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高中語文教案

    時間:2025-02-11 08:57:59 高中語文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語文教案[錦集14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語文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中語文教案[錦集14篇]

      高中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內涵的內容要點,體會作者由對胡同文化的描述流露的情感內蘊,《胡同文化》教學設計[推薦]。

      2.學習作者用平時樸素的語言敘事抒情的手法。

      3.初步培養學生對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

      4.培養學生一種全新思維方式,即善于透過現象看到事物隱含的文化現象。

      [教學重點]

      1.總體把握文章的內容,用簡要的語言從不同方面加以概括。

      2.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礎上,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通過對具體的詞語的品味,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通過對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體會文化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媒體設計]

      北京胡同的相關照片、圖片、投影儀、錄音機、膠片、磁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要點]首先簡要介紹作者及其作品風格,之后以資料的形式讓學生對"文化"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有一個初步的理解,最后以自讀練習的形式,引導學生理清思路,概括重點,品味語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寫作意圖。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同學們,說起胡同,我們并不陌生,有的甚至熟視無睹了,不論是農村還是城鎮,往來于胡同之中的經驗是有的。但對于胡同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卻不大注意。北京的胡同獨具特色,一般人習以為常,有一位作家卻能以獨到的眼光,憑深厚的文化底蘊,審視北京的胡同,發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蘊,認為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是今天要學習的汪曾祺的.《胡同文化》。

      二、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蘇高郵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職大中國文學系。此后,當過教師、編輯等。不平凡的生活經歷,使之對社會、對人生有深刻獨到的見解,尤其給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對市井民居的熟悉,經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鮮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體感強的油畫,展現在讀者面前,使人難以忘懷。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稱,代表作有小說《受戒》《大淖記事》等。

      三、《胡同文化》概說

      汪先生的《胡同文化》是篇序文,原文有小標題"攝影藝術集《胡同文化》序。"這是一篇匠心獨運,充分顯示作者個性風格的小品文,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胡同文化》教學設計[推薦]》。

      作者把這普普通通的胡同,從來源到起名分類和這數不清的胡同中凝聚浸透著獨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化起來,使我們對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態有了如些生動、深刻的理解,從中也流露出作者對胡同文化懷舊傷感的感情。

      四、有關"文化"的概念(使用投影儀)

      1.所謂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包括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而

      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習慣在內的一種綜合體。

      --英·泰勒《原始文化》

      2."文化"從廣義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的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

      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

      --《辭海》

      五、自讀練習

      1.北京的胡同有何特點?(出示圖片或照片或投影儀)

      明確:(提示學生用找關鍵詞語和關鍵句子的方法尋找)可以得到如下概括:方正、取名、寬窄、網絡等。就其"方正"而言,使得北京人方位意識極強;從"取名"而言,其原因很多,有計數、物件、行業、人物、形狀等但都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從"寬窄"而言,可反映出人的階層不同;就"網絡"來說,也體現了生活方便、安靜這一特點。

      2.胡同文化的特點是什么?

      明確:"封閉""滿足""袖手""忍安"。

      3.讓學生回答在胡同文化的眾多特點里,他喜歡哪一點,不喜歡哪一點,為什么?

      4.作者是如何從"胡同"里發現"文化"意蘊的?

      明確:作者通過介紹評論北京的胡同來剖析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態,從而揭示胡同文化的豐富內涵。共15個自然段,文章開始從方正的胡同寫起,寫了胡同名稱的來源,胡同的寬窄,胡同的作用,并由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談到了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說明了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接著引用、舉例將其具體化: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文化、居民們似乎都承襲了祖宗安土重遷傳統,蝸舍再破也不舍得"挪窩兒";北京人的理想住家是獨門獨院,但也講究處街坊,婚喪嫁娶隨份子,但"休管他人瓦上霜"卻也浸透著胡同文化的特點;由于北京市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易滿足;北京人愛瞧熱鬧,但不愛管閑事;并用事例說明其文化精義是"忍",即所謂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5.作者對胡同文化的描寫中,包含了什么感情?

      明確:作者對胡同,對胡同中的市民生活,對胡同文化的同情、理解、批判及文末的懷舊、留意略帶傷感的情感。

      高中語文教案 篇2

      一.解題及“樂府”

     。保犊兹笘|南飛》又名《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是我國文學史上一篇杰出的長篇五言敘事詩,也是古樂府民歌代表作之一。最早見于南朝徐陵編的《玉臺新詠》。全詩通過對焦仲卿、劉蘭芝這對青年夫婦在追求和諧的家庭生活和愛情生活中所作的種種努力以及最終雙雙殉情的描寫,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封建家長制度的黑暗面,熱情地歌頌了主人公對真摯愛情和美滿生活的.追求以及在此過程表現出的反抗精神。

      2.所謂“樂府”,原是漢朝皇帝的音樂機關的名稱,主要是采集民間歌辭以供朝廷制作禮樂之用。后來這些采集來的歌辭也叫“樂府詩”或“樂府”,成為一種新的詩歌體裁!犊兹笘|南飛》和北朝的《木蘭辭》并稱“樂府雙璧”。

      二.能力訓練

     。保铝屑t色字的注音或釋義有誤的一項是()

     。痢④U躅(zhízhú,緩慢不進)日冥冥(míng,生命終結)

      否泰(pǐ,壞運氣)

      B、婀娜(énuó)赍錢(lài,贈送)

      嬌逸(yì,文雅)

     。、伶俜(pīng,孤單的樣子)

      磐石(pán,磐石,厚而大的石頭)流紈素(wán,綢子)

      D、愆違(qiān,過錯)令才(lìng,美好)

      明月珰(dāng,耳墜)

     。玻忉尵渲屑t色的字

     。痢阂驯〉撓啵ǎ隆⒅χο喔采w()

     。、誓不相從許()D、好自相扶將()

     。拧⒅劣谟陌祷杌蠖鵁o物以相之()

     。常铝懈骶渲胁缓x復詞的一項是()

     。痢円骨谧飨,伶俜縈苦辛

     。、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

     。、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

      4.下列各句中紅色的詞古今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A、可憐體無比B、交語速裝束

     。谩⑷~葉相交通D、汝豈得自由

     。、共事二三年F、進退無顏儀

      G、既欲結大義H、寡婦起彷徨

      5.解釋下列紅色的詞語

     。痢⑷諗辔迤ィǎ、妾不堪驅使()

     。谩⑻蒙蠁⒛福ǎ、何意致不厚()

     。、何及太區區()F、卿但暫還家()

     。、以此下心意()H、足下躡絲履()

     。、事事四五通()J、卻與小姑別()

      K、君既若見錄()L、逆以煎我懷()

     。、不圖子自歸()N、始適還家門()

     。叮铝屑t色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暗沉沉的樣子)

     。、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論(憤恨到極點)

     。、從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門(繁盛的樣子)

      D、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依依不舍的樣子)

     。、隱隱何甸甸,俱會大道口(沉甸甸的樣子)

      F、媒人下床去,諾諾復爾爾(如此如此)

      7.下列對有關表時間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三歲食貧(多年)

     。、往昔初陽歲(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谩㈦u鳴外欲曙(相當于四更,午夜1-3點)

     。摹⒊跗呒跋戮牛吭碌氖盘枺

     。、尋遣丞請還(尋找)

      F、登即相許和(立刻就)

     。、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相當于21-23點夜深人靜時)

      三.背誦下面的漢樂府詩。

      上邪

      漢樂府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古歌

      漢樂府

      秋風蕭蕭愁殺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誰不懷憂?令我白頭。胡地多飆風,樹木何修修。離家日趨遠,衣帶日趨緩。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

      附參考答案

      1.B(赍,jī)

      2.A命相;B互相;C你;D她;E幫助。

      3.C(A作息;B公姥;D牛馬)

      4.F(A可愛;B準備;C交錯在一起;D自作主張;E在一起過日子;G婚姻;H不安定)

      5.A截下來;B不能勝任;C告訴;D料到;E愚拙;F只是;G使……下,委屈;H穿;I遍;J退出來;K我;L逆想;M料想;N出嫁。

      6.E(甸甸,車聲)

      7.E(尋,不久)

      高中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

      1、掌握課文中出現的古漢語常識,了解相關文學知識;

      2、通過誦讀,提高古文句讀能力和概括能力

      3、把握燭之武的形象和他的論辯技巧。

      教學重難點 :

      1、掌握課文中出現的古漢語常識是本課的重點;

      2、把握課文中的人物形象是本課難點;

      教學方法 :

      誦讀法、點撥法結合學生的自主探究。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2分鐘)

      提問:請一位同學到黑板上來,老師要聽寫一個詞。

      明確:斡旋。

      戰爭從古至今都不可避免,而解決戰爭的辦法從古至今都只有兩種:一是一方宣告失敗標志戰爭結束,另一種就是雙方通過談判化解戰爭。今天我們要讀的《燭之武退秦師》就是一個關于斡旋的故事。

      二、文學常識及背景。(10分鐘)

      提問:《左傳》大家在初中一定已經接觸過了,大家學了其中的那一篇文章啊?

      明確:《曹劌論戰》

      提問:我們請一位同學起來介紹一下《左傳》誰寫的?都寫了些什么?

      明確: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皞鳌币鉃樽⑨專蹲髠鳌肥墙o儒家經典《春秋》所作的注釋性文字。它記述了春秋間240多年的歷史,生動、真實地反應了奴隸社會崩潰時期的重大變化,為后人提供了那個時代廣闊多彩的社會生活畫面。統治集團內部的各種矛盾斗爭,各諸侯國之間頻繁的爭奪戰爭,各種禮儀制度、社會風俗、道德觀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瑣事在《左傳》中都有大量記載。

      提問:那么,大家還記得與《左傳》并稱“春秋三傳”的是哪兩本史書嗎?

      明確:《公羊傳》、《谷梁傳》

      提問:這篇課文講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明確:秦晉的軍隊包圍了鄭國,在危在旦夕的關頭,佚之狐建議鄭伯去請燭之武出使秦伯游說。燭之武經過一番機制的答辯,終于讓兩國退兵,解了鄭國的圍。

      提問:秦伯晉侯為什么圍鄭?

      明確: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導致事情發生的原因有二點。其一,鄭國曾二次得罪過晉國,一是晉文公重耳當年逃亡跑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時晉、楚之戰中,鄭國出兵助楚國,結果城濮之戰以楚國失敗告終。后鄭國雖然即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鄭伯甚至與晉侯“盈于衡雍”,但最終沒有感化晉國。其二,晉秦兩國聯合圍攻鄭國,是因為晉秦都要爭奪霸權,均需要向外擴張,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自然要尋找這樣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晉聯合也就必然了。

      提問:我們故事的主人公是誰?

      明確:燭之武

      提問:燭之武是姓燭嗎?

      明確:燭之武--燭表示地名,以邑名為氏!盃T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為氏!柏兀泻娜恕

      資料:《鄭通志 氏族略》:“鄭人燭之武不得氏,以其居于燭地故,言燭之者,尤言介之推,佚之狐”。

      文化知識:姓名的由來

      姓氏是代表每個人及其家族的一種符號。在今天的社會里,它沒有什么意義了。但是,從它的形成、發展、演變的漫長歷史過程來看,它卻是構成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

      姓氏,是姓和氏的合稱。在遙遠的古代,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代姓氏起源于人類早期生存的原始部落之中。 中國第一部解說方塊文字原始形體及字源的文字學專著是《說文解字》。此書作者許慎(約公元58—147年)解釋:“姓,人所生也。因生以為姓,從姓生!边@就是說,人是母親生的,故姓字為女旁。 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時期。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志符號。中國的許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這說明我們祖先曾經經歷過母系氏族社會。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內禁婚,子女歸母親一方,以母親為姓。姓的出現是原始人類逐步擺脫蒙昧狀態的一個標志。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母系氏族制度過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為從父,氏反為女子家族之用。后來,氏族制度逐漸被階級社會制度所替代,賜土以命氏的治理國家的方法、手段便產生了。氏的出現是人類歷史的腳步在邁進階級社會。姓和氏,是人類進步的兩個階段,是文明的產物。 后來,在春秋戰國時期,姓與氏合一,不再區分,表明姓與氏都是姓,表明個人及其家族的符號。這就是我們今天理解的姓氏含義。

      1 以祖先祖號或廟號為姓--唐 堯 虞 舜 夏 商 周 姬 姚 姜

      2 以國別地名為姓--國別:齊 魯 韓 趙 魏 秦 楚 宋 衛

      地名:東郭 南宮 西門 歐陽

      3 以官職或職務為姓--官職:司馬 司徒 帥 尉

      職務:巫 樂 陶 屠 卜 施 商

      4 以動植物為姓--牛 馬 龍 熊(可能是氏族圖騰) 楊 柳

      5 以數字為姓--伍 陸 萬

      6 少數民族的姓--金 翦 薩 慕容 康

      三、誦讀疏通。(25分鐘)

      單個學生誦讀,教師指導。集體誦讀。三遍,以辨明句讀。

      請5位學生分句疏通文意,指出自己在閱讀中所發現的文言知識,教師補充總結。

      古今異義:

      1、執事:(古)對對方的敬稱;(今)掌管某項事情的人

      2、東道主:(古)去往東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今)泛指宴客的主人

      3、行李:(古)出使的人(今)出門所帶的東西

      4、去:(古)離開(今)前往某地

      5、無能:(古)不能(今)沒有能力

      6、夫人:(古)那個人(今)尊稱別人的妻子

      通假字:

      1、焉用亡鄭以陪鄰? (陪,通“倍”)

      2、共其乏困 (共,通“供”)

      3、何厭之有? (厭,通“饜”,滿足)

      4、秦伯說 (說,通“悅”)

      5、失其所與,不知 (知,通“智”)

      6、無能為也已(已,通“矣”)

      詞類活用 :

      1、晉軍函陵 (名詞作動詞)

      2、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使鄭亡,動詞使動用法)

      3、鄰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4、越國以鄙遠 (鄙,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鄙;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遠地)

      5、朝濟而夕設版焉 (“朝”、“夕”,名詞活用作時間副詞)

      6、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東”、“西”均為方位名詞作狀語;肆,形作動,擴張,延伸;封,名詞活用作動詞,作疆界。)

      7、與鄭人盟(名作動,結盟)

      8、因人之力而敝之(形作動,損害)

      9、且君嘗為晉君賜矣(動作名,恩惠)

      10、共其乏困(動作名,缺少的東西)

      重要實詞:

      1、鄙

     、龠呉,邊遠的地方 (例:《為學》:“蜀之鄙有二僧!)

