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初中音樂梁山伯與祝英臺教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初中音樂教案《梁山伯與祝英臺》(通用7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中音樂教案《梁山伯與祝英臺》,歡迎大家分享。
初中音樂教案《梁山伯與祝英臺》 1
教具:錄音機、多媒體、鋼琴
教學目的
1、欣賞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全曲
2、初步認識奏鳴曲式的結構,引子、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尾聲。
3、欣賞過程中音樂的表現手段與故事內容相融合,理性分析與情感抒發相結合,情感在音樂中獲得體驗,并能展開一定的聯想空間。
重點難點
從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中獲得音樂情感的體驗。
一、課前預習及導課。
1、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由何占豪、陳鋼作曲。1959年寫成并首演。當時作者是上海音樂學院的青年學生。他們為了探索交響音樂的民族化,選擇了這一家喻戶曉的民間傳說為題材,吸取了越劇中的曲調為素材,成功地創作了這部單樂章、帶標題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摯愛情,對封建禮教進行了憤怒的控訴與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對這一愛情悲劇的深切同情。樂曲的結構為奏鳴曲式,由引子、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組成。作品從故事中擇取“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和“墳前化蝶”三個主要情節,分別作為樂曲呈示部、展開部及再現部的內容。運用西洋協奏曲中的奏鳴曲式,很好地表現了戲劇性的矛盾沖突。并吸收了我國戲曲中豐富的表現手法,使之既有交響性又有民族特色。
2、這一民間傳說與史實有很大的出入。二人可謂是千年等一回。據史冊記載,梁山伯是明朝的一個縣官,因秉公辦案,有“梁青天”的美稱。梁山伯死后,人們為了紀念他,把他葬在山青水秀的胡橋鎮。可是在挖掘墓地時,發現一墓穴,穴中有一塊刻著“祝英臺女俠之墓”的石碑。石碑背面記載著祝英臺的身世:“祝英臺乃是南北朝時代的陳國人,一生行俠仗義,后來遭貪1官馬文才父子陷害致死,當地人們偷偷將其安葬于胡橋鎮。由于二人都是為百姓辦好事的人,人們便把他倆合葬在一起。從那以后,在民間就產生了各種各樣關于感人致深的故事。
二、授新課
引子:樂曲一開始由長笛奏出了華彩的旋律,呈現出一派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景象。
由雙簧管奏出的主題音調,取自越劇的過門音樂。
呈示部:主部主題──在豎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譯出純樸而美麗的“愛情主題。”
(這段旋律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多少人聽了段旋律都為之陶醉。作者在選取這段主題時可是費了一番苦心。當年他們還是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的學生。何占豪曾在杭州越劇團當演員,他對越劇音樂既熟悉又喜愛。在創作《》時,故事流傳在浙江一帶,越劇是浙江的代表劇種,他決心從越劇音樂中取材。據平時的觀察,許多越劇名演員,不論他們演出任何劇目,只要唱到一段唱腔時,臺下都會博得熱烈地掌聲為之呼應。作者抓住了這段唱腔作為《》中“愛情主題”的基本音調。這段主題是全曲的核心的音調。)
