整理歸類,并探討抒發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初中語文《觀滄海》教案 3
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全詩。
2、體會詩中有畫,畫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負。
3、體會、學習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
教學重點
1、朗讀、背誦此詩。
2、了解詩的內容,理解作者的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教學難點
1、賞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體會詩人博大的胸懷。
2、培養學生感悟古代詩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蘇軾在他的《赤壁賦》中寫道:“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古一世之雄也!贝蠹抑捞K軾在文中稱贊的是誰嗎?(由此引出曹操及其詩作《觀滄!罚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分別請幾位同學介紹作者及作品,其他同學補充、糾正。
明確: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人,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善詩歌,代表作有《蒿里行》《觀滄海》《龜雖壽》等,以慷慨悲壯見稱。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心潮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詩作融會了自己昂揚奮發的精神,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
三、朗讀《觀滄!,整體感知
1、老師范讀。
2、指導詩歌朗讀方法:停頓、重讀、語調、延緩。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4、請幾名學生朗讀,其他同學評價。
四、合作探究,理解詩歌
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思考、探究下列問題:
。1)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2)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寫想象的?
(3)這首詩描寫了哪些景物?體現了詩人怎樣的胸懷?
(4)詩中哪些句子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2、小組在全班展示,其他同學評價。
(1)學生回答,其他同學補充、糾正并評價。
。2)明確:以“觀”統領此詩。
三層。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以“觀”統領此詩。第二層(“水何澹!敝痢昂椴ㄓ科稹保┟鑼懞K蜕綅u。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最后兩句詩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實景:樹木叢林,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虛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明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這首詩描寫了海水、山島、樹木、百草、秋風、洪波、日月、星漢。尤其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四句,以豐富的想象表現了大海浩瀚壯闊、包容天地的宏大氣概與形象,顯示出詩人博大的胸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五品讀賞析
賞析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學生在小組內展示,然后在班上交流。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比菍懱摼,即作者的主觀感受,可從兩個“若”看出。主要描寫了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這些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狀觀景象。是一種極其開闊博大的意境。
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滄海中運行;夜空中燦爛的銀河,好像是滄海映上去的。很明顯,這不是作者眼前所見的實景,而是他看到波濤洶涌丁大海所產生的奇特想象。詩人將自己這種昂揚奮發的精神融匯到詩里,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懷。
六、小結
師問:實景是一幅美麗的山水圖畫,虛景能把我們帶進一個極其開闊,博大胸懷的境界,你能悟出詩人寫實虛景的感情嗎?
理解:詩人描寫實景實際上在謳歌祖國壯麗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熱愛祖國的感情。詩人目睹祖國山河壯麗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強烈愿望。虛景描寫是詩人實際借助豐富奇特想象,來充分表達這種愿望,以滄海自比,勾畫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景象來表現詩人博大胸懷和豪邁氣魄。
這是一首以寫景為主題的名作,通過對登山觀海的描寫,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七、拓展延伸
師問: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但全詩卻沒有哪一句是寫情的詩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說出古代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嗎?
理解: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等等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
八、作業
1、背誦全詩。
2、課外閱讀有關曹操詩句。
初中語文《觀滄!方贪 4
【課時目標】:
1、了解作者;
2、理解借景抒情的寫法;
3、體會作者博大豪邁的胸懷;
【重點難點】:
寫作手法的理解;
詩歌意境的體會;
【課時劃分】: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課】
前段時間,我們學習了《秋天》這首詩歌,秋天在哪?秋天在農家院子里,秋天在漁船上,秋天在牧羊女的眼睛里。那里面的露珠,幽谷,鐮刀,瓜果,農家小院,冷霧,白霜,漁船,牧羊女,放牛郎,這些都是詩歌里的意象。整個畫面,非常唯美,溫馨,帶給人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抒發的是作者對秋天的喜愛之情。
而如果一首詩歌里的意象是刀光、劍影,是金戈、鐵馬,那這個詩人極有可能是豪放派的,抒發的是豪情;如果是花前月下,是燕語呢喃,那么我們就可以判斷出,這個詩人極有可能是婉約派的,抒發的是柔情。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樣一首詩,通過對這些景物意象的分析,看看同學們能不能判斷詩人是什么類型的 一秘 ,抒發的是什么情感!
【作者介紹】:
今天這個作者,我們必須得多點了解,他不是一般人,是誰?是曹操!曹操是誰啊,就是那個說“我可負天下人,但天下人不可負我”的人啊,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我可以對不起你們,但你們不能對不起我!之于老師,就是我可以不好好上課,但是你們不能不好好聽!看看這話,霸氣不霸氣!你們覺得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是奸雄?是梟雄?是佞臣?是賊子?《百家講壇》欄目里的易中天教授,他對曹操的評價我以為是很到位的,他是這樣說的:
“他聰明透頂,又 愚不可及 ;奸詐狡猾,又坦率真誠;豁達大度,又 疑神疑鬼 ;寬宏大量,又 心胸狹窄 。是 大家風范 ,小人嘴臉;英雄氣派,兒女情懷; 閻王 脾氣, 菩薩心腸 。他奸詐都奸詐得讓你覺得他很有水平,他的狡猾、殘忍、,都表現得 從容不迫 ,落落大方,真誠而坦然。曹操是奸雄,而且是‘可愛’的奸雄!
我也覺得曹操的確是很可愛的,為什么呢?因為在我們現在看來,就是個全才啊:武的方面,策馬揚鞭,縱橫沙場,指揮千軍萬馬,攻城略地,他會,而且很在行;文的方面,他也毫不遜色,放下屠刀,就能拿起筆墨,抒發壯志豪情,能文能武,而且有勇有謀;他大氣,他霸氣,他還傲氣,有時候,他又小氣,也會犯傻。所以啊,我覺得他還真是可愛!用現在流行的話語來說,曹操就是一個“達人”,這樣一個可愛的達人寫的詩歌,是抒發雄心壯志,還是兒女情長?我們來分析分析,看看到底怎樣!
【譯—文】:
【標題解析】:觀:即看,欣賞,是本詩的線索,起到統領全篇的作用。
東臨碣石:東,方位名詞,在這里是名字作狀語,翻譯為向東;臨:到達;向東來到碣石山,以觀滄海:以,表示目的,可以翻譯為來;來觀看大海,也就是渤海。作面朝大海,看到的不是春暖花開,而是秋風蕭瑟!
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蕩漾;海是多么浩瀚啊,波濤洶涌
山島竦峙:竦峙:高高地挺立,山島高高的挺立著。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樹木蔥蘢,芳草萋萋,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秋風中,樹木瑟瑟作響,海水不斷涌起。
(拓展:提到秋風蕭瑟,我想起來了,毛主席有首《浪淘沙-北戴河》,里面也提到過這句,是這樣的: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秋風還是那個秋風,變了的,是時間,是容顏,不變的,是雄心,是壯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之,結構助詞,的;若,好像:日月的運行,好像是從海里升起;(釋疑:好像是,那是不是真的`是呢?對,不是,而是想象的!想象的事物都是虛的。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璀璨的銀河,好像也在這大海里出沒。(釋疑:這句借助超強的想象力,描繪出了大海吞吐日月的壯麗景象,我們前面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這里是寫景的高潮,同時也將作者主觀的豪邁之氣展現得淋漓盡致。)
幸甚至哉:幸:幸運;甚:很,非常;至:極點;哉:語氣詞,可以翻譯成啊,前面我們學過,“非人哉”;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太值得慶幸了,歌以詠志:正常的語序應該是:以歌詠志,以:介詞,用;還是用這首詩歌來表達我的心情和志向吧。ㄡ屢桑哼@句話在樂府詩歌中,都有出現,一般和文章的內容沒有多大關系,但從結構上,它和前文是一體的,不能隨便去掉!)
【問題設置】:
1、找學生起來把整個文章串聯起來,翻譯一遍!可意譯,也可以直接翻譯。
2、以“曹操”的口吻,寫日記的形式,將這件事記錄下來,我們暫且將這叫做日記體觀滄海!
初中語文《觀滄!方贪 5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意境,體會詩歌的優美語句和深邃內涵。
2、通過朗讀體會詩人闊大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負,學習古人昂揚奮發的精神。
3、背誦、默寫詩歌并賞析名句。
教學重點: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豐富、奇特的想象;背誦、默寫詩歌并賞析名句。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背誦曹操的《龜雖壽》引入《觀滄海》。
二、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1、曹操,即魏武帝。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市)人。善詩歌,其詩大都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他的散文亦清峻整潔。與其子曹丕、曹植合稱“三曹”。
2、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三、解題
《觀滄海》這首詩的題目是什么意思?“滄!钡摹皽妗弊肿骱谓猓芊駬Q“觀大海”這個題目?
討論、歸納、明確:“滄”是暗綠色的意思,“滄!本惋@示了大海的色彩,比用“大!备蜗蟆⒏鷦,所以不能換。
四、朗讀詩歌,整體感知。
1、播放音頻朗讀,學生跟讀;
2、學生自由朗讀詩歌,感知詩意;(出示補充注釋)
臨,來到,文中指登上的意思。滄,通“蒼”,青綠色。海,渤海。竦,同“聳”,高。觀,看,統領全篇。蕭瑟,樹木被秋風吹動的聲音。洪,大。行,運行。若,如同。星漢,銀河。志,思想感情。
3、出示畫面,感受形象。
4、理解詩歌大意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向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大海的奇景。
海水多么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樹木和百草一叢一叢的,十分繁茂,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涌著巨大的波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我很高興,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志向。(幸甚至哉,歌以詠志!边@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
五、品讀詩歌,感受意境
1、這首詩敘述了一件什么事?
2、本詩是寫景詩,還是抒情詩?寫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景:(實)海水、樹木、草、秋風、洪波生機勃勃
。ㄌ摚┤赵滦菨h寬闊、博大情: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勾畫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圖景,表現詩人開闊胸襟,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理想。
六、賞析詩歌及名句:
1、“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頭二句點明“觀滄!钡奈恢茫涸娙说巧享偈巾,居高臨海,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輪廓。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2、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鼻岸渚唧w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則是對“水何澹!币痪涞倪M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涌起伏。作者面對蕭瑟秋風,“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壯志”胸懷
3、賞析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賞析一:這四句描繪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漢的壯闊景象,表現出詩人博大的胸懷、開闊的胸襟、宏大的抱負。暗含一種要像大海容納萬物一樣把天下納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賞析二:日月的運行好象從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星漢是指銀河,燦爛的銀河斜貫天空,遠遠的一端伸向大海,好象也發源于大海。日月星辰的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大海宛若是日月星辰的母親,表現大海的一種寬闊、博大的胸懷。讓學生思考、討論:
1、這是實景,還是虛景,即詩人想象?
2、如果是虛景,為什么會產生這種想象?(明確:前面幾句描繪了大海的壯麗,表現詩人對祖國山河的贊美和熱愛。目睹這壯麗的山河,激發了詩人要統一祖國的強烈愿望,因而借助想象,表達愿望。詩人以大海自比,開闊的意境、雄渾的'氣勢,實際上是詩人寬廣胸懷、豪邁氣魄的寫照。)
七、寫作特點分析:
這首詩在寫作上最大的特點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可謂詩中有畫,畫中含情,這種寫法,詩人們常用,但古代也有些詩歌情景是分開的。
曹操這首《觀滄!窚蚀_生動地描繪出海洋的形象,單純而又飽滿,豐富而不瑣細,好像一幅粗線條的炭筆畫一樣。尤其可貴的是,這首詩不僅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時也賦予它以性格。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現了大海,也表現了詩人自己。詩人不滿足于對海洋做形似的摹擬,而是通過形象,力求表現海洋那種孕大含深、動蕩不安的性格。海,本來是沒有生命的,然而在詩人筆下卻具有了性格。這樣才更真實、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觀滄!肥墙杈笆闱椋蜒矍暗暮I暇吧妥约旱男坌膲阎竞芮擅畹厝诤显谝黄稹!队^滄!返母叱狈旁谠姷哪┪,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卻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結合、寓情于景。因為它含蓄,所以更有啟發性,更能激發我們的想像,更耐人尋味。
八、鞏固練習
板書設計:
借景抒情:實景:海水樹木草秋風洪波
虛景:日月星漢寬闊、博大
情:開闊胸襟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理想
初中語文《觀滄!方贪 6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匯。
2.了解詩詞有關知識;詩歌五首表達的思想感情。
3.品味詩歌語言,體味詩歌的意境;培養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
4.有感情地反復朗讀詩歌,準確背誦詩歌。
5.了解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培養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
6.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知識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理解詩歌字詞含義和詩歌大意;誦讀并背誦。
2、了解一些古代詩歌常識。
教學難點:
欣賞精彩文句,培養想象能力,體會詩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授課方法:
講授法,問答法,討論法
教學時數:
3課時
預習要求:
熟讀四首詩歌,閱讀課文注釋。借助參考書,查出《觀滄!贰洞伪惫躺较隆贰@锩娌欢淖衷~。嘗試歸納兩首詩歌的主旨。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同學們,我國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別有哪種文學體裁發展得最有成就?(唐詩、宋詞、元曲)的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以古老的《詩經》發端,優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四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二、《觀滄!
