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筆算乘法教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數學筆算乘法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三年級數學筆算乘法教案1
教學目標:
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乘法的計算方法,并能運用方法正確計算。
練習重難點:在練習中讓學生體會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算理,讓學生掌握好整個計算的過程。
練習內容:
課本第64頁的練習十五
練習過程:
一、復習舊知:
1、口算:
15×3= 19×4 = 53×3 = 61×7=
14×10= 20×42= 50×60= 47×30=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一位數乘兩位數的口算,喚起了對乘法計算的.回憶,并通過口算,為下面的練習鋪路。】
2、計算:21×32,要求學生列豎式計算。
提問:列豎式時要注意什么?(這兩個因數的最低位對齊)
第一步先算什么?(先用第二個因數個位上的2去乘另一個因數21,得數的最低位和因數的個位對齊)
第二步再算什么?
第三步再算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動筆、動腦讓學生復習舊知回憶起對舊知的復習】
3、練習:
書本64頁練習十五的題目。
(1)學生獨立完成書本練習第1題,在練習本上列出豎式。完成后同位互評,最后在小組里訂正。
【設計意圖:用于鞏固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筆算方法。】
(2)請學生到黑板板演書本第2題,其他的同學選擇自己喜歡的題目做一做。最后全班訂正。
(3)讓學生集體讀書本第3題,并收集好相關的信息。然后獨立完成。
(4)學生獨立完成書本的第4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先說題意,再獨立計算解決問題。然后,交流檢查計算結果。讓學生經歷運用兩位數乘兩位數計算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體會乘法運算的應用價值。】
三年級數學筆算乘法教案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提出問題—估算—口算—筆算”的計算過程,在多樣化的算法中能自主最優化。
2.使學生在嘗試寫豎式、小組討論交流算法的過程中掌握筆算乘法的書寫格式和算理。
3.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多策略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聯系生活學數學的思想。
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在嘗試寫豎式、小組討論交流算法的過程中掌握筆算乘法的書寫格式和算理。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多策略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聯系生活學數學的思想。
教學工具
ppt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1、口算:10×6 8×60 12×2
700×8 12×4 6×500
2、筆算:12×4 180×3 105×7 832×9
3、談話:同學們,你們有過和爸爸、媽媽一塊兒購物的經歷吧。在購物的時候,你幫助爸爸、媽媽算過一共需要付多少錢嗎?請同學們看這里的購書情境。(課件出示例1購書的情境圖)。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口算和一位數乘多位數的筆算乘法,喚起學生對舊知的回憶,引出新知;通過情景導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明白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體現數學的應用價值,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出示例1的畫面,讓學生觀看圖畫內容。讓學生說一說。
你發現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請學生說一說用什么方法解決這個問題,根據乘法的意義列出算式為:24×12。
2、各組討論:怎樣計算24×12。
請把想出的計算方法寫在紙上。提出要求:
①介紹自己的計算方法時,要把計算過程說清楚。
②要認真傾聽別人的介紹,想一想他這樣算有沒有道理。
③把正確的方法確定下來。
3、組織溝通。
(1)口算
各組展示本組的算法。不容易說明白的,就寫在黑板上。
方法一:
24×10=240
24×2=48
240+48=288
多讓學生說一說口算的過程和方法。
(2)同學們會口算了,會用豎式計算嗎?試著算一算。師巡視輔導。
(3)學生展示匯報,據生答完成板書。再現豎式,理清筆算過程及算理:先用個位上的2乘24,得48;再用十位上的1乘24,得24。設問:這個24表示……接著,邊敘述邊書寫:它表示24個十,是240,是24乘10的積。個位的0不寫,4要對著十位。然后,把兩次乘得的數相加,算出兩個因數相乘的積。
邊敘述、對話,邊書寫成:
方法二:
2 4
× 1 2
————
4 8 ……24×2的積
2 4 ……24×10的積(個位的0不寫)
————
2 8 8
3、師生評議。
(1)請學生說一說,喜歡哪種方法?為什么?