副部主題──與柔美、抒情的主部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音樂轉入活潑、歡快的回旋曲。獨奏與樂隊交替出現,描寫同窗共讀時的生活情景。(傳說中祝英臺女扮男裝去讀書,在途中與梁山伯相識后兩人情投意合,結拜為兄弟。這段音樂主題就是表現同窗三載共讀共玩時的情景。)在這段快板過后,音樂轉入慢板,副部主題中的結束部。在弦樂顫音的襯托下,二人同窗三載就要分別,音樂表現十八相送、長亭惜別的依戀之情。(傳說中二人在臨別時,祝英臺假意說家中有個妹妹愿嫁與梁山伯,約梁山伯去探望。故事就這樣發展了下去。)
低沉的音響預示出不詳的事情就要發生。
展開部:由三部分構成,抗婚、樓臺會、哭靈投墳。
(祝英臺的父親逼祝英臺嫁與官僚馬府少爺馬文才,祝英臺抗婚不嫁。)銅管樂奏出了表現殘暴的封建勢力的主題。緊接著小提琴采用戲曲的“散板”節奏,奏出英臺惶惶不安和痛苦的心情。樂隊以強烈的全奏,襯托著主奏小提琴猛烈的切分和弦奏出反抗主題。逐漸形成了矛盾沖突的高潮,越來越激化,但音樂突然停頓下來,
又轉入慢板樂段──“樓臺會”(傳說中正在此時,梁山伯來祝家探望,得知祝英臺為女子也得知祝英臺的痛苦,二人樓臺相會互訴衷腸。)這時大提琴與小提琴對答式的`手法“一問一答”,如訴如泣的曲調。
接下去音樂急轉而下──哭靈投墳,樂曲運用戲曲中的緊拉慢唱的手法,將祝英臺悲切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至。(傳說中在梁山伯歸家后不久病故,祝英臺得知后悲痛萬分,她已下定了決心選擇了一條道路,她與父親約定,穿素服上花轎,并繞道梁山伯的墳前祭奠,父親同意。那天祝英臺來到墳上向蒼天哭訴后碰碑自盡。)鑼、鼓、管、弦齊鳴表現祝英臺縱身投墳,全曲達到了最高潮,樂隊奏出贊頌的音調。
再現部:樂曲出現了引子的音樂素材,而這已不是人世間的美景,而把我們帶入了神化的意境。“化蝶”(當祝英臺撞向石碑,墓穴突開,祝英臺縱身身投入后,從墳墓中飛出一雙蝴蝶),我們又再次聽到了那段熟悉的“愛情主題”。許多藝術家用不同的藝術形式表現這一動人的情節。下面我給同學們朗讀一段“化蝶”的歌詞。
碧草青青花盛開,彩蝶雙雙人徘徊,千古傳頌深深愛,山伯永戀祝英臺。
同窗共讀整三載,促膝并肩兩無猜,十八相送情切切,誰知一別在樓臺。
樓臺一別恨如海,淚染雙翅身化彩蝶翩翩花叢來,歷盡磨難真情在,天長地久不分開。
所有的人都被二人所感動,對他們的命運給予同情,人們不甘于悲劇的結局,因為我們都憧憬未來美好生活。一雙彩蝶翩翩起舞,飛向遠天,去尋找真正屬于他們幸福,而給人間留下了無限地遐想。
三、總結
今天我們大家一起欣賞了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全曲,我們與故事中的主人公同命運共呼吸,是那動人的音樂調動了我們的情感,讓我們時而歡喜、時而憂傷、時而悲憤、時而憧憬等等。人的一生所能經歷的情感是有限的,而置身于音樂之中,我們的人生就會豐富了許多許多,通過這首作品,也告訴我們人間最可貴的就是真情
初中音樂教案《梁山伯與祝英臺》 2
教學目的
1、欣賞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全曲。
2、初步認識奏鳴曲式的結構,引子、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尾聲。
3、欣賞過程中音樂的表現手段與故事內容相融合,理性分析與情感抒發相結合,
情感在音樂中獲得體驗,并能展開一定的聯想空間。
重點難點
從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中獲得音樂情感的體驗。
教學準備:
多媒體
一、導入:
播放《梁祝》音樂片段,教師語言導入。
教師:彩虹萬里白花開,花間彩蝶成雙對,千年萬代分不開,梁山伯與祝英臺。同學們,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家喻戶曉,下面請把你們課前收集的有關《梁祝》的資料同大家一起分享。
二、新課教學:
(一)出示課件
1、請學生(分小組)把自己課前收集到的有關《梁祝》的資料上臺來與大家進行分享(各種傳說、故事背景等等)。
師:我想同學們都聽說過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請你們分小組上臺來介紹一下你們所收集到的有關梁祝的資料。
生:分小組介紹。
師:誰來講講你所知道的《梁祝》的故事。