1、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現在安徽亳州)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三國演義》褒劉貶曹的創作傾向,導致作者并未能給曹操一個公允的評價。)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建安元年(196)迎獻帝都許昌,用他的名義發號施令,先后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敗兵強地廣的袁紹,此后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東征烏桓,也取得了很大的勝利。次年率軍南下,被孫權、劉備的聯軍擊敗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稱帝,追尊他為武帝。善詩歌,《步出夏門行》《蒿里行》諸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對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有所反映。遺著有《魏武帝集》,已佚,明人有輯本。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2、寫作背景:
《觀滄!肥遣懿俚拿,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后患,統一了北方。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秋風蕭瑟、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會到詩歌里,借著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為流傳至今的優秀作品。
3、解讀題目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愤@個題目是后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系。
4、朗讀感知詩意
。ㄒ唬┞犱浺,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正音:碣石(jié)澹(dàn)竦峙(sǒngzhì)蕭瑟(sè)
詩歌節奏可以按音節兼顧意義來劃分。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節拍,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2、理解字詞。
滄,青綠色。臨,到,登臨。碣石,(見課文注釋)。何,多么。
澹澹,水波蕩漾的樣子。竦峙,(見課文注釋)蕭瑟,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
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成分,不譯。行,運行。若,好像。
其,代詞,指大海。星漢,(見課文注釋)。燦爛,光彩鮮明耀眼。
幸,(見課文注釋)。至,(見課文注釋)。以,連詞,來。
詠,以詩詞等來贊頌或敘述。
。ǘ┱w把握,疏通文意。
合作探究:
(1)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2)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
。3)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4)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歸納詩歌主要內容和主旨。(討論回答)
內容:(開頭兩句)交待了觀海的地點,直陳其事。
(水何澹!椴ㄓ科穑┟鑼懞K暮蜕綅u。
。ㄈ赵轮小舫銎淅铮┙柚嫣氐南胂髞肀憩F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
(最后兩句)直抒豪情。
明確:
第一層(1-2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直陳其事,非常質樸,“觀”字領全篇,是詩的線索,以下十句寫觀海所見。
第二層(3-8句):描寫海水和山島。
從大處落墨,從全景寫起,著力渲染大海那種蒼茫動蕩的氣勢。這一層全是寫實景。是作襯托用。
海水蕩漾,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動靜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再寫草木,仍然是靜態,“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接著山島寫草木,充滿了欣欣向榮的景象。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靜動相配,展現了大海波瀾壯闊的氣勢,“涌”字用得尤其出色。從描寫中,我們不僅看到了大海波涌連天的形態,而且仿佛聽到了驚濤拍岸的聲音。
第三層(9-10句):借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
是虛景,即詩人的主觀感受,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這四句是全詩的高潮,創造了一個極其開闊的意境:運行不息的太陽月亮,星光燦爛的銀河,竟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何等氣魄!
主旨:(日月之行-若出其里)表達作者的昂揚奮發的精神,雄心壯志和博大胸懷
2、賞析詩歌。
A、作者觀到的景象有哪些?哪些是動的,哪些是靜的?
海水蕩漾,山島聳立——動靜相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樹木百草,秋風洪波——靜動相配,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
B、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三、課堂小結
大海的形象正是詩人形象的化身。詩人已經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為即將揮師南下統一中國解除了后顧之憂。在躊躇滿志的時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發了建功立業的愿望,寫出了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雄渾詩句。
這首詩寫登山望海的景象,氣勢雄渾,表達了作者壯闊的胸襟和豪邁樂觀的進取精神。
四、作業:熟讀并背誦默寫。預習下首詩歌
初中語文《觀滄!方贪 7
教學目標:
1、理解這首詩的內容,領會其中抒發的感情。
2、體味本詩情景交融的特點和譴詞造句的妙處。
重難點分析:
1、詩人的抱負如何含蓄地融合在寫景的詞句中?
2、體會本詩慷慨激昂的情感和開闊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三國演義》片頭曲。)
看過《三國演義》的同學一定熟悉曹操,你們認為,曹操是個怎樣的人?
學生發言。教師總結。(幻燈片1:曹操的照片;文字: “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曹操都一直自稱“宰相”,從未稱帝。他曾在《讓縣自明本志》中表述了自己的心志,說:“身為宰相,人臣之貴以極,意望已過矣。”至于他對自己一生的評價,他是這樣說的“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除此之外,曹操擅長詩歌,《步出夏門行》與《蒿里行》諸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我們一定聽說過這樣的詩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惟有杜康。”就是其中的名句。今天我們要學的《觀滄海》就選自于《步出夏門行》組詩。
二、寫作背景
《觀滄海》寄托了詩人很深的感慨,透過它我們可以看到詩人的闊大胸懷,因為這首詩寫作的時間很特殊。這是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時所作,此時正當夏秋之交,他登臨碣石山,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一時詩興大發,豪情滿懷,寫下了這壯麗的千古名篇。
三、鑒賞詩句
1、詩人觀察景物時的立足點在哪里?
分析:詩人登上碣石山,面對大海,所以碣石山即是詩人的立足點。
2、這首詩既描寫了實在的景色,也描繪了詩人心中想象的奇特之景。詩人描寫了哪些實在的景色?
學生發言。教師總結:詩人描寫了大海的波濤,海中的山島、島上的樹木、百草,以及秋風吹過樹葉時的蕭瑟之聲。其寫作的順序如下:先寫觀海的地點,再寫所觀之景:一寫大海蒼茫動蕩,山島堅定牢固;二寫島上草木欣欣向榮;三寫海上風浪驚心動魄。
3、詩人描寫的這些景色中,你最欣賞的是哪一句?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
4、在全面描繪大海風貌的基礎上,詩人展開想象的翅膀,讓我們一起來讀這兩句描寫想象奇景的句子吧!
5、為什么在詩人的`筆下,大海是萬物的母親?這里的大海有沒有特別的含義?
分析:詩人在這里展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星辰的氣勢,其實洋溢著詩人飽滿的激情和要平定中原建功立業的英雄氣概。所以我們知道,詩人其實是以滄海自比,表達了他統一中國的偉大抱負。我們可以從大海的氣魄、胸懷觸摸到作為一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在躊躇滿志時豪邁的氣魄、飽滿的激情。
四、情景交融的手法
這是一首偉人之作,“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四句是全詩的高潮,作者運用夸張的表現手法,創造了一個極其開闊的意境,給詩歌增添了浪漫主義的色彩。因此,在這首詩中,景和情是緊密結合著的,作者統一中國意欲建功立業的抱負并沒有在詩中直接表露,而是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中。這種抒情方式叫做情景交融。
這種抒情方式在當時是全新的抒情方式,因為古代許多抒情寫景的詩歌中景與情是分開的。如荊軻《易水歌》中的上句:“風蕭蕭兮易水寒”就是側重寫“風、水”,下句是“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寫的則是壯士決死的感情。
而《觀滄海》字里行間都洋溢著飽滿的激情!八五e!绷潆m然是在描繪生氣勃勃地大海風光,實際上在歌頌祖國的壯麗山河,透露出詩人“江山如此多嬌,我愿為折腰。”的思想感情!叭赵隆眱删涫菍懢暗母叱保詼婧W员龋∏械乇硎隽嗽娙藢拸V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
五、總結
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這與曹操是一個雄心勃勃的政治家、軍事家的風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讀其詩如見其人。
初中語文《觀滄!方贪 8
教學目標
1、了解詩詞有關知識。
2、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并熟練地背誦,理解詩歌意思。
3、品味語言,體味詩詞的意境。
4、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誦讀并背誦,理解詩歌意思。
2、品味語言,體會意境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課文
古代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僅語言雋美,而且意境深遠;它們有的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來廣為傳誦,成了流傳千古的名篇。我們在課外已經接觸了不少優秀的古代詩詞,從今天開始,我們將陸續學習課本中的五首古代詩詞,主要是領會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講究煉字煉句的創作精神。
1、導入新課
大家知道曹操吧?說起曹操,常常聽到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有人說他是英雄,有人說他是奸雄,我們同學從歷史或文學作品中認識了曹操,你認為他是怎樣一個形象呢?(作一個簡單的名義調查)評價一個人物,歷史和文學兩種角度是不同的,前者更注重客觀性,后者強調藝術性,加上不同時代不同個體,出現對立的觀點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科學地評價一個歷史人物,還是以客觀為準。
今天,我們先來歷史地客觀地認識一下曹操。哪位同學可以為我們簡單介紹一下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今安徽毫州)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建安時期的代表詩人之一。東漢末年,在鎮壓黃巾起義軍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漢獻帝到都許昌,用他的名義發號施令,“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后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軍閥袁紹后,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稱帝,他病死后,曹丕繼位后不久稱帝,追尊曹操為武帝。
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曹操樂府詩《步出夏門行》組詩中的第一章《觀滄海》。樂府,是原來是漢武帝是掌管音樂的官署機構名稱,后來演化為詩體名稱,是可以入樂歌唱的詩歌,后來有不入樂的也被稱為樂府或擬樂府。
《觀滄!氛潜闭鳛趸笟w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展現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樣的圖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一起來看課文。
2、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教師配樂范讀。
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
學生個人配樂朗讀。
全體學生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3、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詞
請學生翻譯,并注意提醒校正。
補充:臨;到,登上,登臨;何;多么;蕭瑟:樹木被秋風吹動的聲音
參考譯文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大海。
海水多么寬闊浩蕩,碣石山高高聳立在海邊
碣石山上樹木叢生,各種草長得很繁茂。
在蕭瑟的秋風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濤。
日月運行不息,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出發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真是幸運極了,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豪情壯志吧。
4、研讀課文
學生帶著問題,先自主學習,然后小組討論交流
①全詩圍繞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②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
、墼娭心男┰娋渥钅荏w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參考:①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谌妼懥巳龑右馑肌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直陳其事,“觀”字領全篇。
第二層(“水何澹!敝痢昂椴ㄓ科稹):描寫海水和山島。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
問:實寫觀海的詩句一共有6句,所寫的內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參考:“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兩句是總寫全景,其中前一句寫海波動蕩,后一句寫山島巍然聳立。海水蕩漾,山島聳立——動靜相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接著兩句寫島上的草木,“樹木叢生,百草豐茂”,一派生機勃勃。這兩句是緊扣上文“山島竦峙”展開。下面兩句“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寫出了海上景象的變化,表現了大海的雄偉氣勢!昂椤,大的`意思。這兩句是照應上文“水何澹澹”而寫的。樹木百草,秋風洪波——靜動相配,顯示了大海的盎然生機和宏偉氣象。
這一層6句詩,結構非常嚴密,可見作者構思的精心。
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垩凶x與賞析“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詩句
學生想像畫面。展現一幅怎樣的圖景?展現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派。
問:為什么曹操會產生這樣的想像?聯系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我們想一想,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結合背景: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峰,他已經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撫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滄海的浪濤一樣洶涌澎湃。所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樣的想像,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
在這里,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會到詩歌里,借著滄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為一篇流傳至今的優秀作品。
5、小結:
虛實結合,借景抒情,描寫滄海的壯麗景色,表現博大的胸懷,抒發統一天下的宏偉抱負。
基調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6、拓展與延伸
曹操的歷史評價
陳壽:“漢末,天下大亂,雄豪并起,而袁紹虎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王沈:太祖御軍三十余年,手不舍書。書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魏書》
鐘嶸: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对娖贰
許子將: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段簳
7、作業
。1)背誦并抄寫和翻譯全詩。
。2)課外收集學習曹操另外的詩歌,自學背誦。
初中語文《觀滄!方贪 9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做到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
2.讓學生理解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
3.讓學生感受詩中曹操的博大胸懷和豪情壯志,在審美中教育學生樹立遠大理想。
教學重、難點:
1、反復朗讀詩歌,理解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
2、景物描寫中如何蘊涵了詩人的博大胸懷和理想。
教學方法:
自主性學習、合作性學習、探究性學習
教學設施:
利用多媒體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等優點,采用視頻、音樂、圖片等營造詩歌氣氛,調動學生的情感,加深學生對詩的內容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走近詩歌,了解瑰寶
中國是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的文化浩如煙海、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如果我們把中國的文化比作是璀璨的銀河,那么中國的詩歌就是其中最閃亮、最光彩奪目的一顆明星。中國是詩的國度,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我國的第一位偉大愛國詩人是屈原,我國詩歌最繁盛的朝代是唐朝,出現了詩仙李白、詩圣杜甫。詩歌的形式也多種多樣,我們學過的《靜夜思》是一首絕句,《長征》是一首七言律詩,《荷葉母親》《金色花》是散文詩,《秋天》是一首現代自由體詩……今天,我們就再次進入詩歌殿堂,進一步領略一下詩歌的魅力,學習一首樂府詩曹操的《觀滄!贰#ò鍟}目)
二、評說作者
1、我了解的曹操。學生展示搜集的材料可以是故事(配畫)、名言詩句、歷史材料、古今對他的評價戲劇圖片等。(分組做卡片用投影介紹)
官渡之戰、孟德獻刀、捉放曹、望梅止渴、煮酒論英雄、華榮道、割須棄袍、夢中殺人
學生可能會說他多疑、忌才,是一代奸雄,甚至在戲文中也丑化為白臉奸臣。
《三國演義》中周瑜評價曹操:“操雖托名漢相,實為漢賊!
愛惜人才:收張遼,放趙云、關羽
詩人,志向遠大:詩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2、歷史上的曹操。ɑ脽羝故荆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他政治上抑制豪強,唯才是舉,并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促進了社會的穩定和發展。軍事上具有雄才大略,精讀兵法,先后被封漢相,魏王!皰短熳佣钪T侯”后,先后滅呂布,敗袁紹,征烏桓,逐漸統一了北方。后率軍南下,被孫權、劉備的聯軍擊敗于赤壁。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軍事著作。曹操的文學成就很高,魯迅說他是“改造文章的鼻祖”。曹操與他的兒子曹植、曹丕并稱“三曹”,是建安文學的領袖。他善詩歌,《步出廈門行》、《蒿里行》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壯,多反映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理想,《觀滄海》就是反映這一思想。
東漢末年著名的人物評論家許劭評價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笔窌度龂尽吩u價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魯迅說:曹操至少是一個英雄。
播放圖片《曹操煮酒論英雄》,及曹操對“英雄”的看法。然后齊讀曹操的“大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也!睆闹辛私獠懿俚男坌膲阎。
三、解題:
觀,看。滄,是暗綠色。“滄海”有色彩,比“大!毙蜗。
具有雄才大略,胸懷寬廣的大英雄曹操面對滄海看到怎樣景,產生怎樣的情呢?
。ò鍟扒椋
四、初讀詩歌,感知內容
1、學生課前預習,掃清文字障礙。
指名來朗讀,注意節奏、語調、情感。讀完后請其他同學來指出讀錯的字詞。
2、指導朗讀課文。
學習詩歌重在朗讀,朗讀時應注意以下兩點:
(1)、讀準字音,讀準節奏。四言句XX/XX如“東臨碣石,以觀/滄!
(2)、讀出語氣,讀出情感。應讀出怎樣的語氣語調?“詩言志”,結合寫作背景,體會詩中表達作者怎樣的感情?
介紹背景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曹操大破盤踞在我國東北的烏桓及袁紹的殘余勢力,統一了北方;九月,在歸途中經過碣石山,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3、此時你就是曹操,你剛打敗了袁紹的殘余部落,打敗了烏桓,在回來的途中你經過了碣石山,面對波瀾壯闊的渤海,你想些什么?