(2)老師對學生發表的意見作以肯定或補充。
(3)重點評議筆算,寫算法時應該注意什么。
研討豎式每一步計算的方法,再現筆算過程。重點讓學生說一說為什么要做到數位對齊,數位應該如何對齊。
4、小結,筆算乘法的方法。先請多個學生說一說然后總結: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先用第二個因數個位上的數去乘,乘得的數的末位與因數的`個位對齊;再用十位上的數去乘,乘得的數的末位與因數的十位對齊。最后把兩次乘得的數加起來。
(設計意圖:通過簡單的口算,使學生明白算理,在掌握算理的基礎上,再進行筆算,使學生掌握算法,重點說數位如何對齊的問題,加深了學生對筆算乘法方法的理解。)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嘗試練習。
用豎式計算63頁“做一做”的8道題。請幾名學生上黑板板演,講評。
2、獨立完成練習十六第1題,重點輔導后進生。
3、判斷并改正:
21 13 34 23
×12 ×22 ×11 ×12
42 26 34 46
21 26 34 23
252 52 374 69
( ) ( ) ( )( )
4、我會解決:植樹節到了,同學們去植樹,一共種植了12行,每行有21棵,請問同學們一共植了多少棵樹?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我檢測,綜合測試自己,找到成功與失敗的地方,有利于及時改正錯誤,有層次的練習,滿足了部分學生的學習要求。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既鞏固算法,又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1、請學生討論筆算乘法時要注意什么問題,并溝通。
2、老師強調:用豎式計算時,每次乘得的數的末位應當和那一位對齊。還要注意記住進位數,精確處置進位問題。
板書
筆算乘法
方法一:
24×10 = 240
24×2 = 48
240+48 = 288
方法二:
2 4
× 1 2
————
4 8 ……24×2的積
2 4……24×10的積(個位的0不寫)
————
2 8 8
三年級數學筆算乘法教案3
設計說明
本節課教學的是多位數乘一位數連續進位的筆算乘法,盡管算理和算法與不連續進位的筆算乘法相同,但相對比較復雜,學生計算時也更容易出錯,因此,在教學本節課時,不僅要在學生的探究過程中給予適當引導,還要通過對比教學,突破連續進位的難點。
1.自主探究,適時指導。
由于連續進位的筆算乘法與不連續進位的筆算乘法的計算方法和算理相同,因此先讓學生嘗試獨立完成計算,再在小組內交流計算方法。教師在學生自主探究過程中,針對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給予適時指導,并幫助分析原因,加深學生的印象,促進學生對算理的理解和對算法的掌握。同時,在精確計算前,讓學生估一估積的范圍,培養學生用估算來檢驗精確計算結果的習慣。
2.加強對比,突破難點。
教學過程中,通過兩個對比來突破難點。一是把連續進位與不連續進位的筆算乘法的過程加以對比;二是將三位數乘一位數的進位疊加和兩位數乘一位數的進位疊加進行對比。通過對比,讓學生再次體會“哪一位相乘滿幾十就要向前一位進幾”的計算方法,同時引導學生牢記兩點:一是把進位的數寫在豎式相應位置的橫線上;二是算前一位的積時不要漏加后面進位進上來的數。通過對比和練習,提高學生計算的準確性,并培養學生檢驗的習慣。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復習舊知
1.計算下列各題。(課件出示)
2.說一說上面兩道題的筆算方法。
(從個位乘起,乘到哪一位,積就寫在哪一位的下面,哪一位相乘的積滿幾十,就向前一位進幾)
設計意圖:“溫故而知新”,課前進行乘加兩步混合計算及多位數乘一位數(不連續進位)的筆算乘法的訓練,為學習新知作鋪墊。
⊙探究新知
1.課件出示教材62頁例3。
(1)觀察情境圖,收集、整理數學信息。
(已知條件:飲料每箱24瓶,共9箱;所求問題:9箱飲料一共有多少瓶)
2.學生獨立列式。(24×9)
(1)學生估算9箱大約有多少瓶飲料,然后匯報估算方法及結果。
方法一 10箱是240瓶,9箱一定比240瓶少。
方法二 因為24比20 大,比30小,20×9=180,30×9=270,所以24×9的得數在180和270之間。
(2)學生獨立列豎式計算,組內交流算法。
3.課件出示24×9,24×4兩個筆算豎式。
(1)仔細觀察,比較兩個算式的異同,集體交流。
相同點:都是兩位數乘一位數,計算方法相同,都有進位。
不同點:第一個算式個位向十位進位,十位也向百位進位;第二個算式只有個位向十位進位。
(2)揭示課題:像第一個算式這樣的乘法,叫做連續進位乘法,也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
4.引導學生總結多位數乘一位數(連續進位)筆算乘法的計算法則。
(多位數乘一位數,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乘起,用一位數分別去乘多位數每一個數位上的數,哪一位上的乘積滿幾十就向前一位進幾)
說明:在乘法里,乘數也叫做因數。
5.學生嘗試筆算137×6。
(課件出示,學生試做,教師巡視訂正)
(1)比較137×6和24×9兩個豎式,找找異同點。
(相同點:都乘一位數,計算方法相同,都是連續進位乘法。不同點:第一個算式是三位數乘一位數,最高位沒有進位;第二個算式是兩位數乘一位數,最高位有進位)
(2)學生討論:計算連續進位的筆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哪一位向前一位進位時,要把進位的數寫在豎式相應位置的橫線上;計算前一位的積時,要記著加上后面進位進上來的數)
設計意圖:通過獨立探究,讓學生經歷知識遷移和抽象計算法則的過程。教學過程中兩次進行對比,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多位數乘一位數連續進位筆算乘法的算理和筆算方法,突破難點。同時在精確計算前,用估算明確乘積的范圍,培養學生用估算檢驗結果的意識和能力。
⊙鞏固練習
1.計算。
69×8= 76×4=
164×5= 245×3=
2.完成課堂活動卡,集體交流訂正。
3.王力讀一本書,每天讀26頁,9天讀完。這本書一共有多少頁?
4.學校想為三年級的6個班各配備一臺錄音機,每臺錄音機139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課堂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布置作業
教材64頁6、7、8題。
板書設計
多位數乘一位數(連續進位)的筆算乘法
24×9=216(瓶)
多位數乘一位數(連續進位)的筆算方法: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乘起,用一位數分別去乘多位數每一個數位上的數,哪一位上的乘積滿幾十就向前一位進幾。
三年級數學筆算乘法教案4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嘗試、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過程,理解算理,掌握筆算的方法。
2、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相互評價,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增強合作意識。
3、在探索算法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家價值。
教學重點
理解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算理。
教學難點
在交流合作中,探索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理解用第二個因數十位上的數乘第一個因數所得的積表示多少個“十”,因此乘得的數的末位要和因數的十位對齊。
教學過程:
一、觸摸舊知,引入新課。
1、老師要買2套書,一共有多少本?