     、谟顾,鄙陋。 (例:《曹劌論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圻吘。(本文: “越國以鄙遠”)

      2、微

      ①細小,輕微(則名微而眾寡)

     、谒 國勢衰微。

     、郾百v (例:《史記·曹相國世家》:“參如微時,與蕭何善!)

     、馨蛋档。 (《口技》微聞有鼠作作索索)

      ⑤隱蔽,不顯露。見微知著(成語)

     、藜偃鐩]有。 (例:《岳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敝

      ①壞,破舊。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屨!)

     、谥t詞 敝人

      ③疲憊 (例:《資治通鑒》:“曹操之眾,遠來疲敝!)

     、軗p害,衰敗。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4、若

     、偎坪酢⒑孟(山有小囗,仿佛若有光)

      ②假如(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勰(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苣愕(更若役,復若賦)

     、葳s得上(曾不若孀妻弱子)

      5、說

      ①陳述(及郡下,謁太守,說如此)

     、陔s說,一種文體(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垩哉摗⒄f法(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

     、芨吲d(秦伯說,與鄭人盟。)

     、輨裾f(范增說項羽)

      6、辭

     、偻妻o(辭曰)

     、诟鎰e(停數日,辭去)

      ③推脫(不辭勞苦)

     、芙杩(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菸捏w一種(歸去來兮辭)

      重要虛詞:

      1、以

     、僖云錈o禮于晉 (因為,連詞)

      ②敢以煩執事 (拿,用,介詞)

     、墼絿员蛇h (表順承,連詞)

     、苎捎猛鲟嵰耘汔? (表順承,連詞)

      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把,介詞)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連詞,表承接)

     、谝箍P而出 (表修飾,連詞)

     、廴敉鲟嵍欣诰 (表承接,連詞)

     、艹瘽υO版焉。 (表轉折,連詞)

      3、焉

     、僮右嘤胁焕伞 (語氣詞,表陳述)

     、谘捎猛鲟嵰耘汔? (疑問副詞,為什么)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疑問副詞,怎么能)

     、芮已芍猛潦 (疑問代詞,哪里)

      ⑤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代詞,之)

     、抻乐藸幈甲哐 (兼詞,于此)

      4、之

      ①輟耕之隴上(往、到)

     、谧臃刚垞糁(他們)

      ③是寡人之過也(的)

     、艹贾畨岩,尤不如人。 (助詞,不譯)

      5、其

      ①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代詞,指代“行李”)

     、谠絿员蛇h,君知其難也 (代詞,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與,不知 (代詞,自己的)

     、芪崞溥也 (證據助詞,還是,表商量)

      6、夫

     、偎炻首訉O荷擔者三夫(男子)

      ②夫晉,何厭之有(句首發語詞)

     、畚⒎蛉酥Σ患按(代詞,那)

      句式:

      1、以其無禮于晉(介賓短語后置,“于晉”做狀語)

      2、且貳于楚也(介賓短語后置,“于楚”做狀語)

      3、佚之狐言于鄭伯(介賓短語后置,“于鄭伯”做狀語)

      4、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介賓短語后置)

      5、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句式:“何……之有”……怎么……)

      6、晉軍函陵,秦軍氾南。(省略句,省略“于”)

      7、敢以煩執事。(省略句,省略“于”)

      8、焉用亡鄭以陪鄰(固定句式,“何必……”)

      四、小結。(6分鐘)

      這堂課我們了解了有關“姓氏”的文化知識,對文章的意思有了一個大致地了解,對課文里出現的文言知識也作了分析,希望大家回去之后好好的歸納整理,下一節課,我們再來研究一下燭之武的形象和論辯技巧。

      再次誦讀全文。

      五、作業(2分鐘)

      1、整理歸納文言知識。

      2、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5分鐘)

      全班背誦課文。

      二、分析探究。(30分鐘)

      提問:第一段很短,只有25個字,卻有很多內容,包括那些?

      明確:1、秦晉兇猛,鄭國危如累卵2、道出圍鄭的原因,又暗示鄭國有機可乘。

      請若干同學分角色誦讀課文,力求讀出人物性格特點。

      提問:通過剛才同學的分角色誦讀,結合原文談談各個人物的性格特征?

      明確:燭之武:有牢騷,但是顧全大局,不卑不亢,剛柔相濟,條理清晰,說理透徹。

      佚之狐:有智謀,能舉薦人才。

      鄭 伯:勇于自責。

      (結合課后第一題疏通故事情節。)

      明確:1、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2、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3、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

      提問:燭之武說:“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边@句話的弦外之音是什么?

      明確:這句話表面上是謙虛,實際上是指責抱怨鄭伯,埋沒了他的才能。馮夢龍編的《東周列國演義》記載,燭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終得不到升官,在鄭國一直擔任“圉正”(養馬的長官)。被舉薦使秦時,已年過七十,須發皆白,身子傴僂,步履蹣跚。應該說,這么一個糟老頭,又長期呆在一個平凡的崗位上,得不到好的待遇,就算有滿身鋒芒,該也消磨殆盡了吧。當然趁機發發牢騷,擺擺架子,一來無礙大局,二來也可以發泄心中多年的怨恨。藝高人膽大,聰明的他當然不會放過這難得的機會。但這機會只是屬于有真才實學的人,徒有虛名不夠自信的人是不敢這么“放肆”的。

      提問:燭之武為什么能說服秦伯?

      明確:1、處處為秦著想。首先,燭之武開門見山說:“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承認鄭國已處于危亡的地步。但作為鄭大夫的燭之武卻沒有半句為鄭國乞求的話,相反,卻以“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來表明為秦著想的立場。先分析了“越國以鄙遠”的難處,接著談了亡鄭實際上是增加了別國(晉)的`土地,擴展了別國的勢力,而鄰國勢力的增強就意味著秦國勢力的削弱。接下來又分析了存鄭對秦有益無害:“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币焕缓Γ菩闹酶,不由秦伯不動心;2、充分利用秦晉矛盾。正當秦伯在考慮滅鄭、存鄭對自己的利害關系時,燭之武充分利用這一契機,進一步為秦君分析:“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崩们貢x之間的矛盾來離間雙方。這番話不由得秦伯不深思。接著燭之武又把話題引向未來,預言晉國此后的動向:“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缺秦,將焉取之?”指出晉國貪得無厭,滅鄭之后,必將進而侵犯秦國,秦晉的矛盾將進一步尖銳化。由于晉國當時已成為中原霸主,秦伯對此不能不存有戒心。燭之武的這篇說辭戳到了他的痛處,終于促使他下定決心,改變主意,退兵助鄭;

      提問:如何看待晉文公的退兵理由?

      明確:其實,“不仁”是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講“仁義”,當初就不會發兵攻鄭。“不知”才是實質!爸蓖ā爸恰保@個“智”,是理智,就是對現實情況的客觀分析,對動武后果的冷靜判斷!耙詠y易整,不武”,勝負之數,難以意料。晉的退兵,說到底,也是一個“利”字起作用。

      三、拓展討論。(6分鐘)

      對比分析三國國君形象。

      明確:鄭伯,這位即將亡國的君主,在文中的表現主要是“一從”、“一曰”。當秦、晉兩國氣勢洶洶地圍攻鄭國之時,形勢對于鄭國實在是差到了極點。鄭國的出路,大致來說只有三條:要么抗爭到底;要么屈膝投降;要么化解危機。很顯然,以鄭國目前的實力,與秦、晉兩個大國抗爭,無疑是以卵擊石,鄭國勢必會因此而走上亡國之路,這是鄭伯所不愿看到的;屈膝投降的結果或可保有相當的利益,最差無非是亡國,但這種結果是極不可靠的,鄭伯沒有主動權,所以他也不會接受;而想辦法化解危機,既可避免一場劫難,又可維護國家利益,同時也掌握了事情的主動權,應該是最佳的選擇。這樣一來,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誰來化解這一天大的難題?顯然鄭國大臣之中無人能夠負起此重任,所以在秦、晉圍攻的危急時刻,鄭伯沒有任何行動,而當佚之狐薦燭之武“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時,他立即抓住這一線希望“從之”,表現了一位君主決策的及時、果斷。

      就在事情即將順利解決的時候,作者利用燭之武的牢騷形成了一次波瀾,使文章曲折引人而不呆板。燭之武面對鄭伯的重托,卻大談自己至老不能被用,如今更是“無能為力也已”,滿腹牢騷且不愿受命。尷尬之中的鄭伯沒有放棄,而是首先自責:“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睂⑦^錯攬到了自己身上。這番自責,可謂動之以情,令燭之武為之語塞,對其牢騷情緒也是一個至好的撫慰。然后又曉之以理:“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鄭伯完全站在燭之武利益的角度來看問題,這同燭之武后來站在秦伯場勸其退師的說辭可謂有同工異曲之妙。鄭伯“之曰”,短短二十六個字,終使燭之武“許之”,達到了預期的目的,也展現了一位善于納諫、勇于自責、精于言辭的君主形象。

      秦伯,他在這場危機中處于非常關鍵的地位,可以說戰與不戰,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聽燭之武之言則和;拒燭之武之言則戰。在這里,作者沒有寫其言,因為他是燭之武說服的對象,如寫其言,一則會有喧賓奪主之嫌,二則也會使行文繁瑣不簡。所以作者用了“說(悅)”、“盟”、“使”、“還”四個動詞來寫秦伯,一是反襯燭之武勸說之效果,二是揭示秦伯決策之過程。為什么會有這個決策?雖然他先與晉圍鄭,后與鄭盟,但這并不是說明秦伯是一個朝三暮四的君主,因為秦伯的決策,完全是站在秦國的利益角度來考慮的,這也是秦國以后能夠統一中國的一個重要原因。與晉圍鄭,是為了向外擴張的需要,當他認識到這樣做只會增強晉國的實力,而秦不會獲取什么好處時,立即決定與鄭盟。這樣一來,反面形成了秦、鄭圍晉的有利形勢,對秦國今后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并且“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使晉侯不敢擊鄭,“乃還”。秦伯之決策,使秦、鄭之盟非常牢固,而秦、晉之盟也就自然瓦解了。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燭之武出使之功效。我們看到,作者筆下之秦伯,是一個善于決策、善謀利益的君主形象。

      晉侯。鄭國這場危機,就是由他發起的。其目的無非是為了向外擴張,爭奪專霸權,秦伯在這場危機中很大程度上也是被晉侯所利用了。如果事情按照他的預料發展,那么此次事件的最大利益獲得者,無疑就是晉侯,但是偏偏中途殺出了個燭之武,偏偏中途秦伯就改變了決策,于是事情就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到手的利益不翼而飛;強大的聯盟土崩瓦解;弱小的敵人有了堅強的后盾。晉侯無疑成了這起事件的最大失敗者。 這時候,事情又起了波瀾:“子犯請擊之(秦)”,這是對背盟者最好的警告。秦、晉關系頓時緊張起來。如果“擊之”,會有什么后果,晉侯是很清楚的:擊秦,則鄭必助秦。以一國之力而與秦、鄭作戰,即使取勝,也會損兵折將、元氣大傷,從而喪失爭霸的實力與機會,何況勝算的把握并不是很大,結果只能是一敗再敗。所以晉侯以“不仁”、“不知”、“不武”三個理由明智地拒絕了,避免了晉國遭受更大的失敗。既表現了一個君主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又顯示了成霸業者應有的隱忍不發的胸懷和隨機應變的謀略。

      作者正是通過人物的言、行,推動了情節的發展,豐富了人物的形象,為我們展示了三個性格各異的君主形象,這是作者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之處,也是每一個決策者應該學習、借鑒的,那就是:要根據實際情況,全面地衡量利弊,及時地作出判斷、果斷地作出決策,來維護自己最大的利益。

      (引導學生自由討論)

      四、總結。(2分鐘)

      這篇課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燭之武,作者通過他的語言,不管是牢騷,還是說辭,都表現了他不僅能言善辯,而且深明大義、機智勇敢。特別是說秦時的舉重若輕、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體現了一位出色的辯臣的形象。這個人物不僅活躍在古代,在現代依然有現實意義。大家在課后可選擇閱讀《鄭伯克段于焉》中有關片斷和《左傳·僖公二十八年》中的“城濮之戰”的有關內容。加深對《左傳》的了解。

      五、布置作業。(2分鐘)

      1、背誦全文。

      2、整理歸納文言知識。

      高中語文教案 篇4

      【學習目標】:

      1、了解《詩經》的文學常識和現實主義風格。掌握《氓》的故事情節及《采薇》中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

      2、熟讀課文,分析比興手法的表達效果,體會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3、學習詩中的重章疊唱的章法,感受其效果。

      【學習重點】:

      1、理解《氓》作為敘事詩的特點和對比手法的使用效果。

      2、學習《采薇》中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體會它的表達效果。

      【學習難點】:

      1、熟讀兩首詩,分析比興手法的表達效果,體會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知識鏈接】

      1、題目解說

      《氓》是《詩經·國風·衛風》中最為有名的“棄婦詩”從詩中可以看出當時的戀愛風氣比較自由,桑間濮上,幽期密約,用詩歌表達情愫,以選擇配偶同時,封建意識正在發展,男尊女卑之風已形成婦女逐漸喪失了經濟上和人格上的獨立而處于從屬地位。閱讀這首帶有敘事性質的長詩,不僅可以對先秦人們關于愛情、婚姻的觀念及其社會狀況做個管窺,且可了解我國詩歌在童年時代達到了怎樣的藝術高度。

      2、作品簡介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多年的詩歌305篇!对娊洝返捏w例是按照音樂性質的不同來劃分的,分為風、雅、頌三類。①風是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②雅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即所謂正聲雅樂,共105篇,《雅》詩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③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內容多是歌頌祖先的功業的,共40篇。

      所謂《詩經》“六義”,其中,風、雅、頌,是指體例分類來說的;賦、比、興,是就表現手法而言關于賦、比、興,宋代朱熹在《詩集傳》中做了比較確切的解釋:“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詩經》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在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加強抒情效果,每一章只變換幾個字,卻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藝術效果在語言上多采用雙聲疊韻、疊字連縮詞來狀物、擬聲、窮貌此外,《詩經》在押韻上有的句句押韻,有的隔句押韻,有的一韻到底,有的中途轉韻,現代詩歌的用韻規律在《詩經》中幾乎都已經具備了

      學習過程:

      一、自主預習

      1、注音并解釋:

      氓()淇水()愆期()將子無怒()

      乘彼垝垣()()

      載笑載言()體無咎言()爾卜爾筮()()

      于嗟鳩兮()()

      其黃而隕()無食桑葚()自我徂爾()淇水湯湯()來即我謀()

      言既遂矣()無與士耽()以我賄遷()女也不爽()漸車帷裳()()

      士也罔極()夙興夜寐()靡有朝矣()()

      抱布貿絲()

      咥其笑矣()及爾偕老()隰則有泮()言笑晏晏()亦已焉哉()躬自悼矣()

      2、古今異義:

     。1)送子涉淇,至于頓丘(古義:今義:)

      (2)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古義:今義:)

     。3)將子無怒,秋以為期(古義:今義:)

     。4)不見復關,泣涕漣漣(古義:今義:)

     。5)自我徂爾,三歲食貧(古義:今義:)

     。6)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古義:今義:)

      (7)總角之宴,言笑晏晏(古義:今義:)

     。8)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古義:今義:)

      (9)爾卜爾筮,體無咎言(古義:今義:)

      (10)士也罔極,二三其德(古義:今義:)

      3、詞類活用:

      (1)三歲食貧()(2)士貳其行()

      (3)二三其德()(4)夙興夜寐()

      4、有感情朗讀

      古典詩歌的鑒賞首要的`是學會誦讀最基本的要求是讀準字音,讀順詩句;讀懂詩歌的大致內容,把握詩歌的內容要點;還要讀出詩歌情感,讀出美的意境因此要注意:

     。1)讀出節奏古典詩歌節奏表現了各自不同的式樣四言語句多為“二二”節拍,而“五言詩”節拍則多變式,或“二一二”或“一二二”不等

     。2)讀出韻律詩歌語句的平仄、高低本身就使其具有一定的韻律,時只要

      加以體會就要感覺到重音、輕音的選擇也是讀出韻律的重要手段判斷輕、重音的基本標準是表達內容和感情的需要,有利于表達詩歌內容和作者情感的詩句就應該重讀,反之則輕讀一句中關鍵的字詞重讀語速的選擇同樣是讀出韻律的關系,情緒激昂處則勢如破竹、一貫而下,情緒纏綿處則如潺潺溪流,緩緩流出幾分哀婉

      (3)讀出情調一篇詩歌自有其基本的感情基調:或豪放激昂,或婉約悱惻;或平淡清幽,或深邃哀婉,或高亢悠揚通過誦讀,讀出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和藝術美

      5、整體感知課文:

      1、請同學分別講述《氓》的內容,全詩寫了哪幾方面的內容?感情基調?

      二、整體理解原文

      1、“氓”最初給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2、結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現出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3、為什么突然寫到“桑樹”葉落前和葉落后的變化,這是什么手法?

      4、女主人公婚后過著什么樣的生活?

      5、 “淇則有岸,隰則有泮”在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現出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三、合作探究

      1.《氓》女主人公為什么會被遺棄呢?(這一樁婚姻悲劇產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并從課文中找出具體的依據來證明你的觀點

      四、課堂達標與遷移

      1、以“我想對你說”為題寫一段話(可以寫給氓或女子)

      2、女主人公婚變后還有沒有可能獲得幸福?

      3、“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這兩句話揭示了當時什么樣的社會現實?

      高中語文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把握李清照詞深婉細膩的藝術風格

      2在誦讀品味中提高審美情趣,培養學生詩詞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解讀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詞的藝術風格

      教學難點:

      詞中意境的把握品味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因為有詩仙、詩圣、詩鬼、詩豪等一大批杰出詩人的存在,詩歌到了唐朝已發展到了顛峰階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徑,發展并完善了詞這一文學樣式,使它成為我國文化寶庫中又一顆璀璨的明珠。提到宋詞,人們就會想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的出現,給森然的中國歷史帶來了幾多水氣,幾多溫馨,它就是被認為是婉約派詞的正宗,提出“詞別是一家”主張的南宋女詞人----李清照。

      二、知人論世:

      通過提問,讓學生自己述說他們所熟悉的李清照,包括生平及有關她的故事,然后教師小結

      明確:1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濟南人(今山東)人。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早期生活優裕,與明誠共同致力與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時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李詞工于造語,善于創意出新。擅用白描,創立了雅而不難、易而不俗,生活氣息濃郁的“易安體”。后人有《漱玉詞》輯本。

      后人對她的評價:“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稱詞家三李”。

      “清照已一婦人,而詞格乃抗軼周柳,雖篇軼無多,固不能不寶而存之,為詞家一大宗矣”

      2這首詞在黃升《花庵詞選》中題作“別愁”,是趙明誠出外求學后,李清照抒寫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瑯寰記》說;“易安結縭末久,明誠即負笈遠游。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

      三、品味音韻美:

      1請一學生朗讀,教師進行誦讀指導

      明確:《一剪梅》是雙調,每段有四個樂句,每句四拍,形式上與七律相近,節奏整齊。所不同的是,它的雙數句被分解成兩小句,每小句四字。這兩小句有時意思直貫而下,如“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有時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甚至可用疊韻,如“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讀前一種四字句,兩句間停頓要短一些;讀后一種四字句,兩句間停頓稍長,以造成懸念,突出下句內容的重要性。從整首詞來看,單數句應讀得緩慢、悠長,雙數句可以讀得輕快短促,這就有了對比。

      2教師范讀

      3全班齊讀、二重讀

      通過朗讀,整體感知詞的思想內涵,品味詞的音韻美。問題設計:同學們聲情并茂的朗讀,讓老師體味到了一種回環往復的音韻之美,這純粹是因為你們讀得好的原因嗎?(明確:音韻美的形成一是因為本詞的押韻,一韻到底并且都押平聲韻,造成舒緩委婉的藝術效果;二是因為詞人擅用對仗,使節奏明快、和諧、上口。

      四、賞析意境美:

      1《白雨齋詞話》中說:“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紅藕香殘玉簟秋’,精秀絕倫,真不食人間煙火者”,你能說出它好在哪里嗎?

      引導學生從詞的主旨和意境角度分析,明確:“紅藕香殘是以點帶面的寫法,點明了時節,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蕭條,而且渲染了環境氣氛,對作者的孤獨閑愁起了襯托作用。如果說“紅藕香殘”是從客觀景物(視覺、嗅覺)來表現秋的到來,那么“玉簟秋”就是通過作者的主觀感受(觸覺)來表達秋的到來,一句話,把客觀和主觀,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2“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嗎?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引導學生揣摩關鍵字,明確:從一個“獨”字可看出,詞人想借泛舟來消愁,結果是“舉杯消愁愁更愁”啊。過去和夫君一起雙雙擊楫,充滿詩情畫意,今天卻獨自擊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愁呢?“獨”字是“背面敷粉”的寫法,其實她想說的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劃船該多快樂啊。

      3為了稍減閑愁,詞人又臆想鴻雁能傳書信,哪位同學能描述一下“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這句詞是一幅怎樣的優美意境呢?

      引導學生運用聯想法,明確:當空中大雁飛回來時,誰托它捎來書信?我正在明月照滿的西樓上盼望著呢。雁傳書信,故可暫得安慰,但不可能消除的是一份什么情感呢?是詞人的相思之情啊,“月滿西樓”不正是“西樓望月幾回圓”嗎?

      4通過比較閱讀,領略詞人在“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純潔、心心相印的愛情。

      比較鑒賞:“原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曹植《七哀》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復返”--《行行重行行》

      明確:舊時文人所描述的思婦詩中,大多表述的是單純思夫或怨其不返的情結,但“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卻直接點明了夫妻的兩相恩愛。他倆同樣互相思念著,也同樣因離別而苦惱著。這種獨特的.構思體現了李清照對趙明誠的無限鐘情和充分信任,體現了她開朗的性格,善于為對方著想,與一般婦女的狹隘心胸不同。

      5名句賞析:“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明確:詞的主旨句的落實。詞人對愁的描寫極其形象。人在愁苦中總是皺著眉頭,愁眉苦臉的,詞人正是抓住這一點才寫出“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兩句,使人若見其眉頭剛舒展又緊蹙的樣子,從而體會到她內心的綿綿痛苦!安拧瑓s……”句式表現愁運動之速,而愁從可見的眉間藏到心頭,更使人領略到女詞人的萬千愁緒,給人以無止境的遐想。

      五、背誦全詞,比較鑒賞李清照寫愁的名句,小結李清照詞的語言特色和藝術風格。

      比較鑒賞:

      1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聲聲慢》

      2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醉花陰》

      3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鳳凰臺上憶吹簫》

      明確:語言特色(清麗典雅)

      藝術風格(深婉細膩)

      六、課堂訓練:

      1、對這首詞的理解,不全恰當的一項是:( )

      A 上片首句通過視覺、觸覺的感受,點明時間已進入深秋,接下兩句寫詞人輕輕解開絲羅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態。

      B “云中”三句是說,當空中大雁飛回來時,誰托它捎來書信?我正在明月照滿的西樓上盼望著呢。

      C 下片前三句的意思是說,自己與丈夫分居兩地,“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直接點明了夫妻的兩相恩愛,充分體現了李清照對趙明誠的無限鐘情和充分信任。

      D “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說,這種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飄零水自流”一樣,是沒有辦法可以消除的。

      2、對這首詞的分析,不全正確的一項是:( )

      A上片寫詞人思念其丈夫趙明誠,下片寫離愁無法排遣。

      B上片寫相思,雖無一字道出,卻句句包孕,極為含蓄。

      C“云中”句雖是詞人的主觀臆想,卻表達了對丈夫的深切懷念。

      D后三句新穎別致,以淺近樸實的語言,生動地寫出了感情的不可遏止。

      七、播放歌曲《月滿西樓》,在歌手安雯的深情演繹中使學生進一步領略李清照詞所創設的優美意境,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八、布置作業:課外延伸閱讀語文讀本上李清照的豪放詞《漁家傲﹒記夢》。

      九、板書設計:

      一剪梅

      李清照

      賞: 音韻美 藕殘簟秋 花飄水流 語言:清麗典雅

      意境美 上 寂寞 生 風格:深婉細膩

      蘭舟 閑愁

      盼 下

      錦書 眉頭

      望 上

      團圓 心頭

      相思

      高中語文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品味本文運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2.體會本文感情真摯、結構嚴謹、文辭優美、氣勢恢弘的寫作特點,學寫演說辭。

      3.理解馬丁·路德·金在文中所表述的和平斗爭主張。

      4.感受作者爭取種族平等的熱切情懷和偉大的獻身精神。

      教學重難點

      1.品味本文運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2.體會本文感情真摯、結構嚴謹、文辭優美、氣勢恢弘的寫作特點,學寫演說辭。

      課前準備

      教學之前,引導學生查閱有關資料,了解作者及美國黑人的歷史和現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學生簡介作者及美國黑人的歷史和現狀。

      2.教師課堂播放課件《馬丁·路德·金》和《我有一個夢想》的音頻片斷。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思考:怎樣劃分本文的演講思路?

      討論后明確:整個演講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1-6)段,指出此次游.行的要求及要求的合理性。 第二部分(7-16)段,陳述為實現其要求所使用的斗爭策略。第三部分(17-32)段,表達作者心中執著追求的理想以及為了實現理想所具有的決心與信念。第一部分是這次游.行活動的原因,也是演講的基礎;第二部分是這次活動的策略與目標,也是演講的發展;第三部分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也是演講的高潮與結局。

      2.《我有一個夢想》的演講特征是什么?

      討論后明確:為了追求理想,可以付出千百次的努力。信念不移,決心不改的執著精神,構成了演講詞《我有一下夢想》的靈魂。充沛的情感是這篇演講詞的主線。演講者從“結束種族奴役的漫漫長夜”的期待開始,到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是“自己所在國土上的流放者”的失望,到兌現諾言的義正辭嚴,到“我夢想著”的燦爛前景;把夢幻、新曲、圣歌綜合起來,寄托了演講者悲憤與熱切的情感。這種情感又在與聽眾的心理中回蕩,明確的斗爭原則,切身利益的呈現,美好未來的展望,都使聽眾的情緒受到感染并得以升華。

      三、具體研習

      1.演說辭開篇闡明了“簽署解放黑奴宣言”的巨大意義,作者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明確:《解放黑奴宣言》在美國歷史上曾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也可以說這是保障黑奴權利的一部法典。作者高度評價了宣言的巨大意義,說它“猶如燈塔的光芒,給千百萬在那摧殘生命的不義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帶來了希望。”這樣,作者首先為黑奴爭取民權自由運動建立了一個強有力的法律基礎,說明美國自頒布宣言以來,黑奴就應該而且必須享有平等的權利。這就將美國政府置于一個極為不利的境地,也為以后的斗爭掃清了輿論上的障礙。

      從內容上看,在闡明宣言的意義后,作者筆鋒陡轉,向人們揭露了一百年后美國讓人失望的現實,“黑人仍生活在富裕海洋中一個窮困的孤島上,仍萎縮在美國社會的角落里,是故土家園中的流亡者。”黑人的這種悲慘的處境與首段中宣言的光輝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對比之下,文章自然會產生非常強烈的諷刺效果,增強了對敵的戰斗力和內容的感染力。

      2.由演講辭第二部分能看出馬丁路德金的斗爭策略嗎?