統一了北方,實現了人生的第一個目標,心情自然是豪情萬丈,激動萬分。身為主帥的你,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看到波濤洶涌的大海,撫今追昔,一定會觸景生情,要做一番更大的事業。所以,要用“激動、豪邁、樂觀、”的語氣,要雄渾有力,讀出對大海的熱愛之情和渴望建功立業的思想感情。
4、看錄像學名家朗讀,再激發學生朗讀熱情,自由讀,再找同學讀,齊讀。注意全班齊讀,講究抑揚頓挫,鏗鏘有力,充滿豪情壯志誦讀。
五、自主、合作、探究,共同研討下列問題,1、學生根據預習資料、小字注釋,老師點撥重點詞,自主完成疏通文意。
注意以下幾個詞詞義:臨,以,何,澹澹,竦峙,百草,蕭瑟,至,2、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完成描繪詩歌展示的畫面。明確要求,即展開想象要把詩意擴展開來,可以打亂原文順序。舉例子示范: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可以說成是“秋風吹來,林呼山喚,草木共鳴,海中的波濤呼嘯翻騰,上欲接天,風助浪勢,浪壯風色!比缓竺拷M派代表上臺比賽,看哪組說得最好。
3、合作探究完成下列問題
。1)、問:整首詩是由一個字來展開詩的線索,統領全篇的,請指出是哪個字?看到的滄海有何特點?詩中表達作者什么情感?
理解:“觀”是全詩的“詩眼”,以下十句都是觀海所見。
學生可能會答:波瀾壯闊,氣勢磅礴;對大海的喜愛和贊美。
。2)、問:詩中只表達“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寫到人嗎?
理解:主要交代觀海地點、方位,句中雖沒有寫人,但我們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觀海時那種勃勃英姿。從寫景的觀察點角度是定點觀察。
(3)、問:主要寫了哪些景色?哪些寫現實?哪些是想象?(板書實景虛景)顯示了大海什么特點?
理解:主要描寫了滄海水波蕩漾的動態景色和山島挺立,草木豐茂的靜態景象。顯示了在茫茫蒼蒼的大海上,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生機勃發。天宇中日月燦爛的銀河好象出沒于大海的懷抱之中。這是多么壯麗山河圖畫啊!展示大海蒼茫動蕩,生機勃發,寬闊博大(板書)特點。
(4)問:作者在觀滄海,為什么要寫山島、草木?
寫山島草木與洶涌的波瀾靜動相稱,避免了只寫大海的`單調,更能襯托出大海的威嚴與生機。表達作者樂觀豪邁奮發向上的氣概。
。5)、問:為什么說虛寫的句子表現作者博大胸襟?結合曹操的生平,談談你受到的啟發和教育。
有句名言:世上最寬闊的地方是海洋,比海洋還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還寬闊的是什么?——人的胸懷。用在這時候是不是最準確?曹操不僅看到了大海,還在想象中看到了日月星辰出沒于此。那么,我們用一個什么詞來準確概括詩人的心胸?——博大!所以說這首詩不僅抒發作者對大海的喜愛與贊美,更是借景抒情,借助奇特的想象和夸張的修辭方法來以大海自比,通過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慨,表達自己建功立業,統一中國氣勢和胸懷。所以說最能體現詩人博大的胸懷的詩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六、背讀詩歌,小結課文
1、看圖片聽古箏配樂背誦詩歌
2、小結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全詩有直接抒情的詩句嗎?沒有,而是借景抒情情寓于景中。(板書借抒),詩不是為寫景而寫景的,寫景是為抒情服務的。詩人描寫實景實際上在謳歌祖國的壯麗河山。祖國壯麗的河山,更激起詩人要奮發向上(板書)、統一中國、建功立業(板書)的強烈愿望。虛景描寫實際上是詩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蘊萬千的景象來表現自己統一北方,進而統一中國的雄心壯志。毛澤東同志評其詩:“慷慨悲涼,是真男子,大手筆!
七、拓展延伸(大屏幕展示)
朗讀:毛澤東《浪淘沙·北戴河》思考
1.詞的上片寫了哪些景?這些景構成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下片的“魏武”指的是誰?“遺篇”指的是什么?
3.詞的上下片在表現手法上與課文有什么相同之處?
4.詞中抒發作者怎樣的情懷?
大雨,幽燕,白浪,漁船,汪洋。“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來,給人以雨聲如鼓勢如箭的感覺;繼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氣勢,寫出浪聲如雷形如山的洶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飛落,一騰起,相觸相激,更兼風聲如吼,翻云掃雨,推波助瀾,真是聲形并茂氣象磅礴,這情景較之曹詩中的晴日所見更令人驚心動魄。
魏武指的曹操,遺篇指的《觀滄海》;拔摇睘椤八,“魏武揮鞭”恰似一幅生動、傳神的剪影,簡括而鮮明地勾勒出曹孟德當年策馬揚鞭、登山臨海的雄姿。借以暗示詩人馳騁沙場、南征北戰的戎馬生涯。
兩詞上闕都是寫景,下闕都是議論;兩詞都采用了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表達方式。
作者從波瀾壯闊的白戴河入手,描繪了祖國的壯麗景致,引用前人蕩氣回腸的不朽事跡,表達了作者的豪情壯志,景中含情,情中有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通過白描手法,描述北戴河惡劣的天,借而抒發豪放的風格、磅礴的氣勢、深遠的意境、廣闊的胸懷及叱吒風云的豪情,展示了無產階級革命家前無古人的雄偉氣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懷。
展示共產黨人領導人民主宰江山的自豪之情。當年魏武帝曹操統一中國的愿望今已實現,只是主宰江山的并非哪個帝王而是人民。
作業:
1、背誦并默寫全詩。
2、課外閱讀有關曹操詩句及其他表現壯志的詩句。
3、預習后三首,運用學習《觀滄!返姆椒ㄔ嚪治。
板書設計:
觀滄海
曹操
實景:生機勃發-------樂觀豪邁奮發向上
。ń瑁┚埃海鹽抒情
虛景:寬闊博大-------胸襟開闊建功立業
初中語文《觀滄!方贪 10
教學目標:
1、理解這首詩的內容,領會其中抒發的感情。
2、體味本詩情景交融的特點和譴詞造句的妙處。
重難點分析:
1、詩人的抱負如何含蓄地融合在寫景的詞句中?
2、體會本詩慷慨激昂的情感和開闊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三國演義》片頭曲。)
看過《三國演義》的同學一定熟悉曹操,你們認為,曹操是個怎樣的人?
學生發言。教師總結。(幻燈片1:曹操的照片;文字:“奸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歷史上稱曹操為“奸雄”,實際上是偏頗之見。說他“奸”是認為他篡奪了漢家的天下,可事實卻是,直到他死去,曹操都一直自稱“宰相”,從未稱帝。他曾在《讓縣自明本志》中表述了自己的心志,說:“身為宰相,人臣之貴以極,意望已過矣!保ɑ脽羝2:文字:“身為宰相,人臣之貴以極,意望已過矣。”——選自《讓縣自明本志》)至于他對自己一生的評價,他是這樣說的“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保ɑ脽羝2:文字:“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薄x自《讓縣自明本志》)
除此之外,曹操擅長詩歌,《步出夏門行》與《蒿里行》諸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我們一定聽說過這樣的詩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惟有杜康!本褪瞧渲械拿。(幻燈片3:文字:如上)
今天我們要學的《觀滄海》就選自于《步出夏門行》組詩。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詩吧。(幻燈片4:音樂:《三國演義》的插曲;文字:《觀滄海》全詩;圖片背景:大海;畫外音:男聲朗誦全詩)
二、寫作背景
《觀滄海》寄托了詩人很深的感慨,透過它我們可以看到詩人的闊大胸懷,因為這首詩寫作的時間很特殊。這是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時所作,此時正當夏秋之交,他登臨碣石山,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一時詩興大發,豪情滿懷,寫下了這壯麗的千古名篇。
三、鑒賞詩句
1、詩人觀察景物時的立足點在哪里?
分析:詩人登上碣石山,面對大海,所以碣石山即是詩人的立足點。(幻燈片5、圖片:曹操立馬于山上,面朝大海;文字:立足點:碣石山)
2、這首詩既描寫了實在的景色,也描繪了詩人心中想象的奇特之景。詩人描寫了哪些實在的景色?
學生發言。教師總結:詩人描寫了大海的波濤,海中的山島、島上的樹木、百草,以及秋風吹過樹葉時的蕭瑟之聲。其寫作的順序如下:先寫觀海的地點,再寫所觀之景:一寫大海蒼茫動蕩,山島堅定牢固;二寫島上草木欣欣向榮;三寫海上風浪驚心動魄。(幻燈片6、文字如下:)
水、島
樹、草實景
風、浪
觀滄海
2、詩人描寫的這些景色中,你最欣賞的是哪一句?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
。1)“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分析:這兩句緊承“觀”字而來,描寫大海及海島景象。大海給人最突出的印象是海水!板e!币辉~既能顯示海的深邃遼遠,又能展示大海的'浩瀚汪洋!板e!敝饕獙懘蠛O鄬o止時微波蕩漾的狀態。一個“何”字則表達了詩人面對此壯闊圖景而產生的驚嘆的感情。在平展的大海上,海中的島嶼高竣挺拔,它的姿態顯得格外威武!榜抵拧倍诸H能扣住山島的特點。這兩個景物,就繪畫的角度看,是一大一高——海大,島高。二者互相映襯,眼前的景象就更壯觀了!(幻燈片7、圖片或動態影片:波濤平靜的大海中有高聳的山島;文字:“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2)“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分析:這兩句中詩人的。視線從遠處收回,注視島上的草木了。這是已是初秋之時,島上的樹木尚未凋落,所以詩人看去仍是郁郁蔥蔥,是“叢生”、“豐茂”的了。這里仍然是在寫滄海、山島,只不過是采取了從大到小,從面到點,從整體到局部的手法來寫山島的青草繁榮。給大海、山島增添美麗的色彩和蓬勃的生氣。(幻燈片8、圖片:島上樹木百草豐茂的圖片;文字:“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3)“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分析:詩人描繪了大海相對靜止的狀態之后,忽然筆鋒一轉,開始描繪大海的動態。著兩句點出了觀滄海的季節,大海由于秋風而出現了洪波。詩人用“涌”來描寫大海的勁頭,為我們展現出一幅秋風陣陣,海浪滔天的雄奇畫面。(幻燈片9、圖片:風起浪涌的大海;文字:“秋風蕭瑟,洪波涌起”)這兩句是進一步寫大海。這樣,大海平靜時的深沉風貌和激動時奔涌怒吼的氣勢都得到了表現。
3、在全面描繪大海風貌的基礎上,詩人展開想象的翅膀,讓我們一起來讀這兩句描寫想象奇景的句子吧!
4、這兩句描寫了什么景物?學生發言,教師小結。(幻燈片5、補充如下。)
日、月
虛景
星、辰
5、如何理解這兩句詩呢?日、月、星辰怎么能夠同時出現在天空?
分析:首先,這兩句詩運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要理解成“日、月、星辰的運行和燦爛都是在大海里出沒的!
其次,這是詩人奇特而豐富的想象,極力展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星辰的氣勢。意思是說:“日月的運行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燦爛的銀河斜貫天空,那遠遠的一端伸向大海好像發源于滄海,日月星辰的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大海宛若日月星辰的母親。(幻燈片10、卡通動畫:日、月、星辰相繼從海里升起,又相繼落到海里;文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6、為什么在詩人的筆下,大海是萬物的母親?這里的大海有沒有特別的含義?