提問:怎樣列式?
2、老師要買10套書,一共有多少本?
怎樣列式?
提問:在解決這兩個問題時,我們用到了什么舊知識?
3、如果老師要買12套書,一共有多少本?
生列式并說意義。
提問:這是一道什么樣的算式?這就是我們今天要一塊來解決的新問題。揭示并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究,理解算理。
1、探究14×12的'筆算。
(1)、回憶2×14的計算過程,并說出意義
(2)、小組探究10套書在豎式中怎樣表示
(3)、匯報展示。
2、錯例辨析,突出重點。
師把在巡查過程中錯的豎式板書到黑板上。
著重講解豎式,學習筆算的算理。
當生指出錯誤的豎式出錯點后,請一名基礎較好的同學復述乘的順序及第二個因數十位上的1去乘第一個因數的對位知識:先用第二個因數個位上的2分別去乘14,8寫了對著個位,再用第二個因數十位上的1分別去乘14,10乘4得4個十,所以應把4寫了對著十位,10乘1個十得1個百,所以1寫在百位上。第二次乘其實是算10個14是140,140末尾的“0”在和8相加時寫不寫都不會影響個位上相加的結果,所以這里的“0”可不寫。
引導學生把題目補充完整。
3、同學們自由說說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過程
三、鞏固練習
1、尋找位置(把相乘的結果放在正確的位置里)
2、火眼金睛
3、列豎式計算
23×13 33×31 43×12 11×22 12×44 32×13
四、總結學法。
這節課我們學了什么知識?我們是怎樣學會這些知識的?
五、課堂作業
練習十(第5、6題)
六、板書設計。
三年級數學筆算乘法教案5
教學內容:
平均數例1、2(第3課時)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2)體會平均數可以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和區別不同組數據的總體情況這一統計學上的意義
3)使學生認識統計與生活的聯系,發展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和實踐能力 重點難點:
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準備:
課件,籃球,秒表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師:今天我們進行一次拍球比賽,一二組叫開心隊,三四組叫幸運隊,每隊選出3名代表比賽,在規定的時間內看哪個隊拍球的總數最多,哪個隊就為勝利隊。
二、解決問題,探求新知
1.感受平均數產生的需要
1)每隊各派3名代表參加拍球比賽,每人拍5秒鐘
師把各隊拍球的數量板書在黑板上(開心隊:9、13、14,幸運隊:12、14、16)
2)生計算每隊的結果。師宣布:“通過比總數,開心隊拍了42個,幸運隊拍了36個,開心隊勝了。”
3)這時老師請求加入乙隊,現場拍球5秒種,使乙隊拍球數增加了12個。老師又一次重新宣布乙隊為獲勝隊(乙隊抗議)
4)師:看來人數不相等,用比總數的辦法來決定勝負不公平。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來比較這兩隊總體拍球水平的高低?
2.探索求平均數的方法
1)生提出求平均的方法,師肯定其方法,告訴學生:當比總數不公平時可以用求“平均數”的方法來比較
2)怎樣計算每個隊拍球的平均數?
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提出了計算的方法:(8+13+14+12)÷4和(11+14+16)÷3
3)學生計算結果(有余數時用近似數表示):幸運隊大約是12,開心隊大約是14---要使人數少的那隊平均數大
3.理解平均數的意義(開心隊稱甲,幸運隊稱乙)
1)師:求平均數用什么方法?(除法)用什么除以什么?
小結:平均數=總數÷相應的總份數
2)師以乙隊的平均數為例追問:12表示什么?
生:表示乙隊拍球的平均數
師:你怎么認識理解12這個數?這個數與乙隊每個選手實際拍的次數相比,你有什么發現?是某某拍的嗎?是拍得最多的嗎?還是拍得最少的呢?
拍得最多的是14個,怎么變成了12個?拍得最少的怎么也變成12個?
生:把多的給少的師:你們的意思是說,把多的給少的,這樣就——(生接:平均了)
3)師:平均數可能多于14個嗎?或者少于8個呢?(不可能,因為要多的給少的)
4)師總結:平均數并不表示實際每個同學拍的,而是處于最多和最少中間的一個平均水平,只表示這個小組的平均水平,12這個數是8、13、14、12這一組數的平均數,它比較好地表示了這一組數據的總體水平
5)同樣的方法分析甲隊的平均數,再次鞏固平均數概念
6)師:當人數不相等,比總數不公平,是誰出現在我們的課堂?生:平均數
師:此時此刻,你不想對平均數發自內心地說兩句嗎?
生1:平均數啊平均數,你很公平。生2:平均數,你使不公平的事變公平了
4.溝通平均數與生活的聯系
師: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也常常遇到平均數。像這次考試,老師會說我們班的平均分是94分,這個94分是每個人都考的成績嗎?(不是)它是怎么得到的?(多的給少的)如果用計算應該怎么列式?(全班的總分÷全班的人數)
師:看來平均數不是一個實際的數,而是多的給少的,這才每個人一樣多。而且平
均分不可能高于最高分,也不可能低于最低分。
三、聯系實際,拓展應用
師:學習了平均數能為我們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嗎?讓我們繼續研究
(一)門票統計問題
1)出示統計圖,學生觀察
廈門五一期間鼓浪嶼售出門票統計圖
師:從這幅圖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師:面對這么多信息,你還想了解什么?(讓生提問題)
3)師提問:這五天中平均每天售出門票大約多少張?