生:講述故事。
師:同學們講得都非常的精彩,說明是用了心去收集的。(介紹自己收集的資料與學生分享)。
知道梁祝故事的人,聽過梁祝音樂的人,都永遠會為這種千古傳詠的'愛情故事所深深撼動,愛情就是這樣,它是兩情相悅兩廂傾慕兩性向往生死相隨之最完美體現。而更讓人永世不忘的就是那感人心魄的絕唱。梁祝的化身,就是那翩翩起舞緊密相隨的蝴蝶,在云南民間傳說中是指美鳳蝶。從它誕生以來,就一直成為世人的愛情楷模和民族偉大情操的典范,它深刻蘊育著民族精神和忠貞理想,中國人民深深喜愛梁祝,世界人民也同樣是喜愛梁祝!人民用不同的音樂形式來表達這種情愫,在其中賦予著高尚的精神寄托。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就是用它那優美動聽的音樂向世人講述著古老而優美動人的傳說。
2、展示課件(介紹樂曲)
(1)協奏曲的概念。
(是指一件或多件獨奏樂器與管弦樂隊相互競奏,并顯示其個性及技巧的一種大型器樂套曲。傳統的協奏曲通常由三個樂章組成。進入20世紀后,協奏曲的表現形式有許多新的發展和變化。)
(2)樂曲的創作背景。(學生介紹)
(3)奏鳴曲式的結構:引子、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教師簡單介紹)
師:剛才有同學介紹了這首樂曲主要是反映了人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對梁祝這一愛情悲劇的深切同情。現在就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感情去傾聽音樂述說的故事吧!(請學生邊聽邊思考,聽完后分別歸納引子、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中有哪些故事片段,并談談自己的感想和體會,形式不限。)
故事就在一個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日子里開始了。
(二)欣賞樂曲。(出示課件)
教師和學生用生動的語言分別以講故事的形式結合畫面和音樂進行解說。
1、呈示部:引子―主部主題―副部主題。
師:很久很久以前,在我國南方的一座村莊祝家莊,聰明美麗的祝員外之女祝英臺,沖破封建傳統的束縛,女扮男裝去杭州求學,在途中與善良、淳樸而貧寒的青年書生梁山伯相識后,兩人情投意合,結拜為兄弟(音樂活潑、歡快),兩人同窗三載建立了深厚的友情(音樂轉慢)。梁祝二人同窗三載就要分別,梁山伯送祝英臺送了十八里,最后在長亭依依惜別,這真是三載同窗情似海,山伯難舍祝英臺。
2、展開部:抗婚―樓臺會―哭靈投墳
師:低沉的音響預示出不詳的事情就要發生。誰來給我們講講接下來將要發生什么樣的事情?
(1)學生講述:祝英臺的父親逼祝英臺嫁與官僚馬府少爺馬文才,祝英臺抗婚不嫁,誓死不屈,再加上官僚馬太守的威脅,為了父母和祝家莊,祝英臺被迫屈服。
師:這段激烈音樂表現了矛盾沖突的高潮,越來越激化,音樂中似乎也充滿了對幸福生活的向往與憧憬,但現實給予的回答卻是由銅管代表的強大封建勢力的重壓
(2)師:聽,這時大提琴與小提琴對答式的手法“一問一答”(傳說中正在此時,梁山伯來祝家莊探望并打算提親,得知祝英臺為女子也得知祝英臺的痛苦,二人樓臺相會互訴衷腸),如訴如泣的曲調纏綿悱惻的音調,把兩人的內心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3)師:誰來說一說接下來發生了什么樣的事情?
生:傳說中在梁山伯歸家后不就病故,祝英臺得知后悲痛萬分,她下定決心選擇了一條道路,在一個深夜里,她穿上了新娘嫁衣,獨自來到梁山伯的墳前祭奠,向蒼天哭訴后碰碑自盡。
3、再現部―化蝶。
師:接下來,樂曲出現了開始的引子部分,把我們帶入了神話的意境。當祝英臺撞向石碑,墓穴突開,祝英臺縱身投入后,從墳墓中飛出一雙蝴蝶,在花叢中飛舞,形影不離,仿佛梁祝在天上翩翩起舞,歌唱他們忠貞不渝的愛情。
(三)出示課件。
1、展示整個樂曲的結構(由學生歸納,引子、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中有哪些故事片段。)
2、學生談談自己聽后的感想和體會,形式不限。(學生講述或用歌聲表達等等,)
(1)學生講述。
(2)學生演唱《化蝶》。.