分析:詩人在這里展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星辰的氣勢,其實洋溢著詩人飽滿的激情和要平定中原建功立業的英雄氣概。所以我們知道,詩人其實是以滄海自比,表達了他統一中國的偉大抱負。我們可以從大海的氣魄、胸懷觸摸到作為一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在躊躇滿志時豪邁的氣魄、飽滿的激情。(幻燈片11、圖片:背景是大海,曹操的照片疊印在大海上;文字:自比滄海)
四、情景交融的手法
這是一首偉人之作,“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四句是全詩的高潮,作者運用夸張的表現手法,創造了一個極其開闊的意境,給詩歌增添了浪漫主義的色彩。因此,在這首詩中,景和情是緊密結合著的,作者統一中國意欲建功立業的抱負并沒有在詩中直接表露,而是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中。這種抒情方式叫做情景交融。(幻燈片12、文字:情境交融)
這種抒情方式在當時是全新的抒情方式,因為古代許多抒情寫景的詩歌中景與情是分開的。如荊軻《易水歌》中的上句:“風蕭蕭兮易水寒”就是側重寫“風、水”,下句是“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寫的則是壯士決死的感情。(幻燈片13、文字:“情、景分開”;“風蕭蕭兮易水寒——寫景”;“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抒情”)
而《觀滄海》字里行間都洋溢著飽滿的激情!八五e!绷潆m然是在描繪生氣勃勃地大海風光,實際上在歌頌祖國的壯麗山河,透露出詩人“江山如此多嬌,我愿為折腰。”的思想感情!叭赵隆眱删涫菍懢暗母叱,以滄海自比,更恰切地表述了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
景:江山壯麗滄海無邊的景色
情景交融
情:統一天下自比滄海的抱負
五、總結
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這與曹操是一個雄心勃勃的政治家、軍事家的風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讀其詩如見其人。(幻燈片1回現)
初中語文《觀滄海》教案 11
教材簡析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烏桓時所作。本詩的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后四句寫的是虛景。這首詩借景抒情,將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融合在一起,詩人以滄海自比,開闊的意境,雄渾的氣勢,也是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的表現,詩里洋溢著飽滿的激情,思想又很含蓄。
教學設想
本節課將安排一課時,以“一詩四讀法”貫穿學詩的全過程,創造濃郁的學詩的氣氛,同時針對七年級學生文化底蘊薄弱,詩詞形象思維能力差等特點,利用多媒體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等優點,采用視頻、音樂、圖片等營造詩歌氣氛,調動學生的情感,加深學生對詩的內容的理解。本課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通過教師的引導、啟發、小結和學生的朗讀、討論等互動形式活躍課堂氣氛,以期達到提高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和得分率等目標。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作者簡介──背景介紹──學習新課──拓展研討──小結作業。
教學進程、教師活動及目標、學生活動及目標、導入新課(7分鐘)播放視頻《曹操煮酒論英雄》片段,以曹操對“英雄”的`看法導入課文。觀看視頻,然后齊讀曹操的“大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也!睆闹辛私獠懿俚男坌膲阎尽W髡吆喗椋1分鐘)課件展示有關曹操的資料,引導學生記重點。記錄曹操的身份及作品。
背景介紹(1分鐘)
課件展示曹操登碣石山前的兩次作戰線路,引導學生了解由于曹操接連取勝,因此在等山觀海,棉隊洪波涌起的大海時,才會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了解曹操寫這首詩的背景,為理解整首詩做鋪墊。
學習課文(一詩四讀法)
一、朗讀(5分鐘)
1、播放課文朗誦錄音及相關圖片,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并體會朗誦時的感情。欣賞課文朗誦并體會讀詩的感情。
2、展示全詩內容,指導學生朗讀的節奏及語調、情感。把握全詩的節奏及語調、情感,然后配樂齊讀課文。
二、譯讀
。ǎ贩昼姡┟鞔_譯讀要求,點撥學生譯讀中的疑難點。按座位順序,同桌之間一人讀句子,一人翻譯。(可提疑問)
三、背讀(8分鐘)
以板書的形式與學生共同探討作者的寫作思路,從而加強背誦的效果。(板書見后)明確作者思路后各自大聲朗讀背誦,看誰背得最快,分男女同學比賽。
明確說讀要求,即要把詩意擴展開來。舉例子示范: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可以說成是“秋風吹來,林呼山喚,草木共鳴,海中的波濤呼嘯翻騰,上欲接天,風助浪勢,浪壯風色!币孕〗M為單位,每個同學選擇最欣賞的一句話來說,然后每組派代表上臺比賽,看哪組說得最好。
拓展研討
一、比較閱讀(6分鐘)
播放曹操的另外一首詩《龜雖壽》的視頻,請學生體會出與本課的相同點,加深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賞《龜雖壽》的視頻,男同學讀《龜》一詩,女同學讀《觀》一詩,然后分組探討兩詩的相同點。
二、形象探討(2分鐘)
提出歷史上的曹操與電視上的形象有異同。發表自己對曹操的看法。(可選擇任一觀點發言)
小結作業
(2分鐘)小結本詩的內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布置學生回家以本詩內容畫一幅畫,要表達出詩的意境。明確本詩的內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全班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初中語文《觀滄!方贪 12
教學目標
1.了解曹操,積累有關的文學常識
2.理解詩歌內容,體會寫景抒情的表現手法
教學重點
朗讀和背誦課文,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三國中有這么一個人物,一些后人評價他的關鍵詞是亂世奸雄、殺恩人、生性多疑兇殘。你們想到了誰?(曹操)其實,我認為曹操還有另一面,展示預習時收集到的曹操資料。全面的展現真實的曹操。
1.學生展示收集到曹操的資料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人,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漢獻帝時任丞相,封為魏王。其子曹丕代漢稱帝,追尊他為武皇帝,史稱“魏武帝”。曹操一生南征北戰歷盡艱辛,其中既有勝利的喜悅,也有失敗的痛苦。但是他從不消極,總是積極進取,把統一中國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和最大追求。在政治軍事方面,曹操消滅了北方的眾多割據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區域,并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促進了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在文學方面,他創作了《觀滄!、《龜雖壽》、《蒿里行》等優秀的詩篇,其詩歌以“慷慨悲壯”的藝術風格而留名于后世。
2.寫作背景
東漢末年,割據勢力逐鹿中原之時,遼西一帶的烏桓強盛起來,他們南下攻城掠地,成為嚴重邊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打敗了袁紹,袁紹死,其子袁譚、袁尚逃到烏桓,勾結烏桓多次入塞為害。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兵討伐烏桓;八月即大獲全勝;九月,班師凱旋。歸途中經過碣石山,詩人登山觀海,看到了雄偉壯觀的滄海景象,觸景生情,于是就寫下了這首名傳千古的佳作《觀滄!。
今天,就讓我們在《觀滄!分校谒^賞到蒼茫的大海中品味不一樣的曹操。
二、一讀,讀準字音節奏
1.自由朗讀,讀準字音
2.讀準節奏
古詩的節奏一般按音節劃分,但有時也要根據意義加以調整。
四言句XX/XX如“東臨/石,以觀/滄海”
3.指名學生朗讀,自評再學生互評
4.教師師范朗讀,學生小聲跟讀
5.全班齊讀,讀準字音節奏
三、二讀,讀出理解
1.聯系詩歌寫作背景,結合注釋理解詩歌
2.播放視頻,感受意境
3.指名學生朗讀,互評
4.全班齊讀,讀出理解
四、三讀,讀懂作者內心世界
1.哪一個字統領全詩?
明確:觀。
2.小組合作:站在碣石山上,曹操眼中看到的是一幅怎樣的景致?請結合背景,試著揣摩曹操當時的心境。
提示:抓住景物特點、詩句關鍵詞回答
明確: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ㄉ鷻C無限,內心如波濤一般洶涌,曹操內心不服老,仍有自己的雄心壯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ㄔ娙斯串嬃舜蠛M掏氯赵隆N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開闊、博大的胸襟,昂揚的斗志,抒發了統一中原建功立業的抱負。)
3.寫法總結:借景抒情
4.朗讀詩歌,讀出大海的壯觀,作者的開闊胸襟以及遠大抱負。
五、課堂總結
《觀滄海》借大海的壯觀景象,把眼前的海上景色與自己的雄心壯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六、作業布置
1.將《觀滄!犯膶懗涩F代散文詩,寫出曹操的開闊胸襟與遠大抱負
2.拓展探究:收集、品讀曹操的其他詩歌,了解“奸雄”形象外不一樣的曹操,寫下你的閱讀感受。
初中語文《觀滄海》教案 13
教學目的
一、理解詩的內容,領會其中抒發的感情和表現的生活情趣。
二、體味詩詞情景交融的特點和遣詞造句的妙處。
三、學習一點詩的韻律知識。
教學設想
一、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體味各首詩中作者所創造的意境,難點是作品中表達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領會。
二、以多種形式加強誦讀,在熟讀的基礎上適當的分析、點撥,加深了對詩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古代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僅語言雋美,而且意境深遠;它們有的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來廣為傳誦,成了流傳千古的`名篇。我們中學生學一點優秀的古代詩詞,不僅有助于提高我們的語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們的思想情操。所以我們要認真學習和努力掌握一定數量的古代詩詞。今天,我們學習五首古代詩詞,主要是領會古人融情于景表達襟懷和講究煉字煉句亦即煉意的手法。
二、學習課文。
1、解題:題目是什么意思?“滄!钡摹皽妗弊衷趺唇忉?題目能不能換成“觀大!?
明確:滄,是暗綠色!皽婧!庇猩,比“大!毙蜗,所以不能換。
2、教師范讀后學生誦讀。
3、理解內容。
提問:開頭兩句是交代了什么情況?“東臨碣石”的“臨”作何解釋?
明確:交代了作者所處的地方和來此的目的。“臨”作“登臨”講。
提問:根據這個開頭我們可以判斷的,下文將要寫什么內容了?
回答:寫觀海所見的情景。
提問:下文到哪一句為止是寫作者所見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為止。(如有同學答到“若出其里”為止,就要引導學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見的實景。)
提問:實寫觀海的詩句一共有6句,所寫的內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確:“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兩句是總寫全景,其中前一句寫海波動蕩,后一句寫山島巍然聳立。接著兩句寫島上的草木,“樹木叢生,百草豐茂”,一派生機勃勃。這兩句是緊扣上文“山島竦峙”展開。下面兩句“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寫出了海上景象的變化,表現了大海的雄偉氣勢!昂椤,大的意思。很明顯,這兩句是照應上文“水何澹澹”而寫的。這一層6句詩,結構非常嚴密,可見作者構思的精心。
提問:“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寫什么內容?
明確: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滄海中運行;夜空中燦爛的銀河,好像是滄海里映上去的。很明顯,這不是作者眼前所見的實景,而是他看到波濤洶涌的大海所產生的奇特想象。
啟發:作者寫觀海的內容到這里結束了,我們可以展開自己的想象來回味一下:作者在詩中描繪了怎樣的景象?作者筆下的滄海有怎樣的特點?再聯系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我們想一想,詩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通過想象,我們不難體會,作者筆下的滄海氣勢雄偉,胸襟開闊。根據“閱讀提示”我們知道,作者寫這首詩的時候,是他剛剛平定烏桓,回師中原,這正是他躊躇滿志的時候。面對著波瀾壯闊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發了建功立業,統一天下的豪邁情懷。特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幾句詩,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來成了膾炙人口的名句。
解釋:最后的兩句是一般的結束句。
4、分析韻律。
本詩為四言樂府詩,韻腳為“峙”“起”“里”“志”等字,可見押的是“i”韻。
5、齊讀、背誦。
初中語文《觀滄!方贪 14
【教學目標】
1、了解詩人的相關情況和本文的寫作背景,積累古代詩歌的文學常識;
2、能夠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歌;
3、理解詩歌內容,領悟詩歌意境,學會賞析詩歌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寓情于景的方法;
4、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教學重點】
1、能夠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歌;
2、體會詩歌的內容和意境,學會賞析詩歌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寓情于景的的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的內容和意境,學會從動靜、虛實、情景結合的角度賞析詩歌。 【教學方法】朗讀法、合作探討法【教學課時】 1課時【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們以前學過一首《七步詩》,里有一名句,“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詩人是——才華橫溢的曹植。中國有句古話:“虎父無犬子”,曹植這么優秀,那么他的父親,曹操,也定不是等閑之輩了吧!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曹植的父親曹操的一首詩《觀滄海》,看看他的文學才能如何呢?
二、知人論詩
問:對于曹操,同學們知道與他有關的哪些信息呢?預設:望梅止渴、奸雄、梟雄......
。ㄒ唬┎懿倨淙恕2懿伲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擅長詩歌創作,代表作有《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門行》《觀滄海》《龜雖壽》等。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為“魏武帝”,廟號“太祖”。
。ǘ┎懿偈恰敖ò参膶W”的主將和開創者。建安文學:東漢末年一大批文學家在銅雀臺,用筆直抒胸襟,抒發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掀起了我國詩歌史上文人創作的第一個高潮。由于其時正是漢獻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稱為建安文學。內容比較真實地反映了東漢末年的社會現實和文人的思想情操。建安文學的十大代表詩人:三曹——曹操、曹植、曹丕,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
(三)樂府詩:“樂府”原是漢武帝時設立的一個官署,其職責是采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祭祀或宴會時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詩歌,后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可以配樂演唱。題目多見“行”“歌”“吟”“引”等字眼。
三、朗讀詩歌,體會情感
(一)結合課文注釋自由朗讀兩遍;
(二)請一位同學讀,另一位同學進行點評并再讀;
。ㄈ┙榻B創作背景,推出朗讀所帶情感;
創作背景:詩歌是曹操率軍東征烏桓勝利后,凱旋途中所作。烏桓當時是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同時,南方有盤踞荊襄的劉表、劉備,為了擺脫被動局面,曹操采用了謀士郭嘉的建議,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師東征,直到當年九月勝利回師,途徑碣石山而作。所以,讀這首詩的時候我們要帶著一種怎樣的心情去讀?(喜悅、躊躇滿志、信心滿滿......)
(四)播放錄音,全班齊讀。
四、分析詩歌內容(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詩歌讀得差不多了,那么我們來看看這首詩具體寫了些什么呢?)
。ㄒ唬╊}目:《觀滄海》,交代下文所做之事是觀看大海。
。ǘ皷|臨碣石,以觀滄!保合驏|登上碣石山,觀看大海,看到了什么呢?
(三)“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大海里的水波蕩漾,海邊山島高高聳立。(還看到什么呢?)
。ㄋ模皹淠緟采,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山島上樹木蔥郁,各種草木繁茂。秋風出來樹葉瑟瑟作響,大海波濤洶涌。(這是一種怎樣的景象?——壯闊、雄渾;當詩人看到這樣的景象時,他又有想法了,想到了什么?