      明確:能。第二部分分為三層:第一層(第7段至第8段),提出斗爭原則和對白人的態度。斗爭的原則是不使用暴力。這和馬丁路德金的一貫主張是一致的。對白人的態度,不應該全不信任,因為普通白人的命運與黑人的自由是休戚相關的。第二層(第9段到第14段),指出斗爭的目標:黑人獲得自由,爭得正義的權利。這一層使用了排比句式,使文章的激情如飛瀑直瀉,表達了黑人爭民權,爭平等,爭自由的.強烈愿望。第三層(第15段至第16段),指出堅定的信念。斗爭是長期的,不是這一次游.行就能解決的,黑人的境遇也許暫時還不會得到根本的改變,但只要我們懷著不變的信念和熱忱,堅持下去,正義的愿望終會實現。

      更大的情感傷害;態度――團結大多數白人,由此能獲得更多的認同和支持;目標――黑人必須獲得自由,達到的目的絕不含糊;信念――長期斗爭才能成功,勝利總會實現;激情――蘊含著理性的導向,因為斗爭僅僅有激情沒有理智往往失敗。

      3.本文是怎樣運用排比句演講的?運用這樣的排比句演講有什么效果?

      明確:第2段:“一百年后的今天……一百年后的今天……一百年后的今天……”表達的是一百年來黑人的悲慘境遇。采用排比句式,多側面、多角度地強化了黑人境遇的悲慘,地位之低下,生活之貧困,給聽眾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第5段:“現在是從……現在是把……現在是為……”,作者要表達的是:現在是美國政府“兌現諾言”的最佳時刻。使用排比句式,則把這次示.威游.行的目的神圣化,是從“荒涼”走向“陽光普照”;是把“流沙”改為“堅石”,增加了這次游.行的正義的分量。第27段連用五個“一起”在分句之間排比,表達了黑人團結協作,將民權運動進行到底的決心和信念。通過排比句的使用,則使這個信念堅定、執著、充滿了義無反顧與視死如歸的悲壯,喚起了所有讀者與聽眾的共鳴。排比語句的使用,能使作者表達的內容更加豐富,思想更加深刻,語氣更加強烈,感情更加充沛。能產生排山倒海的氣勢和一瀉千里的激情,進而增強演講的表達效果。

      四、分析本文的寫作特點

      1.本文是一篇演說辭,作者面對著集會群眾充滿了熱情,但激昂的情緒并沒有使其結構有絲毫的紊亂。文章緊緊圍繞著爭取黑人民權這一中心,先談美國讓人激動的歷史,然后揭露百年后讓人失望的現實,由現實中政府兌現諾言的緊迫性自然而然地引出自己的夢想。全文線索清晰,絲絲入扣,整體性強。其冷靜深入地分析,穩健嚴謹的結構,使得文章周密老到,無懈可擊。

      2.文章在語言表述上極富特色。馬丁·路德·金有著“黑人之音”的美譽。他的這篇演說文字生動流暢,語調熱情,具有極強的鼓動性和感染力。尤其是演說中各種修辭手法的靈活運用,更顯示出作者超凡的語言駕馭能力。作者把美國應該履行的義務比喻成“空頭支票”,支票上蓋著“資金不足”的戳子后被退了回來,這形象地揭露了政府的虛偽與可鄙!拔覊粝胗幸惶臁蔽鍌連續的排比段落使得這篇演講充滿了真摯熱烈的感情色彩,氣韻流轉,一氣呵成。這扎根于美國現實中的夢想是那么親切而令人神往,它淋漓盡致地表達了黑人群眾渴望自由平等的心聲,也增強了人們為民權而斗爭的力量。

      五、小結

      這篇演說辭蘊含了作者的奔涌的激情,它以磅礴的筆勢揭露了美國的現實,展示了黑人的痛苦的生活處境,贊頌了黑人群眾的高昂的戰斗精神和爭取民權的決心,滿懷憧憬地表達了要求人人平等,渴望民權自由的強烈愿望。

      六、擴展閱讀

      人類歷史上最珍貴的一刻

      [美]理查德·尼克松

      因為你們的成就,使天空也變成了人類世界的一部分。而且當你們從寧靜海對我們說話時,我們感到要加倍努力,使地球上也獲得和平和寧靜。

      在這個人類歷史上最珍貴的一刻,全世界的人都已融合為一體,他們對你們的成就感到驕傲,他們也與我們共同祈禱,祈望你們安返地球。

      欣賞提示:

      1969年6月19日,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點火升入太空,5天后,即6月21日,乘坐該飛船的兩位美國宇航員首次在月球上登陸,開辟了人類歷史性旅程的新紀元。尼克松的這篇演講,就是當宇航員登上月球之際,通過電視向他們發表的。

      也許可以這么說,這是當今世界的政治領袖們發表的最有特點的演講之一了。說它最有特點,并不僅僅是因為它簡短,只有幾分鐘,只有幾句話;也不僅僅是因為它是一位地球人向登上月球的另兩位地球人發表的首次講話,雖然這樣的機會確實很難得很珍貴。我們說這篇演講很有特點,主要是因為尼克松抓住人類歷史上一個值得紀念的珍貴時刻,把對這位宇航員的講話,擴大到以全體地球居民為對象。你看他在有限的時間、有限的篇幅中,談“天”說“地”,從月球上的“寧靜!,談到地球上的“和平和寧靜”,使聽眾不由自由地產生某種聯想,不僅借機炫耀了美國的科技實力,而且宣揚了美國的對外政策。

      鑒賞訓練:

      假如有一天,你作為中國首位登上月球的一名科學家,請你對全國乃至世界發表演說,你將怎樣演講?你能圍繞這個主題撰寫一篇精短的演講詞嗎?

      高中語文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一、理解文章內容,能夠根據要求快速篩選與整合文中信息。

      二、聯系現實,學習作者深入淺出、生動形象的表達方式。

      [教學重點]

      專業知識往往是深奧的,但講述卻要便于讀者領悟。寫作的目的不是用高深的知識嚇倒讀者,而在于使閱讀本身不僅有益,而且有趣。

      [教學難點]

      能夠聯系現實生活來理解本文,學習本文在寫作方面的特點。

      [教學方法]

      討論式,輔之以啟發、講述。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步驟]

      閱讀——討論——分析——質疑——總結——拓展。

      一、導入。

      我們每天都要作出大量的決策,比如下課是否直接回家、吃飯時要不要看電視、晚上學習哪一門課程等。我們思考的多是決策本身,但你是否思考過“我們是如何作出決策”這個問題呢?

      請同學談談通常你根據什么來作出決策,是否能找到一些規律性的東西。

      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格里高利·曼昆又是如何來闡釋這一問題的呢?請同學默讀文章。

      二、閱讀。

      高中生閱讀一般現代文的速度每分鐘應不少于600字。請學生根據要求在規定時間內讀完本文,教師從旁觀察學生的閱讀情況。

      讀完之后,先請學生談談閱讀的.初步感受。

      三、準確篩選與整合文中信息。

      閱讀的目的是為了獲取有效信息,因此教師要檢察學生的閱讀質量。先請同學來概括本文要點,從而使學生能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理清文章思路。再請同學根據原文來解釋成本、機會成本、邊際量、邊際成本、邊際收益等概念,教師從旁點撥,提醒學生利用上下文的關系及指示代詞來整合信息。

      四、分成四個小組分別討論文中四個原理,并要負責自己所討論部分的答疑解惑。

      要求每組聯系現實生活來說明相應原理,使學生明白經濟與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可以適當點撥,如我們將要面臨上文科還是上理科的選擇;在超市里面對著收款臺前一行行長隊,我們需要判斷哪一只隊伍速度較快;班費如何收取與支出;等等。目的是讓學生在具體問題中發現這四個原理的影子并能作出具體分析。

      五、學生質疑,加深理解。

      學生的問題先請學生回答,也許有些問題教師與學生都不能作出解釋,那就存疑好了。

      教師也可以準備一些問題,比如:格里高利·曼昆教授說自己的寫作目的是“避免那些干擾學生關鍵結論的噪音和冗長細節”,你認為他做到了嗎?結合本文,說說理由。

      六、小結。

      我們并不期望通過這一篇課文的學習讓自己成為經濟學家,只要我們在互相交流、探討中體會到發現的樂趣,能對文章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就很好了。

      七、作業。

      請學生改寫數理化教材中的某一章節,使之形象生動、易于理解。

      高中語文教案 篇8

      先秦歷史散文

      13 《燭之武退秦師》學案

      14 《勾踐滅吳》學案

      15《鄒忌諷齊王納諫》學案

      16《觸龍說趙太后》學案

      單元導讀

      先秦歷史散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編年體的《左傳》,有國別體的《國語》和《戰國策》,還有記錄個人言行的《晏子春秋》等;對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活作了廣泛而具體的敘述,寫人記事生動形象,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學習本單元,要著重了解燭之武說退秦師的理由和勾踐滅吳的原因;學習鄒忌善于設喻,觸龍善于抓住對方的心理、曲折委婉、層層深入的語言藝術。本單元課文情節曲折生動,語言障礙不太大,要求在掌握字詞句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13 《燭之武退秦師》學案

      課文導學

      一、學習目標

      1.能正確理解文中詞語的含義,尤其是下列十五個詞語:貳、軍、辭、鄙、陪、行李、共、濟、肆、闕、說、若、夫、微、之。并能歸納其中四個詞語的義項:若、夫、微、之。

      2.能弄清楚課文所記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3.能準確理解和把握燭之武說退秦師的原因。

      4.能背誦全文。

      二、學習重點

      1.積累文言詞語知識,培養閱讀能力。

      2.賞析作者刻畫和表現燭之武思想性格的藝術手法。

      三、學法指津

      學習這篇課文,可用六個字來概括,這就是:讀、解、辨、理、賞、背。

      讀:朗讀課文,這是最基本的一步。要讀準字音、讀通順句子,可多讀幾遍,把文章讀流暢,并對課文內容有個大致了解。

      解:理解詞語,可與讀同步進行。要認真查看課文注釋,必要時還應翻閱有關字(詞)典,以準確把握有關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辨:分辨詞義。要利用學過的有關知識,結合具體語境,認真分析比較,對文中的一些多義詞作義項歸納。

      理:梳理課文?筛鶕疚闹饕宋锖褪录,依據文章順序思考下列問題。

      1.本文記敘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課文題目即是。由此可加深對文章題目作用的理解。)

      2.主要人物(燭之武)是在什么情況下“出場”的?(是在秦晉兩個大國圍攻一個小小的鄭國,鄭國面臨覆滅的危險情形之下,鄭大夫佚之狐向鄭伯推薦他去見秦伯,以退秦師。)

      3.燭之武為什么能臨危受命?(一是鄭伯態度誠懇,勇于自責,并曉之以理;一是燭之武深明大義,有愛國思想且腹有良謀、成竹在胸。)

      4.燭之武為什么能夠說服秦伯退兵呢?(主要是燭之武善于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言談中又似乎處處都在為秦國的利益著想,從而打動了秦伯,讓秦怕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見。)

      5.晉文公為什么不愿向秦軍進攻呢?(主要是晉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隱忍不發,隨機應變。因為如果這時進攻秦軍,晉軍就有可能處于腹背受敵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證明了燭之武說退秦師的成功。)

      賞:欣賞特色。這篇文章最有特色之處就是描寫燭之武說服秦穆公退師的那段話,為此,可思考如下幾個問題:

      燭之武是怎樣一步步說服秦穆公的?這說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寫人物語言方面達到了什么水平?