教師:非常好,同學們都說出和唱出了自己的心聲。我想所有的人都會被梁祝二人所感動,對他們的命運給予同情,人們不甘于悲劇的結局,因為我們都憧憬未來美好生活。一雙彩蝶翩翩起舞,飛向遠天,去尋找真正屬于他們幸福,而給人間留下了無限地遐想。讓我們帶著感動欣賞一首歌曲,并祝愿天下所有的有情人都能尋找到真正屬于他們的幸福吧!(播放歌曲)
三、總結
今天我們大家一起欣賞了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全曲,動人的音樂調動了我們的情感,讓我們時而歡喜、時而憂傷、時而悲憤、時而憧憬等等。人的一生所能經歷的情感是有限的,而置身于音樂之中,我們的人生就會豐富了許多許多,通過這首作品,也告訴我們人間最可貴的就是真情。
初中音樂教案《梁山伯與祝英臺》 3
課型:音樂欣賞課
教學目標:
欣賞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主要音樂片段,粗輪廓了解《梁祝》音樂,對《梁祝》音樂感興趣,激發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熱愛之情。 創設體驗性、探究性的多種音樂活動,激活學生的表現欲望和創造沖動,在主動參與中展現他們的出個性。 通過聆聽、表現和創造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蘊涵于音樂音響形式的`美。培養學生高雅的審美情趣。 掌握音樂知識——協奏曲。
教學用具:
多媒體、小提琴、錄音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欣賞《梁祝》音樂片段
欣賞音樂片段一——為音樂配解說詞 欣賞音樂片段二——用詩詞權時音樂 欣賞音樂片段三——給音樂選配畫面 欣賞音樂片段四——據音樂創設情景 欣賞音樂片段五——給音樂命名 欣賞音樂片段六——引出課題
三、簡介作品與作曲家,講解什么是協奏曲。
四、給音樂找家。
五、給音樂排序。
六、“化蝶”音樂欣賞。
七、課堂小節。
初中音樂教案《梁山伯與祝英臺》 4
一、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完整聆聽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深入感受其音樂魅力,理解作品所表達的情感,激發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熱愛。
通過分段欣賞、分析討論等活動,讓學生了解協奏曲的特點以及奏鳴曲式結構,提升音樂分析和鑒賞能力。
鼓勵學生哼唱樂曲主題旋律,嘗試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培養創造力和表現力。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會《梁山伯與祝英臺》中不同段落的音樂情緒變化,熟悉主要主題旋律,理解音樂如何與故事內容緊密結合。
難點:清晰把握奏鳴曲式結構在樂曲中的運用,即引子、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各自的特點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欣賞法、討論法、體驗法相結合。
四、教學過程
導入(5 分鐘)
播放一段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的精彩片段,提問學生是否知道這個故事,引導學生分享自己所了解的梁祝故事內容。
展示一些與梁祝相關的繪畫、影視作品圖片,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引出本節課要欣賞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
作品介紹(3 分鐘)
介紹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由何占豪、陳鋼作曲,創作于 1959 年,當時他們還是上海音樂學院的青年學生,為探索交響音樂民族化而作。
說明這部作品以民間傳說為題材,汲取越劇曲調為素材,如今已成為世界名曲,享有極高聲譽。
初聽全曲(7 分鐘)
播放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全曲音頻,讓學生閉上眼睛安靜聆聽,同時在腦海中想象音樂所描繪的畫面和情節。
聆聽結束后,邀請學生分享初聽感受,如音樂給人的整體情緒是歡快、悲傷還是其他,以及腦海中浮現出的印象深刻的'場景。
分段欣賞(20 分鐘)