(五)“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1、“若”,“好像”的意思,所以這兩句是作者想象出來的景象;
2、日月的'運行,好像是從海里升起來的;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由海洋中產生的。在曹操的想象力,眼前的大海能夠吞吐日月、包蘊萬千,該是一種怎樣的胸襟啊?這里,作者寫大海,其實是通過大海寫了自己的情感——胸懷博大、躊躇滿志。
3、互文的修辭手法。兩個句子或一個句子的前后兩部分相互交錯、補充的修辭手法,如王昌齡《出塞》中“秦時明月漢時關”,理解為“秦漢時的明月和邊關”。本句理解為“日月星漢,若出其中(其里)”;ノ牡男揶o手法起到表意委婉,耐人尋味的作用。
。靶疑踔猎眨枰栽佒尽保何腋械椒浅5男疫\,能夠以詩歌的形式來表達出我此刻的心志!詞句是結束的套語,與詩歌內容無直接關系。
五、體會詩人情感
看到草木茂盛、山島高聳、海浪澎湃,由這些想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在這個過程中,詩人曹操的感情是怎樣的?(傳達出的是作者自己統一中原、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
六、詩歌藝術特色
(一)動靜結合:動態描寫與靜態描寫結合起來,以靜寫動,以動襯靜,塑造出栩栩如生的文學場景。
A、“水何澹澹”,B、“山島竦峙”。
A、“秋風蕭瑟,洪波涌起”,B、“樹木叢生,百草豐茂”以上A屬于( )描寫,B屬于()描寫。作用:靜景動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把抽象的述說與具體的描寫結合起來,或者是把眼前現實生活的描寫與回憶、想象結合起來。
A、“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B、“閉了眼,樹上仿佛滿是桃兒、杏兒、梨兒”。
A、“水何澹!,“洪波涌起”;B、“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以上A屬于()描寫,B屬于()描寫作用:使描寫對象更有趣味,內涵豐富。
七、《觀滄海》譯讀
1、請同學同桌討論,試著將《觀滄!纷g為現代詩;
2、展示范例并齊讀
《觀滄海》譯讀東登碣石山,特觀此大海。水波何蕩漾,山島及云端。樹木郁蔥蔥,百草枝繁茂。秋風作蕭瑟,波逐浪滔天。日月從此升,星河自此現。幸運唯我有,作歌達吾意。
八、布置作業
熟讀并背誦詩歌
九、板書設計:
肉眼看到:水波、山島、樹木、百草、秋風、波浪
觀滄海建功立業、統一中原
心看到(想象):日月、星漢——博大胸襟【教學反思】
初中語文《觀滄!方贪 15
教學設想
初一學生誦讀古詩的通病是急于成誦:讀的速度太快,節奏感不強,這就不利于感悟與理解。要改變這種狀況,須從讀詩的節奏訓練人手。這篇課文有多種詩的體式,節奏型各不相同,用來進行這種訓練以養成良好的誦詩習慣,將使學生終生受益。
古詩的節奏一般按音節劃分。四至七言句的節奏型依次是:
如“東臨偶石,以觀/滄!保ㄋ难跃洌
“客路/青山∕外”(五言句)
“常記/溪亭/日暮”(七言句)
“舊時/茅店∕社林/邊”(六言句)
但有時也要根據意義加以調整,以避免讀破詞語,如“海日/生∕殘夜”“七八個/星/天外”“稻花/香里/說/豐年”。
為了培養學生的節奏感,我們建議每一首教師都應領讀兩三遍,或者挑選個別學生為全班領讀。
至于串講或啟發提問,重點可放在景物描寫,因為借景抒情是這幾首詩詞的共同特點。背景也要講一點,切忌展開。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盤踞在我國東北部的烏桓族及袁紹的殘余勢力統一了北方;九月,在歸途中經過碣石山,寫下了這首詩。
二、讀讀講講問問。
解題: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愤@個題目是后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系,F在來看詩的正文。
讀兩遍后,指導學生劃分層次。要先提出問題:①全詩12行,除開頭兩行外都是寫景,說說開頭兩行的作用。②區分一下哪幾行寫實景,哪幾行寫想象之景——虛景。③寫實景中有動有靜,分析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然后歸納如下: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這是繼承《詩經》中直陳其事的寫法,顯得很質樸。
第二層(“水何澹!敝痢昂椴ㄓ科稹保┟鑼懞K蜕綅u。海水蕩漾,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再寫草木,仍然是靜態,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實景。
第三層(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這是寫詩人的主觀感受,是從兩個“若”字看出來的。
問:海是很難寫的,可是讀了這首詩,我們每個人大概都會感到海的偉大。這首詩究竟好在哪里呢?(虛景和實景配合得好,有實景才能使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有虛景,才有新奇感,才能激發讀者的想象。)
三、總結。
古人說:“詩言志。”這首詩雖然全是寫景,但所寫的景物都是由詩人的“志”來統帥的。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峰,他已經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沒有這樣宏偉的抱負,沒有這樣闊大的胸襟,他怎能寫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樣的詩句呢?可惜的是,第二年他在赤壁之戰中失敗了,從此中國就進入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觀滄海》知識點
一、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著有《蒿里行》《短歌行》《龜雖壽》等詩篇。詩作以慷慨悲壯見稱。
二、故事背景
《觀滄海》是曹操率軍征烏桓時所作。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三、課文翻譯
原文: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注釋:
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東漢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烏桓時曾路經這里。
以觀滄海:以,來。滄海,即大海,這里指渤海。
水何澹澹:何,起強調作用,可譯為“多么”。澹澹,水波蕩漾的樣子。
竦峙:聳立。竦、峙:都是聳立的意思。
譯文:向東伐烏桓時登上碣石山,來觀賞大海。海水多么寬闊浩蕩,碣石山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原文: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注釋:
叢生、豐茂:都是指樹木、草木長勢旺盛。
蕭瑟:形容風吹樹木發出的聲音。
洪波:巨大的波濤。
譯文:樹木郁郁蔥蔥地生長,各種草長勢也很旺盛。秋風颯颯吹來,樹木簌簌作響,巨大的波濤不斷涌起。
原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注釋:
若:好像。
其:代詞,代大海。星漢:銀河。
幸甚至哉:幸運得很,好極了。幸,幸運。至,達到極點。
譯文:日月運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銀河輝煌燦爛,仿佛都閃耀于大海的胸懷之間。慶幸得很,用這首歌來表達我的志向。
四、問題解疑
1、開頭兩句在全詩中有什么作用?
開篇點題,交代了觀察的方位、地點和對象。“觀”字統領全篇。
2、品析“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這句詩。
“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樣子;“何”,是“多么”的意思,是贊美之詞;“竦峙”,是高高屹立的樣子。句意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動蕩,一望無垠,只有山腳下的山島突兀聳立在海心。它們點綴在遼闊的大海上,使大海顯的神奇壯觀。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边@兩句詩在寫法上有何突出的特色?試分析。
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這四句是虛景。 四、課文主題
《觀滄海》是一首寫景抒情詩。詩人借大海雄渾壯闊的景象抒發了意氣昂揚的豪邁感情和開闊胸襟,表現了他渴望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
《觀滄海》教學反思
在教學實踐活動中,主要表現出來的問題是:
一、學生結合畫面表達的過程中,多數學生表達得很概括,不能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描述所看到的畫面。這使得對學生思維的訓練——先想象,再構思,后表達的思維不到位。這一點與學生們的積累、語感、想象思維的訓練不到位也有很大的關系。
二、學生們對古詩歌的認識還很粗淺,甚至是基本的律詩、絕句的格式都不知曉。致使不能很好的去理解詩歌的內容。這一點也和學生們剛剛接觸到詩歌有很大的關系。
三、這節教學實踐活動中,還表現出學生們對詩歌的朗讀不夠深入。學生們的個性化朗讀與朗讀體驗表現得不好,沒有良好的語感、節奏、韻律對于理解詩句和對聯都要有很大的影響。
因此,在今后的詩歌教學活動中還應更多的去培養學生們聯想和想象的能力——為學生們打開一扇思維的窗,去走近詩人的心田;還應該多朗誦,多學習詩歌的基礎知識。
初中語文《觀滄!方贪 16
教學要求
(一)教學目標
1. 準確把握本詩的意義,體會詩歌的意境。
2. 學習通過朗讀、想像閱讀詩歌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
1. 準確把握本詩的意義,體會詩歌的意境。
2. 學習閱讀詩歌的方法———朗讀、想像。
(三)教學難點
通過想像體會詩歌意境的具體方法。
教學過程
[錄音機播放:海潮聲,輕柔音樂聲]
此處的導入設計,用詩化的語言將學生帶入本堂課的學習情境——詩歌閱讀中;同時,也是作為一個例子,讓學生感性地了解一種詩歌閱讀的方法——朗讀,想像,進而體會詩的意境。這里的設計也明確地揭示出本堂課的思路:以學法來指導課文閱讀。
同學們,聽,這是什么聲音?……
[板書:海]
你們喜歡大海嗎?……我也喜歡。從小,海就是我的夢。于是,讀了很多描繪海的詩文。
“看那閃閃的白沙閃閃地明亮/是珠貝的搖籃/是星星的憩園/是珊瑚的夢鄉/太陽的.夢是紅的/月亮的夢是白的/也曾有美人魚在曬月光……”
邊讀邊想著那些優美文字所描繪的情景,突然發現,原來,我與海貼得那么近。
今天,我們就用這種朗讀方法一起來神游大海。
[板書:觀滄海]
這堂課的學習目標是______________
[板書:學習目標:給朗讀插上想像的翅膀以馳騁于詩的意境]
首先,聽老師把這首詩朗讀一遍,大家熟悉一下。(老師范讀)
請同學們自由輕聲誦讀,要求讀準確。
請同學們一起朗讀,并展開你的想像,在眼前展現詩所描繪的圖景,感受意境。(配樂朗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給予學生自由選擇、自由發揮的空間,激起學生嘗試探求的積極性。
我不知道你是否像我小時候一樣,體會到了詩的畫面和意境。如果是,那么將你最喜歡的詩句展開充分的想像,并把它描繪出來。喜歡圖畫的同學,畫幅畫;喜歡寫作的同學,用三五個句子進行描繪。
四位同學一組,互相交流。然后各組推舉1至2篇較好的作品。(教師巡視,預選。)
我們一起來欣賞和評點同學的作品,看看是否描繪出了詩所描繪的圖景,表現出詩所表現的意境。
(老師選出第一種類型的作品一份——圖畫類,是否扣住詩歌文辭的描述。在投影儀上顯示,由本作品作者解說。)
初中語文《觀滄!方贪 17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反復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2、了解詩歌有關知識,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品味詩歌語言,體味詩歌的意境;培養賞讀詩歌的能力,提高古詩文修養。
4、培養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知識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觀滄海
一、新課導入
大家知道曹操吧?說起曹操,常常聽到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有人說他是英雄,有人說他是奸雄,今天我們閱讀他的《觀滄!,也許你對這樣一個歷史人物會有更客觀的認識。
1、根據拼音寫出恰當的詞語。
cāng(滄)海jié(碣)石sǒng zhì(竦峙)
水何dàn dàn(澹澹)xiāo sè(蕭瑟)
2、借助課下注釋或工具書解釋下列各詞的意思。
澹澹:(水波)蕩漾的樣子。
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聳。峙,挺立。
星漢:銀河。
蕭瑟:樹木被秋風吹動的聲音。
至:極點。
何:多么。
若:好像。
臨:登上。
3、文體知識
通常所說的古代詩歌包括古體詩、樂府詩、律詩、絕句、詞、曲等。
唐代以前出現的較少格律限制的詩體叫古體詩。如本課的《觀滄!。而把唐朝新出現的絕句、律詩叫近體詩。如本課的《次北固山下》和《錢塘湖春行》。
律詩,因格律要求嚴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兩種;律詩的格律有規定,限制了對仗,八句可分為四聯。
曲是一種與詞相近的韻文形式,出現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間歌曲的影響而形成的,句法較詞更為靈活,多用口語,用韻也更接近口語。如本課的《天凈沙·秋思》。
4、作者簡介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鎮壓黃巾起義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皰短熳右粤钪T侯”后,先后滅呂布、袁術,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敗兵強地廣的袁紹,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烏桓,大勝。次年率軍南下,被孫權、劉備的聯軍擊敗于赤壁。他善詩歌,常借詩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其詩氣魄雄偉、慷慨悲壯,是文學史上建安文學的開創者!恫匠鱿拈T行》《蒿里行》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壯。
5、背景鏈接
《觀滄!肥遣懿俚拿,他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烏桓的途中。烏桓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余萬戶。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烏桓。在這年八月的一次大戰中,曹操終于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揮戈南下,以期實現統一中國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聯系起來,我們就可以看出,北征烏桓對曹操來說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戰爭了。而《觀滄!氛遣懿僭诒闭鳛趸竿局薪涍^碣石山時寫下的.。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一定會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他將自己這種昂揚奮發的精神融會到詩里,借著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因而成為一篇優秀的作品。
二、新授
。ㄒ唬┰姼枥首x
1、自由朗讀詩歌,采取各種形式把詩歌讀通讀順,注意讀準字音、節奏。
交流點撥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2、結合注釋解讀詩意。
交流點撥
向東進發登上碣石山,得以觀賞大海的奇景。
海水多么寬闊浩蕩,海中山島高聳陡立。
碣石山上樹木叢生,各種草長得很繁茂。
秋風颯颯,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濤。
日月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渺的海洋中出發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渺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真是幸運極了,就用歌唱來暢抒心中的情懷吧!
。ǘ┱w感知
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并思考下列問題。
1、全詩是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交流點撥
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下文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2、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象的?
交流點撥
這首詩寫出了3層意思。
第1層(1~2句):交代觀海的地點。
第2層(3~8句):描寫海水與山島。(實景)
第3層(9~12句):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想象)
最后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3、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詩人是懷著怎樣的感情描繪大海形象的?
交流點撥
(1)“日月之行”四句寫大海,全用虛寫,卻表現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氣概,更顯示了詩人的博大胸懷。
(2)大海的形象正是詩人形象的化身。詩人已經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將北征烏桓和袁紹殘部,為即將揮師南下統一中原解除后顧之憂。在躊躇滿志的時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發了建功立業的愿望,寫出了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雄渾詩句。
。ㄈ┥顚犹骄
1、如何理解“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一句?
交流點撥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開篇點題,交代了觀察的方位以及觀察的對象,這兩句雖然沒有直接寫到人,但我們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時的那種勃勃英姿!坝^”字統領全篇,是詩的線索,下文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四句是全詩的高潮,作者運用了什么樣的表現手法?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交流點撥
作者運用夸張的手法創造出一個極其開闊的意境,給詩歌增添了積極的浪漫主義色彩。詩人聯想日月星辰這些自然界偉大的景象,全離不開大海的懷抱。想象奇特,胸懷開闊,滲透著詩人自己的雄心壯志和昂揚奮發的精神,展現了詩人力挽狂瀾、重建天下的雄心,塑造了自我豪氣蓋世的英雄形象。
3、詩人在這首詩中把自己欲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表達得淋漓盡致,詩人借助了什么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呢?
交流點撥
虛實結合,借景抒情,描寫滄海的壯麗景色,表現博大的胸懷,抒發統一天下的宏偉抱負。
。ㄋ模┦熳x成誦
四、板書設計
水:澹澹
觀山島:竦峙(壯麗氣勢)實景——借景抒情
滄樹木:叢生
海百草:豐茂(向榮姿態)
日月:運行—出其中虛景(奇特想象)博大
星漢:燦爛—出其里(宏偉意境)胸襟
五、拓展延伸
請你搜集幾句有關“胸襟”“抱負”“志趣”的詩句。
交流
、傧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陂L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
、蹠斄杞^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④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莶晃犯≡普谕,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登飛來峰》)
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初中語文《觀滄!方贪 18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作品。
2、有情感的背誦詩文。
3、深刻理解詩歌內容與情感。
教學重點:
領悟詩人寄寓的豪邁情感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猜猜他是誰
1.他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2.他是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3.他的故事被人們編成了許多劇本,但他在戲曲中大多為“大白臉”奸臣形象;
4.毛澤東評價他:“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5.他指揮和領導了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官渡之戰;
6.“望梅止渴”的故事是他行軍打仗中的經典之作;
7.他在文學上也有很高成就,是“建安文學”的領袖;
8.“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是他詩歌中的經典名句。
二、檢查預習(寫作背景、作者簡介)
寫作背景:《觀滄!愤@首樂府體四言詩,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戰烏桓時所作。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余部隊,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到達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作者介紹: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沛國譙縣人(今安徽省亳縣)。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曹操好作樂府歌辭,他的詩歌散文清峻整潔,氣魄雄偉,慷慨悲涼,篇中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并反映了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
三、初讀
要求:
1、讀準字音、讀準節奏
2、齊讀
3、個人朗讀
四、再度
品讀、欣賞
1、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
2、思考討論(答案見PPT)
、偃妵@著哪個字來寫?