A.讓生動筆列式計算
B.集體訂正,說說為什么這樣列式?(結合平均數公式)
生:我把五天售出的票加起來再除以5
4)師:大家計算得準不準呢?你們有沒有不同的方法驗證?
啟發學生用“移多補少”的方法進行驗證,結果平均每天售出門票1000張
生:我從1300中拿出300張分給5日,從1100張中拿出100張分給4日,這樣每天售出門票都是1000張了。
5)師讓同學給自己的方法起個名字:“先加后除法”“移多補少法”
(二)月平均用水量
1.電腦出現一則信息:(出示小剛家各季度用水情況統計表)小剛家每季度用水分別是:16噸、24噸、36噸、27噸”
請你幫他算一算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噸。應該選擇下面哪個算式?
出示算式:
(1)(16+24+36+27)÷4
(2)(16+24+36+27)÷12
(3)(16+24+36+27)÷365
2.同學們形成不同意見
1)師請代表說明理由:“題目讓我們求平均每用水多少噸,一年有12個月”
2)師電腦演示:÷4表示求每個季度;÷12表示求每個月;÷365表示求每天
3.師:此時此刻,你最想說什么?----小剛家要節約用水
四、總結評價,提高認識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1)平均數=總數÷相應的總份數
2)平均數不是一個實際的數,它在最多數和最少數之間,表示總體的平均水平
五.延伸----過河
一條小河平均水深1米10厘米,小明身高1米30厘米,小明到河里玩會有危險嗎? 強調:平均水深的意義
三年級數學筆算乘法教案6
教學目標:
1.學生經歷發現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的過程,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會進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
2.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比較各種方法的優點和不足,幫助學生體會優化的策略和思想。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l.出示例1圖。(圖中增加1盒水彩筆)提問:你能猜測一下大約有多少枝水彩筆嗎?
2.學生進行猜測后要求說說怎樣猜測的。
3.提問:怎樣才能證明你猜測的答案是正確的?(要計算出2412=?)
4.追問:怎么算呢?我們沒有現成的辦法,你能自己想辦法計算2412得多少嗎?二、探索嘗試,比較并優選算法
1.獨立思考,嘗試解決問題。(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去解決2412=?注意幫助有困難的學生。)
2.小組交流、整理。
3.以小組為單位,全班匯報,再匯總不同算法。學生的算法可能有:
(1)12+12++12=288(24個12相加)
(2)1246=288
(3)1238=288
(4)1220+124=288也有學生用豎式計算
4.方法歸類。(共分三類,第一類是連加;第二類是連乘;第三類是把其申一個乘數拆成兩數的和或差)
5.發現最佳方法。
(1)出示:2313二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這道題目。
(2)小組交流,然后選出最簡單的方法向全班同學匯報。
(3)提問:為什么不用連加?為什么不用連乘?
(4)引導:在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時,你認為哪一種方法適用的范圍比較廣?為什么?
6.研究筆算方法。
(1)提問:我們再來看看2412這個乘法的豎式。你能說說每一步的意思嗎?(學生進行討論,然后全班交流。)
(2)根據學生回答,出示每一步豎式表示的意義。
(3)設問:是不是每一道兩位數乘兩位數都可以用豎式計算呢?計算時你認為應該注意些什么?(體會豎式計算的優點:簡便,正確;注意數位對齊。)
三、鞏固法則,推廣應用
1.完成練一練的3道題目。(學生獨立完,再指名板演)
2.練習二第3題。(先填在書上,然后交流)
四、全課總結,交流收獲
1.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2.你能編幾道兩位數乘兩位數的題目,嘗試計算一下嗎?