引子:再次播放引子部分,引導學生聆聽長笛模仿鳥鳴的聲音以及雙簧管展現的春景主題,提問學生從這段音樂中感受到怎樣的畫面,用語言描述出來。
呈示部
主部主題:聆聽主部主題,感受小提琴在豎琴伴奏下奏出的愛情主題的優美與純凈。請學生哼唱主題旋律,體會其抒情特點,思考這段旋律如何體現梁祝二人的愛情。
副部主題:播放副部主題,感受其活潑、歡快的節奏,想象梁祝同窗共讀、嬉戲的場景。引導學生對比主部與副部主題的不同風格。
結束部:聆聽結束部,體會小提琴半吟半唱所表現的長亭惜別之情,感受小提琴與大提琴對答時如泣如訴的氛圍。
展開部
抗婚:聽抗婚部分,分析銅管樂表現的封建勢力主題以及小提琴的反抗主題,感受音樂中激烈的矛盾沖突,討論祝英臺的內心情緒。
樓臺會:在樓臺會音樂中,引導學生聆聽大提琴與小提琴對答,體會二人互訴衷腸的深情與無奈,用表情和動作表現出這種情感。
哭靈投墳:感受哭靈投墳時緊拉慢唱手法營造的悲切氛圍,以及全曲高潮部分的震撼,理解祝英臺的悲痛與決絕。
再現部:聆聽再現部,感受化蝶的美好意境,思考音樂在此處想要傳達的情感,再次哼唱愛情主題旋律。
知識拓展(3 分鐘)
講解協奏曲的概念,即一件或多件獨奏樂器與管弦樂隊相互競奏,并顯示其個性及技巧的大型器樂套曲,結合《梁祝》中小提琴與樂隊的配合進行說明。
簡單介紹奏鳴曲式結構,結合樂曲各部分加深學生理解。
課堂總結(2 分鐘)
回顧本節課欣賞的《梁山伯與祝英臺》小提琴協奏曲的主要內容,強調音樂與故事完美融合所產生的強大感染力。
鼓勵學生課后繼續聆聽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提升音樂素養。
五、教學資源
《梁山伯與祝英臺》小提琴協奏曲音頻、越劇片段視頻、相關圖片資料。
六、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應更加關注學生的個性化感受,給予學生更多表達和交流的機會,對于奏鳴曲式結構等較難理解的知識,可通過更多生動形象的例子幫助學生掌握。
初中音樂教案《梁山伯與祝英臺》 5
一、教學目標
讓學生深刻領略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的豐富內涵,能夠準確分辨各部分音樂的情緒和特點,提升音樂感知能力。
通過角色扮演、音樂創作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團隊協作精神,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引導學生了解梁祝故事背后的文化底蘊,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清晰感受樂曲不同段落的情感變化,熟知主要音樂主題,理解音樂如何生動展現梁祝愛情故事。
難點: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深入挖掘音樂所蘊含的文化意義,用自己的方式詮釋對音樂文化的理解。
三、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實踐法、小組合作法。
四、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5 分鐘)
教師身著古裝,在教室中布置一些古代風格的裝飾,如折扇、書畫等,營造古代氛圍。以說書人的身份,生動講述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過程中穿插提問,引導學生思考故事中的情感沖突和人物性格。
故事講完后,提問學生如果用音樂來表現這個故事,會是什么樣的風格,從而引出本節課要學習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
初聽感知(7 分鐘)
播放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動畫視頻,視頻中畫面與音樂緊密配合,展示梁祝故事的發展。學生觀看時,教師引導學生注意音樂的節奏、旋律和情緒變化。
觀看結束,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分享從動畫和音樂中感受到的最深刻的情節和音樂片段,每組推選代表發言。
分段賞析(15 分鐘)
愛情主題:單獨播放愛情主題音樂,邀請兩位學生上臺,分別扮演梁山伯和祝英臺,隨著音樂用動作和表情展現二人相遇、相知、相愛的過程,其他學生觀察并評價其對音樂的理解和表現。
同窗共讀:播放同窗共讀部分音樂,讓學生分組進行情景表演,表現梁祝在書院的學習生活場景,體會音樂的活潑歡快氛圍。
抗婚與樓臺會:聽抗婚和樓臺會音樂,引導學生分析音樂中的'矛盾沖突和人物內心痛苦,分組討論如何通過音樂元素表現這些情感,每組派代表進行闡述。