②作者看到、聽到和想到了什么?
、勰男┚拔锸菍崒、哪些句子是虛寫?
3、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見ppt)
4、明詩悟理(見ppt)
五、品讀背誦
六、小結
七、拓展詩意,與人物對話(見ppt)
初中語文《觀滄海》教案 19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七上第三單元第15課
二、教學設想:
1、考慮到七年級學生誦讀古詩的通病是急于成誦:讀的速度太快,節奏感不強,這就不利于感悟與理解。要改變這種狀況,須從讀詩的節奏訓練人手。為了培養學生的節奏感,教師應范讀或領讀一兩遍,或挑選個別學生為全班領讀。以多種形式加強誦讀,以誦讀貫穿學詩的全過程,創造濃郁的學詩的氣氛。在熟讀的基礎上適當分析、點撥,加深對詩的理解。
2、至于串講或啟發提問,重點可放在景物描寫,因為借景抒情是這首詩的特點。背景也要講一點,切忌展開。
3、要遵照“詩無達詁”的原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啟發、誘導、排疑解惑,要講得精煉,講到點子上,使學生能說出自己的體會,使學生學得有興味,愿意多讀一些古代詩歌。
三、教學目標:
1、理解詩的內容,領會作者抒發的感情和表現的生活情趣。
2、體味詩詞情景交融的特點和遣詞造句的妙處,通過對詩歌的具體分析讓學生了解寫作中如何借景抒情。
3、了解并掌握詩歌朗讀的技巧(節奏、語速及語調等方面的),學習一點詩的韻律知識。在反復朗讀中培養閱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4、啟發學生像作者一樣,心存遠大志向,將來為促進社會的進步而建功立業。
四、教學重點難點
1、進行誦讀訓練。
2、理解詩歌意思,解說詩句的意思。
3、體會作者的情感。
4、學習借景抒情的寫法。
重點難點突破方法:本人運用適當的音樂和畫面來創設情境,再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將學生帶入詩歌的情境中,然后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品味詩歌優美的語言,教師要在必要處進行引導、點撥和講解,使學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詩歌。
課時安排:1課時
課前準備:
1、課前讓學生預習課文,熟讀課文并嘗試用繪畫的形式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
2、準備多媒體教學。
五、教學過程:
(一) 導語設計
曹操,一代梟雄,在《三國演義》中,我們已經一覽他的風姿。但是由于《三國演義》褒劉貶曹的創作傾向,導致作者并未能給曹操一個公允的評價。其實,據史料記載,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詩歌創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愴的創作風格被古代文壇所稱頌。今天,我們即將學習的一首《觀滄!肪褪菍懺诓懿偈聵I的巔峰時期。那時,他即將統一北方,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經親臨的碣石山,又臨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也是如滄海般澎湃。就讓我們趕快來欣賞一下這首氣壯河山的大作吧,來感受它的雄渾氣勢。
。ǘ┳髡咦髌泛喗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曹操的文學成就很高,與他的兒子曹植、曹丕并稱“三曹”,他寫的詩慷慨、雄渾、悲壯、有氣魄,多反映他欲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理想,《觀滄!肪褪欠从尺@一思想。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賽,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觸景生情寫下這首壯麗的詩篇。詩作融會自己昂揚奮發的精神,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愤@個題目是后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系
。ㄈ、字詞積累和基本技能訓練。
1、首先老師范讀課文,同學們仔細地聽,將生字標記出來,不懂意思的詞加上點,仔細聽這些字詞的發音。
2、掌握生字詞的讀音,認讀兩遍,對生字的結構進行講解幫助學生識記。
3、學生一讀課文,齊讀,讀準字音。老師要及時糾正學生讀錯的字音。
4、朗讀詩歌要注意正確處理詩歌的節奏、語速及語調。古詩的節奏一般按音節劃分。四言的節奏型是:X X/X X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四言句)(本詩為四言樂府詩,韻腳“峙”“起”“里”“志”等字,押的是“i”韻。)賞景詩一般語速較慢,詩人往往是邊賞景邊歌從心來。此詩的語調比較激昂、雄渾有力。學生二讀課文,要讀好詩歌的節奏、語速及語調?雌聊毁p讀,一邊欣賞壯闊的畫面,一邊想象詩人當時的感受。
5、理解詩歌內容,先要明白字詞的意思。學生三讀:自讀,看注釋或資料,補充注釋一些字,然后釋譯全詩。譯一句就齊說一句。
原文: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譯文:(揮師)向東登上碣石山,來觀賞大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海水多么寬闊浩蕩,碣石山高高聳立在海邊。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碣石山上樹木聚集在一起生長,各種草長得很繁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秋風颯颯,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濤。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日月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出發的。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真是幸運極了,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四)、賞析與理解:
學生四讀:快速默讀,然后說一說:作者觀海觀(看)到什么樣的景?(明確“寫了什么”)在文中標記一下,首先是哪些事物,請舉手回答。
明確:描寫了曹操登碣石山所見滄海之景:海水、山島、草木、洪波、日、月、星辰。
討論1:所寫之景有什么特點?
海水蕩漾動景山島聳立靜景實景
草木豐茂靜景洪波涌起動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想象之景虛景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總結:寫實景中有動有靜,這樣動靜互相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威嚴和宏偉。常言說:世上最大的地方是海洋,比海洋還大的是天空,比天空還大的是什么?——人的心。用在這時候是不是最準確?曹操不僅看到了大海,還在想象中看到了日月星辰。那么,我們用一個什么詞來準確概括詩人的心胸?——博大!“日月星辰這些亙古不變的事物,好像都是從眼前的海中出來”,意思是它們也在運動中,它們每天要從海里升上天空,在它們日常運行的位置上去,那它們有一種什么精神才可以?——昂揚奮發的精神!那么,我們用一句話概括此詩:這首詩借寫所觀海景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懷,奮發昂揚的精神。明確:最能體現詩人博大的胸懷的詩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那么,看到這么宏偉的景象,詩人的心里會想什么?哪一句透露了他的心思?
討論2:“詩言志”。此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我們已經知道“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最能體現詩人博大的胸襟。我們再來分析一下這一句:日月星辰這些亙古不變的事物好像都是從眼前的海中出來的,意思是不是大海主宰著一切?而這大海在詩人眼前,也在詩人心中,他是否在想,中國遼闊的山河大地何時為我曹操主宰,號令天下之“令”何時皆出于我曹操之口?“一切景語皆情語”,詩人不會為了寫景而寫景,我們透過這些景物了解詩人的情感。正是: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一統天下的宏大抱負。)
現在,讓我們帶著我們的遠大理想,像曹操那樣很豪氣地朗誦一遍《觀滄!罚
討論3:此詩分幾層來寫的?
明確:第一層(1—2)交代觀海的地點。
第二層(3—8)描寫海水和山島。
第三層(9—12)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這是寫詩人的主觀感受,是從兩個“若”字看出來的。
最后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討論4:這首詩是怎么寫的,全詩圍繞什么字展開來寫的?
明確:這首詩先寫景,在寫景中自然的抒情,這首詩采用借景抒情的寫法。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全由“觀”字展開。“觀”是“詩眼”。
。ㄎ澹、小結:
“詩言志!边@首詩雖然全是寫景,但所寫的景物都是由詩人的“志”來統帥的。詩的意境開闊,氣勢雄渾,這與一個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風度是一致的,真是讀其詩如見其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幾句詩,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來成了膾炙人口的名句。
。、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2、用一篇小短文寫出學習這首詩后的感受、體會。
附錄一:《觀滄!方虒W反思
《觀滄!肥瞧吣昙壣蟽缘谌龁卧豆糯姼杷氖住分械囊黄_@首詩歌主要表達了曹操的遠大抱負和雄心壯志,文中主要通過描寫波瀾壯闊的大海的景象以及作者由此產生奇特的景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并由此展現了詩人的博大胸襟。
這次教學是依托我!盎趩栴}的學習課堂練習的有效性”而展開的一次教學實踐。教學中,意圖通過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去走近詩人的想象世界,感悟詩人的胸襟和抱負。具體做法是結合多媒體,運用多彩的畫面和生動的聲音,使學生與作者走得更近,從而更好地去感受詩人并在感受中把學生的“說”變成學生們的“先寫后說”,在表達上是把學生們的口語表達轉換成先書面表達后口語表達的一種嘗試。在思維的過程中是經歷了一種先想象,再構思——組織語言,再表達的一種思維過程。從表達方式上,還是一個嘗試。
在教學實踐活動中,主要表現出來的問題是:
一、學生結合畫面表達的過程中,多數學生表達得很概括,不能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描述所看到的畫面。這使得對學生思維的訓練——先想象再構思,后表達的思維不到位。這一點與學生們的積累語想想思維的訓練不到位也有很大的關系。
二、學生們對古詩歌的認識還很粗淺,甚至是基本的律詩、絕句的格式都不知曉。致使不能很好的去理解詩歌的內容。這一點也和學生們接觸到詩歌不久有很大的關系。
附錄二:《觀滄!氛n文解讀
曹操這首《觀滄!飞鷦拥孛枥L了滄海的形象,單純而又飽滿,豐富而不瑣細,好像一幅粗線條的炭筆畫一樣。尤其可貴的是,此詩不僅反映了滄海的形象,也寫出了它的性格。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
這首詩是曹操在北征烏桓時登臨碣石山的時候寫的。
開頭兩句雖純為敘事,但言語之間也流露了第一次覽觀大海時的興奮而莊嚴的心情,使人感到滄海不是尋常的景物:“觀滄!币膊煌陔S意登臨。
“水何澹!绷涫菍Υ蠛5闹苯用鑼,除了刻畫海的博大動蕩之外,也寫出了有關景物的蕭瑟氣氛。雖然著墨不多,卻使人想見整個海景,并似乎感覺到詩人此時的心情。這幾句詩看起來并不是精心刻畫,而只是現現成成地說出了目中所見,心中所感,但卻更顯得質樸自然,錯落有致,了無雕琢的痕跡。同樣是觀海,站在岸邊,坐在船頭,或者是登上山頂,我們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曹操這時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當然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從大處落墨,著力渲染大海那種蒼茫渾然的氣勢。
特別是詩的末尾,詩人以豐富的想象把我們帶進—個宏偉的境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四句,是對大海的間接描寫。詩人以豐富的想象力,描繪了宇宙間的奇觀,創造了一個博大宏偉的境界。前邊的描寫是寫實,這幾句是寫—個想象的境界。這寥寥十六個字,就寫出了滄海之大,寫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氣派。天連水,水連天,浩浩蕩蕩無邊無際,實在是壯觀極了。太陽和月亮每天從東方升起來,繞天一周,又向西方落下去,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樣,星光燦爛的銀河,斜貫在天空,它那遠遠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發源于滄海一樣。太陽、月亮和銀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輝煌、最偉大的形象了,可是詩人覺得它們的運行仍然離不開大海的懷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親一樣。這樣博大的境界在古人的詩里是并不多見的。這幾句描寫使整個海景更有立體性,它不僅是在平面上向遠處伸展,而是海與天空渾成一體。同時海中既有“洪波涌起”,天上的日月群星又運行不息,所以那渾然一體的海天之景又始終是處于激蕩運轉之中,這就是通過眼前景物與活潑想象的結合構成了一種極其雄偉的奇觀。
曹操這首《觀滄!飞鷦拥孛枥L了滄海的形象,單純而又飽滿,豐富而不瑣細,好像一幅粗線條的炭筆畫一樣。尤其可貴的是,這首詩不僅反映了滄海的形象,同時也寫出了它的性格。既表現了大海,也表現了詩人自己,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詩人不滿足于對海洋作形似的摹擬,而是力求表現滄海那種孕大含深、動蕩不安的性格。海,本來是沒有生命的,然而在詩人筆下卻具有了性格。這樣更真實,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由于景物不是客觀的描寫,而著重刻畫了詩人對海景的獨特感受,所以詩中對于氣勢雄渾的滄海的歌詠,也正表現了詩人自己的壯闊胸懷和宏偉氣魄。
初中語文《觀滄海》教案 20
《觀滄海》是曹操蒼涼慷慨寫景抒情的一首優秀作品,同時又是一首詩中有畫,畫中含情的名篇。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此詩,應先讓學生簡單了解曹操的生平思想及政治抱負,理解詩中景色描寫,流露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的感情。通過學習后,培養學生面對多姿多彩大自然,也能悟出自己的情感。
曹操是《三國演義》中一個著名人物,同學們是比較了解的,因此我在教學上設計:先讓學生自主去了解曹操生平及思想抱負,然后文中詩句師生共同合作切磋,在學習中一定要質疑問難,師生再深入探究并解決之。
一、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全詩。
2、體會詩中有畫,畫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負。
3、培養學生感悟古代詩歌的能力。
二、導入新課及寫作背景
同學們都很熟悉曹操是《三國演義》中一位著名的人物。建安五年(200),他在官渡之戰中大敗兵強地廣的袁紹后,于建安十二年(207),又親率大軍北上,大破烏桓及袁紹的殘余勢力,在凱旋班師途中登上碣石山,面對著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三、教學設計
【自主性學習】
1、學生課前預習,掃清文字障礙。
指名兩位學生來朗讀,注意節奏、語調、情感。讀完后請其他同學來指出讀錯的字詞。
2、朗讀,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全班齊讀,追求抑揚頓挫的韻律,鏗鏘有力的語言,充滿激情和壯志的詩篇,在此背誦。接下來請兩位學生分享一下詩中的畫面和詩人的情感。
【合作性學習】
1、整體感悟
詩人站在碣石山巔,俯瞰著浩渺的大海,波濤洶涌地拍打著海岸,山島聳立,蓬勃生長的植物在寒風中優雅地搖曳。詩人心生壯麗的意境,美好的畫面在眼前展現!觀賞太陽、月亮循環運行,離不開大海的懷抱,大海仿佛成了日月星辰的母親,胸懷寬廣無垠!