      點撥:燭之武為了說服秦穆公退師,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戰術,大體說來分為五步:

      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鄭知之矣)。

      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鄰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君亦無所害)。

      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

      這段說辭,只有125字,表現出燭之武高明的心理戰術和精彩的外交辭令。他看準了秦晉聯合攻鄭各有所圖,而若取鄭則客觀上只會對晉有利,而對秦不僅無利,還會招禍。若秦穆公明白了這一層,就很可能反過來棄晉幫鄭,燭之武抓住了秦穆公這一心理、曉之以利害,終于打動了對方。而燭之武的說辭更妙之處在于他心里處處為鄭著想,但口口聲聲說的是為秦,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說辭,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層層緊逼,句句打動對方,顯示出極強的說服力。

      這說明作者在描寫人物語言方面,尤其是在描寫外交辭令方面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背:熟背全文。背誦既是學習文言文的手段,也可以說是目的之一。通過背誦可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包括字詞句和內容特點等),同時也可增強文言文語感和積累文言文素材,為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奠定基礎。要注意,應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能力訓練

      1.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義和用法與“越國以鄙遠”中的“以”相同的一項是:( )

      A.以其無利于晉B.焉用士鄭以陪鄰C.若舍鄭以為東道主D.以亂易整,不武

      2.下列詞語中“濟”字的意義和“朝濟而夕設版焉”中的“濟”相同的一項是:( )

      A.同舟共濟 B.濟世安民 C.賑災濟貧 D.無濟于事

      3.下列各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B.夫晉,何厭之有C.秦伯說,與鄭人盟D.失其所與,不知

      4.對下列句中“之”字用法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

     、俪贾畨岩,猶不如人

     、谑枪讶酥^也

     、坂徶瘢∫

     、苄欣钪鶃,共其乏困

     、蓐I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D.①⑤/②⑥/③④

      5.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A.以其無利于晉

      B.君知其難也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還也

      6.找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詞,指出它們的用法并解釋意義:

      A.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B.越國以鄙遠

      C.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D.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7.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點:

      A.是寡人之過也。( )

      B.夫晉,何厭之有?( )

      C.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

      8.寫出下列句中加橫線詞語的古義和今義:

     、傥⒎蛉酥Σ患按

      古義:

      今義:

     、谌羯徉嵰詾闁|道主

      古義:

      今義:

     、坌欣钪鶃

      古義:

      今義:

      9.翻譯下列四句話,要求意準句順。

      ①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譯文:

     、谠絿员蛇h,君知其難也。

      譯文:

     、奂葨|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譯文:

     、荛犌匾岳麜x,唯君圖之。

      譯文:

      14 《勾踐滅吳》學案

      課文導學

      一、學習目標

     。╨)能闡述勾踐滅吳的原因及學習勾踐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

      (2)掌握“賓語前置句”的句式特點。

     。3)學習本文在材料剪裁方面的特點。

     。4)學習本文在語言使用方面的特點。

      二、學習重點

      (1)學習本文在材料剪裁方面的`特點。

     。2)學習本文在語言使用方面的特點。

      三、學法指津

      (-)研讀步驟

     。╨)課前預習,閱讀課文及注釋,試譯全文。

      (2)內容分析。

      復述“臥薪嘗膽”的成語故事。

      問題①:勾踐主要通過哪幾次戰爭滅了吳?

      見課文最后一段“是故敗吳于囿,又敗之于沒,又郊敗之”。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沒有著力寫滅吳的經過。

      問題②:從文中看你認為勾踐能滅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人心所向。從第六段可以看出,越國強大后,“國之父兄”請戰,要為越王雪恥。問題③:勾踐為了滅吳做了哪些準備工作?主要可以概括為三點:一是求才(第一自然段);二是求和(第二、三自然段);三是求強(第四、五自然段)。為了求得國家的富強,越王以民為本,并對婚娶、生育等方面進行了具體的規定。詳略得宜,突出了重點,從而令人信服地表明:勾踐滅吳,必定成功。

      (二)問題探究

      (1)文章的題目是“勾踐滅吳”,那么文中是否突出了“滅吳”?

      探究:否。從寫作的角度來看,本文在材料的剪裁上是值得稱道的!皽鐓恰钡木唧w戰爭情節并非作者的寫作重點,因此對于越國滅吳中數十年間發生的幾次戰爭,也只是用了“是故敗吳于宥,又敗之于沒,又郊敗之”寥寥十三字!皽鐓恰钡臏蕚涔ぷ魇亲髡咚Ρ憩F的,便不惜筆墨放開去寫。要“滅吳”首先要有“能與之謀者”——求才;其次,必須為發展創造一個和平的環境求和;最后還必須要有強大的綜合國力。在這里,文章主要從人力、物力兩方面來寫,人力方面寫得尤其詳細;槿⒌木唧w規定,獎勵生育的具體措施,無不如實筆錄。從而向世人證明:勾踐滅吳,事在必然;夫差覆亡,無法逆轉。

      (2)文章的寫作重點是通過什么形式表達出來的?

      探究:主要是采用對話的形式。長于寫對話,本是《國語》的一大特色,本篇表現得尤為鮮明。成功的對話,總是切合特定環境與人物特定的思想感情,例如:勾踐只有在敗退之后才會親切地稱三軍將土為“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并提出誰能幫他退吳,便可以與他一道分享權力。文種出使吳國的言行舉止,無不與其身份以及當時的形勢有關。由于是從客觀形勢以及彼時彼地人物特定的思想感情出發去捕捉人物的對話,因而反過來,人物的對話又正好起到推動事態發展與表現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例如:勾踐的“號令”引出文種的對話以及文種出使求和等情節的展開。勾踐本人虛心納諫,想東山再起的思想特征也由此得以表現。而文種、伍子胥等人的不同對話,又正好表現了他們的不同的思想性格。

      能力訓練

      1、解釋下列句中加橫線的詞:

      (l)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

     。2)賈人夏則資皮( )

     。3)乃致其眾而誓之曰( )

     。4)昔者夫差恥吾君于諸侯之國( )

     。5)然后卑事夫差( )

     。6)美其服,飽其食( )

      (7)非其夫人之所不納則不衣()

      2.選出下列句中加橫線的詞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 )

      A.①夫雖無四方之憂 ②雖悔之,必無及己

      B.①然后乃求謀生 ②然后卑事夫差

      C.①勾踐說于國人曰 ③越王勾踐棲于會稽之上

      D.①我攻而勝之 ②乃致其眾而誓之曰

      3.指出下列句子屬于何種句式:

      ①越王勾踐棲于會稽之上( )

     、诤魏笾校 )

      ③此則寡人之罪也( )

     、苡趾吻笱桑 )

     、菀员┞栋傩罩怯谥性 )

      4.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無乃后乎

     、谄埖寐勛哟蠓蛑,何后之有

      ③將免者以告,公令醫守之

     、苓M不用命,退則無恥

      5.簡答:

     、俟篡`為了滅吳,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②本文在寫作上的兩大特色是什么?

      6.下面的文段是從原文中刪去的,位于課文的第二段的第一二句之間。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段后各題。

      ……遂使之行成于吳。曰:“寡君勾踐乏無所使,使其臣種,不敢徹聲聞于天王,私于下執事日:‘寡君之師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請勾踐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國之寶器率從;寡君帥越國之眾以從君之師徒,唯君之左右!粢栽絿锊豢缮庖,將焚宗廟,系妻孥,沉金玉于江,有帶甲三千人,將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代甲萬人事君也。無乃即傷君王之所愛手?與其殺是人也,寧其得此國也,其孰利乎?……

      ①下列句中加橫線詞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是:( )

      A.使武安俱在者,族矣

      B.寡君勾踐乏無所使

      C.求人可報使秦者

      D.延請趙使者藺相如

     、谙铝芯渲屑訖M線詞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

      項的是:( )

      A.寡君帥越國之眾以從君之師徒

      B.余始循以入

      C.皆以美于徐公

      D.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巯铝芯渲蟹磫栒Z氣最弱的一句是:( )

      A.其孰利乎

      B.無乃后乎

      C.其有敢不盡力者乎

      D.何后之有

     、芟铝芯渥釉谖闹械囊馑,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私于下執事曰——偷偷地和吳王手下的執事的人說

      B.請勾踐女女于王——請允許讓勾踐的女兒作吳王的婢妾

      C.越國之寶器畢從——越國的寶器全部隨同帶來

      D.無乃即傷君王之所愛乎——恐怕要傷害到君王的愛人吧

     、菹铝姓f話不符合文段意思的一項是:( )

      A.這段文字充分表現了文種的辯說才能。

      B.文中文種對吳王的謙卑的措辭是由文種的身份和吳越兩國的形勢決定的。

      C.“夫差將欲聽,與之成”表現出夫差“耳根子軟”,為下文的吳滅做好鋪墊。

      D.文種采用了軟硬兼施的方法威逼利誘吳王與之談和成功。

      15《鄒忌諷齊王納諫》學案

      課文導學

      一、學習目標

      1.體會古代志土為了國家利益勇于諷諫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肯聽臣民意見,認真納諫的大度胸懷。

      2.學習設喻說理的方法。

      3.了解“修、私、書、間”等14個常用詞語的用法,歸納義項。掌握“孰……與……”“此所謂……”兩種句式。

      4.能背誦全文。

      二、學習重點

      l.認識齊威王納諫除蔽的積極意義。

      2.學習鄒忌善于揣摩對方心理,善于運用設喻的語言藝術。

      三、學法指津

      (一)研讀步驟

      1.本文語言不算艱深,篇幅也不長,要反復朗讀,達到熟悉課文內容的目的。第一段記敘十分生動,讀時應注意表現人物的情態,并突出“私我”“畏我”“有求于我”三句話。第二段是鄒忌諷諫齊威王的話,頗能表現鄒忌的個性特色,以略帶詼諧的方式說出嚴肅的內容,讀時應注意這一點。第三段要讀得層次分明,威王政令部分要突出“面刺寡人之過”“上書”“謗譏于市朝”三語;敘進諫情形部分,要突出“門庭若市”“時時而間進”“無可進者”三語。第四段敘納諫結果,“皆朝于齊”要重讀。末句是史家的評論,當用贊美的語氣讀。

      2.自行翻譯,不一定要筆譯,把弄不清楚的問題作好記錄,請教同學或老師。

      3.逐段自讀課文,理清層次結構。第一段:進諫的依據。鄒忌與徐公比美,發覺受蒙蔽,他認真地思索這個問題,舉一反三,從中體味出國君不易聽到直言的道理,并決定“入朝見威王!钡诙危哼M諫的內容。鄒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諷諭齊王,他見威王后,沒有單刀直入地向齊威王進諫,而是先講自己的切身體會,以事設喻,啟發誘導齊威王看到自身受蒙蔽的嚴重性,從而省悟到納諫的必要性。第三段:納諫的舉措。齊威王接受鄒忌的勸告,立即頒布政令,懸賞求諫,廣開言路,區分情況,給予獎賞。第四段:納諫的效果。齊威王納諫除蔽,政治清明,使齊國國勢強盛,威震諸侯。

     。ǘ﹩栴}探究

      l.鄒忌是從什么地方看出齊威王受了蒙蔽的?

      要點:“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

      2.鄒忌進諫時說到“王之蔽甚矣”就戛然而止,有什么好處?

      要點:齊威王是個聰明有為的國君,只要認識到自己受到了蒙蔽,下一步該怎么辦,他很清楚,對聰明有為的國君,不需說多余的話。

      3.齊威王設上、中、下三等獎賞的區別在哪里?為進諫者頒獎意味著什么?

      要點:批評者勇氣的大小。有改正缺點的勇氣,振興國家的決心。

      4.文中依次敘述“令初下”“數月之后”“期年之后”進諫者的人數,這是為什么?

      要點:說明齊國的政治日益清明。

      能力訓練

      1.下列加橫線的詞讀音全部都正確的一項是:( )

      A.昳(yì)麗 時時而間(jiān)進 臣妾(qiè)

      B.窺(kuī)鏡 期(jī)年 皆朝(cháo)于齊

      C.弗(fú)如 孰(shú)與 數(shuò)月之后

      D.朝(zhāo)服 衣冠(guàn)謗(bàng)譏

      2.下列加橫線的詞語古今意義、用法一致的是:( )

      A.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B.宮婦左右莫不私王

      C.自以為不如

      3.找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詞語,指出其用法,并解釋。

     、偃撼祭裘衲苊娲坦讶酥^者

     、诔鹿

     、畚崞拗牢艺,私我也

      ④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4.下面不是賓語前置句的一句是:()

      A.夫晉,何厭之有?

      B.忌不自信。

      C.何以哉?

      D.徐公何能及君也!

      5.解釋下面各組詞語:

     、傥沂肱c城北徐公美( )

      徐公來,孰視之( )

      ②能譏謗于市朝( )

      皆朝于齊( )

      6.選擇下列各句的正確解釋:

     、 暮寢而思之

      A.晚上睡著了,仍然在考慮這件事

      B.晚上睡著了,仍然在想念徐公

      C.晚上躺著考慮這件事

      D.晚上躺著想念徐公

     、 時時而間進

      A.有時間或有人提意見

      B.有時悄悄地有人提意見

      C.經常間或有人提意見

      D.經常悄悄地有人提意見

      ③雖欲言,無可進者

      A.雖然想進言,但是沒有可以進言的了

      B,雖然想進言,但是無法進言了

      C.即使想進言,也沒有進言了

      D.即使想進言,也沒有可以進言的了

      7.默寫:

     、汆u忌從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啟發的句子:暮寢而思之,曰:“ , ; , ; , 。

     、谕醪扇〖{諫措施后收到效果的句子:令初下, , ;數月之后, ;期年之后, 。

      8.下面的短文節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讀后回答問題。

      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日:“舉燭!倍`書“舉燭”!芭e燭”非書意也。燕相國受書而說之,曰:“舉燭者,尚明也;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毖嘞喟淄,王大悅,國以治。治則治矣,非書意也。

     、俳o下面兩句話中的加橫線的詞注音:

      甲: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 )

      乙:燕相國受書而說之( )

     、谙旅嫠木湓捴屑狱c字不同義的一項是:( )

      夜書,火不明

      “舉燭”,非書意也

      燕相國受書而說之

      治則治矣,非書意也

     、巯旅孢@句話有四種解釋,請選出正確的一項:( )

      王大說,國以治。

      A.燕王大聲說,一定要把國家治理好。

      B.燕王大聲說,國家已經治理好了。

      C.燕王很高興,國家因此也治理好了。

      D.燕王很高興,就用這種方式治理國家。

      16《觸龍說趙太后》學案

      課文導學

      一、學習目標

      1.學習文中詞語,積累文言語言材料。

      2.理清全文思路,把握整篇大意,在掌握字詞句的基礎上熟讀成誦,以培養閱讀能力。

      3.進一步了解《戰國策》長于寫人記事的特點。

      二、學習重點

      觸龍說趙大后的經過!坝柧氈攸c”中所列的文言詞語。

      三、學法指津

      (-)研讀步驟

      1.明確本課教學目標。

      2.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是《戰國策》中的寫人記事的名篇。前面已學過《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要引導學生注重知識的新舊聯系,溫故而知新。

      3.課前預習要求:借助注釋自讀課文,初步疏通字句,劃出“訓練重點”中所列詞語,回答文后“練習二”的思考題。

      4.教學時教師著重介紹當時的背景材料,設計若干問題,理清全文思路,通曉文意,熟讀成誦。

      5.知識的恰當延伸:聯系《唐雎不辱使命》和《趙威后問齊使》,通過比較閱讀加深理解。

      (二)問題探究

      l.從題目入手,了解本文涉及到的人物和事件,交代時代背景。關鍵是抓住一個“說”

      字,思考為什么“說”,怎樣“說”及“說”的結果。

      2.閱讀課文,分步解疑。

      l)觸龍說趙太后,勸說的背景是什么?