化蝶:欣賞化蝶音樂時,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畫面,然后用彩筆畫出自己心中化蝶的場景,展示并分享作品創作思路。
文化探索(5 分鐘)
介紹梁祝故事在不同地區的流傳版本以及相關的民俗文化,如一些地方有紀念梁祝的廟會等。
討論梁祝故事所反映的古代社會的婚姻觀念、人們的價值取向等,加深對作品文化背景的理解。
音樂創作(5 分鐘)
引導學生選擇樂曲中的一段主題,嘗試用自己熟悉的樂器(如口琴、吉他等)或簡單的打擊樂器(如筷子、水杯等)進行演奏改編,也可以為這段主題編寫簡單的歌詞并演唱。
分組展示創作成果,互相欣賞評價,教師給予鼓勵和指導。
課堂總結(3 分鐘)
回顧本節課通過多種方式對《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學習和探索,強調音樂與文化的緊密聯系。
鼓勵學生在生活中繼續發現音樂之美,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五、教學資源
《梁山伯與祝英臺》動畫視頻、古代裝飾道具、繪畫工具、簡單樂器。
六、教學反思
在教學活動中,要充分把控時間,確保每個小組都有足夠展示和交流的機會,對于學生的創作成果應給予更具體、有針對性的反饋,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初中音樂教案《梁山伯與祝英臺》 6
一、教學目標
使學生熟練掌握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的主要音樂主題,能夠準確哼唱并分析其特點,提高音樂記憶力和分析能力。
通過對比欣賞不同演奏版本的《梁祝》,拓寬學生音樂視野,培養對多元音樂表現形式的理解和尊重。
引導學生從音樂中汲取情感力量,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和價值觀。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深入理解《梁祝》中各主題音樂與故事情節的對應關系,感受不同演奏版本的獨特魅力。
難點:引導學生從音樂中提煉出積極的情感和價值觀,并聯系自身生活進行思考。
三、教學方法
比較分析法、探究法、情感體驗法。
四、教學過程
故事回顧導入(5 分鐘)
請一位學生上臺,以自己的語言講述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其他學生認真傾聽,故事講完后大家一起補充完善細節。
提問學生故事中最讓自己感動的情節,引導學生思考這些情節如果用音樂表現,會運用怎樣的旋律、節奏和樂器,從而引入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學習。
主題音樂學習(10 分鐘)
播放愛情主題音樂,教師逐句教唱,學生跟隨哼唱,感受旋律的優美與深情,分析旋律的起伏特點以及小提琴演奏的技巧對情感表達的作用。
播放同窗共讀主題音樂,學生跟著音樂拍手跺腳感受其歡快節奏,嘗試用簡單的動作表現這段音樂所描繪的場景,理解音樂中活潑跳躍的音符如何展現梁祝的校園生活。
分別播放抗婚、樓臺會、化蝶等主題音樂,讓學生自主聆聽,分析音樂中的情感變化和樂器配合,小組內交流討論,總結各主題音樂的特點。
對比欣賞(12 分鐘)
播放小提琴與鋼琴合奏版本的《梁祝》片段,讓學生對比之前聽過的小提琴與管弦樂隊版本,思考鋼琴的加入給音樂帶來了哪些變化,如音色、和聲效果等方面的不同。
展示古箏演奏的《梁祝》視頻,引導學生觀察古箏獨特的演奏方式如何詮釋這首作品,感受民族樂器演奏帶來的別樣韻味,討論不同樂器演奏同一作品時所展現的文化差異。
播放一段流行改編版的《梁祝》,分析其在節奏、配器等方面的創新,以及這種創新對音樂受眾和音樂傳播的影響,組織學生討論對改編版本的看法。
情感與價值探討(5 分鐘)
組織學生討論梁祝之間的愛情,從音樂中體會到的愛情的'美好、堅貞以及面對困難時的無奈,引導學生思考在現實生活中應如何看待和處理感情問題。
探討梁祝故事所傳達的反抗封建禮教、追求自由的精神,聯系當下社會,思考這種精神在現代社會中的意義和價值。
課堂總結(3 分鐘)
總結本節課對《梁山伯與祝英臺》不同演奏版本的欣賞以及對音樂情感和價值觀的探討,強調音樂的多元性和感染力。
鼓勵學生在課后繼續聆聽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豐富自己的音樂體驗,提升音樂素養。
五、教學資源
不同演奏版本的《梁山伯與祝英臺》音頻、視頻資料。
六、教學反思