2、把學生分成四人一組,開始共同研討下列問題。
問:整首詩是由一個字來展開詩的線索,統領全篇的,請指出是哪個字?
理解:“觀”是全詩的“詩眼”,以下十句都是觀海所見。
問:“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寫到人嗎?
理解:主要交代觀海地點、方位,句中雖沒有寫人,但我們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觀海時那種勃勃英姿。
問:詩中哪幾句是寫實景?主要寫了哪些景色?顯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比菍嵕,主要描寫了滄海水波蕩漾的動態景色和山島挺立,草木豐茂的靜態景象。顯示了在茫茫蒼蒼的大海上,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生機勃發,這是多么壯麗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圖畫啊!
問:詩中哪幾句又是寫虛景?能說出這景象嗎?這種景象是一種什么樣意境?
理解:“日月之徜徉,仿佛從中升起;星漢燦爛,仿佛從其中閃耀。”這段文字描繪了太陽、月亮和星辰銀河好像從大海的中心升起,又仿佛在其中閃耀。這種運行離不開大海的懷抱,所有景象都包含在這廣袤的海洋之中。作者通過奇特的想象力來表達大海吞吐日、月和星辰的壯麗景象,展現出一種極其開闊和宏大的意境。
問:實景是一幅美麗的山水圖畫,虛景能把我們帶進一個極其開闊,博大胸懷的境界,你能悟出詩人寫實虛景的感情嗎?
理解:詩人以真實景色歌頌祖國的壯麗山河,流露出對祖國深深的熱愛之情。面對祖國壯麗的風景,詩人更加渴望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為了充分表達這種愿望,詩人使用虛構的景象,借助豐富奇特的想象力,將自己比作遼闊的大海,描繪出大海吞吐日月、包容萬千的景象,以展示詩人廣闊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
3、小結,朗讀、背誦。
這是一首以寫景為主題的名作,通過對登山觀海的描寫,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學生齊讀,當堂背誦。
【探究性學習】
問:你能說出此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
理解:實際環境中同樣能夠展現詩人的廣闊胸懷,盡管與虛構的景象相比稍顯遜色。這是因為在虛構的景觀中,詩人的意圖得以充分展現。正如李白所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边@句詩最能夠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和豪邁氣概。
問:這是一首抒情寫景的詩,每句都融合了情感和景色。你能否列舉出古代既寫景又寫情的詩句呢?請在中文回復中直接修改前面這段內容。
理解:楊柳映綠湖水深,凝眸間感受真情。徐徐春風拂江南,明月清輝照我心。楓橋夜泊醉思綿,烏啼月落愁痕千。
作業:
1、背誦全詩。
2、課外閱讀有關曹操詩句。
附:板書設計
水何澹澹顯示大海波壯闊,動態景色秋風蕭瑟美麗多姿,生機。
實景洪波涌起勃勃景象。(實頌借景抒情祖國壯麗山河,抒發詩人曹操登山觀海(全景)靜態景色樹木叢生激起統一中國強烈愿望)
虛景日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投入的抱負。
。ㄏ胂螅┰麓蠛5膽驯,作者以大海自比,星漢含蓄表達詩人博大胸襟。
初中語文《觀滄海》教案 21
教學目標:
1、理解詩的內容,領會作者抒發的感情和表現的生活情趣
2、體味詩詞情景交融的特點和遣詞造句的妙處,通過對詩歌的具體分析讓學生了解寫作中如何借景抒情
3、了解并掌握詩歌朗讀的技巧(節奏、語速及語調等方面的),學習一點詩的韻律知識在反復朗讀中培養閱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4、啟發學生像作者一樣,心存遠大志向,將來為促進社會的進步而建功立業
教學重點難點
1、誦讀訓練
2、理解詩歌意思,解說詩句的意思
3、體會作者的情感
4、學習借景抒情的寫法
課前準備:
1、課前讓學生預習課文,熟讀課文并嘗試用繪畫的形式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
2、收集有關作者曹操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 導語設計
曹操,一代梟雄,在《三國演義》中,我們已經一覽他的風姿但是由于《三國演義》褒劉貶曹的創作傾向,導致作者并未能給曹操一個公允的評價其實,據史料記載,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詩歌創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愴的創作風格被古代文壇所稱頌今天,我們即將學習的一首《觀滄!肪褪菍懺诓懿偈聵I的巔峰時期那時,他即將統一北方,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經親臨的碣石山,又臨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也是如滄海般澎湃我們來欣賞一下這首氣壯河山的大作,來感受它的雄渾氣勢
(二)作者作品簡介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曹操的文學成就很高,與他的兒子曹植、曹丕并稱“三曹”,他寫的詩慷慨、雄渾、悲壯、有氣魄,多反映他欲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理想,《觀滄!肪褪欠从尺@一思想
創作背景: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賽,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觸景生情寫下這首壯麗的詩篇詩作融會自己昂揚奮發的精神,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
體裁: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愤@個題目是后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系
(三)、朗讀
朗讀詩歌要注意正確處理詩歌的節奏、語速及語調古詩的節奏一般按音節劃分四言的節奏型是:X X/X X如“東臨/碣石,以觀/滄!(四言句) (本詩為四言樂府詩,韻腳“峙”“起”“里”“志”等字,押的是“i”韻)賞景詩一般語速較慢,詩人往往是邊賞景邊歌從心來此詩的語調比較激昂、雄渾有力讀課文,一邊欣賞壯闊的畫面,一邊想象詩人當時的感受,要讀好詩歌的節奏、語速及語調看屏幕賞讀
(四理解詩歌內容):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譯文:(揮師)向東登上碣石山,來觀賞大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海水多么寬闊浩蕩,碣石山高高聳立在海邊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碣石山上樹木聚集在一起生長,各種草長得很繁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秋風颯颯,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濤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日月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出發的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真是幸運極了,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四)、賞析與理解:
學生快速默讀,然后說一說:作者觀海觀(看)到什么樣的景?(明確“寫了什么”)在文中標記出來
明確:描寫了曹操登碣石山所見滄海之景:海水、山島、草木、洪波、日、月、星辰
討論1:所寫之景有什么特點?
海水蕩漾動景山島聳立靜景實景
草木豐茂靜景洪波涌起動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想象之景虛景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總結:寫實景中有動有靜,這樣動靜互相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威嚴和宏偉常言說:世上最大的地方是海洋,比海洋還大的是天空,比天空還大的是什么?——人的心用在這時候是不是最準確?曹操不僅看到了大海,還在想象中看到了日月星辰那么,我們用一個什么詞來準確概括詩人的心胸?——博大!“日月星辰這些亙古不變的事物,好像都是從眼前的.海中出來”,意思是它們也在運動中,它們每天要從海里升上天空,在它們日常運行的位置上去,那它們有一種什么精神才可以?——昂揚奮發的精神!那么,我們用一句話概括此詩:這首詩借寫所觀海景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懷,奮發昂揚的精神明確:最能體現詩人博大的胸懷的詩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那么,看到這么宏偉的景象,詩人的心里會想什么?哪一句透露了他的心思?
討論2:“詩言志”此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我們已經知道“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最能體現詩人博大的胸襟我們再來分析一下這一句:日月星辰這些亙古不變的事物好像都是從眼前的海中出來的,意思是不是大海主宰著一切?而這大海在詩人眼前,也在詩人心中,他是否在想,中國遼闊的山河大地何時為我曹操主宰,號令天下之“令”何時皆出于我曹操之口?“一切景語皆情語”,詩人不會為了寫景而寫景,我們透過這些景物了解詩人的情感正是: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一統天下的宏大抱負)
現在,讓我們帶著我們的遠大理想,像曹操那樣很豪氣地朗誦一遍《觀滄!!
討論3:此詩分幾層來寫的?
明確:第一層(1—2)交代觀海的地點
第二層(3—8)描寫海水和山島
第三層(9—12)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這是寫詩人的主觀感受,是從兩個“若”字看出來的
最后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討論4:這首詩是怎么寫的,全詩圍繞什么字展開來寫的?
明確:這首詩先寫景,在寫景中自然的抒情,這首詩采用借景抒情的寫法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全由“觀”字展開“觀”是“詩眼”
(五)、小結:
“詩言志”這首詩雖然全是寫景,但所寫的景物都是由詩人的“志”來統帥的詩的意境開闊,氣勢雄渾,這與一個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風度是一致的,真是讀其詩如見其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幾句詩,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來成了膾炙人口的名句
(六)、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2、用一篇小短文寫出學習這首詩后的感受、體會。
附:板書設計
水何澹澹顯示大海波壯闊,動態景色秋風蕭瑟美麗多姿,生機
實景洪波涌起勃勃景象。 (實頌借景抒情
山島竦峙祖國壯麗山河,抒發詩人
曹操登山觀海(全景)靜態景色樹木叢生激起統一中國強統一中國
百草豐茂烈愿望。)建功立業
的抱負。
虛景日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投入
(想象)月大海的懷抱,作者以大海自比,星漢含蓄表達詩人博大胸襟。
初中語文《觀滄!方贪 2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詩人的相關情況和本文的寫作背景;能夠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歌。
2、過程與方法:朗讀;引導、學生討論、小組合作探究相結合;品味詩句,學習詩歌虛實結合、動靜結合、借景抒情的手法,感悟詩歌的意境,培養賞讀詩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體會作者的遠大的志向。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夠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歌;體會詩歌的內容和意境。
難點:理解詩人的思想情感;學會賞析詩歌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借景抒情的方法。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談話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古往今來,有多少英雄豪杰在歷史舞臺上輪番登場,其中三國時期,天下三分,群雄爭霸,英雄輩出,有一位人物我們無法忽視,他就是曹操,歷史上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三國演義》中更是把他塑造成一代奸雄,那么今天就讓我們跟隨著作者的腳步看一看他所在的那個烽火連天的時代,了解一下真實的作者其人到底是怎樣的。(板書課題)
。ǘ┏踝x課文,整體感知
1、聽朗讀錄音,校正字音,后學生齊讀詩文。(多媒體輔助播放錄音)
2、請二到三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文,師根據學生的閱讀情況指導朗讀。
3、教師介紹詩歌相關背景。(PPT顯示內容)
明確:漢獻帝建安十二年八月,曹操大破盤踞在我國東北部的烏桓族及袁紹的殘余勢力,統一了北方;九月,在歸途中經過碣石山,寫下了這首詩。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愤@個題目是后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系。
4、自由朗讀,之后小組討論,結合書下注釋,梳理詩歌層次,理解詩歌大意。
明確:詩的正文可分三層: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第三層(最后四行)借助想像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
。ㄈ┥钊胙凶x,重點感悟
1、研習第一層:
提問:“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怎么理解?
明確:“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開篇點題,交代了觀察的方位、地點以及觀察的對象。這兩句雖然沒有直接寫到人,但我們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時的那種勃勃英姿!坝^”字統領全篇,是詩的線索,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2、研習第二層提出以下問題,師生共同分析解決。
。1)提問:“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寫的是什么?有什么特點?
明確:是寫從碣石山往下看滄海的情形。“澹!,是形容海水搖搖晃晃的樣子;“何”,這里當“多么”講!八五e!保稳荽蠛2憠验,其中有驚訝,有贊美,正是剛剛登上山頂的第一個印象!榜抵拧保歉呗栆倭⒌臉幼。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說:茫茫的大海上碧波萬頃,一望無垠,只有腳下的山島高高地聳立在海心。同樣是觀海,站在岸邊,坐在船頭,或者是登上山頂,感受是很不相同的。曹操這時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自然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從大處落墨,著力渲染大海那種蒼茫渾然的氣勢,給人一種堅定倔強的感覺。
。2)提問:之后又寫到了什么?
明確:緊接著就寫島上的景色:“樹木叢生,百草豐茂。”充滿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仿佛其中有無限的生趣等待我們去發現。
。3)提問:“洪波涌起”的“涌”換成別的字好不好?
明確:不好,“洪波涌起”僅四字就逼真地展現出了大海那種波瀾壯闊的氣勢。“涌”字用得尤其出色。從這句描寫中,我們不僅看到了大海波涌連天的形態,而且仿佛聽到了驚濤拍岸的聲音。
3、研習第三層:
。1)提問:“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四句寫了什么呢?
明確:太陽和月亮每天從東方升起來,繞天一周,又向西方落下去,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樣。星光燦爛的銀河,斜貫在天空,它那遠遠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發源于滄海一樣。
。2)提問:這樣的景色,是作者看到的嗎?
明確:不是,是面對這迷人的海上風光,作者展開了豐富奇特的想像。
(3)提問:那這樣的'想象運用了什么手法呢?是否合理呢?跟前文的景色描寫有什么關系呢?
明確:運用了夸張的手法,雖然是高度的夸張,但作者還是緊緊抓住了大海氣勢磅礴這個特征來寫,夸張是合情合理的。這里的想象與前邊的寫景緊密相連,虛實結合,創造了一個極其開闊的意境,表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業的心情和博大開闊的胸襟。
4、探究情感,學習手法:
(1)請同學們小組討論,探究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明確:要注意“最能反映”一語。此詩前一部分寫大海景象,視野廣闊,雖屬實景,也能見出詩人胸懷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氣象則略遜一籌!叭赵轮小彼木鋵懘蠛#锰搶,卻表現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氣概,更顯示了詩人的博大胸懷。
(2)提問:作者都用了哪些手法來寫景和抒情,有什么作用呢?