      明確:研讀課文第一段內容。趙太后新用事,國內動蕩不定,秦國認為有機可乘,遣兵

      “急攻之”,不得已趙國求救于齊。齊雖答應出兵,卻提出要“以長安君為質”。太后不肯,且揚言: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必唾其面!

      2)矛盾迅速激化,趙國危在旦夕。面對危局,盡管老臣觸龍心急如焚,如果像其他大臣那樣“強諫”,必遭“唾面”之辱。所以,觸龍必須找到一種太后能接受的方式。試想一想,如果你是觸龍,你將采取什么方式去勸說盛怒之下的趙大后?觸龍又是怎樣勸說趙太后的呢?化解矛盾的關鍵是什么?

      明確:研讀課文2-4段內容。

      關鍵是抓住太后溺愛幼子的心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達到勸說的目的。

      3)觸龍“說”的結果如何?

      明確:故事的結局,長安君質于齊。

      3.課文題目為什么用“說”,而不用“諫”

      明確:文中觸龍的勸說不同于一般的進諫。縱觀全文,故事情節幾乎都是在人物對話

      中展開的,要仔細體會觸龍運用策略之巧妙和運用語言之精當。文章筆調輕松,人物細節描寫生動。

      能力訓練

      一、下列加橫線的詞注音全部正確的一組是:( )

      A.大臣強諫(qiáng jiàn) 恃輦(sì niǎn)而行

      B.盛(shèng)氣而揖(jī) 膏腴(yǔ)之地

      C.填溝壑(hè) 持其踵(zhǒng)為之泣

      D.媼(ǎo)之送燕后 約車百乘(chéng)

      二、解釋下列加橫線的詞語:

      1.趙太后新用事( )

      2.至而自謝曰( )

      3.日食飲得無衰乎( )

      4.乃自強步( )

      5.竊愛憐之( )

      6.入而徐趨( )

      7.以長安君為質( )

      8.和于身也( )

      三、下列各組中加橫線詞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

      A.少益耆食

      最少,不肖

      B.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國

      徐公何能及君也

      C.婦人異甚

      王之蔽甚矣

      D.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老婦必唾其面

      四、下列加橫線的詞與“趙王之子孫侯者”中的“侯”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

      A.晉軍函陵

      B.朝服衣冠

      C.質于齊

      D.其繼有在者乎

      五、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少益耆食

      B.必勿使反

      C.沒死以聞

      D.曾不能疾走

      六、與“夫晉,何厭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

      A.趙氏求救于齊

      B.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

      C.入而徐趨,至而自謝曰

      D.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七、翻譯下列句子:

      l.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

      2.趙王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

      八、簡答題:

      l.在觸龍看來,父母應該怎樣愛子女?

      2.簡要分析趙太后的性格特點。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九一十三題。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書未發,威后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那?王亦無恙耶?”使者不說,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后尊貴者平?”威后曰:“不然。茍無歲,何以有民?茍無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問末者那?”(《戰國策·齊策》)

      九、“歲亦無恙耶”一句中加點詞解釋都正確的一項是:( )A.歲:年成,收成 恙:生病 B.歲:年 恙:災禍,憂患 C.歲:年成,收成 恙:災禍,憂患 D.歲:年 恙:生病

      十、對下列四句中“而”“于”的用法與意義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俳癫粏柾酰葐枤q與民

     、谪M先踐而后尊貴者乎

     、圳w氏求救于齊

     、苌跤趮D人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③不同,③和④不同

      十一、下列加橫線的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書未發:發出。

      B.使者不說:說話。

      C.臣奉使使威后:使者。

      D.豈先賤而后尊貴者乎:以……為先,意動用法。

      十二、翻譯下列句子:

      1.茍無歲,何以有民?

      2.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

      高中語文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選取生活瑣事、平常景物表現人的音容笑貌,以樸素簡潔的語言寄托自己深情的寫作風格。

      2.準確理解“當、洞、勝、凡、茲、過、竟、比、殆”9個實詞,并歸納積累“顧、稍、置、歸、去”5個實詞的義項。

      能力目標

      1.在熟讀的基礎上理清思路,把握脈絡,體味作者思路清晰、語言流暢的.特點。

      2.根據上下文辨析實詞和活用詞的義項,做到熟練翻譯課文,提高文言閱讀能力。

      德育目標

      體會作者在日,嵤碌挠洈⒅兴N含的濃濃深情,感受親情。

      教學重點

      1.理解作者對家道衰落的傷感和對故居親人的眷戀深情。

      2.研習三、五、六段,體味“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內涵。

      教學難點

      1.通過細節描寫感悟作者在敘事中營造出來的抒情氛圍。

      2.在誦讀的基礎上熟練背誦全文。

      課時安排 3課時

      高中語文教案 篇10

      【學習目標】

     。薄⑿蕾p文章中富有趣味性的寫人記事(重在細節)的特點。

      2、品味本文平實而有韻味的語言風格。

      【學習方式】

      文本研習。

      【課時】

      一節。

      【學習過程及內容】

      一、導入

      那位同學,你叫什么名字,同學們腦瓜靈活。有位先生他智商決不低于我們其中的任何一位而且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但是有時他居然會把自己的名字忘記,有一回他給陶孟和打電話,陶家的傭人問:“您哪位?”他張口結舌答不出來,又不好意思說忘記了。只好說:“你不要管,請陶先生接電話就行了!钡莻用人說不行,他便又請求了兩三次,還是不行,于是他跑去問給他拉洋車的王喜。誰想王喜也說不知道。他急了,問:“你有沒有聽別人說過?”王喜這才想起:“我聽見人家都叫你金博士”阿彌托佛原來姓金,大家猜出這是誰來了吧。

      出示資料金岳霖介紹,讓學生過目:

      金岳霖(1895~1984),中國現代哲學家、邏輯學家。字龍蓀,湖南長沙人。1911年入北京清華學堂,1914~1921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政治學。獲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之后在英、德、法等國留學和從事研究工作。1925年回國,1926年在北京清華大學任教授,創辦清華大學哲學系。以后任西南聯大哲學系教授、清華大學哲學系主任和文學院院長、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和系主任、中國科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和副所長。1954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1949年被選為中國邏輯學會會長。1953年加人中國民主同盟,曾任中央委員、中央常委。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4年后歷任全國政協第二、四、五、六屆委員,還曾被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金岳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主要精力集中在教學和學術研究上。發表了幾十篇哲學和邏輯論文,出版了《邏輯》《論道》《知識論》3部專著。1949年后開始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寫過一些哲學和邏輯論文,但主要精力用在學術研究的組織和領導工作方面。他的三部論著反映了他的邏輯思想和前期哲學思想。在哲學本體論方面,他提出了“道”“式”“能”三個基本哲學范疇,認為個別事物都具有許多殊相,而殊相表現共相。個別事物還具有一種不是殊相和共相的因素,這就是能。那些可以有能但不必有能的“樣式”就是可能。由所有可能構成的析取就是式。他認為。能出入于式中的可能是事物的變動生滅乃至整個現實世界的過程和規律,也就是道。

      在認識論方面,金岳霖肯定有獨立于認識主體的本然世界。在其中,一方面有個別事物的變動生滅,另一方面有普遍共相的關聯。認識主體通過他的認識活動就可獲得許多關于本然世界的意念、概念、意思和命題。認識主體同時又應用他已獲得的意念、概念、意思與命題去規范和指導他對本然世界的認識。金岳霖認為,認識有一發展過程,但本然世界是可以認識的。

      金岳霖是把西方現代邏輯介紹到中國的主要人物。他推動了中國對現代邏輯的研究,并培養了許多邏輯學者。

      (摘自《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7年版)

      今天我們學習生活中的感性的金岳霖先生,不再崇高不再離我們那么遙遠。

      二、作者汪曾祺介紹

      汪曾祺(1920~1997)現、當代作家。江蘇高郵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中文系,深受教寫作課的沈從文的影響。1940年開始發表小說。

      1943年大學畢業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學國文教員和歷史博物館職員。1946年起在《文學雜志》、《文藝復興》和《文藝春秋》上發表《戴車匠》、《復仇》、《綠貓》、《雞鴨名家》等短篇小說,引起文壇注目。1950年后在北京文聯、中國民間文學研究會工作,編輯《北京文藝》和《民間文學》等刊物。1962年調北京京劇團(后改北京京劇院)任編劇。著有小說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說選》、《晚飯花集》、《寂寞與溫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橋集》、《塔上隨筆》,文學評論集

      《晚翠文談》,以及《汪曾祺自選集》等。另有一些京劇劇本。短篇《受戒》和《大淖記事》是他的獲獎小說。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介紹到國外。他以散文筆調寫小說,寫出了家鄉五行八作的見聞和風物人情、習俗民風,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

      三、在學課文之前,先掃清字詞障礙

     。。)

      四、文本研習

     。薄⑦@是一篇回憶性散文,第一段總領全文,其中有個句子是全文的核心句,這核心句中有個詞是全文的文眼,請讀第一段找出來?

      明確:“西南聯大有很多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文眼是“有趣”。

      2、金岳霖先生是如何有趣的呢?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出體現先生有趣之處!

      明確:

      樣子有點怪──讓人莞爾,

      提問方式別出心裁──今天穿紅毛衣的女同學回答問題,

      幽默的答問──以希奇古怪的問題回答希奇古怪的提問,

      枯燥的學問──他覺得好玩,

      對話式教學──像蘇格拉底一樣,興之所至、自由隨意,

      講座時停下來捉跳蚤把玩──不拘小節大有六朝名士捫虱而談的餓遺風。

      他和云南斗雞同桌用餐和教授的孩子比試水果的大小──孩子氣十足,充滿了赤子之心、童心未泯。

      小結:這個學術上聰明過人,在現實生活中,確是個讓人發笑,率真可愛,不拘小節,自由隨意,孩子氣十足充滿了赤子之心的有趣的'金先生正是因為特別的率真。

     。、“有趣”是金先生的主要特色,在其身上,還有重情的一面,試作分析。

      明確:

      ⑴ 給逝去的人林徽因過生日──重于情深于情。其情也特別的深特別的純粹特別的真摯特別的偉大。第十段中說金先生是個單身漢,這緣于他對林徽因的真摯深沉的感情!

      林徽因是個建筑學家,曾參與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她還是個詩人、中國現代作家,風華絕代、聰明過人,她嫁給梁思成后,金先生為她終身未娶,將愛情轉化為友情,與梁林夫婦結為友誼深厚的朋友,和他們一家始終比鄰而居,給他們照顧孩子。在林徽因死后還給她過生日,可見金先生重于情深于情。《世說新語》上說:“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比绻@個我輩能囊括一些人的話,金先生算一個吧,我們也就算最下不及情的那一類吧。

     、 金先生重情不僅是對林徽因對其他人也是如此。文中還有一個細節體現了金岳霖先生重情,是那個地方?

      明確:在第五段中林國達溺水而亡后,一向有趣的金岳霖先生在嘆惋林國達死了很不幸之余,竟然一節課都沒有笑容。

     。、這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谥v座時停下來,當著學生的面捉跳蚤把玩,也是一個在林徽因死后還給她過生日的人,讓我們用什么話來評介他呢!也許我們無從說起,那么還是用汪曾祺的文字來概括吧!請同學們找出文中可以用來概括金先生特點的那句話?

      明確:誰又能想到坐在平板三輪車上東張西望的老人是這樣4子學問,為人天真熱愛生活的大哲學家。

     。、就讓我們借這來看作對金岳霖先生一生的特點的概括吧!耙欢亲訉W問”前文沒有說明,在第十三段中作了說明,請同學們齊讀第十三段!

     。、通過以上有關金岳霖先生行事的描寫,表現了人物怎樣的性格特點?

      明確:金岳霖具有特殊的性格、特殊的外貌、特殊的言行,他的性格較為復雜,在學術上聰明過人,但在現實生活中,不諳世故,頭腦單純;他待人真誠、坦蕩,但學生覺得他很可笑。他一心只想學問之事,以致對社會人事的感受理解與眾不同,于是從內心到外表都特立獨行,沒有想到要從眾從俗,也正是這種孤獨精神和單純心理,才使他靜心做學問,成就了他的學問品格。

     。贰⑦@種沖淡雋永同時還體現在字里行間,使本文的語言呈現什么特色?