三年級數學筆算乘法教案7
教學目標
1.能夠運用公式正確地計算圓柱的體積和容積。
2.初步學會用轉化的數學思想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滲透轉化思想,培養同學們的自主探索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
靈活應用圓柱的體積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復習圓柱體積的推導過程
長方體的.底面積等于圓柱的底面積,長方體的高就是圓柱的高。
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所以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即V=Sh。
2.復習長方體的體積公式后,讓學生獨立完成練習三第6題,并指名板演。
二、解決實際問題
1.練習三第7題。
學生思考:要求糧囤所能裝的玉米的重量,需先知道什么?然后獨立完成。
2.練習三第5題。
(1)指導學生變換公式:因為V=Sh,所以h=V÷S。也可以列方程解答。
(2)學生選擇喜愛的方法解答這道題目。
3.練習三第8題。
(1)學生讀題后,指名說說對題意的理解:求減少的土方石就是求月亮門所占的空間,而月亮門所占的空間是一個底面直徑為2米,高為米的圓柱。
(2)在充分理解題意后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4.練習三第9、10題。
(1)學生獨立審題,完成9、10兩題。
(2)評講第9題:要怎樣才能判斷出800ml的果汁夠倒三杯嗎?必須先求出什么?怎么求?(需先求出圓柱形玻璃杯的容積,用公式V=Sh)
(3)指名說說解答第10題的思路:根據兩個圓柱的底面積相等這一條件,先求出其中一個圓柱的底面積。利用這個底面積再求出另一個圓柱的體積。
三、布置作業
完成“一課三練”的相關練習。
三年級數學筆算乘法教案8
教學內容:
教材第47-48頁練習十
教學目標:
1、鞏固復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不進位),并能正確、熟練地進行筆算。
2、運用所學知識正確、熟練地解決問題。
教學重點:
正確、熟練地進行筆算和會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正確、熟練地進行筆算和會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計算題卡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整理
1、復習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
3420=答案
1710=答案
1330=答案
2130=答案
4320=答案
3240=答案
5170=答案
6330=答案
7210=答案
鞏固復習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為復習筆算打好基礎。
2、復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
1244=答案
3213=答案
4211=答案
2123=答案
指名四位同學到黑板上完成,其他同學在 練習本上完成,完成后每個同學說一說計算過程,指名學生任選一題說出計算過程。
3、教師小結: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乘法時,用第二個因數的每一位上的數分別去乘第一個因數,再把兩次乘得的結果加起來。
二、鞏固練習
1、筆算。
1244=答案
3213=答案
4211=答案
2123=答案
2332=答案
4121=答案
2223=答案
3412=答案
全體同學在練習本上完成,集體訂正結果。
2、3911=答案
3131=答案
2333=答案
2224=答案
1241=答案
讓同學們任選兩題在練習本上完成(豎式計算),老師巡視,把完成既正確書寫又好的'同學的練習本進行展示,讓其他同學向他學習,并把這道題的卡片送給這位同學,以示鼓勵和表揚。
3、讓學生獨立完成教材第47頁的第4、第5題,然后指名學生回答,列式計算,寫出計算過程和結果。
這兩道題是圖文結合題,所以要引導學生認真觀察題和圖,正確找出解決問題的信息數據。
三、課堂作業新設計
1、列豎式計算。
3421=答案
3113=答案
1212=答案
2211=答案
1125=答案
2、每個膠卷售價21元,買14個交卷要用多少元?
3、每箱蘋果重13千克,32箱蘋果共重多少千克?
4、每個工人每天挖樹坑11個,15個工人一天挖樹坑多少個?
四、思維訓練
1、連一連。
1810 860
3112 605
20xx 180
5511 372
2、小華每天堅持寫13個毛筆字,他在7月和9月共寫了多少個毛筆字?
3、李老師買了2個足球,張老師買了4個籃球,王老師買了1個足球、1個籃球、3個網球,他們每人所用的錢正好相等,1個足球的價錢相當于幾個網球的價錢?
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練習,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復習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不進位),并能正確、熟練地進行筆算。在實際練習中,學生能正確、熟練地進行筆算和會解決實際問題,提高了學生列豎式計算的能力。
三年級數學筆算乘法教案9
設計說明
本節課教學的是多位數乘一位數(不連續進位)的筆算乘法,學生將首次在豎式計算時遇到進位的情況。因此,引導學生理解算理,掌握正確的書寫格式是本節課應重視的問題,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節課的教案設計做到了以下幾點:
1、通過多元表征間的轉換,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一邊操作,一邊敘述過程,同時用豎式記錄操作過程。通過操作,將動作表征(操作)與符號表征(豎式)緊密結合起來,突破“滿幾十進幾”的教學難點。
2、讓學生自主探索,遷移類推新知。在教學三位數乘一位數(不連續進位)的筆算乘法時,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仿照例1寫出完整的分步演算過程,說一說每一步計算的是什么,理解豎式中每一個數位上數的含義,最后簡化中間過程,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算理,遷移類推所學新知。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小棒
教學過程
⊙復習舊知
1、引導學生筆算完成下面各題。
33×3 432×2
2、復習多位數乘一位數(不進位)乘法的筆算方法。
(計算多位數乘一位數時,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乘起,用一位數依次去乘多位數每一個數位上的.數,乘到哪一位,積就寫在哪一位的下面)
設計意圖:復習多位數乘一位數(不進位)乘法的筆算方法,為進位乘法的學習作鋪墊。
⊙探究新知
1、引入新課。
(1)課件出示教材61頁例2情境圖,學生仔細看圖,思考:從圖中你了解到哪些數學信息?
(學生看圖,口頭表述從圖中了解到的數學信息)
(2)板書:王老師買了3套連環畫,一套連環畫16本,王老師一共買了多少本連環畫?
2、探究算法。
(1)可以怎樣列式解決這個問題呢?
(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后列出算式)
(2)引導學生操作小棒,并用豎式記錄操作過程。
①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擺小棒,同時用豎式記錄操作過程。
②集體交流。
a、操作過程:
先算6根小棒乘3是18根小棒,也就是1捆零8根小棒,再算1捆小棒是10根,3捆小棒是30根,最后算18根小棒加上30根小棒,等于48根小棒。
b、展示豎式:
(3)簡化豎式,指導寫法。(課件演示簡化豎式的寫法)
①計算16×3,先乘哪一位?
(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乘起)
②個位上相乘的積滿十怎么辦?
(個位上相乘的積是18,滿十應向十位進1,8寫在積的個位上,1寫在十位和個位中間的橫線上,寫小一點)
③再乘哪一位?(十位)
④在豎式計算中,對于進到十位上的數該怎么處理?(在計算十位上的數時,應該把進到十位上的數加上)
乘法豎式:
小學數學
三年級數學筆算乘法教案10
教學內容:
教材第49頁例2及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讓學生經歷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過程,學會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進位乘法,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
教學重點:
能夠正確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進位乘法。
教學難點:
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例2主題圖 彩色筆
教學過程:
學前準備
1、口算(兩位數乘整十數)
3810
20xx
9140
8160
7230
5031
6230
7021
2、筆算。
357= 2321=
讓學生集體完成并指名兩位同學到黑板上完成,做完后請同學說一說計算過程,全班集體訂正。
二、探究新知
1、學習教材第49頁例2.