在對比欣賞環節,應提前引導學生明確對比的要點,讓討論更有針對性,在情感與價值探討時,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鼓勵學生發表真實、多元的觀點。
初中音樂教案《梁山伯與祝英臺》 7
一、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全面欣賞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深入理解作品的結構和音樂語言,培養音樂審美能力。
通過音樂與文學、美術等藝術形式的融合活動,拓寬學生藝術視野,提高綜合藝術素養。
激發學生對民間傳說的興趣,培養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梁祝》的奏鳴曲式結構,感受音樂語言如何塑造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難點:引導學生在藝術融合活動中,發現不同藝術形式之間的共通之處,用多元視角理解音樂作品。
三、教學方法
綜合藝術教學法、引導發現法、小組合作法。
四、教學過程
多元導入(5 分鐘)
展示一幅以梁祝化蝶為主題的油畫,讓學生觀察畫面色彩、構圖,描述自己從畫面中感受到的氛圍和情感。
朗誦一首關于梁祝的古詩,如 “彩虹萬里百花開,蝴蝶雙雙對對來。天荒地老心不變,梁山伯與祝英臺。” 引導學生體會古詩中蘊含的情感和意境。
通過藝術作品和古詩營造的氛圍,引出本節課要學習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提問學生從之前的藝術形式中推測音樂可能的風格和情感表達。
作品結構解析(8 分鐘)
結合樂曲音頻,利用圖表形式詳細講解《梁祝》的奏鳴曲式結構,即引子、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在講解過程中,適時暫停音頻,指出每個部分音樂的特點和所對應的故事情節。
舉例說明奏鳴曲式結構在其他音樂作品中的應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音樂結構形式,讓學生思考這種結構對表現《梁祝》故事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音樂與文學融合(10 分鐘)
將學生分組,每組發放一段梁祝故事的文字描述,要求學生根據文字內容找出對應的音樂片段,并分析音樂是如何通過旋律、節奏、和聲等元素將文字中的`情感和情節展現出來的。
每組推選代表進行發言,分享小組討論成果,其他小組可以提問和補充,教師給予點評和總結,強調音樂與文學在情感表達上的相互呼應。
音樂與美術融合(10 分鐘)
播放《梁祝》中的幾個經典段落,如愛情主題、抗婚等,讓學生根據聽到的音樂進行繪畫創作,用色彩、線條表現音樂所傳達的情緒和畫面。
學生完成繪畫后,在小組內展示交流,互相介紹自己的作品如何體現音樂元素,然后每組選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全班展示,講解創作思路,感受音樂與美術在表現情感和意境上的相通之處。
文化傳承探討(3 分鐘)
組織學生討論梁祝故事作為民間傳說,在傳承過程中經歷了從口頭傳播到音樂、繪畫、文學等多種藝術形式表現的演變,思考這種演變對文化傳承的意義。
鼓勵學生提出自己對傳承和弘揚類似傳統文化的想法和建議,培養學生的文化保護意識。
課堂總結(4 分鐘)
回顧本節課通過音樂與文學、美術融合對《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學習過程,強調不同藝術形式相互融合能更全面地理解音樂作品。
希望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積極探索不同藝術領域,主動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五、教學資源
梁祝主題油畫圖片、相關古詩朗誦音頻、《梁山伯與祝英臺》小提琴協奏曲音頻、繪畫工具。
六、教學反思
在藝術融合活動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創意和理解,對于學生的作品和觀點應給予更多鼓勵性評價,在文化傳承探討環節,可引入更多實際案例,讓學生討論更深入。
【初中音樂教案《梁山伯與祝英臺》】相關文章:
最新初中音樂梁山伯與祝英臺教案02-11
梁山伯與祝英臺作文02-05
《梁山伯與祝英臺》縮寫作文(通用18篇)09-30
梁山伯與祝英臺觀后感01-09
初中音樂音樂教案12-31
初中音樂教案【經典】06-08
初中音樂教案07-01
(經典)初中音樂教案06-18
初中音樂教案07-06