      明確:

      本文語言平實而有韻味,像朱自清的《背影》一樣自然而然少做作,文字練,不事夸張,只求辭達而已,但卻能很好地表現人物的本來面目,表達作者的寫作意圖。

      讀讀課文第九~十一段體會一下。

      也許老作家行文至此,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具有感染力的簡潔而暢達的文風已凝聚在字里行間,使全文恬淡而有韻味克制而有神采。

      五、連接

      同學們上學多年,一定遇見過許多老師同學,他們一定有許多有趣的、有特點的、讓人發笑的言行舉止。當堂講講。

      六、布置作業

      仿照本文把有趣的老師同學寫一寫。

      高中語文教案 篇11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歐洲戲劇的代表作品,通過莎士比亞這個劇本領會其人文主義理想。

     。ǘ┬蕾p戲劇沖突、戲劇人物和戲劇語言。

      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偉大的詩人和戲劇家,是世界公認的世界文學史上杰出的劇作家。《羅密歐與朱麗葉》則是他早期的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這一劇作,與著名的《李爾王》、《哈姆雷特》、《奧賽羅》、《威尼斯商人》等,都集中地體現了他的人文主義思想,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羅密歐與朱麗葉》描寫一對相互愛慕的青年在封建制度下雙雙慘死的愛情悲劇,表現了當時英國社會封建和反封建兩種社會力量的矛盾斗爭。

      莎士比亞通過這一悲劇,批判的鋒芒直指封建主義?梢哉f,“反封建”,是這部作品的主旨所在,也是其思想價值所在。

      羅密歐與朱麗葉這對戀人,死于封建倫理觀念,死于陳舊的腐朽的封建意識,死于封建家長制,死于封建世仇。

      所以,這部作品鮮明的反封建傾向,就具有了極為深刻的社會意義。

      值得強調的是,作者描寫羅密歐與朱麗葉這對人文主義青年男女的愛情悲劇,是充滿著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的,表現了人文主義者對封建壓迫的反抗和對愛情理想的追求,其基調,是在于鼓舞人們追求幸福、向往美好的未來。主人公雙雙殉情,卻換取了兩家的和解。作者對戲劇沖突的如此處理,昭示著腐朽封建家族的沒落和年輕一代追求幸福生活理想的勝利,象征著人文主義理想的勝利。

      戲劇語言的欣賞,是預習本課的一個重點。莎士比亞是一代語言大師,他的駕馭語言刻畫人物的才能,在《羅密歐與朱麗葉》中有精彩的表現。教學過程中,要著重體會其人物對話的簡練傳神,音韻和諧,其詩一般的語言,極為精彩地展現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對此,應該注意欣賞。

      二、難點、重點分析

     。ㄒ唬┙Y合人物語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人物的語言,是人物的心靈寫照。那種對人物語言簡單的、平面的描寫,只能使人物個性流于程式化,人物形象粗放、蒼白。

      人的內心世界是復雜的,人的個性也是各具特色的。因此,成功的文學作品中的人物語言描寫,就應當是立體的而不是平面的,是動態的而不應一味是靜態的,是豐富多彩的而不是簡單劃一的。

      那么,在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對人物的語言描寫,就非常值得仔細品味。以羅密歐為例,他的語言,時而命令、恐嚇,時而平和親切,時而悲傷暴躁,時而不顧一切,語言的變化,實際上反映了心情的變化。人物性格的多重體現,表現在語言的變化上。

      聯系我國的一些經典著作,也有類似的`情況。古代著名文學批評家金圣嘆就曾指出文學作品中同一人物性格有兩種對立因素的對照。他以《水滸》為例。指出李逵這一形象,既“魯莽”,又“奸猾”,既“粗野”,又不乏“精細”。可見中外古今在這一點上是有共同點的。

     。ǘ┰娀恼Z言。

      莎士比亞詩化的語言,極具感染力。在教學中,應該十分注意加以欣賞和品味。

      詩化的語言,可從下述特點體會理解:

     、倬哂袕娏业募で。

      ②典型的修辭特點:排比,比喻。

      三、教學過程設計

      本文為自讀課,教學安排一課時。有關知識,可由教師課前打印出來交給同學作為預習參考。課堂上主要以分角色朗誦為主。有條件的,可以排演片斷。

      【小資料】

      中西戲劇的比較:

      1.關于愛情劇。中西都有大量的愛情劇!霸柑煜掠星槿私K成眷屬”是中西民族的共同心理。作家同情、歌頌為追求自由戀愛而獻身的男女,憎恨、譴責、控訴破壞愛情的惡勢力,是中西愛情劇的共性。

      2.西方更多的是從悲劇的角度去表現“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觀念。中國戲曲更多的是從喜劇的角度去表現同樣的觀念。所以,大多表現為“悲——歡——離——合(大團圓)”的公式。西方的則為“悲——歡——離——亡”。

      高中語文教案 篇12

      一、知識教育目標:

      1.了解辛棄疾豪放詞的創作風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歷史典故。

      二、能力培養目標:

      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個時代的歷史背景,學習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棄疾詞大量運用典故表達思想感情的寫法。

      三、德育滲透目標:

      在詞的藝術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強化自己的愛國情操。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學習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了解辛棄疾詞大量運用典故表達思想感情的寫法,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前面我們已經學過北宋兩位詞人柳永和蘇軾的詞。現在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下前面的內容。大家都知道,詞從總體上看分婉約和豪放兩派。婉約派代表柳永的詞音律和諧,美妙動聽。其中“楊柳岸,曉風殘月”更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同學們不僅要會背,更重要的是要領悟它到底妙在哪里。豪放派代表蘇軾本單元有兩首詞:《念奴嬌赤壁懷古》是首豪壯的懷古詞,《定風波》雖然記的是途中遇雨這件小事,卻表達出詞人灑脫放達的人生態度。相信同學們都非常喜歡這類詞。一提到豪放詞,大家肯定馬上想到蘇軾,但今天呢,我們來學習另外一位豪放派的代表詞人。他是誰呢?(學生齊答:辛棄疾)對,就是與蘇軾并稱為“蘇辛“的辛棄疾。(板書課題及作者: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辛棄疾)

      (二)、作者簡介

      在初中的時候,我們也學過辛棄疾的一些作品。像“醉里挑燈看劍”“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等等。那么對這些詞的作者,大家又了解多少呢?有沒有哪位同學主動站起來給大家講一講?好,_同學你來給大家介紹一下辛棄疾。(學生答: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是的南宋詞人。他的詞多是抒寫愛國熱情的,風格以豪放為主。與蘇軾并稱為“蘇辛”。著有《稼軒長短句》。)好,請坐。_同學講的很好。她很簡潔的給我們介紹了一下辛棄疾,但把主要內容都概括到了。下面我來補充一下,請看大屏幕。

      (屏幕上顯示: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與蘇軾并稱為“蘇辛”。著有《稼軒長短句》。)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他的生平。了解一個作家的主要經歷對我們解讀他的作品有很大幫助。我們來看。

      (屏幕上顯示:紹興三十一年(1161),參加由耿京領導的起義軍,并擔任掌書記。

      辛棄疾于紹興三十二年(1162)擒拿叛徒張安國。宋高宗便任命他為江陰簽判,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這時他才二十三歲。

      淳熙八年(1181)冬,辛棄疾四十二歲時,因受到_而被免職,歸居上饒。從此閑居20年。

      寧宗嘉泰三年(1203),韓侂胄起用主戰派人士,已六十四歲的辛棄疾被任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于開禧元年(1205)重回故宅閑居。)

      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22歲的辛棄疾聚眾二千人樹起抗金旗幟。不久,率部歸耿京起義軍,并力勸耿京歸宋,以圖大業,1162年,辛棄疾奉命南渡,聯系起義軍的歸宋問題。不料叛徒張安國殺了耿京,率部投金。辛棄疾在返回途中得知此消息。辛棄疾率領五十余名騎兵,奇襲金營,生擒叛徒張安國投奔南宋,宋高宗便任命他為江陰簽判,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這時他才二十三歲。淳熙八年(1181)冬,辛棄疾四十二歲時,因受到_而被免職,歸居上饒。從此閑居20年。寧宗嘉泰三年(1203),韓侂胄起用主戰派人士,已六十四歲的辛棄疾被任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于開禧元年(1205)重回故宅閑居。

      這些同學們都不需要記在筆記上,只要大致了解一下就可以了。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是在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棄疾在建康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時。這時,距離他二十三歲自江北率領人馬來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這期間,他上給宋孝宗的《美芹十論》和宰相虞允文的《九議》都未受到采納。同時,由于他有著幾種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對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員的后代;二、他曾參加過農民起義軍;三、他是個意志堅決的主戰派。辛棄疾這三重身份,都觸犯了當權者的忌諱。所以,辛棄疾南渡歸宋的十余年,一直未受到朝廷重用。在這種境遇下,辛棄疾心中的報國無門,壯志未酬的悲憤就可想而知了。這一切,就是辛棄疾登建康賞心亭并寫下這首傳誦千古的《水龍吟》的背景了。當他為了銷愁解悶而登上賞心亭,面對著大好江山詞人的無限感慨就涌上心頭。好,讓我們一起進入《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這首詞中。

      (三)詞文賞析

      (展示課件:《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這首詞)

      首先,我們來一起朗讀一遍。朗讀時,要注意體會詞人的感情。(讀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開始。)

      好,同學們讀的非常好。很有氣勢;旧习言~人的那種悲憤之情給傳達出來了。接下來,我們就開始分析這首詞。首先,來看詞的上片。

      (展示課件:《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上片)

      !俺烨Ю锴迩铩币痪,點出登臨的地點、環境、季節。楚天:下面有注釋,代指南方的天空。緊扣登臨的地點!俺烨Ю锴迩铩保辰鐗验!八S天去秋無際”,江水悠悠之景。開頭兩句是實寫眼前之景,卻蘊蓄著深厚的情。為什么這么說呢?大家都知道,“秋”這個意象帶有悲的氣氛。這一開頭就用了兩個秋字。并用“秋無際”來加深“千里清秋”之意,使境界和感情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營造了一種“雄渾而不失清麗”的意境。接下來“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贬《叩纳。遙岑:遠山!斑b岑遠目”這里的目:,作動訶,看的意思。詞人看到了什么呢?“玉簪螺髻”。玉簪:玉做的簪子,是古代婦女綰束頭發用的器物,狀如沒有把柄的劍,這兒比喻山峰尖峭。螺髻,古代婦女梳理的一種發型,將頭發盤旋成田螺形狀。這兒是用來比喻圓形的山岳姿態優美。以玉簪螺髻來比喻遠山,既符合遠望的特點,也描寫出遠山的秀麗。“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边@三句詞,按照今日的語言習慣來說,應是,“遠目遙岑,玉簪螺髻,獻愁供恨。”這里用的是倒裝。在賞心亭上縱目眺望,遠處錯落有致的峰巒,形態優美,像婦女頭上螺旋式的發髻和尖細狀的玉簪一樣。但這美景只是給詞人帶來了愁和恨。詞人不說自己的心情不好,而說山的峰巒為自己“獻愁供恨”,仿佛峰巒本身就是愁和恨的化身。這里用的是什么手法啊?(學生齊答:移情)對,這一句用的是移情的手法。把自己的感情移到了本身不具有感情的遠山上,使客觀景物帶上了主觀感_彩,在寫景之中,便顯示出自己的悲苦心情。

      以上幾句,從“楚天”寫到“遙岑”,由大入小,由遠而近。千里楚天之下,隨天而去的秋水之上,是玉簪螺髻似的峰巒,而峰巒為詞人“獻愁供恨”,所以下面筆鋒便轉向詞人自己,由景及人,由物及我。“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三句,是寫作者當時的處境。樓,即賞心亭!奥淙諛穷^”是說夕陽斜照在賞心亭上!皵帏櫋,失群的孤雁,這里既借雁之哀鳴以渲染環境的凄涼哀怨,也是象征自己飄離失所的身世和孤獨寂寞的處境。“游子”,離家遠游的人,是詞人自稱。作者在“游子”之前,特別冠上“江南”二字,正是要表達自己孤獨無依的'處境。從字上面看,這幾句是說自己這個從北方來到江南的游子,黃昏時候站在賞心亭上,看到夕陽下落,聽到斷鴻鳴叫,不禁感到孤獨寂寞,內心十分傷感。實際上這幾句包含有更深一層的意思。同學們覺得它會包含什么意思?如果你對這幾句有自己的理解不妨大膽的講出來,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好,同學你來講一下。是表現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悲哀。“落日”,點明時間是黃昏,一天將盡,“斷鴻”,點明季節是秋天,一年將盡。兩者都寫出時不我待,光陰虛度,未能利用少壯年華而大有作為。同時,詞人又以落日隱喻國家形勢,半壁江山岌岌可危,又以斷鴻暗示自己如失群的孤雁,立志報國而無所依歸。這句本是描寫景物,但作者也將“落日”二字暗喻南宋朝廷如日落西山,國勢危殆,猶如搖搖欲墜的落日,因而觸景生情,黯然種傷神,為國勢擔憂。這三句是本詞的第二個層次,前兩句烘托后一句:以突出作者“舉世獨立”的處境。

      這種被壓抑的愛國熱情和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悲哀,是沒有人能夠理解的,所以接下去就說:“把吳鉤看了,闌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眳倾^,春秋時吳國出產的一種鉤子,用來掛帳子或寶劍的。但舊時的注家認為吳鉤是吳國制造的一種彎形寶刀,后來就把吳鉤作為寶刀的代名詞。我們考試的時候,就按書上的來。杜甫有詩說,“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别佡浐陀^賞吳鉤這樣的寶刀,表示能憑借寶刀從事征戰,殺敵立功,以鋒利的吳鉤陪襯懷有豪情壯志的少年。辛棄疾在寫給陳亮的《破陣子》詞中說“醉里挑燈看劍”,也是這個意思。這里的“把吳鉤看了”,則是從另一角度說自己空有寶刀,卻派不上用場,不能為國殺敵立功。作者描繪了兩個具體的動作,生動地展現了自己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悲憤!翱戳恕保斂催^、看完講,實際上包含著看了又看的意思,這是第一個動作。辛棄疾一遍又一遍地撫看著寶刀,是憐惜“物不盡其用”。他由物及人,想到自己文韜武略,但無法施展,正如這寶刀被閑置一般。胸中之苦悶需要發泄,于是,他便“欄桿拍遍”——第二個動作。拍闌干即是借以發泄難以訴說的滿腔悲憤。但是,拍遍了闌干,也還是無人理解自己,如同看罷了吳鉤依然無濟于事一樣。不僅拍,而且拍遍,可見胸中悲憤之深切、強烈。然而,可悲的是,昏聵的南宋朝廷無人能夠理解作者的這種心情,“無人會,登臨意”六字便是辛棄疾為“世無知音”發出的深沉喟嘆。詞的上片主要是即景抒情,表現愛國忠心無人理解的痛苦,側重于寫景,兼寫由景物引起無窮的思緒。但“登臨意”的具體內容并沒有明說,于是詞的下片就扣著“登臨意”三字去展開抒情和議論。