出示例2.
教師:讀一讀題,你從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說一說。
師:要求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也就是求37個48是多少,怎樣列式呢?
學生回答,老師板書:3748
老師:怎樣計算呢?同學們可以根據以前學過的乘法計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組討論,看看怎樣得出得數,各組代表向全班同學匯報本組的各種計算方法。
(1)估算方法:4850 3740 5040=20xx(盒)
大約有20xx盒。
(2)筆算方法:先用第二個因數個位上的7去乘第一個因數各數位上的數,方法與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方法相同。7乘8得56,在個位上寫6,向十位進5;7再乘第一個因數十位上的4,得28個十,加上個位進上來的5個十,得33個十,所以在十位上寫3,百位上也寫3;再用第二個因數十位上的3去乘48,所得的積的末位和十位對齊,最后把兩次乘得的.積相加。
列式解答:4837=1776(盒)
答: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因數是兩位數的乘法怎樣計算。學生討論后總結。
兩位數乘兩位數進位乘法的筆算方法:進位乘法和不進位乘法的計算過程相同,第二個因數個位上的數和十位上的數分別與第一個因數相乘時,與哪一位乘得的積滿幾十,就要向前一位進幾,然后把兩次乘得的積相加,相加時不要忘記加進位的數。
三年級數學筆算乘法教案11
第1課時
教學內容:63頁例1、做一做,練習十五1、2題。
教學目標:
讓同學經歷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過程,學會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進位的乘法。在學習活動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學會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進位的乘法(不進位)。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出現例1的畫面,讓同學觀察
用完整的話把這幅圖的內容、問題說一說。
請同學說一說用什么方法解決這個問題,從而列出算式24×12。
二、研討計算方法
1、各組討論:怎樣計算24×12。
請把想出的'計算方法寫在紙上。
2、組織交流。
各組展示本組的算法。不容易說清楚的,就寫在黑板上。
方法一:
24×10 = 240
24×2 = 48
240 + 48 = 288
方法二:
2 4× 1 2
48 ……24×2的積
2 4 ……24×10的積(個位的0不寫)
2 8 8
3、師生評議。
(1)請同學說一說,喜歡哪種方法?為什么?
(2)教師對同學發表的意見作以肯定或補充。
(3)重點評議筆算。
用檢查豎式每一步計算的方式,再現筆算過程。
三、練習
1、嘗試練習。
用豎式計算63頁“做一做”的8道題。請幾名同學上黑板板演,講評。
2、獨立完成練習十六第1題。
四、總結
1、請同學討論筆算乘法時要注意什么問題,并交流。
2、教師強調:用豎式計算時,每次乘得的數的末位應該和那一位對齊。還要注意記住進位數,正確處置進位問題。
三年級數學筆算乘法教案12
教學內容
筆算乘法(教材第49頁例2及第50頁練習十一第1~2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過程,學會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進位的乘法。
2。在學習活動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應用數學的能力。
3。培養認真細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重點難點
學會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進位的乘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復習導入
78×11= 33×21= 24×12= 14×12=(組織學生獨立計算,并讓學生說說計算過程。)
師:上面這幾道計算題都是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乘法,今天我們繼續來探討較復雜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乘法。
揭示課題:筆算乘法(進位)
新課講授
1。導入:仔細觀察圖片,你獲得了哪些信息?大家可以提出什么問題呢?
2。例2:課件出示例2情景圖。
春風小學有37個班,平均每班有48人,一頓午餐要為每人配備一盒酸奶,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
師:你從題目中獲得了什么信息?應該怎樣列式計算呢?
引導學生列式:48×37=
3.各組討論:怎樣計算48×37。
師:請把想出的計算方法寫在紙上。
4.組織交流。
師:各組展示本組的算法。不容易說清楚的,就寫在黑板上。
(1)48≈50 37≈40
50×40=20xx
大約20xx盒。
(2)40×37=1450
8×37=296 1450+296=1776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3)48×30=1440 48×7=336
336+1440=1776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4)48×37=1776(盒)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5。師生評議。
(1)請學生說一說,喜歡哪種方法?為什么?
(2)教師對學生發表的意見給以肯定或補充。使學生了解每一種算法的特點和適用范圍。
師:先用個位的7去乘48,乘得的結果的末位同個位對齊,計算中滿幾十就向前一位進幾,再用十位上的3去乘48,乘得的結果的末位同十位對齊,然后把兩次乘得的結果加起來。
(3)重點評議筆算。
用檢查豎式每一步計算的方式,再現筆算過程。在此基礎上,夸贊學生:能用剛學過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知識解決今天的新問題。并且,能正確解決乘的過程中的進位問題。你們真棒!