明確:
、賱屿o結合:“水何澹!薄扒镲L蕭瑟,洪波涌起”是動;“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是“靜”。動態描寫與靜態描寫結合起來,以靜寫動,以動襯靜,塑造出栩栩如生的文學場景。
、诳鋸垼骸叭赵轮,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緊緊抓住了大海氣勢磅礴這個特征。
③虛實結合:第二層是實寫景色,第三層是虛寫想象,虛實結合,表現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氣概,更顯示了詩人的博大胸懷。
、芙杈笆闱椋喊蜒矍暗暮I暇吧妥约旱男坌膲阎竞芮擅畹厝诤显谝黄。
。ㄋ模┩卣寡由
讀完此詩,請談談你眼中的曹操,小組討論,彼此交流。
(五)小結作業
學生自主總結本節課內容,教師引導補充。
作業:
、倮首x并背誦這首詩歌。
②面對波濤洶涌的大海,你會看到什么樣的景象?會有什么樣的感悟呢?請你用自己的語言表現出來,不少于400字。
五、板書設計
初中語文《觀滄!方贪 23
教學目標:
1、熟讀并背誦詩歌。
2、理解詩歌內容。
3、品味語言,體會詩中描繪的宏偉壯麗景象。
4、體會詩人廣闊的胸襟、豪邁的氣慨。
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內容,背誦詩歌。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廣闊的胸襟、豪邁的氣慨。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一代梟雄曹操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話題,這一切都緣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調宣布——該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搶救性發掘的一座東漢大墓被確定為文獻中記載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備受爭議的歷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陰險狡詐的白臉奸雄;在讀書人眼里,他是文才卓異的文壇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風云的亂世梟雄;在歷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偉略的蓋世英豪,真實的曹操是一位怎樣的人呢:
讓我們通過一首詩來初步了解一下這位備受爭議的歷史人物。
二、簡介曹操及寫作背景
1、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曾歷任大將軍、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曹操是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
代表詩作有《步出夏門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學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他的詩以慷慨悲壯見稱,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2、背景:
東漢建安年間,曹操借許攸之計,以少勝多,擊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對手——大軍閥袁紹。袁紹殘部逃到烏桓(當時遼東半島上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想得到烏桓的支持,以求東山再起。曹操乘勝追擊,征討烏桓。東漢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揮鞭北指,所向披靡,大敗烏桓。歸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東亭縣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現已不存,相傳已沉入大海),觀看滄海壯麗景色。此時,曹操躊躇滿志,意氣昂揚,揮筆疾書,便有了《觀滄!芬辉姟
三、解題:
《觀滄海》是曹操《步出夏門行》的首章。《步出夏門行》是樂府舊題,又名《隴西行》。夏門,是洛陽的一個城門。曹操的《步出夏門行》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時所作的一組詩。這組詩共分五部分,開頭是序曲“艷”,下面是《觀滄!贰抖隆贰逗铀泛贰洱旊m壽》四章。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愤@個題目是后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系。
四、朗讀課文。
1、讀準字音,讀準節奏。
古詩的節奏一般按音節劃分,但有時也要根據意義加以調整,以避免讀破詞語。四至七言句的節奏型依次是:
四言句XX/XX如:“東臨∕碣石,以觀/滄!
五言句XX/XX/X或者(XX/X/XX)
七言句XX/XX/XX/X或者(XX/XX/X/XX)
2、讀出語氣,讀出情感。
曹操以強大的優勢平定了烏桓及袁紹的殘余勢力,統一了北方,實現了人生的第一個目標,心情自然是豪情萬丈,激動萬分。此時登碣石山看到波濤洶涌的大海,更是觸景生情,堅定了他建功立業,統一中國,要做一番大事的人生信念。所以,要用“激動、豪邁、樂觀、激昂”的語氣,讀出對大海的熱愛之情和渴望建功立業的思想感情。
五、理解詩歌大意
1、學生根據注釋及老師提供的資料,分組合作,疏通文意。
2、交流學習成果。
參考譯文;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來眺望蒼茫的`大海。
水波洶涌澎湃,山島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山島上有叢生的樹木,各種各樣的奇花異草生長得很茂盛。
吹起蕭瑟的秋風,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太陽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銀河、太陽和月亮燦爛,好像出自大海里。
慶幸得很,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六、研讀課文
1、全詩圍繞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明確: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2、詩人在詩中都寫了哪些景物?
明確:浩蕩的海水、聳立的山島、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海上的日月。
3、哪些是作者真正“觀”到的?
明確:浩蕩的海水、聳立的山島、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
4、為我們營造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明確:
海水蕩漾是動景,山島聳立是靜景,相互映襯之中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草木叢生是靜景,洪波涌起是動景,動靜之間展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
5、詩中哪幾句又是寫虛景?(作者想象的景色及景物)這種景象是一種什么樣意境?
明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作者的主觀感受,可從兩個“若”看出。主要描寫了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這些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狀觀景象。是一種極其開闊博大的意境。
6、為什么曹操會產生這樣的想像?聯系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我們想一想,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峰,他已經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撫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滄海的浪濤一樣洶涌澎湃。所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樣的想像,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
小結:
這首詩虛實結合,借景抒情,描寫滄海的壯麗景色,表現博大的胸懷,抒發統一天下的宏偉抱負。
七、拓展閱讀
毛澤東的《浪淘沙北戴河》
八、作業:
1、背誦全詩。
2、課外閱讀曹操的其他詩歌。
板書設計:
動態景色波瀾壯闊
實景
靜態景色生機勃勃
登山觀海統一中國的強烈愿望,建功立業的抱負
日
虛景(想象)月博大胸襟
星漢
初中語文《觀滄海》教案 24
一、教學準備:
相關時代背景,曹操《步出夏門行》《苦寒行》等詩歌。
二、教學目標:
1、結合時代背景,了解詩人的心態。
2、結合詩歌內容,把握詩歌的精神。
3、結合相關詩歌,了解詩人的氣度。
三、教學過程:
1、導入:
這是一首傳誦千古的描寫大海著名詩篇,那么這首詩究竟有什么力量,可以讓人千古不忘呢?我們來看這首詩。
2、開宗明義,直面主題:
通讀全詩,說說這首詩中,最能體現出詩人情懷胸襟的詩句是什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表現了什么樣的胸懷?(包容萬物,胸懷宏大)
3、條分縷析,漸入主題:
那么詩人在此之前描寫了什么景物來襯托這一胸懷呢?請大家讀詩歌的前八句,看看可以分成幾個層次,歸納一下內容并思考這些描寫與詩人宏大胸懷之間的聯系。(學生回答,總結)
提示:“日月之行”四句描寫的是想象中的景物,那么現實中是什么景象?“觀滄!边@一題目在詩人如何點明?詩人腳下的碣石山什么樣?
“東臨……竦峙”交代觀海的地點及環境。
提示:①在這幾句詩中,有哪些詞語的含義相關?(臨,登上。竦峙,聳立。均能感受到觀海的地點之高。)
創作背景1:
走向人生巔峰的曹操——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戰勝袁紹,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曹操摧毀了袁紹在河北的統治根基后,其子袁譚、袁尚逃到烏桓,勾結烏桓貴族多次入塞為害。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夏,曹操采用謀士郭嘉的意見,率師北征,一戰告捷。
總結:此刻,站立于高山之上的曹操統一了經歷了多年戰亂的北方,正處于自己人生的巔峰之中。
、诓懿傺矍暗拇蠛J裁礃?(“水何澹澹”,起伏不定)為什么曹操不以一個勝利者的姿態去描繪大海的廣闊或平靜,而是描寫這樣的景象呢?結合背景來看。
補充材料:平定北方的.戰爭經歷了整整七年時間,雖然官渡一戰獲勝,但戰勝袁紹及其家族還是極其艱險的。特別是在北方進軍的過程,曹操甚至開挖了兩條運河來運送物資。為此,他曾經寫下了著名的《苦寒行》來記載這次艱苦的行軍過程: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登上高聳的太行山,陡峭道路艱險難行!羊腸小路彎曲盤旋,車輪顛跛屢次摧折。幽幽深林冷落凄寒,北風哀號催人心碎。
那么,起伏不定的大海與曹操的內心有什么關聯?
總結:表現出曹操起伏不定的內心。
“樹木……涌起”描寫眼前的景物
提示:①從中你了解了什么內容?(季節,海島的環境)
②什么季節?(秋天剛到,草木還很茂盛)
、鄣镲L吹來,從“蕭瑟”一詞中,你可以發現,眼前郁郁蔥蔥的一切很快會發生什么變化?(凋零)“洪波涌起”,說明此刻風很大,才能卷起巨浪,剛才還只是起伏不定的大海會在轉瞬間涌起巨浪嗎?(這是曹操內心的反應)那么是什么在他的心中激起了如此大的浪濤呢?
創作背景2:此刻曹操雖然取得了巨大的勝利,但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特別是在他獲勝之后,他最重要的謀士郭嘉因病去世,年僅37歲。在官渡之戰前,由于勢力相差懸殊,曹操也曾經猶豫過,是郭嘉幫他分析了他與袁紹之間的優劣之勢,堅定了他必勝的信心。在進軍北方的時刻,面對艱難的道路他也曾遲疑過,又是郭嘉敦促他不能給袁氏兄弟以喘息之機,最終使他贏得了最后的勝利。郭嘉的去世對曹操打擊極大,在第二年赤壁之戰中曹操失敗。這是他軍事生涯中最慘重的失敗,此前他雖然也失敗過但都能東山再起贏得勝利,可此戰失利后,他也曾幾次進兵南下但都無功而返,統一天下的機會就此失去。赤壁之戰敗后,曹操就痛哭郭嘉,認為如果郭嘉還在自己不會有如此之慘敗。
總結:眼前的景物讓曹操看到了生命的無常與脆弱,在飛逝的時光中,曾經茂盛繁華的一切轉瞬間都會凋零、消失。
4、延伸閱讀,深究主題:
面對變幻無常的生命,曹操又拿出了什么態度?請大家看《步出夏門行》的另一章《龜雖壽》:(學生朗讀,并依據注釋理解詩意)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保沂浚河泄潥庥袎阎镜娜。盈縮:指壽命。養怡:謂保持身心和樂。)
曹操以什么態度來面對無常的生命,飛逝的時間?(樂觀積極的心態)
為什么他會拿出這樣的心態?(統一天下的重任還未完成,他還要追求更高的人生價值)
我們再來看結尾的幾句詩,“日月之行”,還可代表什么?(飛逝的時間)“星漢燦爛”還可代表什么?(浩翰無垠的星空)曹操胸懷博大,他還包容了什么?(時間與萬物)他不在意時間的流逝,而帶著包容萬物的胸襟試圖去建立更大的功業。
5、總結:
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到,起伏不定的大海與曹操有什么關聯?(是他心態的表現)島上的景物讓他聯想起了什么?(時間的飛逝,生命的脆弱)面對這一切,曹操表現了什么樣的情懷?(包容時間萬物,建立偉業的期望)
我們知道,在第二年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失敗,三國鼎立的局面由此形成。但曹操親歷了東漢末年的亂世,親眼目睹了“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慘狀,因此把重整山河,再現盛世作為自己的責任。盡管在寫作《觀滄!窌r曹操已經步入暮年(曹操時年52歲,終年65歲),但依然是昂揚的精神試圖書寫生命的新篇章,這才是這首詩的價值所在。
四、教后記:
《觀滄!芬呀浗踢^多次,我感覺到,作為一個政治家,曹操的詩歌與他本人的政治、軍事生涯是無法割裂的。因此,在教學中,有意識地讓學生們了解曹操,對于理解詩歌也有著極大的幫助。同時,曹操的詩歌的風格大體是統一的,因此引用其它相關內容的詩歌,也有助于學生的理解。
在教學中,朗讀自然是重中之重。在朗讀時,我注意啟發學生將朗讀的高低起伏與詩歌中詩人心情的起伏對應,以此來感受詩歌的情感變化。從教學效果上看,學生的朗讀效果很好。平時,我要求在早讀時也要注意朗讀有語調的變化,堅持下去,學生是能夠通過朗讀來感受詩歌的魅力。
初中語文《觀滄!方贪 25
【教學目標】
。薄Ⅲw會詩人廣闊的胸襟、豪邁的氣慨。
。、體會宏偉壯麗的景象。
。、寫實與想象。
【教學重點】
目標1、目標2。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由寫作背景導入
該詩寫于東漢建安十二年(207)秋。當年的夏五月,詩人率軍北征烏桓,七月出盧龍塞,九月大獲全勝。班師途中經過碣石山,詩人登高望海,留下了這千古傳頌的名篇。
二、簡介作者,揭示目標
曹操,字孟德,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曾歷任大將軍、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詩人。
三、新授內容
1、師范讀,生跟讀。
。、生自由朗讀,查字典解決生字詞。
。、生齊讀。
4、分析課文內容:
、欧治鲎至x:
臨:登上,有游覽的意思。滄,通“蒼”,青綠色。
海:渤海。觀:看,統領全篇。
蕭瑟:樹木被秋風吹動的聲音。洪:大。
行:運行。若:如同。
星漢:銀河。志:理想。
、苾热荩
。痢⒃姷那皟删鋵懯裁?最后兩句是寫什么?中間十句寫了什么?
敘事合樂時所加,與正文內容無關寫景
。隆懢安糠植捎檬址,勾畫了洶涌的,聳立海中的,島上繁茂的,給人以如畫的感覺。
。、“日月之行”四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想象、夸張)寫出了觀滄海時的什么感受?
D、寫景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借景抒情,表達詩人博大的胸襟。
四、總結課文,用自己的話說說詩的內容
先突出寫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聳立,節令雖是晚秋,山上卻生機盎然,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吹來,林呼山喚,草木共鳴,海中的波濤呼嘯翻騰,上欲接天,風助浪勢,浪壯風色。從“水何澹!钡健昂椴ㄓ科稹绷攘葦嫡Z,便勾勒出一幅壯美的海山秋色圖,敏銳的觀察,開闊的視野,統攬全局的謀篇,顯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學識。
寫完眼前的山海,詩人虛走一筆,把不同時空段內滄海托舉日月星漢的壯麗景象切換過來,使這海山秋色圖平添出一股浩蕩磅礴的氣勢。這是詩人英武壯闊胸懷的進一步拓展。太陽、月亮給人類送來溫暖和光明,是詩人拯救蒼生于水深火熱之中、一統天下宏大政治抱負的真切比擬;燦爛的銀河則是詩人文武兼備、雄才大略的生動寫照。
五、作業
。、完成書后習題。
。、背誦默寫課文。
六、預習下一課
【初中語文《觀滄!方贪浮肯嚓P文章:
初中語文《觀滄!方贪08-28
觀滄海改寫02-25
初中語文的教案10-19
初中語文經典教案10-31
獨觀滄海作文02-12
改寫觀滄海作文01-13
初中語文的教案優秀10-10
初中語文《背影》教案11-27
初中語文詩歌教案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