      (展示課件:《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下片)

      下片是具體申說“無人會”的“登臨意”,二十句,用了三個典故,分四層意思!靶菡f鱸魚堪鲙,盡西風、季鷹歸未?”是第一層意思,這兩句照應上片的“江南游子”一句,用了西晉張翰思鄉的典故。季鷹是張翰的字。張翰是吳地人,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而思念故鄉的莼菜羹,鱸魚鲙,于是辭官歸家。辛棄疾用這個典故的是說,家鄉的美味讓人思念,但現在南北_,盡管秋風起了,自己思鄉心切,卻是有家難歸。辛棄疾用此典同張季鷹比較,“季鷹歸未?”是用提問語氣,既呼應了前面的“游子”,抒發了深摯的鄉思,又呼應了“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表明了對異族入侵的仇恨和復國報仇的愿望,同時也暗中流露出對南宋朝廷不思復國的激憤。何況在國難當頭的時候,自己的抱負是要為國立功,不要學張翰辭官回鄉!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是第二層意思,也是用了一個典故。東漢末年,有個人叫許汜,去拜訪陳登。陳登胸懷豪氣,喜歡交結英雄,而許汜見面時,談的卻都是“求田問舍”(買地買房子)的瑣屑小事。陳登看不起他,晚上睡覺時,自己睡在大床上,叫許汜睡在下床。許汜很不滿,后來他把這件事告訴了劉備。劉備聽了后說:“當今天下大亂的時候,你應該憂國憂民,以天下大事為己任,而你卻求田問舍。要是碰上我,我將睡在百尺高樓上,叫你睡在地下。”“怕應”二字,是辛棄疾為許汜設想之辭。這三句字面上的意思是,自己如果像許汜那樣求田問舍,恐怕應該沒臉去見劉備那樣才氣蓋世的英雄。辛棄疾用此典是進一步申明自己回家鄉,既不是像張季鷹為了吃鱸魚,也不像許汜是為了求田問舍。

      高中語文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識記曹操的生平概況,識記“行”這一詩歌體裁的特點

      2、能以本詩為例,初步了解曹詩“于悲涼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氣”之風格

      3、初步明確鑒賞詩歌的一般步驟和方法,能夠按照這些方法基本讀懂本詩,初步

      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為培養對文本的個性化閱讀能力做準備

      [教學重點]

      本單元在新教材中是第一個古代詩歌單元,本詩篇幅短小,又編排在單元的最后一課,因此本詩教學自然就承擔了引導學生初步學習鑒賞中國古代詩歌的任務引領學生首先要讀懂“這一首”,然后在此基礎上歸納鑒賞詩歌的一般步驟與方法;教學中兼顧誦讀,力爭讓學生當堂背誦

      [教學難點]

      1、初步理解曹操這首代表作“于悲涼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氣”之特色

      2、曹操在歷史上和在文藝作品中的形象極其復雜,教學中將避免在人物形象評價上的爭議,而將學生的精力引導鉆研文本,進而力爭合理而多元地闡釋文本中的藝術與人物

      [教學方法]講解、點撥、誦讀、討論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具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首先要學生集體背出《龜雖壽》中的名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然后簡述故事——

      《世說新語》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東晉時代重兵把握的大將軍王敦,每酒后輒詠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擊打唾壺為節,壺口盡缺

      但是,也有人說曹詩不好

      《三國演義》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橫槊賦詩的描寫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萬雄師,飲馬長江,與孫權決戰當天夜晚,明月皎潔,他在大江上置酒設樂,歡宴諸將酒酣,取槊立于船頭,慷慨而歌歌詞就是今天學的《短歌行》

      二、初步感知

      1、一讀詩歌:教師配樂誦讀然后學生齊讀(要求讀準字音、節奏)

      2、在檢查學生對補充注釋后,討論“朝露”、“鼓瑟吹笙”、“明明如月”、“烏鵲”四個意象的內涵(強調:“烏鵲”在文中解釋為“烏鴉”,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可視為吉祥鳥)

      教師強調:高中生讀詩要學會“鑒賞”什么是“鑒賞”?“鑒”是鑒別,說的是“好不好”的問題,要求我們讀懂詩歌;“賞”是欣賞,說的.是“為什么好”“好在哪里”的問題,要求我們學會評價詩歌

      3、二讀詩歌:指定一名學生誦讀,然后討論思路——提問:全詩圍繞哪個字寫的?

     。ㄒ螅毫巺^別出四個層次不同的感情:一層:憂傷讀得低沉,緩慢二層:期待讀得平穩,悠揚三層:喜悅讀得高亢,輕快四層:自信讀得果斷,堅定)

     。鞔_:全詩圍繞“憂”字展開,分別寫了“憂的原因”“憂的方式”“憂的對象”“憂的解脫”)

      三、探究主旨

      采用逐步“瘦身”法,引導學生找“詩眼”

      (明確:第一次壓縮成四句,每層保留一句:

      參考答案: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明明如月,何時可掇?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再次壓縮成一句:

      參考答案:明明如月,何時可掇?(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板書“詩眼”〉)

      四、個性解讀

      1出示南朝鐘嶸的片面評價(鐘嶸在《詩品》中把曹操詩歌評定為下品,并評價說:“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曹操的詩古雅質直,很有悲壯蒼涼的句子)

      2列舉兩首代表作,體會“于悲涼之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氣”之風格

     、賹ⅰ抖谈栊小肪渥又匦屡判,然后與原詩作比較,討論其優劣

     。ɑ脽舫鍪荆簩飘敻瑁松鷰缀?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谟晒糯u論家的評說引出教師自己的評價意見

      (★吳淇在《六朝選詩定論》卷五中分析說:“蓋一廂口中飲酒,一廂二中聽歌,一廂心中憑空作想,想出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連貫,若不連貫,純是一片憐才意思”

      ★劉勰《文心雕龍》:詩中多寫悲涼,“良由世積離亂,風衰俗怨,并志深而筆長,故?鄽庖病

      ○師生新解:

     。1)其有多首代表作在結構上具有類似特點這種回環曲折,似短似連的結構,是詩人內心矛盾、痛苦、彷徨又堅定等復雜狀態的生動體現,沉郁頓挫結構本身便是“?鄽狻钡挠忠环从

     。2)吳淇將曹詩回環曲折說成飲酒場合所致,失之片面;

     。3)鍾嶸將曹詩歸入下品之說已經被否定,而且“古直”之說也不夠精當:曹詩語言率真可以說“直”,但布局謀篇上并不“直”……)

      ③學生嘗試評價本詩與詩中的曹操簡介曹操概況

      (幻燈演示:目前學界對曹詩歌的權威評價,學生齊讀學界評價)

     。ń處熖峁﹨⒖即鸢覆⒗收b:招賢才詠慷慨悲涼成千古絕調訴宏愿展文才武韜乃一代英豪)

      五、練習鞏固

      這首詩歌在藝術手法上很值得欣賞(見下表歸納),請選擇其中的一種角度加以鑒賞(字數100字以內)背誦這首詩歌

      欣賞角度

      顯著特色或類別

      表達方式

      議論(言志)與抒情有機結合

      語言

      簡約含蓄

      寫作手法

      襯托用典起興

      修辭手法

      雙關引用比喻設問

      結構

      意識流結構似斷似連回環曲折

      高中語文教案 篇14

      一、導入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詩句至今還依然索繞在我們的腦海中,這是杜甫在安史之亂后寫的《三吏》中的一篇。杜甫一生寫過不少以戰爭為題材的詩。今天,我們來讀他在天寶年間目睹統治者窮兵黯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震野”的凄慘景象而寫的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車行》。

      二、簡介背景

      出示杜甫在長安十年所寫的反映人民疾苦的有關詩句,使學生更準確地理解這首詩。

      三、誦讀

      1.教師范讀(也可聽藝術家朗誦錄音)。

     。玻畬W生試讀、齊讀,在此基礎上練習背誦,有表情地誦讀。

      3.誦讀點撥

     。1)把握基調:這是一首歌行體詩,旨在揭露當時的最高統治者連年發動“開邊”戰爭,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詩人的情緒是怨憤的,這是全詩的基調。

     。2)誦讀指導:第一段寫親人送別出征的戰士,朗讀時聲音應沉重些。段尾,詩人的怨憤之情初現,應用升調讀。第一段,“點行頻”三字為下文敘事的總綱,須重讀。以下皆用“行人”的口氣讀,要注意區分敘事句和抒情句的語氣。第三段先寫秦兵家庭的困難,朗讀時速度不宜快。“長者”句用較柔和的聲調,“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勢,至“租稅”句稍稍振起。后半段令人悲痛欲絕,聲調凄楚。結尾四句是全詩的高潮。“君不見”應重讀,“古來”句道盡戰場慘景,集中表達“行人”和“詩人”的怨憤,要緩緩讀出,“無人收”三字乃血淚鑄成,尤應重讀。

      四、鑒賞

      方法:在誦讀的基礎上,組織學生研討這首詩的章法,找出詩中的警策句,賞析名句,品味語言表達的特點。落實課后練習二、三的要求。

      明確:

     。保路▏烂。形式上采用古稱“一頭兩腳體”的結構方式。從整體看,節奏整齊又略有變化;各段皆自有起結,析之則三,合則為一。內容上,一是前后呼應,二是層層遞進。

     。玻羁痰乃枷胄院蛷娏业母腥玖νㄟ^高度的藝術性表現出來。

      ①重墨鋪染。大氛圍的粗略勾勒和具體動作的細致刻畫相結合,描繪了一個悲愴而震撼人心的出征場面。詩的開篇展現出一幅出征圖.既有聽覺形象又有視覺形象,可以想見出征士兵之多,只待一聲令下就要出發。接著展現出震人心弦的送別圖。征夫的爺娘妻子亂紛紛地在隊伍中尋找、呼喊自己的親人,扯著親人的衣衫,捶胸頓足,邊叮嚀邊呼號。車馬揚起的灰塵,遮天蔽日,連咸陽西北的渭水大橋都被遮沒了。千萬人的哭聲匯成震天的巨響在云際回蕩!耙锲拮幼呦嗨汀保粋“走”字刻畫出眷屬們在親人出征時追來呼號和那一剎那的生離死別的情景!盃恳骂D足攔道哭”,連續四個動作,把進行者那種眷戀、悲愴、憤恨、絕望的動作神態,表現得細膩入微,令人觸目驚心。詩人的重墨鋪染,給讀者視覺聽覺以強烈感受,淋漓盡致地表現出千萬家庭因征戰而妻離子散的悲劇。

      ②巧妙構思。詩人通過設問的方法,引出征夫的滿腔悲切和哀怨的`傾訴。前文的凄慘場面是詩人親眼所見,下面的悲切自訴是詩人親耳所聞,增強了詩的真實感。“點行頻”是全詩的“詩眼”,點出了造成百姓妻離子散、征夫犧牲、土地荒蕪的根源。接著,由征夫之口,從三個方面控訴了戰爭造成的巨大災難。最后,又以哀怨的語調,描述了古戰場上的悲慘現實。其情其景與開頭悲愴場面相呼應,詩人那飽滿酣暢的激情得到盡情抒發,唐王朝勞窮兵黷武的罪惡得以淋漓盡致的揭露。

      ③善用口語。這首詩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因而也選用了樂府體裁,運用了俗語口語,加上民歌中常見的頂針修辭格,讀來清新自然,明白如話,造成回腸蕩氣的藝術效果。

      探究活動

      從《兵車行》看歌行體語言的音樂性

      (1)從押韻上研究:《兵車行》共用八韻,四平四仄,互相調換。一押蕭韻,二押真韻,三押紙韻,四押齊韻,五押問韻,六押質韻,七押皓韻,八押尤韻。轉韻時,每逢第一句多半押韻。

      (2)從聲調上研究:摹聲疊詞和頂真手法。

      (3)從句式上研究:開頭三字句、七字句,音調鏗鏘,錯落有致;第三段五字句,申訴轉為憤恨。句式由短變長,表現語言急促。

      牪味潦檳浚

      (1)《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詩韻新編》,上海古籍出版社。

      (3)《怎樣合轍押韻》,北京出版社。

    【高中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高中語文《勸學》教案03-01

    高中語文教案01-18

    高中語文《秦腔》教案06-28

    高中語文《雷雨》教案07-05

    高中語文離騷教案10-10

    高中語文新課標教案11-13

    高中語文備課教案01-20

    高中語文斑紋教案11-23

    高中語文《勸學》教案02-11

    高中語文優秀教案05-27

    国产福利萌白酱精品tv一区_日韩亚洲中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欧洲高清无码在线_全黄无码免费一级毛片
    1. <code id="ya7qu"><span id="ya7qu"><label id="ya7qu"></label></span></code>

      <b id="ya7qu"><bdo id="ya7qu"></bdo></b>
      <wbr id="ya7qu"><optgroup id="ya7qu"><strike id="ya7qu"></strike></optgroup></wbr>
    2. <u id="ya7qu"><bdo id="ya7qu"></bdo></u>
      日本免费高清一区二区三区最新 | 永久中在线文字幕 | 亚洲一区二区免费看 | 日韩精品一本中文在线 | 亚洲性爱免费在线视频播放 |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一线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