6。引導學生歸納小結計算方法:
乘數是兩位數的乘法,先用一個乘數個位上的數去乘另一個乘數,得數的末位與乘數的個位對齊,再用這個乘數的十位上的數去另一個乘數,得數的末位與乘數的十位對齊,然后把兩次乘得的結果加起來。
課堂作業
1。完成教材第50頁練習十一第1題。
完成計算后,組織交流。說出筆算的過程,加深學生對筆算過程的了解。
23×34=782
54×29=1566
47×62=2914
78×82=6396
2。完成教材第50頁練習十一第2題。
獨立計算,集體訂正。根據班上出現錯題的情況,和學生一起討論錯誤的原因,請學生訂正錯題。請學生注意:計算時要認真仔細。
課堂小結
1。請學生討論筆算乘法時要注意什么問題,并交流。
2。教師強調:用豎式計算時,要注意每次乘得的數的末位應該和哪一位對齊。還要注意記住進位數,正確處理進位問題。
課后作業
完成數學書第51頁練習十一第6—7—8—9題。
板書設計:
筆算乘法(進位)
例2:48×37=1776(盒)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三年級數學筆算乘法教案13
教學內容:
教材第50-51頁練習十一
教學目標:
1、復習鞏固兩位數乘兩位數的進位乘法。
2、正確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進位乘法,并能正確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正確計算并體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
教學難點:
正確計算并體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整理
1、復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進位乘法。
教師板書:37×82 65×31 59×64 39×43
讓學生先做題,并說一說這四道題的共同點是什么
讓學生獨立在本上完成這四道題,請四名阩到黑板上完成,完成后,指名學生說一說計算的過程。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巡視指導,讓學生注意計算的準確性和書寫的規范性。讓學生意識到好的書寫是正確計算的基礎。
2、教師總結:今天我們主要復習的是兩位數乘兩位數的進位乘法,進位乘法和不進位乘法的'計算過程完全一樣,只不過進位乘法是每位相乘滿幾十就要向前一位進幾,在進位計算的過程中注意書寫要規范、認真。
二、鞏固練習
1、筆算。
76×1845×3689×4638×21
可以讓學生任選兩題計算,計算完后同桌互相講述計算過程,互相訂正結果和書寫是否規范,然后老師指名學生把練習本拿來集體訂正,做得又對又好的同學將一枚小動物印章。
讓學生在書中完成第51頁第6題。教師引導學生看一看蜜蜂應該落在哪朵向日葵上采花蜜,請同學們趕快幫助蜜蜂找到要采蜜的花。
讓學生用連線的形式幫助蜜蜂找到要采蜜的花,并鼓勵學生“看誰找得又對又快”。
學生完成后集體訂正,并請找得又對又快的同學介紹方法,開闊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
2、解決問題。(讓學生獨立完成第51頁的第7、第8題)
(1)指名讓學生說一說題意。
(2)獨立在練習本上完成這兩道題。
(3)通過集體訂正,及時改正不正確的解答方法或計算結果。
讓學生看第50頁的第4題。
(1)讀題,并說明題意。
(2)說一說,這道題和剛才兩道題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都是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題,但這道題要解決的是一套16元,56套一共多少錢?所以“每套12張”這個數據信息可以不用)
(3)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三、課堂作業新設計
1、用豎式計算下列各題。
26×3568×5318×2448×7924×28
2、一種郵票每套14張,售價38元,今天上午賣出20套,下午賣出15套,這一天共賣了多少元?
四、思維訓練
1、說一說,下面各題錯在哪里,把錯誤的改正過來。
8 6 2 3 1 8
×7 8 ×1 7 ×2 5
6 4 8 1 6 1 9 0
6 0 2 2 3 2 6
6 6 6 8 1 8 4 3 5
2、菜園收了36筐白菜,連筐共重1728千克,每筐白菜重43千克,你知道這些筐有多重嗎?
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復習和練習,學生學會利用估算、只計算個位的乘積的方法解決問題,在計算中讓學生體會到了所學知識的價值,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的計算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年級數學筆算乘法教案1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計算過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2.使學生在探索算法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算法的多樣化和靈活性。
3.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學生體會探索發現的樂趣,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算理,掌握算法;體會算法多樣化和靈活性。
教學難點:理解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算理,體會算法靈活性。
教學過程
一、依托情境,理解算理
1.根據情境圖,分析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
問題1:你從這張圖中能得到哪些數學信息?
問題2:根據這些數學信息,你能提一個數學問題嗎?
問題3:為什么用乘法列式?
2.引出課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兩位數乘兩位數。
3.結合直觀,動手操作理解算理(14×12)
提示一:先嘗試計算14×12,并寫出計算過程,再到圖中圈一圈你的方法;
提示二:先在圖中圈一圈你的.方法,再寫出14×12計算過程。
(根據情境分析信息并提出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利用直觀圖形,自主探究,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探究算法。感受轉化思想在數學學習中的作用。)
二、基于算理,創造算法
展示學生算法,并逐一分析。
平均分:
a、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
b、將12套書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幾個?
C、12套書還可以怎么平均分?
不平均分:
a、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來說一說。
b、不平均分,除了分成10份和2份,還可以怎么分?
C、不平均分法這么多,為什么單單選這種?
小結:這幾位同學的方法有什么相同點?先分再合。為什么要分?為什么要合?通過先分再合將沒學過的知識轉化成學過的知識,在數學中這種思想叫做轉化。
(基于算理將拆分方法概括為平均分和不平均分。通過學生的講解和教師的引導,讓學生體會到算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在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觀察能力。)
豎式計算:
a、這種方法和剛才有什么不同?(豎式計算)
b、你能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的方法說一說嗎?
c、哪個同學能將豎式的整個過程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來講一遍。
d、請同學們象他一樣的用豎式計算14×12(老師張貼豎式)
e、同學們一起來看一看數學書中的豎式,有什么問題嗎?為什么這個0不用寫?表示24個十。
比較算法:
a、大家觀察和剛才哪種算法一樣?誰愿意上來解釋一下。
(2812×2的積,2套書的本書;14014×10的積,10套書的本書;)
b、既然一樣,橫式寫就好了,為什么還要出現豎式呢?
C、比較這些方法你喜歡那一種?為什么?
(通過觀察分析,打通豎式計算和橫式筆算的關系,進一步明確豎式筆算的算理。通過比較三種算法的,讓學生感知算法多樣性和各自的特點。)
三、鞏固練習,靈活應用
1.列豎式計算,并尋找錯誤(課本46頁,做一做)
2.找一找:從豎式中尋找問題答案。
3.算一算
李伯伯進了一批樹苗共300棵,如果每個小三角形大小草地種22棵,這個長方形草地能種完這些樹嗎?如果每個小三角形大小草地種25棵樹呢?
四、回顧總結,質疑提升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對于本節課你還有什么疑問嗎?
三年級數學筆算乘法教案15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74頁例1,練習十六第1~4題。
教學目標:使學生經歷多位數乘一位數(不進位)的計算過程,初步學會乘法豎式的書寫格式,了解豎式每一步計算的含義。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和積極的學習態度,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教具、學具準備:有關的多媒體課件,整捆和單根的小棒。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課件演示例1的情境圖。畫外音:元旦到了。小明、小華和小英正在用彩筆畫畫,準備布置“迎接元旦”專刊。他們要用美麗鮮艷的彩色圖畫歌頌偉大的祖國,迎接新年的到來。從這幅圖畫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計算的數學問題呢?引導學生提出:他們每人都有一盒彩筆,每盒12枝。他們一共有多少枝彩筆呢?
先請同學們估算一下,3盒大約有多少枝彩筆?
教師提問:如果我們要知道準確的枝數,該怎么辦呢?
小精靈問了:怎樣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筆?
二、探討交流
請同學們說一說:
(1)用什么方法計算?怎么列式?
(2)12×3表示什么意思?
(3)這道題與我們以前學過的乘法計算有什么不同?
教師提問:這道題該怎樣算呢?
讓小組內每個同學先思考3分鐘,在紙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來。也可以擺出小棒(或其他學具)或畫畫圖等。如果能想出幾種算法的,就把幾種算法都寫出來。
算完以后,在小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說給同組的其他同學聽。
小組長歸納一下本小組一共想出了哪幾種算法。這時教師巡回了解各組的情況,尤其要鼓勵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積極參與小組的活動。
全班匯報。由各小組的.代表向全班同學匯報自己小組的各種算法,教師將其板演在黑板上。
三、分類評價
教師提出要求:現在同學們想出了這么多種算法,我們能不能把這些算法分分類,看看一共有幾種思路。
估計學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幾類:
1.擺學具求得數。
引導學生擺。因為一個因數是12,所以一行擺1捆零2根;因為另一個因數是3,所以擺3行,一共擺了3捆零6根,也就是得36。
2.畫圖求出得數。
3.連加法。
12+12+12=36
4.數的分解組成。
10×3=302×3=630+6=36
5.拆數法。(轉化成表內乘法)
8×3=24或7×3=21或6×3=18
4×3=125×3=1518+18=36
24+12=3621+15=36
評價各種算法,組織學生議論,每一種算法是怎么算的,各有什么適用范圍。
1.擺學具和畫圖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但我們學了數學以后就應盡量使用計算的方法來算。
2.根據乘法的含義用連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數的個數比較多,算起來就比較麻煩。
3.把一個因數分解成幾個十和幾個一,分別與另一個因數相乘,再把幾個乘積加起來。這種方法不管因數是幾都能算。
4.把一個因數拆成幾個一位數,再分別和另一個因數相乘,然后把幾個乘積相加,這種方法不管因數是幾也都能算,但有時也比較麻煩。如25×6=9×6+8×6+5×6+3×6等。
四、介紹豎式
從剛才議論的結果來看,用數的分解組成方法來算比較簡便。那么我們能不能把這三個算式像加法豎式那樣合并成一個豎式呢?下面就請大家打開課本第74頁看看小英是怎樣列出乘法豎式的?
課件一步一步展示豎式的書寫過程,突出書寫的步驟和書寫的位置,邊演示邊說明。如果沒有電腦設備,也可板書。
先出示有部分積相加的豎式,再出示簡便豎式,并說明為什么可以寫成簡便豎式。
學生在練習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題,教師巡視了解情況。如有發現錯誤,指導訂正。
五、鞏固練習。
學生完成練習十六的作業。每道題先讓學生估算,然后再用豎式計算。
第1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后,說說為什么是用乘法計算。
第2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檢查并說說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后,再交流這道題有哪幾種算法。
六、小結(略)
【三年級數學筆算乘法教案】相關文章:
《筆算乘法》數學教案10-20
數學《筆算乘法》教學反思04-12
《筆算乘法》教學反思05-26
筆算乘法教學反思06-26
三年級數學下冊第四單元教案《筆算乘法》07-04
三年級數學下冊第四單元《筆算乘法》教案05-15
新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筆算乘法不進位教案01-16
數學乘法教案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